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TEVAR术中激光原位开窗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动脉的近期疗效

    作者:王志伟;徐鹏;李明省;白华龙;刘源锋

    目的 探讨在胸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TEVAR)术中应用激光原位开窗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技术的可行性,总结分析其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2017年1月至2017年3月,24例患者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血管/腔内血管外科行TEVAR+激光原位开窗手术,男19例,女5例;年龄(54.00±13.58)岁.住院期间的临床症状、住院时间、原位开窗成功率、术后并发症、30天内病死率、分支支架通畅率、内漏发生情况等.结果 24例住院(12.81±4.18)天.共处理32支主动脉弓部血管,原位开窗成功30支,手术成功率93.8% (30/32).术后截瘫1例,治疗后恢复;术后左颈总切口血肿1例,开窗相关并发症占8.3%.术后死亡1例,占4.2%.术后1个月复查CTA证实分支动脉支架100%通畅,内漏1例.结论 TEVAR后应用激光原位开窗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动脉技术成功率高,近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 101例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临床体会

    作者:刘宗泓;孙博;邱冬云;刘宏宇

    目的 总结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经验.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3年8月,101例患者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男81例,女20例.术前均行胸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86例,主动脉严重穿透性溃疡10例,外伤性降主动脉疾病5例.TEVAR术后1周、3个月、半年及以后每年复查1次胸腹主动脉CTA,观察术后并发症、疗效、支架形态和自身血管情况.结果 101例患者中,单纯TEVAR 90例(89.11%),头臂血管转流11例(10.89%).术后应用腰大池引流3例(2.97%),Ⅰ型内漏1例(0.99%),严重应激性溃疡1例(0.99%).死亡2例(1.98%),其中1例术后合并截瘫、急性肾功能衰竭、卒中、下肢动脉栓塞,终死于主动脉夹层破裂.结论 TEVAR优势明显,围手术期的风险和并发症发生低,但需严格控制手术指征,保证患者脑血管供血.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郭朝霞;姚彦红;黄晏;尤涛

    目的 分析在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187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按照患者治疗意愿的不同分为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手术治疗组(94例)和接受药物治疗的药物治疗组(9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手术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9%,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患者的9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介素(IL)-6为(13±4)ng/L、IL-8为(43±14)ng/L、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为(10±2)ng/L,均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患者的(26±12)、(67±24)、(25±10)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为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和质量,改善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 分支血管灌注不良分型在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及分析

    作者:韩晓峰;郭曦;李铁铮;刘光锐;黄连军

    目的: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不良情况,探讨腔内修复术对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收治并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32例,男28例,平均年龄(52.9±9.6)岁(32~ 70岁),收集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基于Nagamine分支血管灌注不良细化分型,分析术前和术后主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影像资料,对灌注不良的腹腔四分支血管(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左肾动脉及右肾动脉)进行分类和统计学分析.结果:32例患者腹腔四分支血管共128支,其中86支分支血管(67.2%)属于Ⅰ类灌注不良,Ⅰ-a亚型占60.9%(78/128),Ⅰ-b亚型占0.8% (1/128),Ⅰ-c亚型占5.5%(7/128);14支分支血管(10.9%)属于Ⅱ类灌注不良,Ⅱ-a亚型占3.9%(5/128),Ⅱ-b-1亚型占3.9%(5/128),Ⅱ-b-2亚型占3.1% (4/128);16支分支血管(12.5%)属于Ⅲ类灌注不良,均为Ⅲ-a亚型(无Ⅲ-b和Ⅲ-c亚型);其余12支分支血管未受累.32例患者均完成了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平均随访4个月.术后复查CTA显示,14支(10.9%)属于“高危”灌注不良亚型(Ⅰ-b、Ⅰ-c和Ⅱ-b-2亚型)的分支血管中,13支(92.9%)灌注不良明显改善,其余1支的灌注亚型由Ⅰ-b转归为Ⅰ-c.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明显受损所占的比例较低,TEVAR能有效改善分支血管的灌注不良状态,推广Nagamine分支血管灌注不良细化分型,对判断夹层受累分支血管灌注不良状况及指导是否分支血管腔内重建意义重大.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中期疗效分析

    作者:葛阳阳;郭伟;刘小平;熊江;贾鑫;马晓辉;张宏鹏;崔豹

    目的:评价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chron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TBD)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行TEVAR的25例cTB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访结果和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临床转归和动脉重塑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30 d内无死亡病例,中位随访时间28.9(26.4~35.2)个月,1年生存率100%,2年和3年生存率均为95.2%(95%CI:86.1%~100%);支架覆盖动脉段动脉重塑较好,支架以远动脉段累积动脉扩张发生率30%~45%。结论 TEVAR治疗cTBD的成功率和早、中期生存率高,但支架以远动脉重塑水平差。行TEVAR治疗的cTBD患者,术后需密切影像学随访。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

    作者:焦小平

    目的: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月来该院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70例,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5例。 A组为复杂性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B组为非复杂性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转归和动脉重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水平动脉扩张发生率、各动脉段动脉重塑发生率、Ia内漏、支架远端再发夹层和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性和非复杂性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在生存率和并发症发面无明显差异,但是在动脉重塑方面,非复杂性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效果更明显,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李祥;姚碧;倪良春;李庆臣;马黎明;刘高利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诊的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之上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情况、炎性细胞因子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低于对照组[(13±5) ng/L比(26±13) ng/L;(44±14) ng/L比(66±26) ng/L;(10±3)ng/L比(26±11) ng/L],且均低于治疗前[(68±23) ng/L、(96±16) ng/L、(42±1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 (30/30),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的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术后截瘫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葛静;张强;张永恒;刘建平;唐小娇;江继端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胸心外科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术后出现截瘫.经腰大池脑脊液引流(CSFD)术,辅以颅内脱水、改善脊髓供血、抗凝、控制性降压等综合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同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脊髓腔内出血、感染、漏液、脑疝等.现总结临床资料、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结果分析

    作者:葛阳阳;郭伟;刘小平;贾鑫;熊江;马晓辉;张宏鹏;崔豹

    目的 对比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复杂性和非复杂性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C-ATBD,U-ATBD)随访结果,探讨TEVAR治疗U-ATBD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60例行TEVAR治疗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C-ATBD组42例,U-ATBD组18例.根据病历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评估2组患者临床转归和动脉重塑情况.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1.7 (14.0~31.6)个月.C-ATBD组和U-ATBD组3年累积全因生存率分别为85.4%、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2,P--0.11).2组之间Ⅰa内漏、支架远端再发夹层和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率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各水平动脉扩张发生率和各动脉段动脉重塑发生率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腹腔干起始下缘水平,分组与时间对大总体动脉和假腔直径的变化存在交互作用(P=0.01、P=0.02),C-ATBD组与U-ATBD组相比大总体动脉直径和假腔直径有扩张趋势.结论 2组患者TEVAR术后累积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似,U-ATBD组在动脉重塑方面存在优势,U-ATBD采用TEVAR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 内科治疗与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非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病死率的Meta分析

    作者:黄吉桢;王志维;胡知朋;李博文;吴红兵;胡小平

    目的 比较内科治疗与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IEVAR)治疗急性非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uTBAD)的院内病死率(或30 d内病死率)和远期病死率.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ENTRAL、EMbase、MEDLINE、Web of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查找所有比较TEVAR术(TEVAR组)和内科治疗方法(内科治疗组)治疗急性uTBAD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年7月31日.研究人员按纳入排除标准对临床对照试验进行筛选,并根据Cochrane偏倚评价方法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临床对照实验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个临床研究,5 644例患者,其中内科治疗组4 665例,TEVAR组979例.Cochrane协助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显示7个研究均为中等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组与内科治疗组治疗急性非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院内或30天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78,95%CI 0.57~1.07,P=0.12);2组远期总病死率(OR=0.31,95% CI 0.21 ~0.45,P<0.01)及主动脉相关病死率(OR =0.24,95% CI 0.14~0.42,P<0.01)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且TEVAR组明显低于内科治疗组.结论 TEVAR术与内科治疗相比,不能降低急性非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院内病死率,但TEVAR术改善了患者的远期总病死率及远期主动脉相关病死率.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型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观察

    作者:王晓君;王忠

    目的:探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型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研究对象:74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各37例,均给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TEVAR),参照组为非复杂型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组则为复杂型,对比其临床转归及动脉重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动脉扩张率、病死率、Ⅰ型内漏、支架远端再发夹层以及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率等相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应用T1EVAR治疗复杂型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显著,与非复杂型比较在并发症及病死率等方面无差异,安全性及可行性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 影响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晓彬;陆晓晔;吕利雄;朱长清;张柯基

    目的:探讨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急诊收治入院的98例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住院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15项临床病理因素:患者年龄、性别、治疗方式、发病至就诊时间、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就诊时收缩压、入院时是否合并肺部感染、慢性肾功能不全、既往结缔组织病、主动脉扩张、急性肾损伤、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肌灌注、肠系膜动脉灌注、下肢灌注,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就诊时收缩压、治疗方式、急性肾损伤、心肌灌注不良、心包积液、主动脉扩张、下肢灌注不良与院内死亡有关(P<0.1).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EVAR治疗(HR=8.437CI l.048-67.925 P=0.045),心包积液(HR=4.010 CI l.675-9.598 P=0.002),下肢灌注不良(HR=3.133 CI l.083-9.064 P=0.035)与院内死亡有关(P<0.05).结论:心包积液及下肢灌注不良可使复杂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率增加,而TEVAR可有效改善患者早期预后.

  • TEVAR术在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分析

    作者:马兵兵;卢辉俊;胡亚立;赵晓溪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术后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9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依照是否行TEVAR,分为支架组80例及保守组15例。采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通过门诊随访评价患者的生存情况及术后康复情况。结果80例支架组患者手术全部成功,围手术期死亡2例(2.5%),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患者定期复查CTA显示,术后3~6个月、术后1年主动脉大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小,具有统计学意义,支架组术后主动脉呈减小趋势且假腔血栓化。15例保守治疗患者院内死亡1例(6.67%),随访期间死亡3例(20%)。 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支架组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保守组。结论对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TEVAR治疗成功率较高,中期效果较好,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预开窗技术保留弓上分支血管在TEVAR治疗术中的临床应用经验

    作者:孟庆友;沈振亚;黄浩岳;余云生;叶文学

    目的:回顾性分析预开窗技术保留弓上分支血管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ro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术中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25例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病人实施TEVAR治疗.采用预开窗技术保留弓上分支动脉.应用3种方法处理:①窗口预留导丝法4例;②窗口4点标记法6例;③主动脉翻转效应结合2点标记法15例.其中单开窗22例,双开窗3例.分析技术成功率、血管通畅率、内漏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近期临床结果.结果:本研究技术成功率为92.0%(23/25),失败2例改行烟囱支架.术后血管造影示各开窗血管血流通畅,支架形态良好,少量近端内漏2例(8.0%).手术时间0.5~3 h.无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生.随访20例(80.0%),随访时间(180.2±6.0)(15~390)d.血管通畅率为100%,无内漏.结论:应用预开窗技术保留弓上分支血管在TEVAR治疗中具有创伤小、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低等优点.需进一步随访远期疗效.

  • 预开窗技术保留弓上分支血管在TEVAR术中的应用

    作者:戴向晨

    累及弓上分支血管的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是目前腔内治疗的热点和难点. 传统开放手术处理此类病变往往需要停循环、 体外循环支持及深低温等处理,创伤大、技术复杂、手术相关病死率高.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等优点, 已成为处理锚定区不涉及弓上血管的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 3D打印用于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保留弓上分支和原位开窗

    作者:袁海;金星

    3D打印技术被誉为制造业的一次工业革命,在许多领域都展现了巨大的价值和潜力, 主要应用于航天工业、建筑设计、汽车制造、文物保护等领域[1]. 近年来,3D打印技术被引入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领域, 在主动脉等大血管疾病方面也得到极大推广. 主要应用于两方面:①体外解剖模型;②体内移植物.

  • 杂交手术处理主动脉弓部病变

    作者:姜维良;马军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把外科治疗带入微创化时代. 安全、有效、微创、快速康复是现代外科治疗的新思想和新理念.血管外科的腔内手术在各学科微创治疗中走在前列,其中突出的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

  • 急性主动脉壁内血肿影像学表现与治疗策略

    作者:谢小均;刘洪端;白娇;于风旭

    目的 分析急性主动脉壁内血肿(AIH)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39例急性AIH患者影像学和临床治疗资料,治疗方法包括积极药物治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及急症外科手术.结果 根据Stanford分型,A型14例,B型25例.A型患者中7例接受急症外科手术,死亡1例;7例接受药物治疗,其中2例因降主动脉病变接受TEVAR术.B型患者中10例接受积极药物治疗,12例接受降主动脉TEVAR术,3例接受复合手术.所有患者随访3~36个月,平均(21.4±12.6)个月.除1例因TEVAR术后逆行主动脉夹层形成而死亡,其余患者影像学检查提示血肿均减小或完全吸收,主动脉无明显扩张.结论 对A型AIH,应制定个体化佳治疗方式,予部分伴降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患者TEVAR术可取得较好疗效;对B型AIH,积极的药物治疗结合选择性、预防性TEVAR术是合理的治疗策略.

  • 8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体会

    作者:王喜明;张艳霞;余海彬;李明;王宏山;赵根尚;法宪恩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采用TEVAR治疗的85例Stanford B型AD患者临床资料.85例患者均常规行左肱动脉穿刺,右侧股动脉直切口,升主动脉DSA造影明确AD破口位置、真假腔及与重要器官血管开口位置关系;置入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原发破口,升主动脉造影复查观察近端破口封闭情况及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真假腔血流变化情况.结果 84例患者TEVAR手术成功,成功率100%;1例术前麻醉过程中突发AD破裂死亡.9例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1例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完全封闭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2例行无名动脉至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转流.Ⅰ型内漏2例,无住院期间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患者均存活,远端再发新破口2例.结论 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AD安全有效,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中精细操作及加强术后院外管理是手术成功、提高远期生存率关键.

  • 腔内修复或药物治疗稳定型B型主动脉夹层

    作者:王江云;陈勇;李彦豪;何晓峰;曾庆乐;赵剑波

    目的 比较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药物及单纯药物在稳定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价值,探讨稳定型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15年收治的118例明确诊断为稳定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TEVAR联合药物治疗(TEVAR组)57例,单纯药物治疗(药物组)61例.分别统计1个月内、随访期并发症和死亡率,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生存率.结果 术后1个月内及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TEVAR组分别为5.2%、0%,药物组均为0%.术后随访1~110个月,平均(43.3±36.7)个月,主要并发症、死亡率在TEVAR组分别为7.0%、5.3%,药物组分别为6.6%、8.1%;术后1、2、4、7年累积生存率在TEVAR组分别为100%、97.1%、93.5%、78.0%,药物组分别为98.4%、96.4%、90.8%、72.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9,P=0.890).结论 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TEVAR术治疗稳定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可降低假腔扩展率,但有手术相关并发症,并不能提高生存率.

64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