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畸牙齿移动中IL-1β在骨质疏松大鼠牙周组织中的分布变化

    作者:杨美祥;丁寅;徐如生;邹邦新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时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IL-1β含量的变化,探讨IL-1β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大鼠卵巢切除术制成的骨质疏松模型,通过给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施加向近中移动的力,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及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大鼠牙周膜组织中有一定量的IL-1β的表达,当大鼠牙齿受到外力作用时表达加强,骨质疏松时表达更强,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胞浆染色均为强阳性。结论:IL-1β不但参与牙周骨组织的吸收,还可能与张力状态下新骨的形成有关。

  • 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中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反应

    作者:胡江天

    就正畸牙齿移动中牙周组织细胞分子生物学反应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正畸力作用下人龈沟液MMP-9及TIMP-1的水平变化及意义

    作者:朱治宇;周江军;刘国勤

    目的:探讨正畸力作用下龈沟液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口腔科门诊就诊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20例.随机分成2组(A、B组),每组10人.分别施加100 g、250 g的远中移动的初始力,在加力前0周及加力后1、2、3、4、5、6、7周收集两组患者龈沟液(GCF),应用ELISA法测定GCF中MMP-9和TIMP-1的含量.结果:A 组患者GCF中MMP-9浓度在加力后均持续增高,于3周时升至高峰,4周开始逐渐下降,7周时基本恢复到基线水平;TIMP-1的浓度在加力后1、2、3周均出现增高,4周时开始下降,5周时停止下降,6、7周均维持在高于加力前的水平.B 组患者GCF中MMP-9浓度在加力前后未出现明显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TIMP-1的浓度在加力后1周时已出现显著增高,于3周时升至高峰,4至7周持续维持在高水平.A组加力后各时间点GCF中MMP-9浓度明显高于B组(P<O.05);而TIMP-1的浓度则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MMP-9和TIMP-1在维持牙周组织健康及促进ECM的改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 局部注射丹参酮Ⅱ-A对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

    作者:杨夏晴;张军梅

    目的:研究局部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正畸牙移动的影响。方法:选择40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和实验1、3、7、14、21天组。取模,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实验组每日于左侧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牙龈处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1.44mg/d,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各个时间段取模测量两组牙齿移动距离,处死家兔取左侧下颌第一磨牙牙周围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牙周组织,进行破骨细胞计数,比较各组间是否有差异。结果:实验组中第7、14、21天组牙齿移动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压力侧破骨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酮Ⅱ-A能促进正畸牙齿移动。为临床缩短正畸治疗时间寻找新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 恒定轻力作用下大鼠正畸牙齿移动的时相性变化研究

    作者:刘艳;陈玉荣;孟宪敏

    目的:建立恒定轻力作用下大鼠正畸牙齿移动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大鼠牙齿移动的时相性变化.方法:建立大鼠牙齿移动的实验动物模型,按年龄大小分为两组:幼鼠组(6周龄)和成鼠组(8-9月龄).加力(25g)后观察牙齿移动距离的时相性变化.结果:各实验组大鼠上颌左侧第一磨牙受正畸力作用后,产生近中向位移,在不同时间点的牙齿移动距离均不相同.在加力的初始阶段(第0-3周),幼鼠组牙齿移动速度明显大于成鼠组(p<0.01);当牙齿移动速度到达线性期(第4-8周)时,两组大鼠牙齿移动速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整个加力过程中,各时间点幼鼠组牙齿移动距离均大于成鼠组(p<0.01).结论:不同发育年龄的大鼠,其牙齿移动呈现不同的时相性规律.成鼠对加力的反应较迟缓,早期牙齿移动速度慢于幼鼠.

    关键词: 正畸牙齿移动 年龄
  • 多西环素对大鼠正畸移动牙根面骨型胶原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志菲;刘月华

    目的:通过建立正畸牙根吸收动物模型,检测牙根面及根周组织中骨型胶原酶(MMP-13)的分布和表达,研究多西环素(DOXY)对根吸收及骨型胶原酶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36只建立正畸牙移动根吸收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注射DOXY对照组、正常牙加力组、注射DOXY加力组.在加力的0天、7天、10天、14天分别处死各组大鼠.并取相应时段的标本制作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分析各组中骨型胶原酶(MMP-13)在第一磨牙根吸收组织中的定位表达,检测多西环素对根周组织内骨型胶原酶表达及分布的影响.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比较上述试验结果.结果:在多西环素的影响下,在第7天和第10天给药受力组的MMP-13的阳性表达低于受力不给药组.给药受力组MMP-1 3的阳性表达在第10天更低(P<0.01).两实验组MMP-13的阳性表达都在第1 0天到达峰值后第14天趋于平稳.结论:多西环素可能作为骨型胶原酶的抑制剂对破骨细胞的募集及牙根吸收有抑制作用.

  • 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骨保护素(OPG)的表达变化

    作者:唐林;赵红艳;安晶涛;张苗苗;邵玶

    研究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龈沟液中骨保护素(OPG)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需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患者20例,随机选取患者的一侧上颌尖牙,用镍钛拉簧以150g的正畸力,使其向远中移动.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正畸牙齿移动前、移动1h,24h,168h,1个月及3个月龈沟液中OPG表达的变化.结果:上颌尖牙移动前龈沟液中OPG的浓度与移动后各个时间点龈沟液中OPG的浓度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其移动后各个时间点龈沟液中OPG的浓度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OPG是影响正畸骨改建的关键因子之一.

  • 牙周炎大鼠正畸牙齿移动中牙周组织内iNOS的表达变化

    作者:李宝勇;丁寅;潘峰;王光;沈焕

    目的:研究牙周炎大鼠正畸牙齿移动中组织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的表达变化.方法: 48只10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牙周炎组和正常组,每组24 只.近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分别于加力后1、2、3、7、14、21 d,2 组各处死4 只动物,制作切片进行iN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比较牙周组织中iNOS的表达变化.结果:加力2、3、7、14、21 d时,实验组iNOS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大鼠牙周组织炎症使牙齿移动过程中iNOS表达升高,影响牙周组织改建.

  • GSK-3β对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

    作者:孙聪;刘文佳;金岩;金钫

    目的:观察GSK-3β对正畸牙齿移动距离的影响.方法:分别选30 只野生C57小鼠和20 只GSK-3β基因敲除C57小鼠.野生型和基因敲除型各20 只,正畸加力3、5、7、14 d(5 只/组)后处死,取材固定上颌骨扫描Micro CT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破骨情况.野生型10 只腹腔注射LiCl(隔天100 ng/ml)加力3 d,7 d处死后扫描MicroCT.结果:与野生型组同期结果相比,GSK-3β基因敲除小鼠牙齿移动距离降低(P<0.05),压力侧破骨细胞减少(P<0.05);基因敲除组与野生型注射LiCl组牙齿移动距离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SK-3β可以影响破骨细胞形成从而影响正畸牙齿移动.

  • 不同正畸力值下人龈沟液白细胞介素-1β和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

    作者:柴媛;杨俊星;徐海玲

    目的:探讨不同正畸力值下龈沟液内自细胞介素-1β(IL-1β)和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正畸科门诊中符合实验条件的32例病人,随机分成4组(A,B,C,D组),每组8人.分别对其一侧的尖牙施加0、100、150、250 g的远中移动的初始力.分别在加力前0 d及加力后1、3、7、14、21、28 d收集龈沟液(GCF),应用ELISA法测定GCF中lL-1β和sICAM-1的含量.结果:B组和C组GCF中IL-Iβ含量在加力后1、3、7 d持续升至高峰,然后下降,28 d基本恢复到基线水平;sICAM-1含在加力后1、3 d持续升至高峰,然后下降,28 d基本恢复到基线水平.D组GCF中IL-1β含量在加力后1 d开始明显增高,于3 d升至高峰,之后7 d维持在较高水平,14 d开始下降,28 d基本恢复到基线水平;D组GCF中sICAM-1含量在加力后1、3 d持续升至高峰,然后下降,28 d基本恢复到基线水平.D组加力后1、3、7、14、21 d时GCF中IL-1β和sICAM-1含量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结论:牙齿正畸过程中龈沟液内IL-1β和sICAM-I含量与正畸力大小及力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两者含量的检测有助于临床了解和监测正畸病人牙周情况.

  • 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Smad1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杨彤彤;段银钟;金岩;毕惠贤

    目的:探讨BMP超家族的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Smad1蛋白在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分布和表达.方法: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性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Smad1的表达.结果:Smad1在正畸牙齿加力各个时期存在的特异的分布模式,与BMP有相似之处.结论:Smad1参与了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可能介导了BMP在正畸牙齿加力区的信号.

  • 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

    作者:杨美祥;丁寅;邹邦新;金作林

    目的:研究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情况.方法:施加外力使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后,处死大鼠制备第一磨牙标本,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大鼠受正畸力作用后,组织各种生理、病理反应更加明显,压力侧破骨细胞增多,线粒体、溶酶体增多,高尔基体发达,成纤维细胞排列紊乱、变性、萎缩甚至坏死.张力侧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内高尔基体、内质网丰富,分泌功能旺盛.结论:正畸力引起牙周组织细胞功能的旺盛,改建活跃.

  • 牙科临床的规范化操作

    作者:余擎;赵蕊妮;吴舜;张铭;金涛

    牙科是一门精密操作性极强的临床学科,很多操作技术要求精细到1mm以内,如根管治疗术中的预备充填、基牙预备、正畸牙齿移动等等.

  • 骨质疏松大鼠正畸牙齿移动中牙周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

    作者:杨美祥;丁寅;邹邦新;金作霖

    目的: 研究骨质疏松状态对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 利用大鼠卵巢切除造成的骨质疏松模型,施加外力使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后,制备标本进行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骨质疏松大鼠受正畸力作用后,组织的各种生理、病理反应更明显,压力侧破骨细胞增多,线粒体、溶酶体增多,高尔基体发达,成纤维细胞排列紊乱,变性、萎缩甚至坏死.张力侧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胞质内高尔基体、内质网丰富,分泌功能旺盛. 结论: 性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质疏松对正畸引起的牙周组织改建过程有迭加作用.

  • 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在龈沟液中的变化

    作者:王宏宇;郑嵘;吴立鹏

    目的 通过测定在牙齿移动过程中不同时间段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在龈沟液中的含量,研究牙周骨组织改建过程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的变化趋势,分析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具有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正畸患者10例,分别在正畸加力前,正畸加力后1 h,1 d,3 d,7 d,14 d,30 d收集患者的龈沟液,用ELISA试剂盒测定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正畸加力过程中,随着牙齿的移动,正畸患者龈沟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在加力1 h,1 d,3 d,7 d均高于正畸加力前,在7 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并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白细胞介素-2的表达在加力1 h,1 d,3 d均高于正畸加力前,3 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并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都是人体的重要炎症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在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龈沟液内的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龈沟液内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的表达水平可以反映出牙周组织的炎症状况,对这两种因子的检测有助于判断正畸治疗的效果.

  • 不同剂量尼古丁对正畸牙移动速度的影响

    作者:潘旭;祖丽呼玛·阿热甫江;米丛波;胡明华;聂晶

    目的 探讨注射不同剂量尼古丁对大鼠实验性牙齿移动速度的影响.方法 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25只.4组大鼠上颌左侧第一磨牙与上颌两切牙之间安放加力装置,A组每日腹腔注射0.1 mL生理盐水,B、C、D组每日腹腔分别注射0.5、0.75、1 mg/kg尼古丁酒石酸溶液,各组分别在加力1、3、5、7、14 d处死5只大鼠.通过X线片计算机测量分析牙齿移动的距离并计算牙齿移动速度.结果 A、B、C、D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平均距离分别为0.22、0.34、0.46、0.52 mm.A、B、C、D组牙齿移动平均速度为0.044、0.068、0.092、0.104 mm/d.B、C、D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及牙齿移动速度均明显大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加力1 d时牙齿移动速度较快,但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大鼠牙齿移动速度均明显减慢,但B、C、D组牙齿移动速度较A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古丁影响牙齿移动速度,并且移动速度与其注射剂量具有相关性.

  • 系统评价:外科手术与非手术干预在加速正畸牙齿移动上的作用

    作者:Zamira Kalemaj;Cesare Lorenzo;Debernardl;Jacopo Buti;龚诚

    目的:本文通过对随机对照试验(RCTs)的系统评价,以评估手术和非手术方法作为正畸治疗(OT)的辅助手段对加速正畸牙齿移动(OTM)的影响,主要是评价这些手段的有效性和它们对日常正畸治疗的帮助.材料和方法:在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以及Cochrane数据库中检索截至201 4年7月的文献.入选标准:①随机对照试验;②恒牙列正畸治疗;③用于加速OTM的辅助手术或非手术方法的应用;④牙齿移动的测量.主要结果分析包括以下项目的测量:牙齿移动的累计量(CTM),牙齿移动速率(RTM)或牙齿移动时间(TTM),次要结果分析包括疼痛和不适,牙周健康,支抗丢失,骨和根的改变,不期望的牙齿移动.结果:共检索了184篇文献,经标题、摘要及全文筛选后,有1 5篇符合纳入标准,用于本文的系统分析.在纳入的文献中,有6篇研究了骨皮质切开术的效果,1篇是关于牙槽间隔骨去除的外科手术,4篇是低强度激光治疗(LLLT),还有3篇分别是利用口内/口外设备释放体外冲击波(ESWT),脉冲电磁场(PEMF)以及电流,后1篇是采用注射松弛剂作为口腔正畸治疗的辅助手段.从方法学质量上分析,3篇研究为高等,6篇中等,6篇低等.结果表明,牙槽间隔骨去除术后2个月RTM增加(P=0.002),术后3个月CTM增加(P =0.003),骨皮质切开术后的开始几个月RTM显著增加(高达2 3倍),但TTM和CTM的结果相当有争议,从非显著到高度显著增加(TTM的增加多高达3倍).由于骨皮质切开术不同研究之间存在很大的异质性,因此不允许将结果进行定量合成分析.在4篇关于LLLT的研究中,有3篇研究表明LLLT对OT有积极影响.由于从原始文章提取的数据不足以进行统计分析,因此对其结果无法进行meta分析.在所有的研究报道中,采用电流和PEMF设备进行干预,实验侧要比对照侧CTM移动的量更大(P<0.001);而其他干预措施无统计学差异,或无临床意义.结论:从短期效果来看,骨皮质切开术可以加速OTM,但长期效果仍不肯定,因此对其疗效和临床使用尚无确切结论.还有一些证据表明LLLT可以稍稍加速OTM,但效果并不显著,预计无明显临床意义.在以研究为基础的有限证据中,牙槽间隔骨去除术,电流和PEMF对OTM的效果并没有得到固定结论,因此将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确定这些辅助干预措施加快OTM的作用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

  • 摩擦力与正畸牙齿移动——MLF托槽

    作者:姜若萍;许天民

    在错骀矫治中,移动牙齿的技术可以归纳为两大矫治理念:一种为控制的牙齿整体移动;另一种为非控制的牙齿自由倾斜移动.前者以经典方丝弓技术为代表,所有牙齿的移动都要在正畸医师的控制下完成,因此对正畸医师手工弯制弓丝的精准度要求高;后者以经典Begg技术为代表,其单点接触式托槽允许牙齿自由倾斜移动,因此初期牙齿移动效果明显,只是后期如果要移动牙根,则移动速度明显不如移动牙冠时的速度.前期的快和后期的慢中和之后,与方丝弓整体移动的矫正速度基本相同;但对于部分骨性畸形,进行牙代偿性矫治时,经常可以省略切牙控根这一步,因而缩短了后一期的疗程,所以更适合于骨性畸形的矫治.

58 条记录 3/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