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癌DCE-CT技术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研究

    作者:董进;马志娟;彭红芬;宋少辉;阳义

    目的 用动态增强CT功能成像(DCE-CT)的方法 观察肺癌肿瘤血管生成.方法 对28例肺癌进行DCE-CT扫描,记录强化峰值(PH)、肿块强化达到峰值时间(Tp),计算肿块与主动脉强化峰值之比(M/A)、灌注值、相对血管容积(rBV)和毛细血管通透值(Pm),将各值分别与肺癌微血管密度(MVD)做相关性分析.将28例肺癌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阳性组和VEGF表达阴性组,分析2组MVD、各成像参数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差异.结果 PH、M/A、灌注值、rBV、Pm分别为(27.03±8.89)HU、0.13±0.07、(0.33±0.06) μL·min-1·ml-1 、(27.00±10.95)% 、(188.90±133.10) μL·min-1·ml-1.PH、M/A、灌注值、rBV与MVD呈正相关,其中,灌注值与MVD相关性高(r =0.78,P <0.0001),Pm值与MVD无相关性(r =0.29,P >0.05);VEGF阳性组MVD和CT功能成像参数高于VEGF阴性组,两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389,P <0.05).结论 DCE-CT可得到比较全面的肺癌血供情况,能为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评估提供新方法.

  • 分析利用动态增强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意义

    作者:周仁冰;吴仕吉;邱娅

    目的:分析动态增强CT在SPN诊断鉴别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10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88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以病理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判断其诊断符合率.结果:动态增强CT的诊断符合率为96.59%,良性肺结节诊断符合率为96.43%,恶性肺结节诊断符合率为96.88%;良恶性肺结节患者CT增强值均明显高于CT平扫值,且恶性肺结节差异更大(P<0.05).结论:动态增强CT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能够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影像学支持.

  • 动态增强CT检查对于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楚长青

    目的 分析与探讨动态增强CT检查对于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的鉴别价值与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通过手术确诊为肾上腺腺瘤共30例,非腺瘤共33例,对其先使用常规CT扫描,再采用动态增强CT扫描,对比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的增强CT图像特征,并对肿瘤的绝对开始廓清率、相对开始廓清率以及CT绝对值进行对比,以区分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结果 延时3 min时,绝对开始廓清率为36%,相对开始廓清率为35%,与CT绝对值58HU进行结合分析,能够准确诊断腺瘤,并与非腺瘤进行区分.结论 动态增强CT对于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具有较为重要的诊断价值,通过结合廓清率与CT绝对值,能够准确鉴别肾上腺腺瘤与非腺瘤.

  • 动态增强CT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意义

    作者:叶晓丹;袁正;叶剑定;李惠民;肖湘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扫描机对SPN行平扫和增强后20、30、45、60、75、90、120、180、300、540、720、900、1200 s等13个序列扫描,计算结节增强参数、观察结节形态学征象,并进行差异统计学分析,筛选有诊断意义的参数,用ROC曲线分析其鉴别诊断恶性结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良、恶性肺结节CT动态增强参数中,120 s强化值[(29.5±30.2)HU、(32.5±14.7)HU,P=0.023]、20 min廓清值[(36.5±24.6)HU、(15.6±16.6)HU,P=0.044]、20 min廓清率[(36.5±24.6)%、(17.8±14.5)%,P=0.006]和20 min廓清率线性斜率[(0.006±0.005)%/s、(0.002±0.0016)%/s,P=0.001]等4个参数及Ⅱ型和Ⅲ型时间-密度曲线频率(24/42、4/21,P=0.004;5/42、9/21,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运用上述指标,ROC曲线分析诊断恶性结节的敏感性为64.3%,特异性为84.2%.在形态学征象中,良恶性结节中的类圆形、类三角形、多角形、毛刺、浅分叶、边缘锐利、清楚、模糊、血管集束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典型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支气管穿过和支气管压迫等征象的表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联合运用形态学征象诊断恶性结节,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100%.综合使用上述动态增强参数和形态学征象对SPN进行评估,诊断恶性结节的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100%.结论 动态增强CT扫描可以同时观察结节的形态和强化特征,结节的形态学特征在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动态增强参数和形态学征象能提高恶性结节的诊断效率.

  • 动态增强CT和MRI扫描在诊断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动态增强CT和MRI扫描在诊断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来院经诊断确诊为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动态增强CT和MRI扫描,对两种不同诊断方法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T平扫所有肿块均呈稍低密度,MRI平扫T1W1呈稍低信号, T2W2呈稍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时,52例CT扫描患者中20例延迟强化后均后特征明显,MRI扫描中16例患者动脉期、门静脉期病灶周围呈线状样强化,边缘强化8例延迟扫描后呈明显的斑状强化;CT诊断的准确率为98.08%,MRI诊断的准确率为96.15%,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动态增强CT、MRI扫描诊断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高,图像清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动态增强CT和MRI扫描在诊断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中的应用

    作者:李建厅;陈忠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和Mri扫描在诊断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患者38例,对其动态增强ct和Mri扫描表现及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者动态增强ct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呈周围环状线样强化、延迟期呈内部不均匀强化者31例,动态增强Mri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呈周围环状线样强化、延迟期呈内部不均匀强化者34例,联合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准确率为94.9%(36例)。结论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采取动态增强ct和Mri检查均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两者结合能够显著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多参数联合评估孤立性肺结节

    作者:徐健;宋伟;金征宇;徐颖;王沄

    目的 使用动态增强CT评估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和灌注特征的差异,探讨多参数联合评分诊断孤立肺结节的应用价值.方法 52例经病理或临床随诊证实的孤立性肺结节,行同层动态增强CT扫描.使用body perfusion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测定表面渗透性(P)、血流、血容积、patlak血容量、patlak R方程(PRS)、patlak残余指数、峰值等灌注参数,绘制灌注曲线及伪彩图.对良、恶性肺结节的灌注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选择有显著性差异的观察指标构成多参数联合评分,运用多参数联合评分鉴别良、恶性结节.结果 良、恶性肺结节在注射造影剂开始20、22、24、25、26、28、30、34s时的强化值差异具有显著性.34s时斑片状全强化和边缘型不全强化在良、恶性肺结节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RS、Ⅰ型和Ⅱ型灌注曲线、均匀低型或外高内低型P伪彩图及均匀低型PRS伪彩图等参数在良、恶性肺结节间差异具有显著性.以多参数联合评分>0.5分作为诊断恶性的界值,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3%、41.2%.结论 多参数联合评分有助于鉴别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

  • 动态CT增强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罗军;纪祥;张柏林;夏养萱;张雄;徐翠芳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SPN患者153例,按病理分型分为良性组、炎性组和恶性组.采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机对患者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应用GE ADW 4.3工作站的后处理技术及Perfusion3-body tumor软件对结节进行分析.比较各组间多期动态CT值,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比较各组CT增强后的大净增值、各时间点CT净增值,并统计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诊断SPN的效能差异.结果 恶性组增强后30 s时病变CT值明显高于良性组(P<0.05);炎性组增强后30 s、60 s、120 s、180 s、240 s、300 s时的病变CT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组(P均<0.05);炎性组增强后60 s、120 s、180s、240 s、300 s时的病变CT值均明显高于恶性组(P均<0.05).良性组各期相CT净增值与大净增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炎性组增强后15 s、30 s的CT净增值与大CT净增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组增强后15s、30 s和60s的CT净增值与大CT净增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在良性、恶性及炎性SPN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动态CT增强扫描较单纯CT平扫对SPN的定性诊断效能高.以增强后30 s、60 s及120 s作为扫描时间点较为合理.

  • 动态增强CT时间密度曲线参数在肺部孤立性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

    作者:张莹;耿广;侯志华;魏晗;袁帅;李雯;王新举

    目的 探讨在肺部三期强化检查中,由时间密度曲线归纳出的参数——主动脉期(23 s)与延迟期(90 s)CT值差值(绝对值)能否在强化峰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孤立性肺部结节(或团块)的良恶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有病理结果的肺部孤立性结节或团块三期(13 s、23 s、90 s)CT强化图像,测量其ROI(感兴趣区)的CT值,分别计算强化峰值与主动脉期(23 s)与延迟期(90 s)CT值差值.在排除无明显强化的病例(强化峰值<15 Hu)后,以t检验分析剩余的肺癌与炎性病例的主动脉期、延迟期CT值差值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排除无明显强化的病例(强化峰值<15 Hu)后,肺癌与炎性病例的主动脉期、延迟期CT值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0.002).以强化峰值>15 Hu作为判断恶性SPN(或团块)的阈值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28.6%.以强化峰值>15 Hu且主动脉期、延迟期CT值差值<20 Hu作为判断恶性SPN(或团块)的标准时,特异度可提升至84.2%.结论 大部分恶性SPN强化曲线的流出期表现为平台型,而炎性SPN通常为表现为持续上升或速升速降.在肺部三期强化检查中,主动脉期、延迟期CT值差值可以在强化峰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孤立性肺部结节(或团块)的良恶性,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细菌性肝脓肿螺旋CT的征象分析

    作者:周乐夫;李方志;段少银

    目的探讨细菌性肝脓肿螺旋CT的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资料完整并经手术或治疗后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的螺旋CT表现,包括临床、平扫、动态增强表现.结果临床特点:发热或1个月内发热病史,血常规-白细胞增高;病灶单发24例,2个病灶以上15例,病灶总数57个.平扫表现:肝内低密度灶,边缘模糊或清晰,病灶内密度不均,可见环形带及分房样改变;可伴气体、结石以及胸腔少量积液.增强表现:a)动脉期表现:低密度病灶周围肝组织强化明显,而病灶本身或边缘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伴肝段一过性强化12例.b)门静脉期表现:(a)病灶呈不规则强化4例;(b)环征(单、二、三环)30例;(c)多房状征或花瓣征5例.c)延迟期表现:病灶缩小或不变,水肿带消失或模糊,脓肿壁或分隔呈"持续强化征".结论临床发热及白细胞增高和螺旋CT扫描病灶表现为病灶积气、动脉期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呈"环征"强化、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征"对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7例乳头状肾癌的动态增强CT表现并文献复习

    作者:郑巧;邹建华;陈伦刚;陈文;付传明

    目的:总结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动态增强CT表现,并对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手术及CT资料.结果:7例均为单发肿块,位于右肾5例,位于左肾2例,CT平扫表现为境界清楚或欠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或肿块,病变直径0.8 cm~3.5 cm,平均1.8cm,瘤体小时(≤ 3 cm)密度较均匀,无囊变和坏死;瘤体较大时(≥3 cm)常出现坏死、囊变.肿瘤强化程度较低,皮髓质期至实质期渐进性轻度增强,排泄期密度略降低.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多呈渐进性轻度强化,与其它类型肾癌不同,可为临床决定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 急性胰腺炎动态增强CT的临床研究

    作者:史云波

    目的 重新认识急性胰腺炎动态增强CT与临床表现.方法 对40例急性胰腺炎CT表现进行分析与临床对照.结果 胰腺坏死22例且均表现有胰周渗液.12例表现胰腺正常而仅有胰周渗出.6例慢性胰腺炎急性复发,其中有5例表现胰腺周边渗出,1例胰腺坏死.结论 动态增强CT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随着认识不断深入而发展,对临床诊断治疗急性胰腺炎有一定作用.

  • 肺癌结节与结核球、炎性假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黄继成;毛峰;张传军;汪毅

    目的 探讨肺癌结节与结核球、炎性假瘤的螺旋CT对比增强表现特点与诊断价值.方法 16例肺结节均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20 s开始,再于1 min、2 min、3 min及4分钟各扫描1次,测得多期CT值,绘制出时间-CT增加值曲线.结果 肺癌结节增强峰值出现较晚呈慢升慢降型,炎性假瘤增强峰值出现早,增强更显著呈快升慢降型或快升快降型,结核球无增强峰值类似直线型.结论 分析时间-CT增加值曲线,可以基本做出结核球的诊断,肺癌结节与炎性假瘤的时间-CT增加值曲线有交叉,需详细分析其增强峰值m现的时间、大小、延迟后所持续的时间,再结合平扫结节的CT征象,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的动态增强CT检查

    作者:王夕富;白人驹;王嵩;孙浩然;白旭;李亚军;王文红

    目的采用规范化的动态增强CT检查技术,对大样本病例进行深入地多角度评价,使肾上腺肿瘤动态增强CT检查能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资料与方法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70例共79个肾上腺肿块(腺瘤44个,非腺瘤35个)分别以相同的扫描条件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静脉注入对比剂后30 s开始扫描),然后延时1、2、3、5、7 min扫描.剂量1.2 ml/kg体重,注射流率2.5 ml/s.分析评价肾上腺肿块的T-D曲线和廓清率Wash(相对廓清率Washr和绝对廓清率Washa). 结果 T-D曲线分为5种类型,即A、B、C、D和E各型.腺瘤的特征曲线为A、C型,非腺瘤为B、D、E型(P=0.000).Washr和Washa于腺瘤和非腺瘤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腺瘤的Washr和Washa均高于非腺瘤,并且Washr诊断效果优于Washa.7 min延时点诊断价值较大,Washr≥34 HU提示为腺瘤,反之提示为非腺瘤. 结论肾上腺CT动态增强检查能够对腺瘤和非腺瘤尤其对乏脂性腺瘤与非腺瘤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 一过性肝段性强化在肝脓肿动态增强CT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王夕富;白人驹;孙浩然;白旭;李亚军

    目的分析肝脓肿的动态增强CT表现,特别是肝段性强化,并复习文献探讨其产生的病理基础.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1例24个肝脓肿的动态增强CT表现,所有病例均进行了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实质期的肝脏3期动态增强CT检查. 结果 24个肝脓肿中,20个位于肝右叶,4个位于左叶.典型肝脓肿4个,表现为双靶征、中心均匀低密度,内含气体;不典型肝脓肿20个,其中16个表现为蜂窝状,并有持续强化征、边缘锐利征等,其余4个非蜂窝状表现,但有段性强化.24个肝脓肿有18个出现段性强化,发生率为75%. 结论段性强化是肝脓肿的又一重要的动态增强CT表现,在肝脓肿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其病理基础是炎症导致门静脉血流量减少,而引起肝动脉血流量增加所致.

  • 小胰头癌的CT诊断

    作者:潘育清;曾蒙苏;周康荣;张宏伟

    目的:探讨小胰头癌在动态增强CT及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图上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胰头癌患者,其中5例行动态增强CT扫描,另5例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动态增强CT扫描方法为:造影剂总量为80~100ml,行团注法,注射造影剂后20s开始作胰头部层厚、间隔各5mm的动态扫描.螺旋CT双期扫描为:造影剂总量90ml,速率3ml/s,动脉期扫描为注射造影剂30s后行胰头部螺旋扫描,层厚为5mm,螺距为1,注射造影剂后70s以同样方式作胰腺实质期扫描.结果:10例小胰头癌(其中1例小钩突癌),肿瘤大直径范围为1.5cm×1.5cm~2.0cm×2.0cm.平扫CT肿瘤病灶9例为等密度,1例为略低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基本为低密度,边缘可有环状强化,特别是5例行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病灶呈低密度改变甚为明显.同时,除了1例钩突癌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总胆管、肝内胆管扩张,胰腺管扩张和胆囊增大等.结论:小胰头癌在动态增强CT和螺旋CT动脉期扫描图上主要表现为低密度改变,并且螺旋CT动脉期扫描较之动态增强CT扫描的显示更优.

  • 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对良恶性胆道狭窄的鉴别价值分析

    作者:龚敏;邱国华;梁飞虎

    目的:研究并探讨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合增强CT对良恶性胆道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接收且明确为胆道狭窄的80例患者,对其进行磁共振胆胰管造影检查、动态增强CT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分析磁共振胆胰管造影、动态增强CT对良恶性胆道狭窄的诊断结果,并分析二者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根据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组、恶性组,比较组间CT差值.结果:磁共振胆胰管造影、动态增强CT对胆道狭窄性质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者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均较良好.在动脉期、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恶性组的CT差值均高于良性组,P<0.05.结论:在胆道狭窄的定性诊断中,综合应用磁共振胆胰管造影、动态增强CT,具有显著的鉴别诊断价值,可对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予以准确区分.

  •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

    作者:邹建华;郑巧;陈伦刚;陈文;付传明

    目的: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影像,探讨其相对特异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手术及CT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单发肿块,位于右肾7例,位于左肾3例,CT平扫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或欠清楚。病变长径1.0~4.5 cm,平均2.5 cm。瘤体小时(≤3 cm)密度较均匀,无囊变和坏死;瘤体较大时(≥3 cm)常出现坏死、囊变。肿瘤强化程度较低,三期呈渐进性轻度增强,特别是排泄期密度略降低。结论:与其他亚型肾癌相比,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多呈渐进性轻度强化,其确诊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 胸部动态增强CT联合PET-CT显像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毛伟;杜鹏;曹爱红

    目的 探讨胸部动态增强CT联合PET-CT显像诊断肺内孤立性结节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0月间5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所有患者均在PET-CT早期显像结束时行胸部动态增强CT扫描,所得结果分别与支气管镜活组织检查或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结果 胸部动态增强CT联合PET-CT显像诊断肺内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6.9%、94.4%、96.9%、94.4%、96.0%明显高于胸部动态增强CT和PET-CT显像单独诊断的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部动态增强CT联合PET-CT显像诊断肺内孤立性结节能够优势互补,显著提高良恶性诊断的准确率,可以作为肺内孤立性结节首选无创性检查方法.

  • 肝脏动态增强CT与肝脏MRI诊断肝细胞癌对比分析

    作者:周丽波

    目的:探究肝脏动态增强CT与肝脏MRI诊断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诊治的40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科后均给予肝脏动态CT检查与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结果: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均著高于肝脏动态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肝脏动态增强CT,对肝细胞癌患者性MRI检查的准确性更高,值得临床推荐.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