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监护病房镇静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薛艳

    疾病本身、麻醉或手术的影响、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治疗环境、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措施(如机械通气、血液透析、气管插管等)及患者的心理因素等诸多原因,会导致其不适和躁动,影响治疗和恢复,因此对患者实施适度镇静已成为ICU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脑电双频指数(BIS)是一种监测麻醉镇静和深度的指标,它也可应用于ICU患者的镇静监测.现综述关于BIS监测重症患者的镇静深度的研究进展.

  • 脑电双频谱指数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研究

    作者:高耀星;徐学富

    复合麻醉通过合理的麻醉剂量达到佳麻醉效果,对患者围术期安全与康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全身麻醉时,血压、心率等传统意识体征,已不能准确反映麻醉深度.近年来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麻醉深度上具有简便、实用、快捷的特点.该文综述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监测临床麻醉深度研究的进展.

  • 麻醉深度监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辉;黄宝生

    麻醉深度监测对提高麻醉质量,保障患者的围术期安全与康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适当的麻醉深度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创造良好手术条件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定量化的检测方法 以其直观方便将成为新的趋势.本文对临床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 丙泊酚闭环麻醉的临床应用

    作者:徐文莉;邓晓明;陈春梅;王磊;王烨;刘具会

    丙泊酚闭环麻醉将靶控输注技术与监测麻醉深度的脑电双频指数有机结合,通过反馈机制维持设定的麻醉深度.目前丙泊酚闭环麻醉已应用于全身麻醉、镇静麻醉以及与其他麻醉方式相结合的联合麻醉.丙泊酚闭环麻醉不仅可用于身体条件较好的一般患者,也可用于老年、小儿、肥胖及重症患者,并能有效避免麻醉过深.丙泊酚闭环麻醉可以维持稳定的麻醉深度,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术后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但其总的给药量与是否使用闭环麻醉无相关性.各种因素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以及反馈的延迟导致了丙泊酚闭环麻醉的局限性.

  • 麻醉深度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继梅(综述);唐霓;王晓斌(审校)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手术患者尤其是老年手术患者麻醉和术后认知的损害,其发生机制不明确。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及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老年患者进行手术的机会大大增加,且大多数老年患者会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随着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手术患者在不同麻醉深度下POCD的发生有了更多的研究与认识,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了解不同麻醉深度下POCD的发生情况及其作用机制,可为POCD的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右美托咪啶镇静深度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郭荣;程芮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右美托咪啶镇静期间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用于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重症监护病房20例机械通气患者,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0.5 μg/kg,以Richmond镇静躁动评分(RASS评分)0~-3分为镇静目标,在0.2~0.7 μg/(kg·h)范围内滴定给药,连续观察10 h,记录每小时的RASS评分及对应的BIS值,分析RASS评分与BIS值的相关性,以RASS评分<-3分为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镇静适度时所对应的适BIS值.结果 机械通气患者右美托咪啶镇静期间RASS评分与BIS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82(P < 0.01).ROC曲线上所对应的镇静适度与镇静过度佳截断点的BIS值为57,敏感性为0.962,特异性为0.852,ROC曲线下面积为0.925.结论 BIS值与右美托咪啶镇静深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右美托咪啶镇静期间BIS监测可用于指导ICU机械通气患者目标镇静的实施.

  • 不同剂量地佐辛预注对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作者:陈延英;薛晓东;夏舒萌;徐余海;杨改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地佐辛静脉预注对全麻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 80例拟行气管插管全麻择期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20例.各组麻醉诱导前用药分别为:D1组:地佐辛0.05 mg/kg;D2组:地佐辛0.1 mg/kg;D3组:地佐辛0.2 mg/kg;C组:生理盐水5 mL.4组患者均给予芬太尼3 μg/kg,异丙酚2 mg/kg,罗库溴铵0.6 mg/kg,快速诱导后气管插管.观察给药前(T0)、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气管插管后1 min (T3)、3 min (T4)、5 min(T5)时脑电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结果 MAP、HR值比较,C组、D1组在T2.时点明显高于T1时点(P<0.05),D2组仅在T2、T3时升高(P<0.05),D3组变化不明显;但相同时点比较,MAP、HR值D2、D3组低于C组(P< 0.05).BIS值比较,与T1时比较,C组、D1组在T2、T3时明显升高(P<0.05),D2组仅在T2时升高(P<0.05),D3组在T4、T5时显著低于T1时(P<0.05),D3组在T2.时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地佐辛0.1~0.2 mg/kg预注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维持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 氟马西尼对异丙酚麻醉术后催醒效果的探讨

    作者:潘宁;于环;张钰;邵彦

    目的 探讨异丙酚静脉麻醉后应用氟马西尼的催醒效果和脑电双频指数值的变化及是否可以缩短苏醒和拔管时间.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选行甲状腺择期手术患者60例,年龄30~60岁,ASAⅠ~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氟马西尼组(F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各30例,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依托咪酯、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复合诱导.术中使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复合维持,使BIS值维持在(50±5)之间.待手术伤口皮肤缝合结束后停止泵入异丙酚和瑞芬太尼,之后给予实验用药.F组给予5 mL氟马西尼(0.5 mg),N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记录给药前(T0)及给药后1 min(T1)、2 min(T2)、3 min(T3)、4 min(T4)、5 min(T5)、10 min(T6)、15 min(T7)后的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记录用药后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N组和F组从停药到清醒和拔管时间及各个时间点的脑电双频指数值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异丙酚静脉麻醉后给予氟马西尼0.5 mg,未发现其能缩短苏醒及拔管时间,也未发现其对BIS值变化有明显影响.

  •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丙泊酚及芬太尼用量的影响

    作者:赵利波;赵秋华

    目的:通过观察BIS值研究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是否能减少丙泊酚与芬太尼的用量。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行下肢手术32例患者,分为两组:布比卡因组(硬膜外阻滞给予0.125豫布比卡因8 mL,随后持续应用微量注射泵以8 mL/h的速度泵注,16例)及对照组(硬膜外阻滞给予0.9豫生理盐水8 mL,16例),随后均给予全身麻醉,术中维持BIS值50~60,比较两组丙泊酚与芬太尼的用量。结果布比卡因组丙泊酚和芬太尼应用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布比卡因行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时,以达到BIS值50~60为目标,可以明显减少丙泊酚和芬太尼的用量。

  • 脑电双频谱指数对小儿手术中低浓度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后意识状态的监测

    作者:武建华;武建辉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对小儿脊柱侧弯矫形术中低浓度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的意识状态监测作用,评价麻醉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 将30例小儿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5例.于术中切皮前10 min分别予七氟醚小肺泡浓度(MAC)1.0、1.5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于切开硬膜即刻(T0)、切开硬膜1 h后(T1)、2 h后(T2)、关闭硬膜即刻(T3)各个时点分别采取颈内静脉球部血及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采用警觉/镇静(OAA/S)评分评价意识状态变化.两组患者每3分钟进行一次OAA/S评分,直至患者对轻推无反应(定义为意识消失)后停止给药.记录每次评分前即刻的BIS值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BIS与OAA/S评分的关系并计算BIS预测镇静深度的概率(Pk),通过Pk评价BIS对神经功能状态的预测效果.结果 随着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Ce)增加,两组患者BIS逐渐降低,两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患者意识消失时,BIS值:A组(61.6±7.9),B组(72.9±5.9);Ce:A组(69.8±8.9)μg/L,B组(53.3±9.4)μg/L.同一镇静评分(OAA/S 4~1)时,B组的BIS值明显高于A组.两组BIS对于意识消失的预测概率(Pk)分别:A组(0.883±0.034),B组(0.819±0.028).目标控制输注(TCI)期间两组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与基础值比较,当OAA/S评分降至2以下时,血压下降(P < 0.05).结论 1.0 MAC或1.5 MAC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期间,BIS能准确的预测意识状态的变化.

  • 脑电双频指数及麻醉趋势指数在学龄前儿童腹腔镜手术中的变化

    作者:周纳武;马星钢;孟利刚

    目的 比较脑电双频指数(BIS)与麻醉趋势指数(NTI)在学龄前儿童腹腔镜手术中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小儿麻醉深度监测提供临床数据.方法 选择2014年4~10月深圳市儿童医院腹腔镜手术患儿76例,随机分为NTI组(26例)、BIS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记录术中不同时间点及意识恢复过程BIS与NTI的变化情况;记录三组患儿手术时长、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术中七氟烷用量.结果 BIS组与NTI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比对照组短(P< 0.05);NTI组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七氟烷醚用量均比BIS组和对照组少(P<0.01);诱导前期、气腹消除和拔除气管导管时NT值与BI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 0.01);意识恢复情况比较中,小孩恢复定向力时NTI值比BIS值高(P<0.01).结论 NTI与BIS均能监测儿童的麻醉深度,但NTI在较深麻醉状态时呈下降趋缓,而苏醒期回升速度较快,反映恢复质量性能NTI略优于BIS.

  • 持续泵入瑞芬太尼对甲状腺患者生命体征及脑电双频指数值的影响

    作者:王君艳;穆新华;白栓成

    目的 探讨颈丛神经阻滞复合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适宜的用药浓度.方法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10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四组:A组[瑞芬太尼0.05 μg/(kg· min)+颈丛神经阻滞]、B组[瑞芬太尼0.08 μg/(kg· min)+颈丛神经阻滞]、C组[瑞芬太尼0.10 μg/(kg·min)+颈丛神经阻滞]和D组(空白对照,单纯颈丛神经阻滞),每组30例.记录四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安静平卧10 min(T1)、颈丛神经阻滞后1 min(T2)、切皮时(T3)、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T4)、缝皮时(T5)和术毕(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测定T1、T4、T6时间点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及进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术后满意度.结果 与D组比较,A、B、C组发生疼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较低,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D组比较,A、B、C组的术后满意度均较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D组比较,A、B、C组T2、T3、T4、T5时间点MAP降低,T2、T3、T4、T5时间点心率降低,C组T2、T3、T4、T5时间点SpO2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点比较,A、B、C组T3、T4、T5的MAP升高,A、B组T3、T4、T5的HR增快,D组T2、T3、T4、T5的MAP升高,HR增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T1、T4、T6 BIS值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镇静指数Ramsay评分明显高于A、B组和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丛神经阻滞复合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均能满足甲状腺手术术中镇痛,与丙泊酚联合,发挥协同作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单纯颈丛神经阻滞小,对维持麻醉期间生命体征的平稳有帮助,但其对呼吸的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明显.

  • 丙泊酚靶控输注Marsh模式和Schnider模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比较

    作者:魏宏;冯洁华;涂汉坤;李朝阳;吴冬;罗晓敏

    目的 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Marsh模式和Schnider模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6月于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择期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00例,年龄18~55岁,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50):Marsh模式组(M组)和Schnider模式组(S组).M组和S组分别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的Marsh模式和Schnider模式并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的诱导和维持.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意识消失时间、意识消失的效应室浓度(LOC),停药至苏醒时间、意识恢复的效应室浓度(ROC),停药至拔管时间;麻醉诱导前(T0)、意识消失时(T1)、插管前(T2)、插管后(T3)、切皮(T4)、清醒(T5)和拔管时(T6)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BIS值;丙泊酚的麻醉总用药量和单位时间用药量;术毕及术后24 h询问患者是否存在术中知晓.结果 两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和意识消失用药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麻醉中丙泊酚总用药量和单位时间用药量S组高于M组(P<0.05),停药至苏醒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S组长于M组(P<0.05).与T0比较,两组患者T1、T2、T3、T4、T5、T6 HR与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S组HR、MAP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BIS值在T1、T4、T5、T6时点低于M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M组Ce LOC与ROC呈正相关(P<0.05).结论 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Marsh模式优于Schnider模式.

  • 术前右美托咪定喷鼻对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行腹部外科手术患儿的脑电双频指数及七氟醚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

    作者:刘超;辛忠

    目的 分析术前右美托咪定喷鼻对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行腹部外科手术患儿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及七氟醚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接受腹部外科手术的患儿12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3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前30 min采用经鼻雾化给药装置给患儿喷入右美托咪定2 μg/kg和等量的生理盐水.患儿入手术室后,面罩加压给氧,吸入6%七氟烷诱导,意识消失后置入喉罩,按照Dixon序贯实验给药,初始浓度为3.50%,下1例患儿七氟醚的设定根据上1例患儿喉罩置入的情况调整.记录两组喷鼻前(T0)、喷鼻后20 min(T1)、手术结束(T2)、麻醉恢复时(T3)患儿血压、心率、BIS值变化及苏醒期躁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七氟醚喉罩置入时EC(50)与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 两组患儿在T0、T1时刻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刻研究组患儿血压、心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快(P< 0.05);两组患儿T0时刻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刻研究组患儿BIS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T3时刻研究组患儿BI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照组患儿七氟醚喉罩置入完成的EC(50)分别为1.35%(95%CI=1.05%~1.48%)、1.89%(95%CI=1.77%~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33%(P< 0.05),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1.67%、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21.67%(P< 0.05).结论 术前右美托咪定喷鼻可减少腹部外科手术患儿七氟醚吸入麻醉后躁动,对改善七氟醚吸入麻醉质量、七氟醚EC(50)均有积极作用,并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

  • 靶控输注时性别对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

    作者:李晓晶;杨改生;张小光

    目的 研究靶控输注丙泊酚时性别对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3~8月于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择期行胸、腹部手术患者30例,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A组)和女性组(B组),每组各15例.麻醉诱导选用威力方舟(Diprifusor)软件内嵌Schnider丙泊酚药代模型和Minto瑞芬太尼药代模型,靶控输注模式选择血浆靶控,血浆药物浓度丙泊酚4μg/mL,瑞芬太尼4 ng/mL,分别于靶控输液30 s(T0)、60 s(T1)、患者意识消失时(T3)、效应室浓度到达4 μg/mL时(T4)记录各时间点脑电双频指数(BIS)、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并于各时间点经桡动脉采血2 mL测定丙泊酚实际血药浓度,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结果 两组BIS值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丙泊酚实际血药浓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控输注丙泊酚时,即意识消失时影响麻醉深度的为丙泊酚效应室浓度而并非实测的血药浓度,且意识消失时女性所需丙泊酚效应室浓度高于男性.

  • 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患者不同药物镇静深度监测中的对比

    作者:许春阳;汪易岚;叶宏伟

    目的:比较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右美托咪定及丙泊酚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需要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各20例。右美托咪定组(D 组)给予负荷剂量1μg/kg,维持剂量0.2~0.7μg·kg-1·min-1。丙泊酚组(P组)给予负荷剂量1~3mg/kg,维持剂量0.5~4.0mg·kg-1·min-1镇静。机械通气后24h内,两组患者均每2h记录一次BIS值,随后立即进行RASS评分;同时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后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以RASS评分<-3分为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确定两组药物镇静适度时所对应的适BIS 值。结果两组患者BIS与RASS评分均具有较好相关性,其中右美托咪定组的相关性较丙泊酚组差。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佳BIS截断值为58.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29、0.872;丙泊酚组患者的佳BIS截断值为63.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87、0.875。两组患者镇静后的生命体征均较镇静前平稳。结论 BIS 可用于监测右美托咪定的镇静深度,但准确性较其监测丙泊酚的镇静深度差,在相同等级的RASS评分下,应用右美托咪定镇静的BIS值偏低。

  • 脑电双频指数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翁洪亮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进行七氟醚吸入麻醉手术的患儿共计150例,采取电脑抽签随机分组的方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根据常规观测方法给予七氟醚吸入麻醉,观察组采取脑电双频指数观测方法给予七氟醚吸入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七氟醚用量、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分别为(11.32±0.43)ml、(0.78±0.11)min、(1.54±0.76)min,对照组的七氟醚用量、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分别为(14.32±0.65)ml、(0.90±0.13)min、(1.89±0.77)min。观察组的七氟醚用量少于对照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给予小儿进行全身麻醉治疗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对于稳定患儿生命体征,缩短术后苏醒时间都具有积极价值。

  • 脑电双频指数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祖涛;彭会丽;张瑞权;韩俊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不同手术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不同科室需行手术患者共计200例,随机分组,观察组在BIS监测下行全身麻醉,对照组采取常规用药行全身麻醉,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改变、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药物总量。结果两组在插管后、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及BI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观察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S在麻醉过程中有助于维持稳定血流动力学,具有重要价值。

  • 持续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

    作者:苏艳超;王志强

    目的 探讨持续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判定昏迷患者昏迷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8月ICU昏迷患者18例,按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清醒)10例和预后不良组(昏迷或死亡)8 例.入ICU48 h内连续监测BIS,计算48 h平均值(BISmean),每8小时评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计算平均值GCSmean.结果 ① BIS 值与GCS 正相关(r=0.57,P< 0.05).②预后良好组患者BISmean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患者(72.00±10.73比55.69±13.5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动态监测BIS可以作为评价昏迷患者预后的一种简捷、直观、可靠、无创的方法.BIS监测在评估昏迷患者昏迷程度和判定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重症急性酒精中毒的镇静治疗

    作者:柳彦涛;李叶宁;周文静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重症急性酒精中毒(AAP)镇静治疗的价值。方法35例A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18例)和BIS组(17例),常规组根据患者的镇静躁动评分(SAS)指导镇静药物应用, BIS组根据患者的BIS值指导镇静药物应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BIS组与常规组相比,镇静药物总剂量减少、觉醒时间缩短、镇静时间缩短(P<0.05)。结论 BIS指导AAP患者镇静治疗更加客观、合理、科学。

731 条记录 6/37 页 « 12345678...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