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维生素C对Cr(Ⅵ)诱导大鼠淋巴细胞DNA-蛋白质交联的时序效应

    作者:陈东方;钟才高;安飞云;关岚;刘新民;潘新亮

    目的在体外试验系统,探讨维生素C不同加入顺序对六价铬(Cr(Ⅵ))诱导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蛋白质交联(DPCs)的影响.方法 Cr(Ⅵ)染毒溶液用重铬酸钠配制,每种加入顺序设50、100和200μmol/L3个维生素C质量浓度组,用KCl-SDS沉淀-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维生素C在Cr(Ⅵ)染毒前、同时染毒和染毒后加入时的血淋巴细胞DPCs形成率.结果单独Cr(Ⅵ)处理组其细胞DPCs形成率随染毒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维生素C(200μmol/L)处理对细胞DPCs形成率无影响.维生素C在Cr(Ⅵ)处理细胞前2 h加入,其DPCs形成率和DPCs系数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与Cr(Ⅵ)处理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维生素C与Cr(Ⅵ)同时处理细胞,中、高质量浓度维生素C组DPCs形成率和DPCs系数明显低于Cr(Ⅵ)处理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Cr(Ⅵ)处理后2 h加入维生素C,与Cr(Ⅵ)处理组比较,细胞DPCs形成率和DPCs系数无明显变化.结论维生素C加入顺序不同对Cr(Ⅵ)诱导细胞DPCs形成的影响不同,维生素C与Cr(Ⅵ)同时加入时对Cr(Ⅵ)引起的细胞DNA损伤有保护作用.

  • 微囊藻毒素-LR致小鼠肝、肾和睾丸细胞 DNA-蛋白质交联的研究

    作者:董玲;段丽菊;张慧珍;程学敏;杉浦则夫;张振亚;崔留欣

    目的 探讨微囊藻毒素-LR所致小鼠肝、肾、睾丸细胞DNA-蛋白质交联(DPC)作用.方法 以昆明种雄性小鼠为实验对象,腹腔注射染毒,采用KCl-SDS沉淀法检测小鼠肝、肾、睾丸细胞中交联DNA和游离DNA的量,计算其DPC系数,DPC系数=交联DNM/(交联DNA+游离DNA),判断DNA与蛋白质的交联程度.结果 在小鼠肝细胞中,微囊藻毒素-LR各染毒组DPC数量均有显著增加,其DPC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小鼠肾细胞中,微囊藻毒素-LR染毒剂量为3μg/kg bw和6μg/kg bw时,DPC数量显著增加,其DPC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染毒剂量为12μg/kg bw时,DPC数量未增加,其DPC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小鼠睾丸细胞中,染毒剂量为3μg/kg bw时,DPC数量未增加,其DPC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O.05).染毒剂量为6μg/kg bw和12μg/kg bw时,DPC数量显著增加,其DPC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一定的染毒剂量下,微囊藻毒素-LR可以引起小鼠肝、肾、睾丸细胞DNA-蛋白质交联.

  • 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对大鼠肝细胞的氧化损伤

    作者:秦龙娟;王诗嘉;魏晨曦;程文;胡传禄;杨旭;罗勤

    目的 研究BBP对大鼠肝脏细胞的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5 靘ol/L,20 靘ol/L,80 靘ol/L)的BBP对大鼠肝脏细胞进行体外染毒1h,然后分别用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 TBA)法和KCl-SDS沉淀法来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 MDA)含量和DPC系数的变化.结果 各染毒浓度下MDA的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上升(P<0.01),并且具有很好的剂量-效应关系(R=0.973,P<0.05).当BBP的浓度为5靘ol/L和20靘ol/L时,DPC系数与对照组相比略有上升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BBP的浓度上升为80靘ol/L时,DPC系数明显上升,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BBP可对大鼠肝脏造成损伤,对机体有毒性作用.

  • 液态甲醛致小鼠肝和睾丸DPC研究

    作者:彭光银;杨旭;赵玮

    目的 检测甲醛致小鼠DPC的损伤.方法 采用KCl-SDS沉淀法来检测液态甲醛染毒后小鼠肝和睾丸中DNA-蛋白质交联的形成及修复情况.结果 采用20.0mg/kg的甲醛染毒小鼠,6h组肝细胞内DPC系数没有明显增加(P>0.05),12h组肝细胞内DPC系数相对空白组明显增加(P<0.05),18h组肝细胞内DPC系数达到高,且与空白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24h组肝细胞内DPC系数降低,且与空白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经过20mg/kg的甲醛染毒后,6h、12h和18h组睾丸细胞内DPC系数相对于空白组都有极显著性增加(P<0.01),24h组睾丸细胞内DPC系数与18h组相比显著降低,且与空白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较高浓度的液态甲醛能够引起小鼠肝脏和睾丸形成DNA-蛋白质交联,且所形成的DNA-蛋白质交联在24h内能够完全修复.

  • 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致大鼠肺细胞氧化损伤作用的体外研究

    作者:王婧;蔡凤云;曾强;杨旭

    目的 本实验为了探讨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对大鼠肺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方法 采用低、中、高浓度的BBP于37℃对离体大鼠肺细胞染毒60min.以MDA含量以及DPC系数为指标来衡量大鼠肺细胞氧化损伤的程度.结果 BBP在低浓度时即可诱导肺细胞产生过量的氧自由基,进而攻击氨基酸生成丙二醛等并且导致DNA的断裂,随着BBP浓度的增大,生成的丙二醛浓度越高,断裂的DNA与蛋白质交联程度也越高.结论 BBP对大鼠肺细胞有着明显的毒性作用,能使其发生氧化损伤,可为进一步研究BBP体内毒理学提供初步信息.

  • 甲醛致大鼠肝细胞DNA-蛋白质交联的研究

    作者:付聪;王昆;肖琳;王红蕾;王江伟;吴曲;蔡文君;杨旭

    目的 探讨甲醛致生物机体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s,DPC)作用.方法 研究以Wistar大鼠肝组织为实验材料进行体内和体外实验,采用KCl-SDS沉淀法来检测甲醛染毒后大鼠肝细胞DNA-蛋白质交联的含量.结果 低浓度的气态甲醛(0.5 mg/m3)不能引起DNA-蛋白质的交联,较高浓度的甲醛(1.0mg/m3,3.0mg/m3)可以诱导明显的DNA-蛋白质交联作用(P<0.01);体外实验结果显示:经低浓度甲醛(12.5μmol/L)处理1h后,大鼠肝细胞内的DPC系数稍有变化,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随着甲醛浓度上升,细胞中的DPC含量出现了显著性上升.结论 体内和体外实验表明:低浓度的甲醛不能引起DNA-蛋白质的交联,而较高浓度的甲醛可以引起明显的DNA-蛋白质的交联作用.

  • 维生素E对氯氰菊酯致小鼠肺组织氧化损伤的拮抗

    作者:马萍;周慧芬;陈姣娥;武阳;陈绍恢;杨旭

    目的 研究维生素E对氯氰菊酯致小鼠肺组织氧化损伤的拮抗.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1个阴性对照(花生油)组、3个氯氰菊酯(10、20和40 mg/kg)染毒组、1个维生素E(100 mg/kg)组和1个高剂量氯氰菊酯(40 mg/kg)加维生素E(100 mg/kg)组,灌胃7d,测定肺组织匀浆活性氧(ROS)、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和肺组织细胞DNA-蛋白质交联(DPC)系数;并观察病理损伤.结果 随着氯氰菊酯染毒剂量的升高,肺组织的脏器系数、ROS、MDA含量和DPC系数逐渐上升,GSH含量逐渐降低,各指标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除20 mg/kg组的MDA、DPC系数外,20、40 mg/kg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病理学观察可见20、40 mg/kg组肺泡壁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增厚,肺泡组织血管扩张充血.与高剂量染毒组相比较,高剂量染毒加维生素E组肺组织的脏器系数、ROS、MDA含量和DPC系数均有下降,GSH含量上升(P<0.05,P<0.01).结论 较高剂量(20、40 mg/kg)的氯氰菊酯能造成小鼠肺组织的氧化损伤和病理损伤,且可以被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所拮抗.

  • 毒死蜱致小鼠肺细胞氧化损伤及维生素E的拮抗

    作者:焦铭;廖文莉;孙雪;李笔;张忠杰;马萍

    目的 研究毒死蜱对肺组织的氧化损伤和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包括1个阴性对照组(花生油)、3个毒死蜱(低、中、高剂量)染毒组(3、6和12 mg/kg)和1个高剂量毒死蜱(12 mg/kg)+维生素E(100mg/kg)组,连续灌胃7d,测定肺组织匀浆活性氧(ROS)、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肺组织细胞DNA-蛋白质交联(DPC)系数;并观察病理损伤.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组ROS含量、DPC系数升高,GSH含量降低(P<0.05,P<0.01).病理学观察可见中、高剂量组肺泡隔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内有红细胞聚集.与高剂量组相比较,高剂量毒死蜱+VE组肺组织的ROS含量和DPC系数均有下降,GSH含量上升(P<0.05).结论 较高剂量(6、12 mg/kg)的毒死蜱能造成小鼠肺组织的氧化损伤和病理损伤,且可以被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所拮抗.

  • 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对小鼠肝脏DNA-蛋白质交联水平的影响

    作者:郭靖;魏晨曦;刘丹丹;袁均林;丁书茂;杨旭

    目的 研究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utylbenzyl phthalate,BBP)对小鼠肝脏细胞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s,DPC)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5只SPF级昆明纯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分别为125、250、500、1 000mg/kgBBP染毒组和对照组.BBP腹腔注射染毒,每天1次,两周后,分离肝脏.检测小鼠肝细胞DPC系数.结果 随着BBP染毒剂量的增高肝细胞DPC系数随之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当BBP染毒剂量为500和1 000 mg/Kg时,染毒组小鼠肝细胞DPC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剂量(125 mg/kg)的BBP不引起小鼠肝细胞的DPC效应,而较高剂量(500和1 000 mg/kg)的BBP则能引起显著的DPC效应,造成严重的DNA损伤.

  • 甲醛致雄性大鼠脑和睾丸细胞DNA-蛋白质交联的研究

    作者:王红蕾;柯砚;肖琳;付聪;魏晨曦;王昆;杨旭

    目的 探讨气态甲醛致雄性大鼠脑细胞和睾丸细胞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s,DPC)作用.方法 将24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0.5、1.0、3.0 mg/m3气态甲醛染毒组和阴性对照组.连续动态吸入染毒72 h后.应用KCl-SDS沉淀法检测大鼠脑和睾丸组织DNA-蛋白质交联的含量.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0.5mg/m3气态甲醛染毒组大鼠脑和睾丸组织的DPC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甲醛浓度的增加,DPC系数逐渐升高.与阴性对照组比较.1.0、3.0 mg/m3气态甲醛染毒组大鼠脑和睾丸组织DPC系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浓度(0.5 mg/m3)的气态甲醛不能引起大鼠脑和睾丸组织产生DPC效应,而较高浓度(1.0、3.0mg/m3)的气态甲醛可明显诱导其产生DPC效应,造成严重的DNA损伤.

  • 甲醛致大鼠肺和肾组织细胞DNA-蛋白质交联及其修复研究

    作者:江中发;邓灵福;李宁;吴凯;杨旭;张本延

    目的 为探讨甲醛致生物机体DNA-蛋白质交联(DPC)作用及其修复能力.方法 以3月龄SPF级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为实验动物分别进行体内(0、0.5、1.0、3.0 mg/m3气态甲醛吸入染毒72 h)和体外实验(0、25、50、100、150、200 Ixmol/L液态甲醛染毒1 h),并进行体内(3.0 mg/m3 的气态甲醛吸人染毒72 h)和体外(75 μmol/L的液态甲醛染毒1 h)修复实验(修复0、6、12、18和24 h).采用KCl-SDS沉淀法检测大鼠肺、肾组织细胞DPC率.结果 体内实验表明,低浓度的气态甲醛(0.5 mg/m3)不能明显诱导大鼠肺、肾组织细胞产生DPC,较高浓度的气态甲醛(≥1.0 mg/m3)可以产生明显的DPC作用(P<0.05);由3.0 mg/m3 浓度的气态甲醛使肺、肾组织细胞产生的DPC可在24和18 h内得到修复,并可在24 h内恢复到空白对照水平.体外实验表明,低浓度的液态甲醛(25μmol/L)不能明显诱导大鼠肺、肾组织细胞产生DPC,较高浓度的液态甲醛(≥50 Ixmol/L)可以产生明显的DPC作用(P<0.05);由75 μmol/L浓度的液态甲醛使肺、肾组织细胞产生的DPC可以在18和12 h内得到修复,24 h内可以恢复至空白对照水平.结论 较低浓度的甲醛不能明显诱导DPC的形成,而较高浓度的甲醛则能显著诱导DPC的形成,甲醛所致的DNA-蛋白质交联可得到修复,且体外修复比体内修复时间要短.

  • 甲醛暴露的医学生口腔黏膜细胞的DNA-蛋白质交联

    作者:颜进;刘英帅;迟欣;鲁志松;石玉琴;杨旭;张本延

    目的研究医学生上解剖课甲醛暴露后对口腔黏膜DNA-蛋白质交联(DPC)的影响.方法以37名(男20名,女17名)正在上解剖课程的医学院学生和40名(男20名,女20名)同年级理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取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应用改良的SDS-KCl沉淀法,测定口腔黏膜细胞DNA-蛋白质交联率.结果两组学生性别和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解剖实验室空气甲醛浓度范围在0.42~1.57 mg/m3之间.医学院学生口腔黏膜细胞DNA-蛋白质交联率(25.72%±6.48%)高于对照组(22.88%±5.34%),P<0.05.其中医学院女生DNA-蛋白质交联率(27.72%±5.76%)明显高于对照组女生(22.29%±4.20%),P<0.01.结论医学生解剖课甲醛暴露可导致口腔黏膜细胞DNA-蛋白质交联率增高.女性对气态甲醛暴露可能较男性敏感.

  • 姜黄素对甲醛致A549细胞DNA-蛋白质交联损伤的拮抗作用

    作者:陈鑫;赵宏胜;江中发;李宁;石玉琴;张本延

    为探讨姜黄素对甲醛致A549细胞DNA-蛋白质交联(DPC)的拮抗效应,采用培养A549细胞株作为实验材料,分为正常对照组、0.1 mmol/L甲醛组、姜黄素拮抗组(2.5、5.0、10.0、20.0 mg/L姜黄素+0.1 mmol/L甲醛组),对细胞染毒4h后采用氯化钾-十二烷基硫酸钠沉淀法检测DPC率.结果显示,0.1 mmol/L甲醛染毒组DPC率高于对照组(P<0.05),各姜黄素拮抗组DPC率均低于0.1 mmol/L甲醛组,但2.5、5.0、10.0 mg/L姜黄素拮抗组的DPC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 mg/L姜黄素拮抗组DPC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较高浓度的姜黄素可以拮抗甲醛所致的DNA-蛋白质交联损伤.

  • 甲醛和苯联合吸入染毒小鼠肝脏DNA-蛋白交联和氧化损伤的研究

    作者:张文珍;原福胜;刘晓丽;张志红;白剑英;赵五红;梁瑞峰

    研究甲醛和苯联合吸入染毒致小鼠肝脏DNA-蛋白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s,DPC)和氧化损伤作用,探讨其遗传毒性.60只健康清洁级昆明种纯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清洁空气),甲醛低(1 mg/m~3)、中(3 mg/m~3)、高(5mg/m~3)剂量组,苯低(500mg/m~3)、中(1500mg/m~3)、高(2500 mg/m~3)剂量组,联合低(0.5mg/m~3甲醛+250mg/m~3苯)、中(1.5mg/m~3甲醛+750 mg/m~3苯)、高(2.5 mg/m~3甲醛+1 250 mg/m~3苯)剂量组,每组6只.采用静式吸入染毒,每天2 h,连续14 d.染毒结束次日处死小鼠,测定肝脏组织中DPC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含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甲醛、苯单独染毒中、高剂量组及联合染毒各剂量组DPC系数均升高(P<0.05),甲醛、苯单独及联合染毒各剂量组SOD活力均降低(P<0.05)、MDA含量均升高(P<0.05);与单独染毒组相比,联合染毒中、高剂量组DPC系数明显升高(P<0.05),联合染毒各剂量组SOD活力明显降低(P<0.05)、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甲醛和苯联合吸入染毒对小鼠肝脏遗传毒性作用大于甲醛、苯单独染毒时的作用,提示二者同时存在对小鼠肝脏的遗传毒性具有协同作用.

  • 甲苯二异氰酸酯致中国仓鼠肺细胞DNA交联作用

    作者:王淼;陈文华;吴艳萍;张旸

    目的 研究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诱导中国仓鼠肺细胞(CHL)DNA的交联作用,探讨TDI的遗传毒性.方法 在培养的CHL细胞中分别加入浓度为0.64,1.28,2.56 μmol/ml的TDI进行染毒,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内的DNA-DNA交联水平,用氯化钾-十二烷基硫酸钠(KCI-SDS)沉淀法检测细胞内的DNA-蛋白质交联水平.结果 低浓度的TDI不能致DNA-DNA交联(DDC)和DNA-蛋白质交联(DPC)(P>0.05);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其DDC率和DPC率也随之升高,高剂量组的DDC为54.97%(P<0.01),DPC为29.06%(P<0.0).结论 一定剂量的TDI能诱导细胞内DNA交联作用.

  • 甲醛致V79细胞DNA-蛋白质交联作用及其修复

    作者:江中发;胡建国;李宁;张玲;袁春;张本延

    目的 探讨甲醛诱导DNA-蛋白质交联作用及其修复效应.方法 采用培养V79细胞株作为实验材料,以不同浓度的液态甲醛(0、50、100、200、400、800、1 600 μmoL/L)对细胞染毒1 h后检测DPC率,并根据实验结果选取200 μmol/L对培养细胞株进行修复实验(修复0、6、12、18、24 h).采用KCI-SDS沉淀法检测DPC率.结果 较岛浓度的液态甲醛(≥200μmol/L)可以产生明显的DPC效应(P<0.05);由200 μmol/L浓度的液态甲醛诱导V79细胞产生明显的DPC(P<0.05),经过修复町以恢复到空白对照水平(P>0.05).结论 较高浓度的甲醛可以明显诱导DPC形成,甲醛所致的DNA-蛋白质交联可以得到修复.

  • DNA-蛋白质交联在砷中毒人群遗传损伤监测中意义及与皮肤癌变的关系

    作者:杨光红;张爱华;巫芳来;王荣;李健

    目的探讨DNA-蛋白质交联 (DPC)在监测砷中毒遗传损伤及皮肤病变的发生发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依据皮肤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对砷接触者进行分组 ,并采用125I-后标记法测定其DNA-蛋白质交联状况.结果燃煤砷接触可增加人体DNA-蛋白质交联的发生率 ,其发生早于皮肤损害,与对照、病区非病人及一般病变组比较,皮肤角化过度、癌前病变及癌变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该指标的增高与尿砷、发砷值密切相关; 吸烟及燃煤年限可对其产生影响,年龄分层中以40岁以上者DPC形成为突出,男性的DPC形成高于女性.结论 DNA-蛋白质交联是一敏感的分子遗传损伤标记, 其检测方法125I-后标记法简便、快速,在砷中毒的现场监测中可以早期发现癌变高危对象及采取针对性处理,对防止砷性皮肤癌的发生有实际应用价值.

  • 苯致模拟失重大鼠肝细胞DNA-蛋白质交联的研究

    作者:李曙光;何新星;吴大蔚;杨成佳

    目的:探讨苯吸入染毒对尾吊模拟失重大鼠肝细胞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s,DPC)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和2个染毒组.对照组吸入新鲜空气,染毒组分别给予浓度为10 mg/m3和50 mg/m3的苯气体进行吸入染毒,每天24 h,连续7 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的气态苯(10 mg/m3)可以诱导显著的DNA-蛋白质交联作用(P<0.05),高浓度的气态苯(50 mg/m3)可以诱导极显著的DNA-蛋白质交联作用(P<0.01).结论:高低浓度苯吸入染毒均可致肝细胞内的DPC系数显著上升,且随苯浓度上升,细胞中的DPC含量出现极显著上升.

  • 二氧化硫吸入对小鼠肺和心组织DNA-蛋白质交联作用的影响

    作者:解静芳;刘丽娜;金国文;毕明丽;周晶;孟紫强

    29x+1.45(R2=0.9922),同样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SO2吸入可致小鼠肺、心PCO含量和DPC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随着SO2浓度的增加,对肺、心蛋白质的氧化损伤加剧,DPC率升高.吸入同浓度SO2小鼠的肺、心PCO含量和DPC率结果表明,对肺的损伤远大于心.

  • 甲醛对健康影响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作者:蒋守芳;郑玉新

    甲醛(CH2O)是一种有特殊刺激性气味、易燃的无色气体,化学性质活泼,普遍存在于周围环境中.医学上甲醛被作为杀菌剂和组织防腐剂、固定剂使用,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因此,有大量职业接触人群,如医院病理科医生和教师、人造木板厂的作业工人等.日常生活中也有大量机会接触甲醛,因此甲醛对健康的危害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国外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就开展了大量动物实验和接触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国内对甲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家居装饰热的出现,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增加所引起的健康危害成为人们关注的大问题.现仅就甲醛暴露人群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