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阴道B超过氧化氢溶液子宫输卵管通液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秀丽;黄星球

    目的 探讨经阴道B超过氧化氢溶液子宫输卵管通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就诊的160例不孕症患者,随机将其分两组,即参照组(n=80)和观察组(n=80),参照组给予X线碘油造影进行诊断,观察组给予经阴道B超过氧化氢溶液子宫输卵管通液进行诊断,对两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经1次显影后,参照组输卵管双侧阻塞率、单侧阻塞率、双侧通而不畅率以及双侧通畅率分别为20.00%、37.50%、18.75%、23.75%,观察组分别为18.75%、36.25%、20.00%、25.00%,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经4次显影后,参照组输卵管双侧阻塞率、单侧阻塞率、双侧通而不畅率以及双侧通畅率分别为21.25%、16.25%、33.75%、28.75%,观察组分别为17.50%、11.25%、16.25%、55.00%,两组双侧通而不畅率和双侧通畅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经阴道B超过氧化氢溶液子宫输卵管通液治疗不孕症具有显著效果,可提高输卵管通畅率.

  • 优维显370造影对家兔股动脉吻合后血管通畅率的影响

    作者:张知博;李学金;李群;王岚

    目的研究优维显370造影对股动脉吻合后血管通畅率.方法选择32只条件相同的家兔,分成AB两组,每组16只,制造血管吻合模型,A组用生理盐水灌注,B组用优维显灌注.24 h后进行组织切片,电镜下观察血管吻合情况.结果 3 d后A组吻合口血栓形成2例,B组1例,吻合口通畅A组12例,B组14例;6 d后血栓形成A、B两组各1例,血管通畅例数两组分别为13、14例.结论血管吻合后进行动脉优维显造影,只要导管未对血管吻合造成机械性刺激,在血管吻合口愈合的任何时间进行血管造影都是可行的,而不会增加吻合口血栓形成的概率.

  • 人造血管的纺织设计与加工技术

    作者:凌凯;王璐;贾立霞

    1 引言 当人体内血管由于动脉硬化、血管瘤、血栓、血管老化或破损等原因不能正常工作时,需要进行血管移植。血管代用品的主要来源为生物血管、人造血管及复合血管。生物血管含自体血管、同种异体血管和异种血管3种。后两种由于通畅率低,易发生退行性变及强烈的排异作用,目前临床已经很少应用~([1])。自体血管在外周血管重建中,用作为小口径血管的优良代用品,但其来源少,口径和长度也受……

  • 桡动脉的应用解剖与提取

    作者:孙晓宁;赵强

    桡动脉(radial artery,RA)提取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Carpentier[1]首先应用于临床,约25%的桡动脉发生痉挛,早期临床效果不佳.20世纪90年代采用无接触技术(no-touch technique)和使用钙离子拮抗剂[2],5年通畅率提高到84.4%~91.9%[3,4],仅次于内乳动脉,开始广泛应用,成为重要的冠状动脉移植物.

  • 冠脉搭桥术后大隐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发病和诊断进展

    作者:唐耀亮;赵强

    1962年Sabiston应用大隐静脉进行了第一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965年Green应用胸廓内动脉(ITA)移植至前降支,随后其他动脉移植物也应用于临床.将ITA移植至前降支,大隐静脉移植至其他冠脉血管已成当今标准冠脉搭桥术式.相比较而言,大隐静脉较动脉移植有较高的近远期病变率,然而取材方便、可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的优点使大隐静脉仍被广泛使用.改善大隐静脉移植物的长期通畅率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此了解大隐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发病及诊断方法很重要.

  • 降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近端吻合策略

    作者:祁宁

    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手术期的主要并发症.近年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采用的自动吻合装置、主动脉隔离装置、主动脉阻塞及主动脉无触技术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大大降低了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采用不同的近端吻合技术对移植物通畅率也有不同的影响.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

    作者:陆信武;黄英;李维敏;朱雯霞;刘晓兵;殷敏毅;黄新天;陆民;张培华;蒋米尔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经验.方法:从1995年7月~2002年7月共对292例(313条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进行外科治疗,其中20条患肢施行解剖外血管重建术,38条患肢施行了腔内外科治疗或合并开放性血管重建手术,255条患肢施行了开放性手术重建下肢血供.结果:手术成功者患肢的踝肱指数与术前比较显著增加(P<0.01),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平均随访时间3.1年(0.5~7年),解剖外重建组移植血管一期通畅率为56%,腔内外科组通畅率为78%,开放性手术组通畅率为72%.结论:病人的全身情况、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是选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方法的主要依据,为取得较好的长期通畅率和临床效果需要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随访.

  • 组织工程血管研究进展

    作者:吴莹琛;崔磊;曹谊林

    目前,血管疾病,比如冠状动脉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1].血管疾病中动脉硬化的外科治疗开始于1952年,当时Voorhees等用合成纤维替代患病血管[2],这导致了Dacron(PET)和Telfon(Eptee)移植物在心血管外科中的应用,但是搭桥手术后6个月栓塞率在40%以上.为了提高移植物的通畅率,近采用了蛋白质包被以模拟血液/生物材料相互作用[3,4]合成移植物的内腔,种植各种细胞类型以形成一个活性血管相容性的环境[5,6].尽管报导中的这些方法可减少栓塞和细胞增生,但是仍不能提供血管反应或者正常血管所具有的生物化学因子分泌功能,而且钝化的血管移植物仍然面临细菌聚集和移植物感染的风险.合成血管移植物仍然可以产生低水平的异体反应和慢性炎症[7].

  • 药物涂层球囊在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晓哲;王兵;刘俊超;丁语;吴斐;牛晓阳;孙利坤

    目的 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与普通球囊(CB)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5例股腘动脉IS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2例接受DCB治疗,23例接受CB治疗.术后3、6、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靶血管小管腔直径(MLD)、远期管腔丢失(LLL)、一期通畅率等指标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4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截肢或死亡患者,无失防.DCB组与CB组相比,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在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5%对86.9%,P>0.05),但术后6、12个月明显升高(86.4%对69.6%,P<0.05;81.8%对47.8%,P<0.05).两组术前、术后7d、术后6个月靶血管ML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DCB组明显高于CB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靶血管LLL明显低于CB组(P<0.05).结论 DCB治疗股腘动脉ISR较CB优势明显,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

  • 不同金属胆道支架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比较

    作者:路绪龙;白旭明;程龙;顾星石;靳勇

    目的:评估两类常用金属支架治疗不同位置的恶性胆道梗阻支架通畅率及患者生存率。方法对126例因恶性胆道梗阻接受经皮经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植入金属胆道支架167枚,其中70例患者植入网状编织型支架92枚,56例患者植入激光雕刻型支架75枚。术后随访并比较患者支架通畅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126/126),网状型与激光型中位通畅时间分别为182 d、196 d,术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9 d、186 d。两组患者术后通畅率及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网状型与激光型支架在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效果上基本等效。在一定程度上前者可起到替代作用。

  • 桡动脉在冠脉外科中应用的现状

    作者:刘沙;萧明第

    90年代以来,桡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一方面静脉移植的远期疗效差;而乳内动脉移植的10年通畅率一般为90%,使得人们更乐意接受动脉化血运重建的方法.另一方面因静脉炎、静脉曲张等不能用大隐静脉的患者增多,需要其他的血管材料.桡动脉长度足够、口径适当、疗效满意,受到普遍重视[1].70年代初Carpentier率先行桡动脉CABG.但失败率高,不久即弃用.后来发现一些CABG术后15年的移植桡动脉仍然通畅.于是,Acar等[2]重新开展桡动脉CABG.由于取材技巧的改进和抗痉挛药物的应用,效果良好.

  • 背阔肌皮瓣桥式交叉移位修复小腿感染创面

    作者:陈德松;薛峰;陈琳

    于仲嘉[1,2]于1994年报告了桥式交叉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的皮肤缺损取得良好效果.该法大的优点是受区动静脉和皮瓣动静脉均是正常血管,吻合后通畅率高.虽然有两下肢固定在一起所致体位不适和大小便不方便的缺点,但当受伤下肢的主要动脉已损伤或曾作修复,无安全接受动脉,而皮肤缺损范围大并伴有骨外露时,该法确实是良好的修复方法.我科于1996~1999年采用桥式交叉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严重创伤,胫骨前皮肤大面积缺损,两骨折端或伴有骨折固定器外露并伴有严重感染的患者共8例,皮瓣全部存活,达到覆盖创面的目的,并成功地保存了下肢.

  • 骨科显微外科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张键;陈中伟

    一、显微外科的发展史显微外科技术的起源可追溯到1921 年Nylen 等首次用放大镜和双目手术显微镜进行内耳的开洞、减压等简单手术. 1950年Baraquer等应用手术显微镜进行角膜缝合.1960年,Jacobson 等应用手术显微镜对直径为1.6~3.2 mm 的细小血管进行缝合,获得较高的通畅率,这在显微外科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几乎同时,Buncke尝试了显微血管外科技术,并由此推广到外科的其他领域,在实验外科方面的应用尤为突出.1961年,Lee 等在鼠身上进行门腔静脉分流手术获得成功;1962 年,Conzales 等用鼠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随后,Abbott 等也采用鼠做心脏移植手术.此时,显微外科已逐渐成为一项新的外科技术,但其在临床上的迅速发展则由20世纪70年代开始,并在外科领域逐渐广泛开展.首先为各种带血管游离组织的移植,包括肌肉、骨、关节等组织的移植,其次为显微外科在临床各科的应用,尤其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为广泛[1].

  • 股-腘人工血管移植术后再闭塞病因及相关治疗

    作者:李阳春;栗力;齐新;曹月娟

    目的 分析股-胭人工血管移植术后移植血管再闭塞的病因以及相关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诊治的行股-膝上胭血管旁路移植手术(单/双侧)的全身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82例,患肢共88条.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移植血管再闭塞的影响危险因素及有效的治疗措施.结果 术后即时、术后6、12、24个月时患者移植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0.91%、87.12%、84.31%和82.56%.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肢血管再闭塞的危险因素有术前并存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吸烟史和术前膝下仅有1条流出道通畅(P均<0.05).根据Kaplan-Meier法计算的术后6、12、24个月累积通畅率结果,术后6、12个月统计,闭塞组患者吸烟史分别为72.73%、76.92%,明显高于通畅组的31.88%、33.33% (P <0.05,P<0.01);术后24个月统计,闭塞组患者糖尿病为64.29%、吸烟史为71.43%、术前膝下仅有1条流出道通畅者为57.14%,明显高于通畅组(23.40%,31.91%,21.28%,P<0.05,P<0.01).结论 股-胭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后血管再闭塞的危险因素有术前并存高脂血症、糖尿病、术前膝下仅1条流出道通畅及有吸烟史,而后三者是股-胭动脉旁路术后远期再闭塞的危险因素.对于以上危险因素进行对症治疗,可提高股-胭人工血管移植术后通畅率.

  • 冠脉旁路移植术的监护

    作者:丁利丽;王学湘;陈立群

    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目前治疗冠脉狭窄、解除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远端通畅率高,并发症及病死率都很低[1].我科于2001~2002年进行了12例,经过精心治疗和监护,患者已康复出院,无1例并发症出现.

  • 再次冠脉旁路移植手术

    作者:刘志勇;王敏敏

    再次冠脉旁路移植手术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成功的再手术取决于周详的手术计划、合理的技术设计和娴熟的手术技巧,包括合适旁路的采取、再开胸技术、转流管理和心肌保护;先期旁路血管的处理、目标血管的操作、移植血管的选择、血管吻合和血液保护技术.再手术的术后死亡率约是初次手术的至少2倍,再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约90%,二次手术病人心绞痛症状的缓解并不如初次手术明显,术后5年只有一半的病人症状缓解,应用内乳动脉的再手术其长期通畅率较高.

  • 冠脉旁路移植手术移植血管的选择

    作者:王敏敏;刘志勇

    在冠脉旁路移植手术移植血管的选择中,内乳动脉因为其移植10年后仍有高达95%的通畅率而成为首选,而且病人的生存率较高,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桡动脉因其1年高于95%的通畅率近年渐被广泛使用,胃网膜右动脉在移植3~4年后的通畅率大于90%,腹壁下动脉1年后的通畅率能达到80%.其他可被选择的旁路血管包括人造血管可在特殊情况下有条件地使用.在选择旁路血管时,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年龄、临床状况和手术类型等多方面的情况.

  • 下肢远端动脉搭桥在严重下肢缺血中的应用

    作者:张雷杨;Hong Suk Sue;陈洪伟;陈鑫

    目的:探讨下肢远端动脉搭桥手术在治疗严重下肢缺血中的疗效.方法:70例患者共进行72例次下肢远端动脉搭桥手术,其中15例来源于血管腔内治疗失败.手术适应证为符合严重下肢缺血(静息痛、溃疡、坏疽)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所有手术均应用自体静脉作为桥血管.6例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3例同期行心脏搭桥术.结果:出院时桥血管一期通畅率为95.8%(68/71),二期通畅率为98.6%(70/71).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为91.5%(54/59),二期通畅率为98.3%(58/59);术后2年一期通畅率为85.7%(36/42),二期通畅率为97.6%(41/42);术后3年一期通畅率为76%(19/25),二期通畅率为96%(24/25).出院时救肢率为98.6%(70/71),术后1年救肢率为98.3%(58/59),术后2年救肢率为97.6%(41/42),术后3年救肢率为96%(24/25).下肢创面愈合率100%,愈合时间为术后15~65 d(平均42 d).结论:运用自体静脉的下肢动脉远端搭桥术能给绝大多数严重下肢缺血患者带来有效治疗,桥血管远期通畅性高使其成为“金标准”治疗.

  • 人造血管搭桥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作者:宋广来;巢志复;屠筠;池静江;刘金凤

    聚四氟乙烯(PTFE)人造血管被证明是仅次于自身的动静脉内瘘,有长期的通畅率,容易操作,并发症少,对20例病人使用21根人造血管作动静脉瘘进行血液透析,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手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余燕婷;高占辉;赵刘兵;肖磊娟;郑志波;朱润章;汪红英;吕献军;季大玺

    目的 动静脉内瘘(AVF)狭窄发生率高,选择外科手术会造成患者血管资源耗竭,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可以保留可供造瘘的血管资源,但选择PTA或外科手术尚无更明确的界定.文中通过比较PTA和内瘘切除重建手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AVF狭窄的疗效,旨在寻找合适的治疗方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0日南京明基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AVF狭窄的46例患者.包括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者为PTA组(22例),内瘘切除重建手术者为手术组(24例).比较2组临床一般情况,术后6个月通畅率,总体通畅时间,以及手术不良反应. 结果 PTA组内瘘血管狭窄个数较手术组增多[(2.78±1.43) vs (1.67±0.7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6个月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8).PTA组内瘘血管共狭窄57处,其中吻合口12处狭窄(21.05%),狭窄程度平均为79.3%;内瘘静脉流出道43处狭窄(75.44%),平均狭窄程度为84.26%.PTA组3例患者发生肱动脉穿刺部位血肿,未予特殊处理,自行吸收痊愈.手术组1例术中发生轻度渗血,处理后好转;术后4例有术侧手背轻度肿胀,逐渐好转;2组不良反应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3处及3处以上的多处狭窄优先选择PTA治疗,通畅率相当的同时可以更好的保留血管资源.

148 条记录 5/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