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影像学特征

    作者:李洁;刘睿;李柱一;苗建亭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 RPL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8例患者中,女5例,男3例;发病原因多样,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妊娠子痫2例,高血压病1例,真菌性脑炎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肾移植1例;其中使用免疫抑制剂3例,化疗药物1例,使用抗真菌药物1例.以头痛、癫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和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头颅MRI表现为双侧大脑后部白质对称性T_1WI呈低或等信号,T_2WI和FLAIR像呈高信号;经采取降压、脱水及对症等治疗2~3周后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消失,MRI复查病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结论 RPLS是以可逆性后部白质损害为主要神经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使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完全可逆.

  • 迟发性产后子痫/子痫前期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2例

    作者:章燕幸;陈怀红;吴承龙;王黎萍;孙新芳

    围产期病人神经系统并发症少见,但孕产妇死亡率增高.有多种可能:子痫,脑卒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脑血管炎等[1].近年来,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我们报道2例迟发性产后子痫/子痫前期合并RPLg的患者.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附六例报道)

    作者:袁庆芳;郭道骝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方法 收集无锡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8月诊治的6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 结果 6例患者中白血病1例,肾病综合征1例,肾移植1例,嗜铬细胞瘤1例,原发性高血压2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痫性发作、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视觉障碍等。头颅CT检查示4例脑白质低密度病灶,2例正常。头颅MRI检查主要表现为大脑半球后部白质病变,TI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呈高信号。5例经对因及对症治疗临床症状迅速改善,影像学表现减轻或恢复正常;1例肾移植患者因拒绝停用环孢霉素A及骁悉而终死亡。 结论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是一组依靠病史、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而诊断的疾病,经积极治疗大多预后较好,但也有小部分患者由于种种原因而预后不良。

  • 产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并HELLP综合征一例

    作者:彭静华;黄丽娜;白用杰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多见于恶性高血压或妊娠子痫、严重肾脏疾病、恶性肿瘤化疗以及各种器官组织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症状包括头痛、精神行为异常、癫痫、皮质盲或其他视觉改变、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多为可逆性病变.HELLP综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为特点,常危及母婴生命.现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产后RPLS并HELLP综合征报道如下.

  • 1例妊娠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作者:钟肖玲

    目的 探讨妊娠期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护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例妊娠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相关文献资料.结果 该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原发病及临床特殊护理,可好转并生活能自理出院.结论 提高对妊娠期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认识,合理的应用护理程序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

  • 表现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儿童膀胱副神经节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宇;李栋方;吴若豪;罗向阳

    目的:分析儿童膀胱副神经节瘤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 )的诊治要点。方法报道1例表现为 RPLS 的儿童膀胱副神经节瘤病例,并以“膀胱副神经节瘤”、“儿童”为检索词,对以下数据库的相关论文进行检索: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并分析检索到的儿童膀胱副神经节瘤病例中以头痛或呕吐等为表现的患儿的资料。结果该例患儿以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头颅 CT 及 MRI 提示颅内多发异常信号影,病程中发现与排尿有关的阵发性高血压,根据头颅影像学检查可诊断为 RPLS。肾上腺及盆腔 MRI 提示膀胱副神经节瘤可能。其后行腹腔镜下膀胱肿物切除术,病理结果证实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后患儿再无头痛、呕吐等不适,血压降至正常。检索文献后收集到5例以头痛、呕吐等为表现的儿童膀胱副神经节瘤病例,其中2例行头颅 MRI 检查、1例行头颅 CT 检查,均未见异常,3例接受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表现为 RPLS 的儿童膀胱副神经节瘤病例较罕见,易误诊而导致延误病情。早期积极的降压治疗以及进一步切除局部病灶后,患儿一般预后良好。

  • 4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分析

    作者:安红伟;卢昌均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 opathy syndrome,RPLS)是一种临床—放射学综合征,神经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可逆性大脑后部白质损害,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基本可以完全恢复.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我院收治4例PRLS患者,本文总结分析其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

  • 子痫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杨健;黎军强;毛健强;郑进天;黄伟兰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子痫所致PRES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单独进行MSCT平扫4例,MRI平扫2例,同时行MSCT及MRI扫描3例,其中MRI增强3例,经治疗后复查4例.结果 PRES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双侧枕叶或顶枕叶皮层下脑白质的密度/信号异常,增强扫描无强化.MSCT平扫顶、枕叶脑白质密度减低3例,顶、枕叶及左侧额叶密度减低1例,顶枕叶白质及皮层同时受累1例,单纯枕叶密度减低2例;MRI检查5例中顶枕叶皮层下白质病灶2例,顶枕叶及左侧额叶白质病灶1例,单纯枕叶白质病灶2例,所有病灶均呈长T1WI、长T2WI信号,FLAIR序列呈明显高信号,DWI上均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在ADC上呈高信号,3例增强病灶均无强化,MRA及MRV均未见异常征象.经治疗后复查4例,MSCT/MRI显示病灶完全逆转恢复.结论 PRES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正确认识这一综合征,对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6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韦云飞;刘建荣;赵伟佳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对其早期诊断能力,及时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RP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头痛、视觉障碍、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原发病包括高血压、子痫、高血压脑病、严重低钙低氯血症、慢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肾衰竭.影像学改变:头颅MRI表现以双侧大脑半球后部白质为主的T1WI低信号,T2WI、FLAIR高信号.结论 多种病因可引起RPLS,RPLS具有一定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早期诊断、治疗,影像学表现可逆.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作者:林菡;曾焕忠;方浩威;黄益洪;梅志忠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8例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其中,继发高血压脑病7例,子痫6例,子痫前期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急性肾小球肾炎1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急剧血压升高伴头痛15例,癫痫发作11例,意识障碍9例,视物模糊8例,精神异常5例,伴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4例;MRI主要表现为双侧枕顶叶多发皮层下白质较对称性异常信号改变,T1WI呈低信号,T2WI和T2-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信号。CT表现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15例治疗后MRI复查,10例病灶完全消失,5例病灶减少、范围缩小。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数有基础疾病史,病变主要位于后循环供血区,以血管源性脑水肿为主,经积极治疗后其信号具有可逆性,掌握以上特征对该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视觉诱发电位检查与影像检查结果分析

    作者:覃鹏飞;洪翔;李明

    目的 观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视觉诱发电位检查(VEP)与影像检查的结果是否相符.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妊娠高血压和2例非妊娠高血压引起的以皮层盲为主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早期、两周后的视觉诱发电位(VEP)与影像检查资料.结果 早期、两周后的VEP检查结果与影像检查结果完全符合.结论 视觉诱发电位对以皮质盲为主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一例

    作者:李杨;郭虎;吴鹏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新近提出的一种临床-放射学综合征,有多种病因,多见于成人,儿童期相对少见,容易误诊,正确诊断与及时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因素之一.现报道1例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相关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作者:吴绮思;李咏梅;张文玉;秦新月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进一步分析该病临床与影像学特征间的关联,以期阐明其发病机制.方法:连续入组2007年5月1日至2016年12月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23名PRES患者,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识别23名PRES患者(男性4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2.96±15.10)岁,分别见于高血压、子痫或先兆子痫、应用免疫抑制剂、肝硬化、肾功能不全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常见的症状是头痛(n=18,78.2%)和痫性发作(n=16,69.6%).在21名接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的患者中,除典型的顶枕叶受累外,额叶、基底节区、颞叶、脑干、小脑等不典型部位受累也常见,且有1/3的患者其病灶非完全对称分布.另外,痫性发作的患者颞叶更易受累;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小脑更易受累.结论:PRES的不典型表现多见,临床工作者需全面掌握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两者间的关联,方能对该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及治疗.

  • 4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表现

    作者:孙艳秋;鲍海华;赵希鹏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 )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PRES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继发于高血压2例,无明确诱因2例;3例有头痛及视物模糊,1例为视物模糊不伴有头痛;4例患者均无恶心、呕吐及偏瘫表现。4例均行M R检查并行跟踪随访,发病急性期均显示双侧枕叶受累为主,T1 WI呈低信号,T2 WI呈高信号。经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PRES主要临床表现为视觉障碍、头痛,并呈间断性发作;影像学特征主要为M RI大脑后部白质对称性T1 WI低信号、T2 WI高信号。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急救与护理

    作者:代怀静;朱传贤;李杰云;霍桂玲;潘伟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ES)又可称逆性大脑后部脑病综合征和可逆性后部脑水肿综合征[1].主要表现头痛、癫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障碍以及精神异常.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MR特点分析

    作者:徐锦锋;邱士军;胡秋根;岑玉坚;关星群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和MR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MR影像资料.结果:27例患者中男8例,女19例.病因多种多样,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先兆子痫11例,继发性高血压3例,原发性高血压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肾功能不全3例,肾病综合征1例,环孢霉素治疗后1例,癌症化疗后3例,鼻咽癌放疗1例,多发性动脉炎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视觉障碍和精神异常.大多数患者头颅MRI平扫表现为双侧大脑后部白质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及FLAIR像呈高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ADC图呈高信号,病灶双侧对称或不对称;予以积极对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MR所见病灶均明显好转.结论:RPLS的病程具有可逆性,提高对该综合征的临床及MR特点的认识,对于RPLS的早期正确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MRI表现一例报告

    作者:李欣文;田楠;宋鹏

    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RPLS)的概念早于1996年由Judy Hinchey提出,从此,RPLS逐渐被临床医师所认识,随着MRI技术不断发展,早期正确诊断此病提供依据.本病多见于恶性高血压或妊娠子痫、恶性肿瘤化疗以及各种器官组织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症状包括头痛、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小脑性共济失调等,预后较好,绝大多数病人神经系统症状能够完全恢复.我院近期收治一例RPLS,病例如下: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52例临床分析

    作者:杜晶晶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 ,RPLS)是1996 Hinchey等[1]提出的概念,现将我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52例PRLS患者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 不同病因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分析

    作者:张斌;张桂莲;王虎清;张茹;吴海琴

    目的:探讨分析33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以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33例患者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17~75岁,平均39.9±19.4岁,15例患者发生于脑/脊髓血管造影及/或支架成形术后1~48h ,9例为高血压脑病患者,3例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的患者,1例淋巴瘤接受化疗的患者,5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术后发病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突然的头痛(100%)、呕吐(18%)、皮质盲(54%)、抽搐(45%)、共济失调(9%)。33例患者中23例(69%)行头颅 CT 检查,18例(59%)行脑 MRI 检查,病灶主要分布于枕叶(90%)、脑干(18%)、小脑(27%)、颞叶(18%)、顶叶(9%) ,病灶在 CT 表现为低密度灶,在MR 表现为长 T1、长 T2信号病灶。所有患者经脱水、对症治疗及基础疾病治疗后,没有遗留任何后遗症。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是一组多病因、具有一定临床、影像学特征的综合征,造影剂对脑组织的影响可能参与了 PRES 的形成,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可能与良好的预后关系密切。

  • CT、MR用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价值比较

    作者:郑欣

    目的 探究CT、MR用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价值. 方法 14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 均接受包括T2WI、T1WI、FLAIR序列扫描,5例CT平扫,4例MR增强扫描.结果 所有患者的病灶主要对双侧顶枕叶白质区有影响,与颞叶、脑干、小脑、基底节区等区域的受累程度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0.05). 患者的CT检查结果表示白质区多发斑片状低密度,MRI检查结果则呈现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FLAIR为高信号,DWI为等、低信号,ADC值增高. 结论 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诊断中结合MRI、CT两者结果进行判定,准确度高.

132 条记录 6/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