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拉咪呋啶预防乙肝相关性肝硬化肝移植术后乙肝再感染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卢实春;严律南;李波;文天夫;赵纪春;程南生;刘冲;刘隽;王晓波;李晓东;秦山;赵连三;雷秉均;张秀辉

    目的:了解乙肝相关性失代偿肝硬化肝移植术后使用拉咪呋啶预防移植物乙肝再感染的疗效及乙肝标志物在血清及肝组织中的动态变化.方法:用酶联放免法,血清HBVDNA荧光定量法、肝穿组织免疫组化LSAB法及HBV DNA原位杂交法定期检测25例受体血清及肝穿组织,观察肝移植术后HBV标志物在血清及肝组织中的动态变化.本研究设计为前瞻的开放的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25例被分为乙肝病毒活跃复制(15例)及非活跃复制组(10例)两组,皆以拉咪呋啶100 mfd术前后服用预防,非活跃复制组中有3例未能及时服用拉咪呋啶作为对照组.结果:在HBV活跃复制组,术前口服拉咪呋啶平均2 wk能使80%以上的患者血清HBVDNA阴转;继续口服,术后表面抗原消失,部分血清乙肝病毒抗体(表面抗体HBsAb 9/15,核心抗体HBcAb 13/15及HBeAb 11/15)可在术后1-2 wk出现,至6 mo可逐渐消失;血清中HBVDNA荧光定量可一直维持阴转的状态;肝穿组织中HbsAg,HBcAg及HBVDNA原位杂交可长期维持阴性.10例乙肝病毒活跃复制受体其HBV血清标志物在12--44 wk之间完全消失;本组中2例(2/15,13.3%)在2 a时发生拉咪呋啶预防失败而致移植物再感染或乙肝复发;在HBV非活跃复制组,乙肝病毒抗原抗体表达同活跃复制组:表面抗原术后即消失,乙肝病毒抗体即在1-2 wk出现(BsAb4/7,HBcAb 6/7,HBeAb 2/7),6 mo左右消失.3例(43%,3/7)在近2 a时血清及肝组织中HBV标志即完全消失.本组无移植物再感染,乙型肝炎复发及乙肝病毒相关死亡.若血清中重新出现表面抗原或HBVDNA荧光定量阳性或肝穿组织免疫组化或HBVDNA原位杂交阳性则可诊断为HBV再感染.未能及时服用拉咪呋啶的3例非活跃复制的乙肝受体分别在术后8、10、12 mo移植物感染及复发新肝乙型肝炎,移植物再感染率及乙肝复发率为100%,其中1例死于纤维淤胆性肝炎,后二者经加用拉咪呋啶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而缓解.本研究除对照组外,拉咪呋啶预防下移植物总的乙肝再感染率为9.1%(2/22),受体HB复发率为4.5%(1/22),1-2 a生存率达87%.结论:拉咪呋啶能有效地预防失代偿期乙肝相关性肝脏疾病受体、尤其是乙肝病毒活跃复制受体肝移植术后移植物乙肝病毒的再感染及乙型肝炎复发,甚至使血清中及移植物的乙肝病毒达到临床清除.远期疗效正在进一步的评价中.

  • 血管移植物感染诊治进展

    作者:何延政

    随着血管外科疾病发病逐年增多和学科发展,人工血管和支架型血管移植物应用的增加,移植物感染也倍受关注.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支架感染诊治分析

    作者:殷恒讳;王冕;李梓伦;姚陈;胡作军;王劲松;常光其;王深明

    目的 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术后支架感染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 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EVAR术后支架感染病例资料,对感染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再次干预方式及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收治的患者共有10例EVAR术后支架感染病例,均为男性,年龄45~ 72岁(平均62.5岁).其中2例初次EVAR手术于我院进行,占我院同期EVAR手术的0.23% (2/885).本次发病与EVAR手术间隔0~27个月(平均6.9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100%)及腰背部疼痛(40%).8例患者有明确感染诱因(80.0%),其中腹主动脉瘤肠瘘4例(40%),炎性动脉瘤3例(30%),上呼吸道感染并败血症1例(10%).9例患者接受了二次手术干预,其中局部清创+引流1例,支架切除+双侧腋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1例,支架移除+右侧腋动脉-双侧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7例.随访2~ 60个月(平均24.1个月),1例失访,1例术后死于腹主动脉残端破裂(12.5%),7例迄今存活,其中1例解剖外旁路闭塞(12.5%)但无严重下肢缺血.结论 腹主动脉瘤肠瘘和炎性腹主动脉瘤是本组病例支架感染的主要原因,在充分抗炎治疗的基础上建立解剖外旁路并移除移植物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载药涤纶材料预防腔内血管移植物感染的实验研究

    作者:余维平;景在平;包俊敏;赵志青;赵珺

    支架-人工血管移植物(SG)经腔内植入主动脉和外周血管已广泛用于多种血管疾病的治疗,成为血管外科重要的治疗手段.这一微创技术的治疗效果令人鼓舞,但腔内血管移植物感染作为其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也因此困扰着血管外科的临床实践,此并发症一旦发生则导致手术失败,且死亡率高.Fiorani等[1]报道血管腔内移植物感染的发生率为0.4%,死亡率为27.4%.因此,有必要寻求有效的方法预防此严重并发症.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去甲万古霉素载药涤纶材料预防腔内血管移植物感染.

  • 一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支架感染行腋-双股动脉旁路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杨挺岸;刘慧

    目的 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支架感染行腋-双股动脉旁路术的护理配合.方法 对1例腋-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支架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对策及手术配合要点.结果 经过医护默契配合及做好感染防护,3d后,患者神志清,体温37.5~38.5℃,脉搏100~120次/min、血压108/69 mmHg(1 mmHg=0.133 kPa),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人工血管通畅、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结论 腋-双股动脉旁路术手术持续时间长、手术配合要求高,通过多切口管理、预防血栓形成以及观察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根据潜在并发症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是配合手术成功的要点.

  • 血管外科人工移植物感染的防治

    作者:徐欣;符伟国

    随着血管外科人工移植物(人造血管、血管内支架、血管腔内支架移植血管)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由此出现的血管移植物合并症, 也引起外科医生的日益重视.造成血管移植物失败常见的原因为移植血管血栓形成,而移植物感染,可造成丧失肢体、组织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

  • 主髂动脉支架移植物感染的诊治进展

    作者:施德兵;符伟国

    自1991年Parodi等首次使用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腹主动脉瘤以来,血管腔内修复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1993年Chalmers等首次报道了1例髂动脉支架型人工血管感染,其后已有相当多的血管腔内支架移植物感染的病例报道.主、髂动脉支架移植物感染为血管外科较为少见的并发症之一,但是一旦发生,后果严重,病死率与截肢率均高.本文主要就主、髂动脉支架移植物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 移植物感染、阻塞和假性动脉瘤的再处理

    作者:谭鸿雁;朱巍;吕玲;沈焕

    目的探讨动脉旁路术后并发移植物感染、狭窄和闭塞以及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对1986年以来作者经治的86例旁路术后11例并发移植物感染、狭窄闭塞和假性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移植物感染致病菌属假单胞菌属、肠杆菌属和葡萄菌属各1例,手术治愈2例,术后截肢1例.阻塞者为急性血栓形成1例,狭窄2例,增生性闭塞4例,其中3例远端病变发展,药物维持治疗病情好转2例,恶化1例.手术治愈3例,手术失败截肢后死亡1例.吻合口假性动脉瘤1例,行瘤壁切除、裂口缝合治愈.结论三种并发症均面临截肢和死亡的威胁.移植物感染和假性动脉瘤一经明确诊断,均应立即手术.

  •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移植物感染一例

    作者:陆清声;景在平;赵志青;包俊敏;赵珺;冯翔;冯睿;黄晟

    血管移植物感染是血管移植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目前正在临床逐步推广应用.本文总结了我院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移植物感染一例的经验教训,报告如下.

  • 组织工程血管研究进展

    作者:吴莹琛;崔磊;曹谊林

    目前,血管疾病,比如冠状动脉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1].血管疾病中动脉硬化的外科治疗开始于1952年,当时Voorhees等用合成纤维替代患病血管[2],这导致了Dacron(PET)和Telfon(Eptee)移植物在心血管外科中的应用,但是搭桥手术后6个月栓塞率在40%以上.为了提高移植物的通畅率,近采用了蛋白质包被以模拟血液/生物材料相互作用[3,4]合成移植物的内腔,种植各种细胞类型以形成一个活性血管相容性的环境[5,6].尽管报导中的这些方法可减少栓塞和细胞增生,但是仍不能提供血管反应或者正常血管所具有的生物化学因子分泌功能,而且钝化的血管移植物仍然面临细菌聚集和移植物感染的风险.合成血管移植物仍然可以产生低水平的异体反应和慢性炎症[7].

  • 腔内微创治疗感染性动脉瘤

    作者:余维平;景在平;赵志青

    感染性动脉瘤并不多见,传统的外科手术,在切除瘤体后,因感染造成血管壁组织的严重破坏以及对血管再生的不良影响,血管重建困难,难于避免移植物感染,易导致手术失败.随着导管技术的进步和影像器材的发展,血管腔内微创治疗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我们应用腔内微创治疗14例感染性动脉瘤,报道如下.

  • 创面负压治疗联合背阔肌肌瓣逆行翻转技术在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中的应用

    作者:甘良雨;谢昆;温冰

    目的 探索在保留移植物的基础上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使用创面负压治疗联合背阔肌肌瓣逆行翻转技术治疗的4例脊柱内固定术后延迟深部感染患者资料,男2例,女2例;年龄62~75岁,平均69.2岁.通过美兰引导下进行严格清创、创面负压吸引治疗,待患者创面细菌培养阴性,相关炎性反应指标降至正常范围后,行背阔肌逆行翻转填塞创面,并继续于切口外行创面负压治疗.结果4例患者均在术后1周时拆除创面负压装置,切口愈合良好,术后2周内完全愈合,移植物得以保留.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均基本正常后出院.4例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均未出现感染复发、腰椎内固定物松动等不良结果. 结论 使用创面负压治疗联合背阔肌肌瓣逆行翻转技术在保留移植物的基础上治疗脊柱术后深部感染方面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或能提高移植物的保留率、加速创面愈合速度及提高感染治愈率.

  • 膝关节移植物感染的因素调查分析与建议

    作者:刘广华;王振

    目的 总结分析膝关节移植物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提出管理建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4年2月~2017年5月本院625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手术类型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导致移植物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管理对策.结果 年龄、基础疾病、手术类型、手术次数、伤口情况、术中抗生素应用情况与移植物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P< 0.05).结论 了解膝关节置换术后移植物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性的制定护理管理策略,是提高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的重要举措.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