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钛修复体的口腔生物摩擦学特性研究

    作者:黎红;张孟平;冯洁琳;李娟

    目的探讨牙用钛金属与天然牙的生物摩擦学特性,供临床应用参考.方法在改进后的高精度自控微动实验台上,对牙用钛金属 TA2 与天然牙组成的摩擦副进行人工唾液润滑工况下的摩擦磨损实验.采用计算机控制、动态跟踪实验,显微硬度仪、轮廓仪、光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与 X 线衍射能谱仪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天然牙的动态摩擦系数为一长"S"形曲线;钛对天然牙的磨损过程表现为牙体组织的微切削和组织变性;磨损量:纯钛/天然牙为(20.33±2.86) μm,纯钛/纯钛为(38.00±5.88) μm,二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天然牙摩擦学性能优良,与纯钛的耐磨性匹配;咀嚼过程中,应该避免较大的咬合力和口腔副功能;选择牙科材料时,应考虑到材料的耐磨性.

  • 紫外线对钛表面蛋白吸附及竞争吸附的影响

    作者:秦泽曼;滕伟

    目的 研究紫外线照射前后钛表面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和血纤蛋白原(fibrinogen,Fg)的吸附及竞争吸附行为,探讨紫外线对钛表面蛋白吸附的影响,为光功能化应用于钛种植体表面改性提供依据.方法 抛光钛试件及石英晶体微天平(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with dissipation,QCM-D)钛芯片常温常压避光保存4周后,按是否接受紫外线照射分为光照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钛试件1、12、24 h Fg吸附量(每组每时间点3个钛试件).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两组同时滴加Fg和BSA 1 h后吸附形貌(每组2个钛芯片).QCM-D监测两组Fg、BSA 24 h吸附量,并按不同顺序通入BSA和Fg进行竞争吸附实验.结果 光照组Fg 1和12h吸附量[分别为(0.250±0.005)和(0.172±0.006) mg]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0.207±0.004)和(0.144±0.004) mg](P<0.05),而24 h吸附量[(0.080±0.003) mg]显著低于相应对照组[(0.127±0.004) mg](P<0.05).原子力显微镜显示光照组蛋白量较对照组密集.QCM-D示光照组Fg和BSA 1 h吸附量均高于对照组.竞争吸附显示在BSA吸附稳定后通入Fg,两组钛芯片表面蛋白层质量均增加;但在Fg吸附稳定后通入BSA,对照组蛋白层质量无明显改变,而光照组蛋白层质量轻度下降.结论 紫外线光功能化能促进钛表面蛋白吸附,并对Fg和BSA的竞争趋势无影响.

  • 激光焊接影响铸造钛与瓷结合的实验研究

    作者:朱娟芳;何惠明;高勃;王忠义

    目的研究激光焊接对铸造钛与瓷结合的影响.方法铸造纯钛试件分为焊接组和对照组,每组10根.焊接组试件从中间断开,激光焊接后,在焊缝区周围烤瓷.对照组试件中间部分烤瓷,作为对照.X射线能谱分析钛-瓷结合界面元素.采用三点挠曲实验测量钛-瓷结合强度,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钛-瓷分离面.结果X射线能谱分析显示钛-瓷界面有钛、硅、铝等元素相互扩散.焊接组和对照组试件的钛-瓷结合强度分别为(46.85±0.76)MPa、(41.71±0.55)MPa,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钛-瓷分离面,显示钛、瓷从不同的层面发生分离.结论激光焊接后铸造钛与瓷的钛-瓷结合没有发生改变.

    关键词: 焊接 牙瓷料 结合
  • 紫外线照射对钛种植体不同管径TiO2纳米管涂层抗菌性能的影响

    作者:杨惠铃;梅盛林;黄萍;张玉梅

    目的 研究紫外线照射对钛种植体不同管径TiO2纳米管涂层表面特性及抗菌性能的影响,为纳米管涂层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在5、10和20 V电压下阳极氧化制备TiO2纳米管试样,以抛光纯钛为对照组,紫外线照射24 h后,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试样表面形貌;测量去离子水、二碘甲烷和甲酰胺在试样表面的接触角;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薄膜密着法观察试样抗菌性能;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菌在试样表面的黏附及胞膜损伤情况并进行荧光强度分析.结果 5、10和20 V电压可制备管径约30、50和100 nm的纳米管涂层.紫外线照射后不同管径Ti02纳米管涂层表面形貌无变化,随着管径增大,各涂层组接触角变小,细菌总荧光强度和死菌/活菌比值均增大,20 V组总荧光强度大(26.550±2.940);死菌/活菌比值高(0.728±0.091),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 紫外线照射虽然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黏附,但可增强不同管径TiO2纳米管涂层的抗菌作用.紫外线照射后20 V组涂层的抗菌性能佳.

  • 新型牙科铸钛包埋材料铸造纯钛铸件的粗糙度研究

    作者:梁钦业;吴夏怡;林雪峰

    目的 探讨自行研发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新型牙科铸钛包埋材料和商品铸钛包埋材料铸造纯钛铸件的表面粗糙度差异,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制作20 mm×20 mm×0.5 mm的蜡型6片,分为A、B两组,每组3片,分别用新型牙科铸钛包埋材料和商品铸钛包埋材料( Rematitan Plus)包埋铸造纯钛铸件.表面粗糙度检查仪测试铸件表面粗糙度,每个铸件测试3个部位,表面描记长度为5.6 mm,比较两组铸件表面粗糙度Ra值的差异.结果 A组铸件表面粗糙度Ra值为(1.72±0.08) μm,小于B组[(1.91 ±0.15)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牙科铸钛包埋材料所铸钝钛铸件的表面粗糙度比目前临床常用的商品铸钛包埋材料所铸钝钛铸件表面粗糙度小,可满足临床应用要求.

  • 不同温度热处理后TiO2-SiO2纳米薄膜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

    作者:张子川;张佩;张茜;杨剑锋;郭天文

    目的 观察不同温度热处理后TiO2-SiO2纳米薄膜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为修复临床制作工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将TiO2-SiO2纳米溶胶液均匀涂附于纯钛试件表面,分别进行300、500、750℃的热处理(热处理组),以表面无纳米薄膜的试件为对照组.测试3个热处理组试件纳米薄膜与钛基底间的膜基结合力以及烤瓷后4组试件的钛-瓷结合强度;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纳米薄膜结构;扫描电镜观察钛-瓷结合界面及钛剥脱面.结果 TiO2-SiO2纳米薄膜经300、500和750℃热处理后,与钛基底的膜基结合力分别为(15.3±0.8)、(22.1±0.5)和(28.5±1.3)N;XRD显示钛表面无金红石相TiO2存在;750℃热处理组钛-瓷结合强度[(35.9 ±2.3)MPa]显著高于对照组[(29.5 ±4.2)MPa];扫描电镜显示750℃热处理组的纳米薄膜较致密,无明显裂缝存在,且钛-瓷断裂位置发生在纳米薄膜内部.结论 经750℃热处理的TiO2-SiO2纳米薄膜可明显改善钛-瓷结合强度.

  • 钛表面脂多糖胺纳米囊泡-透明质酸聚电解质多层膜的构建及细胞生物学效应

    作者:滕伟;王琴梅;陈盈;黄洪章

    目的 探讨聚电解质多层膜(polyelectrolyte multilayer films,PEM)对钛表面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以期为PEM用于钛种植体表面改性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含骨形成蛋白2(plasmid of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pBMP-2)基因的脂多糖胺纳米囊泡(lipopolysaccharide-amine nanopolymersomes,LNP)(简称pLNP)作为阳离子聚电解质,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作为阴离子聚电解质,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在碱热处理后的钛表面构建PEM,HA和pLNP在钛表面依次组装1次为1个组装循环.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组装前后钛表面形貌.通过紫外光谱分析、表面接触角测量对不同组装循环PEM进行表征.检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自组装A组(4个组装循环,外表面为pLNP聚电解质层)、自组装B组(4.5个组装循环,外表面为透明质酸聚电解质层)、空白对照组(抛光钛)和碱热处理组(碱热处理钛)表面接种0.5和1h的黏附情况及1、3、5d的增殖情况(每组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6).检测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膜中不含pBMP-2)和自组装A组7d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原位转染能力(每组样本量为6).结果 扫描电镜可见自组装后钛表面被PEM覆盖,变得相对平滑.紫外光谱显示PEM在260 nm处出现DNA吸收峰,其吸光度值随组装循环数增加而增加.抛光钛经碱热处理后接触角从(62.6±4.9)°骤降至(8.1±2.2)°,组装过程中表面接触角呈锯齿状交替上升,随自组装循环数增加而增势变缓,至5.5个循环时达到(49.3±1.3)°.接种0.5和1h后自组装A组细胞黏附A值(0.415±0.085、0.426±0.048)均显著高于自组装B组(0.299±0.012、0.355±0.022)、空白对照组(0.225±0.007、0.260±0.010)和碱热处理组(0.302±0.056、0.339±0.028)(P<0.01).培养1、3和5d后自组装A和B组细胞增殖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碱热处理组(P<0.01).7d时自组装A组碱性磷酸酶活性(261±58)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1).自组装A组表面具有原位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能力.结论 钛表面可成功构建pLNP-透明质酸PEM并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学效应.

  • 紫外线对钛与钛合金表面抗菌性能的影响

    作者:尚任;王恒;张新春;滕伟

    目的 研究经紫外线照射后钛和钛合金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具核梭杆菌的黏附行为及生物活性,探讨紫外线对钛及钛合金表面抗菌性能的影响.方法 钛与钛合金试件经抛光、大颗粒喷砂酸蚀处理,常温常压黑暗环境中储存4周后,按是否接受紫外线照射分为纯钛光照组和纯钛对照组、钛合金光照组和钛合金对照组(每组43个试件).接触角测试仪检测试件表面接触角(每组1个试件);试件表面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具核梭杆菌15、30 min和1h后(每组每种细菌每个时间点3个试件),采用荧光染料进行染色计数,检测细菌早期黏附情况;接种1和24 h后用沙黄溶液染色(每组每种细菌每个时问点3个试件),检测细菌黏附情况;接种1和24 h后超声振荡(每组每种细菌每个时间点3个试件),梯度稀释菌悬液,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计算菌落数,探讨细菌活性.结果 纯钛光照组与钛合金光照组表面接触角分别为(1.32±0.29)°和(0.89±0.07)°,均分别显著小于纯钛对照组[(81.18±1.46)°]与钛合金对照组[(83.34±0.06)°](P<0.05).接种细菌15、30 min和1h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纯钛光照组与钛合金光照组的黏附荧光计数[分别为(31±13)、(73±13)、(263±49)与(64±19)、(57±16)、(304±53)个]均显著低于相应纯钛对照组[(139±30)、(271±51)和(749±172)个]与钛合金对照组[(174±11)、(387 ±39)和(1409±262)个](P<0.05);具核梭杆菌在纯钛光照组与钛合金光照组的黏附荧光计数[分别为(10±7)、(26±19)、(105±37)和(11±5)、(59±18)和(124±53)个]也均分别显著低于纯钛对照组[(164±16)、(227±65)和(483±64)个]与钛合金对照组[(265±45)、(374±133)和(910±103)个](P<0.05).接种1和24 h后,纯钛光照组和钛合金光照组的两种菌落计数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组(P<0.05).结论 紫外线照射能降低钛和钛合金表面的细菌黏附和活性,具有抗菌作用,且抗菌作用至少维持24 h.

  • 不同改性处理钛表面对血小板黏附行为影响的比较

    作者:张璐;宁成云;滕伟;王焱

    目的 评估不同改性钛表面的血小板黏附能力,分析表面性能对血小板黏附的影响,以期获得利于成骨的钛表面特征信息.方法 分别制备机械抛光、双酸酸蚀、喷砂酸蚀、微弧氧化和TiO2纳米管钛试件各21个,检测试件表面性能.在各组试件表面孵育血小板,检测血小板黏附量及黏附活性,观察血小板黏附分布和形态.结果 各组试件表面形貌差异明显,机械抛光、双酸酸蚀、喷砂酸蚀和微弧氧化组表面呈微米级形貌,TiO2纳米管组表面呈纳米级形貌,纳米管直径为(80.46±0.35)nm.微弧氧化组表面粗糙度大;TiO2纳米管组表面粗糙度小,表面接触角(13.55°±0.96°)小;TiO2纳米管组表面血小板黏附量大[(300 729±8 325)个/μl],血小板活性高(A450值为2.14±0.05),血小板在纳米管表面密集分布,伸出伪足相互形成连接.结论 钛表面性能可影响血小板黏附能力;纳米形貌可显著改善血小板黏附行为;增加表面粗糙度、改善表面亲水性均利于血小板黏附.

  • 喷砂粒度对激光快速成形纯钛与瓷结合强度的影响

    作者:张丽君;王忠义;高勃;高阳;张春宝

    目的 探讨不同喷砂粒度对激光快速成形(laser rapid forming,LRF)纯钛与瓷结合强度的影响,以期为LRF纯钛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LRF技术加工纯钛,测量LRF纯钛、铸钛和牙本质瓷试件的热膨胀系数(n=3).分别以0.5 MPa压力,50、120、250 μm的Al_2O_3对LRF纯钛表面进行喷砂处理(LRF纯钛-50μm组、LRF纯钛-120 μm组、LRF纯钛-250μm组),以0.5 MPa压力、50μm Al_2O_3喷砂处理铸钛试件作为对照(铸钛-50 μm组),测量4组钛试件的表面粗糙度(n=10)、表面接触角(n=10)并观察试件表面形貌,4组钛试件烤瓷后(n=5)测量钛-瓷结合强度.结果 LRF纯钛与铸钛的热膨胀系数[分别为(9.79±0.31)×10~(-6)和(9.84±0.42)× 10~(-6)/℃]与牙本质瓷[(8.93±0.36)×10~(-6)/℃]匹配.随着喷砂粒度的增大,LRF纯钛表面粗糙度增加,表面接触角增大.铸钛-50 μm组的钛-瓷结合强度[(26.42±1.65)MPa]略大于LRF纯钛-50μm组[(25.91±1.02)MPa],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RF纯钛-120 μm组钛-瓷结合强度[(21.86±1.64)MPa]与LRF纯钛-250μm组[(19.96 ±1.03)MP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钛-瓷结合强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0.5 MPa、50 μm Al2O3喷砂处理后,LRF纯钛与瓷的结合强度可达到ISO 9693所要求的基本值(25 MPa).

  • 磁控溅射氮化锆涂层对钛-低熔瓷结合强度的影响

    作者:周淑;张文艳;光寒冰;夏阳;章非敏

    目的 探讨磁控溅射氮化锆涂层(ZrN)对钛-低熔瓷结合强度的影响,以期为钛-瓷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将16根纯钛试件随机分为涂层组和对照组,每组8根.涂层组纯钛试件表面磁控溅射ZrN涂层,对照组不进行表面处理.两组试件均按厂家规定烧结程序烧结粘接瓷、遮色瓷和牙本质瓷.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涂层结构,万能实验机对两组试件进行三点弯曲实验,以计算钛-瓷结合强度并进行t检验.对钛-瓷结合界面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和能谱分析,对钛-瓷分离界面进行SEM观察.结果 XRD观察到涂层组试件ZrN新相.涂层组试件钛-瓷结合强度[(45.991±0.648)MPa]高于对照组[(29.483±1.007)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SEM显示涂层组钛-瓷分离界面瓷剩余数量较多,分布散在,而对照组钛-瓷分离界面未见明显瓷剩余.结论 磁控溅射ZrN涂层可显著提高钛-瓷结合强度.

  • 紫外线辐照对纯钛喷砂酸蚀表面理化性能及人纤连蛋白吸附的影响

    作者:李少冰;张雪洋;倪佳;韦从云;容明灯;周磊

    目的 研究紫外线辐照对纯钛喷砂酸蚀表面理化性能及吸附人纤连蛋白(human fibronectin,HFn)的影响,为评估紫外线-喷砂酸蚀纯钛表面的生物学活性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制备喷砂酸蚀表面和紫外线-喷砂酸蚀表面的纯钛试件(每组60个),比较两组表面形貌、粗糙度、元素组成、润湿性及HFn吸附的差异.结果 两组有相似的多级孔洞及平均粗糙度.紫外线-喷砂酸蚀组纯钛试件表面有较低的C(22.83%)和较高的O(51.20%)并呈现亲水性;而喷砂酸蚀组呈现疏水性,其吸附10 min时HFn吸附量[(0.41±0.07)μg]显著高于紫外线-喷砂酸蚀组[(0.26±0.08)μg](P =0.007).结论 紫外线辐照并未改变纯钛喷砂酸蚀表面的形貌结构及粗糙度,但可降低表面碳氢化合物并增加羟基,吸附蛋白10 min时紫外线-喷砂酸蚀钛表面的HFn体外吸附量显著低于喷砂酸蚀钛表面.因此,紫外线-喷砂酸蚀钛表面的体外生物学活性尚未及喷砂酸蚀钛表面.

  • 纯钛表面仿生钙磷涂层中牛血清白蛋白的释放行为研究

    作者:朱晓晶;王焱;张辉;滕伟;宁成云;郑华德

    目的 研究整合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后钙磷涂层理化性能的变化,为制备仿生钙磷涂层、探索生长因子的释放行为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将纯钛试件浸入不含BSA(对照组)及含1、10、100mg/LBSA的饱和钙磷溶液中,采用仿生共沉积的方法,形成BSA-钙磷涂层,检测涂层形貌、物相组成、化学官能团,通过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定量检测共沉积至涂层的BSA含量,并绘制体外释放曲线.结果 通过仿生共沉积法可成功将BSA整合于钙磷涂层内部;BSA-钙磷涂层主要由羟基磷灰石和磷酸八钙组成;随着饱和钙磷溶液中BSA质量浓度增加,涂层中片状晶体结构转变为细小的网格状结构;1、10、100 mg/L BSA组涂层中BSA的整合率分别为(72.4±2.4)%、(62.3±0.9)%、(42.2±1.7)%,24h和30 d的BSA累积释放量分别为(1.57±0.09)、(8.82±0.93)、(140.24±3.12) μg和(2.39±0.29)、(14.39±0.70)、(151.06±2.00) μg.结论 仿生共沉积法制备的BSA-钙磷涂层可成为有效的BSA载体;BSA的质量浓度可影响其整合率和释放量,BSA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可获得较理想的整合率及体外释放行为.

  • 磁控溅射氮化铌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

    作者:王舒舒;张蜡宝;光寒冰;周淑;章非敏

    目的 探讨磁控溅射氮化铌(niobium nitride,NbN)对钛-瓷(Vita钛瓷粉系统)结合强度的影响,以期为钛-瓷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将60个钛试件随机分为T1、T2、T3和T4四个实验组.T1和T2组试件表面均先行120μm Al2O3喷砂,T2组试件表面再行磁控溅射氮化铌涂层.T3和T4组试件表面均先行磁控溅射氮化铌涂层,T4组试件表面再行120μmAl2O3喷砂.X射线衍射分析仪(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各组涂层物相.试件烤瓷后用万能实验机测试钛-瓷结合强度.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ith energy depressive spectrum,SEM-EDS)观察和分析钛-瓷结合界面.结果 XRD观察到T2、T3和T4组均存在立方晶型的氮化铌新相.三点弯曲实验测得T1-T4组试件的钛-瓷结合强度分别为(27.2±0.8)、(43.1±0.6)、(31.4±1.0)和(44.9±0.6)Mpa,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任意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观察T1和T3组钛-瓷结合界面可见明显孔隙和裂纹,T2和T4组钛-瓷结合较好,EDS线扫描显示,T1组钛基底氧化明显,T2组和T3组界面处存在钛氧化行为,T4组界面处钛基底的氧化得到抑制.结论 磁控溅射氮化铌可抑制烤瓷侧钛基底的氧化,提高钛-瓷结合强度,同时表明Al2O3喷砂处理也能提高钛-瓷结合强度.

  • 三种改性方法对钛合金表面变形链球菌黏附的影响

    作者:王海蔧;韩栋伟;张旭映;刘国勤;张庆福

    目的 比较表面脉冲等离子渗氮、超声滚压表面纳米化、纳米化后渗氮对钛合金表面变形链球菌黏附的影响,为提高临床口腔钛合金修复体表面改性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制作相同规格的钛合金试件24片,通过查随机数字表将试件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抛光组(对照组,A组)、表面纳米化组(B组)、表面等离子渗氮组(C组)、纳米化后渗氮组(D组),每组6片.试件表面黏附变形链球菌1h后对细菌进行吖啶橙染色.用荧光显微镜对每片试件选5个点作为观测区并拍照.利用Image-ProPlus6.0软件进行细菌计数.采用SPSS13.0对计数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组表面变形链球菌为(214 ±29)个/视野,B组为(220±30)个/视野,C组为(162±27)个/视野,D组为(45 ±24)个/视野.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表面等离子渗氮及纳米化后渗氮两种表面处理方法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钛合金表面性能,并能减少变形链球菌黏附.纳米化后渗氮在减少变形链球菌黏附方面效果明显.

  • 等离子渗氮和镀膜复合处理后纯钛耐腐蚀性能研究

    作者:王献利;郭天文

    目的 通过研究等离子渗氮和镀膜复合氮化处理后纯钛在含不同质量浓度氟的人工唾液中的耐腐蚀性能,探讨复合氮化处理能否提高纯钛的耐蚀性,以期为表面改性技术在口腔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用动电位极化法描绘复合处理组和未处理组纯钛铸件在氟离子质量浓度为0、500及2000 mg/L的人工唾液巾的极化曲线,得出自腐蚀电流密度和自腐蚀电位,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试件表面形貌.结果 未处理组和复合处理组纯钛铸件在氟离子为0、500、2000 mg/L的人工唾液巾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1530.23±340.12)、(2290.36±320.10)、(4130.52±230.17)和(2.62 ±0.64)、(7.37±3.59)、(10.76±6.05) nA,自腐蚀电位分别为(-0.93±0.10)、(-0.89 ±0.21)、(-0.57±0.09)和(-0.21±0.04)、(-0.17±0.03)、(-0.22±0.03)V.复合氮化处理后纯钛铸件的自腐蚀电流密度明显降低(P<0.01),而不断增加的氟离子质量浓度使复合处理组和未处理组的自腐蚀电流密度逐渐增大(P<0.01).复合处理后纯钛铸件的自腐蚀电位明显增大(P<0.01).扫描电镜显示,复合处理组纯钛的腐蚀较未处理组明显减轻.随氟离子质量浓度的增加,两组试件表面腐蚀均加重.结论 等离子渗氮和镀膜复合氮化处理能明显提高纯钛在人工唾液中的耐蚀性.逐渐增大的氟离子质量浓度使复合处理组和未处理组纯钛的耐蚀性降低.

  • 不同温度热处理后TiO2-SiO2-SnOx纳米薄膜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

    作者:张子川;张佩

    目的 观察不同温度热处理后TiO2-SiO2-SnOx纳米薄膜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为修复体临床制作工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在铸造纯钛试件表面涂覆TiO2-SiO2-SnOx纳米溶胶液,进行300℃(A组)或750 c℃(B组)热处理,对照组纯钛试件(C组)未行任何表面处理.测试3组表面粗糙度和接触角(每组9个试件);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薄膜晶相结构;扫描电镜观察薄膜形貌.烧结钛瓷粉后测试3组钛-瓷结合强度(每组9个试件),扫描电镜观察钛-瓷界面.结果 XRD示A、B组钛试件表面均无金红石相TiO2存在;A、B、C组表面粗糙度分别为(0.97±0.06)、(0.99±0.03)和(0.96±0.07) μm,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表面接触角(分别为52.04°±3.15°和85.27°±4.17°)与C组(64.37°±3.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钛-瓷结合强度[(35.66±2.65) MPa]显著高于B组和C组[分别为(26.18±2.22)和(31.66±3.52) MPa] (P<0.05).扫描电镜示A组纳米薄膜较致密,存在少量细小裂缝,而B组纳米薄膜则相对松散无序.结论 经300℃热处理后TiO2-SiO2-SnOx纳米薄膜可明显改善钛-瓷结合强度.

  • 纯钛表面微弧氧化膜的耐腐蚀性研究

    作者:孙桂兰;陈建治;王磊;石玉龙

    目的 探讨微弧氧化处理前后纯钛耐腐蚀能力的变化.方法 用微弧氧化电源在4枚纯钛试件表面制备微弧氧化膜,4枚未经微弧氧化处理的纯钛试件作为对照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钛试件形貌特点,用X射线衍射仪测量微弧氧化膜的晶相结构,利用电化学方法在模拟体液中测定两组钛试件的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结果 微弧氧化处理后,纯钛表面生成微孔结构的氧化膜,有晶相二氧化钛和羟基磷灰石生成.电化学实验显示,微弧氧化处理前后钛试件的自腐蚀电位、自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0.358 V、0.55 μA/cm2和-0.255 V、0.80μA/cm2.电化学阻抗谱证实拟合与实际测量结果一致.结论 经微弧氧化处理后,纯钛的耐腐蚀性明显提高.

    关键词: 腐蚀 微弧氧化膜
  • 钛表面微沟槽形貌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接触诱导效应的比较研究

    作者:赖颖真;陈江

    目的 比较钛表面不同尺寸微沟槽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HGF)接触诱导效应的差异,以期为种植体穿龈部分微沟槽尺寸设计提供依据.方法设计微沟槽宽度与间距相等,利用光刻技术在硅片表面制作宽度分别为15、30、60 μm,深度分别为5和10 μm的微沟槽,分别命名为T15/5、T15/10、T30/5 、T30/10、T60/5、T60/10组,各组硅片表面溅射钛;以溅射钛的硅片为对照组(每组样本量为7).免疫荧光观察细胞沿沟槽排列的形态,通过细胞核排列一致性比例及细胞核形变率进行定量比较.结果 细胞核排列一致性比例及细胞核形变率各微沟槽组均大于对照组,细胞核排列一致性比例T60/10组(0.937±0.024)高,T15/5组(0.660±0.016)低.细胞核形变率T60/10组(3.555±0.205)高,T15/5组(1.819±0.011)低.结论 不同尺寸微沟槽均可对HGF起接触诱导作用,程度随沟槽宽度和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 粘接瓷对纯钛与低熔瓷粉结合强度的影响

    作者:姚海;骆小平

    目的 通过研究粘接瓷对纯钛与低熔瓷粉结合强度的影响,探讨粘接瓷影响钛-瓷结合的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ISO 9693中三点弯曲法制作钛试件40个,分为4组,每组10个;分别进行砂纸打磨(B组)、打磨+喷砂(S组)、打磨+表而烧结GC Initial Ti粘接瓷(BG组)和打磨+喷砂+表面烧结粘接瓷(SG组)处理;于4组试件中部烧结低熔瓷粉(Vita Titankeramik).测试钛-瓷结合强度,体视显微镜观察钛-瓷断裂模式,并对钛试件剥脱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表面烧结粘接瓷的BG组和SG组的钛-瓷结合强度分别为(32.72±4.46)和(34.25±6.52)MPa,均达到ISO9693的临床标准(>25 MPa),并显著高于不应用粘接瓷的B组和S组[分别为(20.70±3.15)和(23.92±5.02)MPa,P<0.05].结论 粘接瓷能有效提高钛-瓷结合强度.

674 条记录 6/34 页 « 12345678...33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