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蜕皮甾酮及尼莫地平对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作用

    作者:刘智;冯华;朱刚;陈志;崔高宇;唐卫华

    目的 观察蜕皮甾体(ecdysterone)对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神经功能及脑血管痉挛的改变,并与尼莫地平(nimodipine)的治疗效果相比较,为蜕皮甾酮治疗SAH后CVS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改良的Endo法建立家兔脑血管痉挛模型,将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4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枕大池注入生理盐水,A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B组)、尼莫地平治疗组(C组)及蜕皮甾酮治疗组(D组),各组5只.对每组动物分别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脑血管造影.结果 SAH组家兔食量明显降低,神经症状明显;而其它组食量降低较少,神经症状也相对较轻.血管造影示与基础直径相比,较基础值比较,SAH组、尼莫地平组和蜕皮甾酮组3组在SAH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分别为:(23.20±0.06)%,(20.06±0.03)%,(14.42±0.03)%.结论 蜕皮甾酮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神经症状,缓解基底动脉血管痉挛,其缓解血管痉挛的效果较尼莫地平好.

  • 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研究

    作者:陈志;吴南;李飞;唐卫华;邢学民;冯华

    目的建立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并观察血性脑脊液(bloody cerebralspinal fluid,BCSF)对培养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和BCSF刺激组,通过MTT比色法选择恰当孵育时间的BCSF作为刺激因素,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术细胞周期,分析评估内皮细胞损害和增殖状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孵育7天BCSF可使内皮细胞出现明显的病理形态学改变,贴壁细胞数量减少,MTT吸光度下降(P<0.01),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P<0.01).结论 BCSF可直接造成明显的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病理形态学损害,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代谢和增殖.

  • 扩容稀释加胞二磷胆碱治疗外伤后脑血管痉挛

    作者:张军普;孙战力;冯梅梅

    胞二磷胆碱可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改善脑微循环,明显减少脑梗塞的发生。

  • 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应用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治疗的预后效果评价

    作者:霍孜克;赵乾;张翔;李述军

    目的: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收集我院自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将其依据计算机表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例数为26例.在治疗对照组患者时应用尼莫地平,在治疗观察组患者时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结果:经对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P值小于0.05,统计学意义存在;观察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收缩峰流速、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P值小于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炎性反应,预后效果较好.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垂体前叶功能变化研究

    作者:刘荣财;黄强;戴伟民;揭园庆;余国峰;范晓峰;吴安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SAH)患者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发生情况、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及随访期间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s-SAH发病后7 d、1、2及3年期间垂体前叶分泌情况及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30例(47.6%) s-SAH出现垂体功能紊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 cotrophic hormone ,ACTH)缺乏常见9例(14.3%),其次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分泌不足有8例(12.7%),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gonadotropin deficiency ,GnD)有4例(6.3%),甲状腺功能减退(hypothyroidism)2例(3.2%)和高催乳素(prolactin,PRL)1例(1.6%)。6例(9.5%)表现为多激素分泌异常。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和血管痉挛、Fisher分级和恢复时间有相关性。结论 s-SAH 神经内分泌异常和血管痉挛、Fisher分级和恢复时间有相关性,随访时间应延长。

  • 256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对SAH患者脑损害程度及脑血管痉挛的评价作用分析

    作者:刘群;刘丽;乔红艳;付天鹏;姜建威;范常燕

    目的:研究256层螺旋CT机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检查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诊断作用以及血清S-100B蛋白检测对SAH患者脑损害程度及脑血管痉挛的评价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SAH患者共77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Hunt-Hess分级分成不同组别,对其进行256层螺旋CT机头部CTA检查及血清S-100B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在77例SAH患者中,经CT机头部CTA检查共有59处动脉瘤.GCS评分3~8分患者入院后1天、7天S-100B蛋白水平分别为(1.94±0.31)μg/L、(1.93±0.28)μg/L明显高于GCS评分9~12分患者入院后1天、7天S-100 B蛋白水平(1.13±0.21)μg/L,(1.09±0.19)μg/L和GCS评分13~15分患者入院后1天、7天S-100B蛋白水平(0.54±0.09)μg/L,(0.52±0.06)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 Ⅰ~Ⅱ级患者入院后1天、7天S-100B蛋白水平分别为(0.68±0.12)μg/L和(0.64±0.11)μg/L明显低于Hunt-HessⅢ级患者入院后1天、7天S-100B蛋白水平(1.15±0.18)μg/L,(0.98±0.12)μg/L和Hunt-HessⅣ级患者入院后1天、7天S-100B蛋白水平(2.08±0.25)μg/L,(1.99±0.23)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可对SAH患者周边血管三维结构予以有效反应,对SAH患者行S-100B蛋白水平检测,能有效对SAH患者脑损害程度及血管痉挛做出评价.

  • 逍遥散加味治疗脑血管痉挛40例观察

    作者:曹众毅;林丽

    脑血管痉挛是脑血管过度收缩,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头痛、头晕、头沉胀为主症.笔者用逍遥散加味治疗脑血管痉挛4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辨证治疗血管性头痛137例

    作者:王洪白

    笔者自2000~2004年辨证治疗血管性头痛137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137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其中男62例,女75例;年龄小12岁,大63岁;病程长21年,短3月;前额头痛34例,两侧头痛63例,头顶疼痛12例,后头痛28例.呈发作性、持续性胀痛、钝痛、刀割样痛、挛急疼痛.脑血流图检查有116例为脑血管痉挛,供血不足.

  • 中风后遗症护理体会

    作者:海和平

    中风后遗症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表现为肢体瘫痪,失语,口眼歪斜,吞咽困难,思维迟钝,联想困难,记忆减退,焦虑等.笔者1999年9月~2002年6月,对2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辨证护理,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的预见性护理体会

    作者:王春燕;许平

    目的:研究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的预见性护理方式.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于本院进行破裂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对患者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措施,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20例,一组在常规护理和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为研究组,另一组则为普通组,分析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并发率.结果:研究组中无一例患者并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0,普通组中有5例患者并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5%,研究组脑血管痉挛并发率低于普通组(P<0.05).结论: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非常高,需要在常规护理和治疗方式下,实施预见性护理,给予患者三高疗法护理,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保障患者的手术效果和生命健康,该护理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吴丹妮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之后针对患者脑血管痉挛的优选护理方案.方法: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预防脑血管痉挛的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65%,并且观察组患者脑血管的痉挛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在术后给予预防脑血管痉挛的优质护理可以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并缩短痉挛的持续时间,因此给予患者术后科学的护理方案是必要的.

  • CT血管造影判断颅脑外伤病人脑血管痉挛

    作者:汤深;李惠民;于红;江基尧;朱诚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脑外伤血管痉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大强度投影(MIP)和表面阴影显示(SSD)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在19例中,9例病人(47.37%)发现脑血管痉挛16处,同时发现血管受肿胀脑组织挤压移位.结果 CTA能够清晰显示外伤后脑血管的痉挛情况.结论 CTA是一种简单、快速、非侵袭的检查方法,有助于研究外伤后脑血管的变化.

  • 颅内多发动脉瘤介入术后脑血管痉挛加重的因素分析

    作者:孙波;赵颖

    目的 确定颅内多发动脉瘤介入术后脑血管痉挛加重的各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7年月间应用介入治疗的62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患者的介入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加重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中提示血糖升高的Sig值<0.05,确定为造成患者术后CVS加重的独立因素,患者存在高血压症状、动脉瘤术中出现破损、术中使用支架三项因素的Exp(B)相对较高,确定为患者CVS加重的重要影响因素,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前Hunt—Hess分级以及血脂升高可以确定为患者CVS加重的危险因素.结论 为避免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介入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加重情况,需要对相关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控,以提升手术成功率.

  • 法舒地尔防治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作者:赵振强

    目的 对法舒地尔防治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8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4例患者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44例患者采用法舒地尔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GCS评分、Brthel指数及NF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脑血管痉挛及迟发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采用法舒地尔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脑血管痉挛和脑循环动力分析中经颅彩超的价值分析

    作者:彭倩

    目的:分析脑血管痉挛和脑循环动力中经颅彩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痉挛患者38例为研究组,分析脑血管痉挛和脑循环动力的具体情况,并且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38例为健康组,对比健康组与研究组的脑循环动力情况。结果与健康组对比,研究组的经颅多普勒频谱参数Vd下降,PI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收缩期峰血流速度(Vs)和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彩超在脑血管痉挛诊断中能较好的反应脑循环动力情况,对临床中治疗脑血管痉挛或检查脑循环动力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 腰大池引流术在脑室系统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中礼

    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术在脑室系统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1年03月~2014年10月我院手术治疗的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的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单双日顺序分为腰大池引流组30例(腰大池引流术治疗)和腰穿治疗组21例(常规腰穿或者脑脊液置换术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脑脊液转清时间,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例数、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死亡率。结果腰大池引流组患者脑脊液转清时间、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例数、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及死亡率与腰穿治疗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大池引流组优于腰穿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大池引流术是近年来神经科新开展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微创、闭式、稳压、充分、持续微量引流脑脊液,其机理可能是快速廓清血性脑脊液和降低颅内压。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经不同方法(手术夹闭、介入栓塞)治疗后血管痉挛发生情况对比

    作者:杨继文;张占普;张荣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经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的血管痉挛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手术夹闭(手术夹闭组,23例)与介入栓塞(介入栓塞组,23例)治疗后患者的血管痉挛发生情况.结果 在对本次研究所选取的46例患者分别采取相应的手术处理方法后,其中手术夹闭组患者的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6.09%;介入栓塞组患者的血管痉挛发生率为34.78%,其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采取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方法,在患者术后的血管痉挛发病率方面不具有显著差异.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研究进展

    作者:赵浩;潘文龙;徐如祥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并发的脑血管痉挛(CVS)一直是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易引起继发性脑缺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治疗SAH后CVS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且取得一定的疗效.本文结合以往文献,就目前CVS的临床防治进行综述.

  • 硫酸镁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

    作者:李文迁;陈志宏

    目的观察硫酸镁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将SAH患者70例随机分为硫酸镁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于发病24h内接受治疗.对照组采用脱水、止血等常规疗法,硫酸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硫酸镁16mmol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推(15min以上),随后给负荷量65mmol加入生理盐水500ml ivgtt,维持24h.1d后用硫酸镁16mmol加入生理盐水500ml ivgtt,qd×13d,14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测血清镁浓度.结果治疗后硫酸镁组血清镁浓度明显上升(P<0.00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发病第14天时,硫酸镁组的病情级别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1mo内时,硫酸镁组的 CVS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和P<0.05),而再出血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硫酸镁在SAH后CVS的防治中,能降低CVS的发生率,减少死亡率,并能促进神经功能尽快恢复,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 持续脑脊液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文学;张奕威;付卓;岑雄图;郜怀东

    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实施持续腰池脑脊液引流,观察清除积血量及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情况,探讨持续腰池脑脊液引流治疗SAH的效果.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持续腰池引流组(33例)和腰穿脑脊液分次置换组(对照组)32例,于第1、3、5、7、10、14天分别取脑脊液行红细胞检查,同时行经颅多普勒(TCD)测定脑血管痉挛程度,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变情况.结果持续腰池引流清除脑脊液中积血效果较分次置换明显,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程度轻(P均<0.05).结论SAH后腰池持续引流可加速清除脑脊液中的积血,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具有简单、安全、有效的特点.

1779 条记录 87/89 页 « 12...8182838485868788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