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ICU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调查与控制

    作者:孔庆玲;马先宾;汪秀芹;李霞;范晴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 U )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现状及有效降低感染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医院预防控制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2010-2012年IC U 2869例危重患者临床资料,将2011年感染的7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budnle管理组)与对照组(常规管理组),进行回顾性目标性调查,追踪统计分析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调查3年入住ICU治疗的危重患者2869例,发生医院感染共416例感染率14.50%;3年分别为16.04%、16.08%、12.48%;发生深部真菌感染共184例,感染率6.41%,3年真菌感染率分别为8.90%、8.77%、3.28%,广谱抗菌药物应用时间>4 d、使用糖皮质激素、各种侵入性操作等均是IC U患者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IC U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防治中,bundle管理理念的应用,是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及佳手段,可以明显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深部真菌感染动态变化分析

    作者:余旭良;祝进;陆军;白永凤;郑蓉

    目的 了解近5年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动态变化趋势,为临床诊治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7-2011年真菌检出情况、真菌的临床标本、真菌种类及真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5年真菌在临床病原菌中所占比例由2007年的7.8%上升至2011年的26.2%;临床标本以呼吸道标本居多,占82.7%,其次是尿液标本,占8.3%;感染的菌种仍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其构成比由2007年的50.8%上升至2011年的66.3%,光滑假丝酵母菌则由2007年的20.6%下降至13.1%;伊曲康唑对光滑假丝酵母菌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已>30.0%,白色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耐药率较低.结论 医院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应该加强对住院患者的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减少院内真菌感染.

  • 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冯文莉;杨静;张荣丽;王丽

    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菌药物、激素等药物的大量使用、器官移植普及、侵入性诊疗技术增多,以及吸毒、性病、艾滋病(AIDS)的急速蔓延,致使各种严重免疫缺陷患者的数量显著增加,因而使他们受到侵袭性相对较弱的微生物(如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的机会也逐渐增多.

  • 两性霉素B治疗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纯;黄绍良;方建培;钟凤仪;薛红漫;夏焱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治疗小儿血液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DFI)的治疗效果.方法 5例小儿血液病患者中急性白血病2例,重型再障2例,恶性淋巴瘤1例;DFI感染种类:曲霉素1例,热带白色念珠菌1例,念珠菌1例,余为临床诊断;L-AMB静滴从0.5mg/kg*d增至4 mg/kg*d,使用达6周者3例,1周~10d者2例.结果 4例治愈,1例因经济困难放弃;主要副作用为高热、寒战等,1例出现肾损害.结论 L-AMB治疗小儿DFI无严重的副作用,且疗效肯定.

  • 深部真菌感染的快速检测-G试验

    作者:黄义泽;周东升;王谦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与传统真菌培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 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与真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80例高危患者1-3-β-D-葡聚糖含量增高23例,占28.75%,1-3-β-D-葡聚糖含量正常57例,占71.25%;1-3-β-D-葡聚糖含量增高组真菌培养阳性12例,占52.17%,1-3-β-D-葡聚糖含量正常组真菌培养阳性2例,占3.5%,1-3-β-D-葡聚糖含量增高组真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1-3-β-D-葡聚糖含量正常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真菌培养为标准,G试验的敏感度为85.71%,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52.17%,阴性预测值为96.49%.结论 G试验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 颈椎骨折术后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原因分析与临床治疗

    作者:王述华;邓经德;刘素珍;张甜;刘立斌

    目的 颈椎骨折术后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方法探讨,以期提高临床对颈椎骨折术后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认识,从而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颈椎骨折手术患者出现深部真菌感染121例,设为感染组,另选取同期行颈椎骨折术未感染患者111例,设为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颈椎骨折术后患者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原因并探讨临床治疗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导致颈椎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出现深部真菌感染的原因主要为年龄>60岁、留置尿管、深静脉置管、留置胃管、采用激素治疗等,与非感染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真菌多的是白色假丝酵母菌有78株,其次是热带假丝酵母菌27株,感染送检标本多的是痰液79例,其次是粪便25例;治疗有效率伏立康唑为83.3%、伊曲康唑为78.6%、氟康唑为57.1%、两性霉素B为46.2%,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与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了解导致颈椎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原因并且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出现感染的患者应该予以积极的抗真菌治疗.

  • 老年支气管肺癌伴深部真菌感染的原因与对策

    作者:刘政;李占燕

    目的探讨老年支气管肺癌患者伴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手段.方法对我院1997年1月~1999年12月,收住院的38例老年肺癌伴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真菌感染率为32.76%,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有22例(57.89%);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各种有创诊疗手段;手术;放、化疗等免疫抑制使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等为老年支气管肺癌患者伴深部真菌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诊断的关键是对该病的警惕和认识,治疗上提出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机体免疫状态与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同样重要.结论老年支气管肺癌患者伴深部真菌感染的原因多种多样,临床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 小儿深部真菌感染53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建文;唐锁勤;吕善根;冉丛蓉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小儿深部真菌感染的特点、诱因及治疗.方法分析53例确诊深部真菌感染的小儿患者年龄、基础疾病、高危因素及治疗.结果感染菌种以白色念珠菌常见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多见;并有多部位受累,菌血症发生.结论出生时的状况,小儿所患基础疾病及激素、抗生素、化疗、免疫抑制剂、静脉营养的应用与发病关系密切;两性霉素B、氟康唑治疗有效.

  • 老年人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汪荷;许凤芝;李坚

    目的 探讨长期卧床或伴多器官衰竭的老年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 收集31例并发深部真 菌感染老年患者,29例为肺部感染,其余的为肠道感染。结果 分析危险因素,31例(100%)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6例(19%)曾应用糖皮质激素,行放疗或化疗 有6例,死亡7例。结论 抗真菌治疗的关键是及时诊断和治疗。

  • 糖尿病患者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杨华;许学忠;吴海清;李春燕;祁平

    目的:针对糖尿病患者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防进行研究,确定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加强预防。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9月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的致病菌进行分析研究,并研究感染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 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0例患者中发生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200例,感染率为40.00%;共检出200株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91株占45.5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间、病程、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发症、血糖控制水平、侵入性操作等是糖尿病患者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发生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率较高,造成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合并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和预防。

  • 粒细胞缺乏伴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抗菌药物应用

    作者:芦璐;侯明;房淑欣

    目的 分析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一2013年4月收治的42例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治疗要点.结果 42例患者感染部位分泌物样本中共检出46株真菌,其中占60.87%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其次为曲霉菌属占17.39%;33.33%合并ESBLs大肠埃希菌败血症,19.05%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炎;42.86%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一过性谷丙转氨酶升高,23.81%患者出现恶心、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经抗真菌治疗后,12例患者治愈,治愈率28.57%,11例患者为显效,显效率26.19%,13例患者死亡,病死率30.95%;治疗总有效率为54.76%.结论 粒细胞缺乏伴深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临床高度怀疑真菌感染病时应给予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对常规抗真菌药物治疗不佳时使用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新型抗真菌药物.

  • 1,3-β-D-葡聚糖在真菌感染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崔建娇;史际华;陈冬梅;朱勇

    目的:研究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对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以及治疗中监测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11-2012年各临床科室可能发生真菌感染的140例患者行1,3-β-D-葡聚糖测定、普通细菌及真菌培养;按照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标准共分为4组:真菌培养阴性的非IFI组79例、真菌培养阳性的非IFI组9例、真菌培养阴性的IFI组10例、真菌培养阳性的IFI组42例,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IFI组88例,葡聚糖含量中位数7.8 pg/ml;IFI组52例,葡聚糖含量中位数59.3 pg/ml;经秩和检验Z=-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葡聚糖在诊断IFI的特异性92.3%、敏感性93.1%、阳性预示值88.9%、阴性预示值95.3%;真菌培养在诊断IFI的特异性80.8%、敏感性89.8%、阳性预示值82.3%、阴性预示值88.8%;葡聚糖和真菌培养阳性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0,P<0.05)。结论在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的基础上,葡聚糖可以作为IFI的早期诊断指标,并且可以在IFI的治疗中进行动态监测的指标。

  • (1,3)-β-D-葡聚糖对普外科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分析

    作者:王毅;朱冠保;饶尚锐;王中林;何杰;黄节

    目的:评估血浆(1,3)‐β‐D‐葡聚糖对普外科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为普外科患者深部感染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5年2月普外科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184例及40名健康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真菌感染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与传统真菌培养结果比较;采用 ROC 曲线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1,3)‐β‐D‐葡聚糖法检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阳性43例,阳性率为23.37%,传统真菌培养法检测阳性32例,阳性率为17.40%,(P=0.035),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 系数 K =0.617(P<0.001);(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88.82%;当以(1,3)‐β‐D‐葡聚糖=16.59 pd/ml 为临界值时,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达到大,灵敏度为92.03%、特异度为83.17%。结论(1,3)‐β‐D‐葡聚糖可作为普外科深部真菌感染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效率,可为其诊治赢得宝贵时间。

  • 儿童重症监护室深部真菌感染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卜祥芳;耿荣;钱素云;杨明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以利于临床医师提高认识,降低病死率.方法 2005年11月至2009年3月于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临床诊断或确诊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患儿96例,运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用Logistic回归分析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研究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病、并发症、侵袭性操作、治疗措施等变量.结果 96例患儿中,死亡28例,病死率为28.2%.经逐步向前引入剔除,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使用免疫抑制剂(OR=185.770,95%CI 11.467 ~3 009.507)、机械通气(OR=11.555,95% CI 2.780~ 48.039)、低蛋白血症(OR=1.246,95% CI1.133 ~1.369)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低分(OR=1.086,95% CI 1.008~1.169)是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深部真菌感染患儿中,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低蛋白血症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低分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 小儿深部真菌病的诊治

    作者:林雪峰;许峰

    近20年来,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尤其在ICU内)明显增多,占院内感染病例的12.16%[1],其上升速度远远超过其他病原体,而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是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发病为肺炎、血液病、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重度营养不良及慢性腹泻等.半数以上为全身播散性真菌感染,累及多脏器、多系统的真菌感染常为临床致死原因.因此,临床医师应对院内真菌感染给以足够重视.

  • 新生儿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

    作者:张金萍;陈超

    危重新生儿及早产儿在NICU住院时间比较长,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患儿皮肤黏膜经常存在真菌感染,且易侵犯胃肠道、肺和脑膜等,引起深部真菌感染.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后果严重,需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 儿童白血病化疗后合并全身性真菌感染诊断及治疗体会

    作者:汤静燕;薛惠良;陈静;陈静;潘慈;顾龙君;叶辉;董如

    目的积累和交流白血病化疗病人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时临床经验.方法总结2年中明确诊断深部霉菌感染病人的诊断过程、方法、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和转归.结果确诊深部真菌感染者共5例,均为白血病患儿,感染前或感染中白血病达完全缓解,特征性表现为发热,抗菌素治疗>5天无效,轻中度压痛的多发性硬性皮下小结(2/5例)和肝脾肾散布性低密度病灶(3/5例),需四周以上二性霉素治疗,有明显但可以处理的毒性反应.结论发热、抗菌素治疗无效、硬性皮下小结和肝脾肾散布性低密度病灶时应考虑深部真菌感染,并给予4周以上二性霉素治疗.

  • 恶性血液病患儿肺部真菌感染的诊疗体会

    作者:白燕;金润铭;张志泉;周东风;余慧;刘勤;肖燕;费洪宝

    儿童急性白血病患儿在强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阶段出现真菌感染的病例逐年增多,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在发热患儿中的构成比例逐渐加大.据部分资料统计化疗间歇期因真菌感染所致发热患儿占到20%以上[1].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指标,使临床确诊及选药极其困难、尤其是严重的播散性深部真菌感染治疗难度大、治疗费用高昂,这不仅延误儿童急性白血病的预期化疗疗程,而且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目前侵入性深部真菌感染已成为儿童白血病诊疗过程中非常棘手的临床问题,在此我们选取今年在我科血液诊疗中心遇到的部分相对特异的病例为例,分析免疫缺陷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供同行参考并指导完善.

  • 伊曲康唑注射液致多形红斑皮疹1例

    作者:黄科;杨旻;郭海霞;翁文骏;方建培

    患儿男,4岁,因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年11个月人院.复查骨髓提示复发,予ALL-REZ BFM2002 F2方案[地塞米松20 mg/(m2·d)连用5d,长春新碱1.5 mg/(m2·d)用l d,阿糖胞苷3g/(m2·次)每12小时1次连用2d,左旋门冬酰胺酶10000 U/m2用1 d]化疗.人院后40余天,患儿颜面部、左肩部及右膝关节皮肤出现数个淡红色斑丘疹,大小约2 cm×2 cm,中央有结痂.第4天出现发热,无咳嗽,心肺查体未见异常.给予阿昔洛韦、头孢吡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联合抗感染治疗,第7天血真菌培养结果回报为镰刀菌,修改诊断为深部真菌感染,真菌性皮疹.加用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当天体温降至正常,皮疹逐渐消退,但患儿出现咳嗽.

  • 抗真菌药物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作者:董宗祈

    在儿科,深部真菌感染、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患儿的机会性真菌感染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使真菌病的治疗面临严峻挑战.众所周知的念珠菌属是常见院内感染致病菌,曲霉菌属既见于院内感染亦见于社区感染,此外,尚有隐球菌病等.以往的药物治疗都不够理想.近年来,不少新的抗真菌药物相继问世,给真菌病治疗带来转机,但在儿科的临床应用方面经验不多,远不如其他抗生素使用经验丰富.特别是某些抗真菌药尚缺少儿科用药的规范剂量,对患儿也未全面观察毒副反应.为了进一步规避风险,深入了解抗真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做到及时合理的治疗,恰当客观评价抗真菌药物在儿科的应用和疗效,已成为临床用药的研究热点.

496 条记录 4/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