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湖州市水产品和环境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袁瑞;付云;宋臻鹏;张鹏

    目的 了解湖州市水产品及其环境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P)污染情况,并探讨淡水产品中VP污染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2014-2017年采集湖州市水产品及其环境样品1 388份,分别进行定性VP检测、O群血清学分型和tlh、tdh、trh三种毒力基因型检测,比较分析VP在淡水产品、海产品及其生长环境中的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湖州市淡水产品中VP污染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水产品中VP检出率为25.68%(265/1 032),淡水产品检出率(30.33%,175/577)明显高于海产品(19.78%,90/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83,P<0.001).环境样品中,水底沉积物和存养水体的VP检出率分别为0.86% (1/116)和13.71%(17/124),养殖水体中未有VP检出.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水产品种类、保存方式、流通环节和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VP污染淡水产品.在毒力基因型分布上,水产品与环境样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tlh+ tdh-trh-为主.在血清型分布上,淡水产品与海产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O3血清型为主,其次为O4血清型.结论 湖州市淡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严重,其污染主要来自流通环节中的交叉污染,应进一步加强监测与管理.

  •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28起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林海

    目的 对某市近7年报告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该类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用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法对该市近7年报告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进行分析,相关资料录入计算机,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近7年共发生28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总数的32.94%.②发生高峰季节是7~10月份.③发生地点以集体食堂为主.④中毒人群年龄、性别和职业无特异性.⑤潜伏期平均12 h;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为主.⑥中毒食物以凉拌菜和未彻底加热的熟肉食品为主.⑦半数发生中毒经营单位没有卫生许可证;全部的经营单位均有员工没有有效的健康证明;大部分的设施、环境不符合卫生要求.结论 该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存在高峰季节、高危场所、高危食品等,且预防控制工作中存在监管未到位等薄弱环节;提示今后应加强监督管理,同时要在高峰季节前做好预防该类食物中毒的关键控制点的健康教育工作.

  • 2008-2011年沧州市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调查

    作者:卢俊荣;王春东;毕红杰;李秀芝

    目的 调查沧州市水产品市场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情况,为沧州市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2008-2011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检测网工作手册,在2008-2011年对沧州市共计140份水产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检测.药敏试验采用E-test试纸条检测方法,分离菌株进行耐药试验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结果 共检测样品140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8株,总阳性率为12.9%.海产品中检出率占阳性菌株的38.9%.该菌对氯霉素、氟哌酸、复方诺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敏感,对痢特灵耐药.结论 沧州市因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食品多数为海鱼、蟹、虾、贝类等海产品;另外,在市售过程中与淡水产品混卖,可能引起二次污染,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大对水产品流通、销售和餐饮的管理,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 副溶血性弧菌流行群特异多重PCR鉴定

    作者:胡玉山;王鸣;杜琳;江丽芳;邓志爱;刘俊华;候水平;林云万;莫自耀

    目的 建立适于基层单位应用的针对副溶血性弧菌流行群的特异多重PCR方法.方法 查找副溶血性弧菌的基因序列,将当前流行群的序列和以往副溶血性弧菌的序列进行比较,设计针对流行群的PCR引物,并进行多重PCR扩增.结果 运用群特异多重PCR法可特异性的扩增出当前流行群副溶血性弧菌的目的基因片段,可大大缩短鉴定时间.结论 群特异多重PCR法能快速鉴定当前副溶血性弧菌流行群,有利于流行病学溯源等.

  • 应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

    作者:陆冬磊;吴春峰;段胜刚;罗宝章;徐碧瑶;刘弘

    [目的]建立灰色模型GM(1,1),预测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茵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方法]利用2007-2010年上海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运用Excel 2010,建立GM(1,1)模型,进行精度及适用性检验,预测2011、2012年发病率并验证. [结果] GM(1,1)预测模型为X(t+1)=124.32e0.59t-47.14,关联度r1=0.614,后验差比值C=0.24,小误差概率P=1,发展系数-α=0.59,模型预测2011、2012年发病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57.48%、3.90%. [结论]建立的GM(1,1)模型精度好,谨慎适用短期(2~3年)预测;预测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三疣梭子蟹中副溶血性弧菌定量风险评估探索

    作者:高围溦;刘弘;刘诚;陆屹;顾其芳;孙双福;吴春峰

    [目的] 通过模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俗称"梭子蟹")消费,针对其携带的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进行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探索.[方法] 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推荐的风险评估程序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危险性特征描述,结合暴露评估模型的结果和伊β松剂量反应模型,推测由消费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梭子蟹所致疾病发生的危险性.[结果] 由消费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梭子蟹所致发生疾病的危险性分别为冬季5.86×10-<'9>,春季2.71×10<'8>,夏季1.46×10<'6>,秋季5.23×10<'8>.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市售梭子蟹贮存温度和体内副溶血性弧菌密度的对数值等因素,与所致疾病发生的危险性相关.采取降低零售期间的梭子蟹贮存温度、延长售后冷藏时间等控制措施,能够明显降低发病人数.[结论] 该研究作为风险分析在食源性疾病监控中的应用探索,为开展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提供技术参考.

  • 一起副溶血性孤菌食物中毒调查

    作者:黄金星;罗少华;张彩娟;夏彩娟;何伟金

    2002年9月9日晚,某学院教师在某大酒店聚餐,就餐共310人,其中51人相继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类似中毒症状.

  • 一起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和分析

    作者:胡全胜

    2010年9月12日本卫生院先后收治13名腹泻患者,疑似食物中毒.卫生院立即将情况向高新区卫生办进行了报告,高新区卫生办立即组织疫情处理小组到达现场,进行调查处理.通过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学调查,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确认是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门氏菌污染所致的食物中毒事件,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贝类污染副溶血性弧菌与海水水质相关性研究

    作者:江海洋;李磊;莫宝庆;陈丽;赵春阳;谢小华

    目的:探讨连云港市沿海主要贝类缢蛏、花蚬中副溶血性弧菌(VP)污染程度与其生长的海水水质间的相关性,为VP预警及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2007年5~10月在连云港海域设6个采样点,按<海洋监测规范>每月采集海水样品并测定盐度等15项指标;同时在相应的沿海海产品市场采集缢蛏、花蚬,参照<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采样及定量检测方案>和GB/T4789.7-2003定性及定量,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年内所监测的缢蛏和花蚬中VP含量分别为21.6~109.0 MPN/100 g和20.8~117.5 MPN/100 g.贝类中VP含量与其生长海水的水温、pH值、盐度、化学需氧量、弧菌量及叶绿素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但与透明度、溶解氧饱和度、活性磷酸盐和硅酸盐、NO3、NO2、氨无相关性.贝类污染VP与海水水质的偏回归方程为:Y缢蛏=0.329×log10海水弧菌+0.032×表面水温+0.584;Y花砚=0.345×log10海水弧菌+0.034×表面水温+0.483,而海水中VP含量与水质其它因素的关系为:Y海水弧菌=0.240×盐度+0.050×表面水温-5.841.结论:海水表面温度、盐度及其VP含量等是影响缢蛏和花蚬等贝类污染VP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对海水温度和盐度等主要参数的监测来预测海产品中VP污染情况,从而为海产品安全预警提供依据.

  •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作者:潘刚雷;洪潞;刘安平;郭巧巧;冯子俊;邵钰莹

    目的 分析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因素及病原菌.方法 对公司47名患者和62名无症状的职工开展对照研究,同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该起食物中毒事件与7月11日曾到食堂就餐存在流行病学的关联(X2=8.349,P<0.01,OR=9.038,OR 95%可信区间的下限为1.134),发病与公司食堂提供的凉粉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207,P<0.001,OR=12.286,OR 95%可信区间的下限为3.378),患者粪便(肛拭)标本20份中14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份检出变形杆菌(2份均为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同时阳性).结论 该起事件高度怀疑是一起由于食堂的食品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所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同时存在着变形杆菌合并污染后致病的可能,中毒的可疑食品,以凉粉的可能性较大.

  • 对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调查研究

    作者:陆利君;陈敏;陈洪友;陆晓红

    目的:分析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之间的相关性,提供食物中毒鉴定的实验室依据.方法:7株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经Not1酶切,标准菌株用Xba1酶切,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获得电泳图谱.结果:7株副溶血性弧菌被分为一种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图谱,通过分子量分析显示,在100%的相似性水平,7株细菌谱型属于同一个群,且均为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结论:研究发现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重复性高,在食物中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 海宁市2004-2009年细菌性食物中毒分析

    作者:周惠芳;朱海燕

    目的:了解本市近几年来食物中毒事件中致病菌污染情况,为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时采样、检验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GB/T4789的方法,对采样标本进行致病菌分离和鉴定.结果:在41起食物中毒中,检出率为82.9%,检出率高为副溶血性弧菌,占43.9%,依次为沙门菌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占14.6%和7.3%;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占总发生率的46.3%和31.7%.结论:我市食物中毒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多发生在二、三季度,农村发生率远大于城市,做好预防和宣传工作.

  • 实时荧光PCR在两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王恒芹;郎中凯

    目的 利用实时荧光PCR法快速筛检副溶血性弧菌等病原菌,与国标法比较,探讨两法的符合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PCR作为初筛方法,用国标法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 12件病人肛拭标本经实时荧光PCR法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特异性DNA核酸阳性10份,阳性率为83.33%.38件样品经GB法分离培养出9株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为23.68%;其中8株从PCR法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特异性DNA核酸阳性对应病人肛拭标本检出,1株从剩余食物中检出.所有检品经两种方法均未检出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等其它致病菌,结论 在病原菌检测中,实时荧光PCR法能快速筛查目标致病菌,缩短检测时限,与国标法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实时荧光PCR与国标法联合运用的检测策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具有推广价值.

  • 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手工方式检测副溶血性孤菌的结果对比报告

    作者:杜强

     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是一种较为昂贵和现代化的微生物检测系统,近年来随着我国卫生事业建设力度的加大,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纷纷开始购置使用,这套检测系统具有鉴定快速,准确,全面的优点.本中心购入后,以副溶血性弧菌为检测对象,进行了一次仪器法和常规手工法检测的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 盛夏来临,小心食物中毒

    作者:张禹

    近一段时间,各地医院接收了多起因食用不洁食物造成食物中毒的患者.临床上,凡因进口的食物被细菌、毒素污染或食物本身有毒性,吃后发生胃肠道症状者,均称食物中毒或急性胃肠炎.病原包括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孤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毒蘑菇、毒鱼(如河豚)等,可见食物中毒并非单一病原所致的独立疾病.

  • 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报告

    作者:罗坤禄

    2003-05-31璧城镇某酒家接办生日酒席后发生食物中毒.经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认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调查报告

    作者:高英

    目的:查明某镇某菜馆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方法;通过对病例的个案、现场卫生学调查,流行病学分析,剩余食品和工具、容器等环境标本、患者便样进行检验.结果:结果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罹患率为45.00%,病例以腹痛、腹泻等症状为主.9日晚餐聚餐是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危险因素.在剩余食物、病例便样中检出相同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此次事件系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导致的群体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可能为食物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或伴加热不均导致,对厨房进行消毒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