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

    作者:肖玮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也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现在医疗界虽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其发病机制仍不是很明确,仍然困扰着众多从事于颅腔研究的医学工作者和患者。明确其发病机制和原理,对于有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具有重要意义。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彩森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并发症和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1],发病率高达30%~90%,常可引起严重的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脑损害,甚至导致脑梗死.目前仍无确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SAH导致CVS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治疗方法也有了新的进展,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 中风的辨证施护与康复护理进展

    作者:李小潘

    中风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倒而仅以歪斜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因发病突然,故又称"卒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老年社会,而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对中、老年人健康危害极大,并常易导致死亡和病残,而且中风的发病率、病残率、病死率均较高,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它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等疾病[1],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导致患者在精神上有不同程度的负担和痛苦,以致心理状态的改变,如性格情感的改变,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急躁易怒,记忆力下降,从而产生了不良心境.除了预防及中药汤剂、静脉给药、药浴、针灸、按摩、精神调养等措施进行辨证治疗外,而辨证施护更能够起到缩短病程,尽早恢复健康的作用.因此,如何预防护理已经发生中风,如何护理中风之后的后遗症,如何康复护理,病人出院后应嘱咐如何做好家庭护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摆在护理人员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

  • 浅谈脑脊液置换术防治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观察

    作者:卢婧;董玉玲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是常见且重要并发症,同时也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1].蛛网膜下腔的积血是导致CVS发生的根本原因,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是防治CVS的重要措施.自1993~2002年以来,我科开展脑脊液(CSF)置换术防治脑血管痉挛,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就CSF置换术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护理观察介绍如下:

  • 盐酸罂粟碱注射液在脑梗死和脑栓塞患者 防治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作者:朱显增

    目的 探讨盐酸罂粟碱注射液在脑栓塞和脑梗死患者中防治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栓塞和脑梗死患者8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脱水和溶栓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观察组患者给予盐酸罂粟碱注射液,连续治疗14 d.两组患者均给予头部CT或MRI检查,在两组患者记录治疗期间的临床症状改变情况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价和功能缺损情况进行疗效判定,评估后无药物明显禁忌症.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且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愈率、进步率、无效率上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进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无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脑血管痉挛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管痉挛指数均有所下降,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管痉挛指数的下降程度明显高对照组,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 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治疗脑栓塞和脑梗死引起的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解婧

    目的 对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将我院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共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方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纳入患者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降颅压、脱水、止血、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尼莫地平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前大脑中动脉流速差异.结果 ①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9.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动脉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动脉流速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能够显著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前大脑中动脉流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法舒地尔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系统性研究

    作者:蒋振平;崔文宁;张志健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尼莫地平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法舒地尔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使用法舒地尔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观察

    作者:王喜梅;单艳华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应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 )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2013我院收诊的SAH后CVS患者共70例,并以随机数字方式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5例,将其中实施常规止血、降颅压及神经营养等治疗者纳入对照组,将在此条件下施加尼莫地平泵注者纳入观察组,分析并评估两组病例的临床治疗结局.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可取得91.4%的临床总疗效,这要较对照组的68.6%略优,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在治疗后各脑血管收缩峰流速指标方面,除PCA 以外,其余观察组要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在安全性方面,观察组发生再出血、死亡的概率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SAH后CVS患者提供尼莫地平治疗有确切效果,且安全可靠,适合在今后的临床上普及应用.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及临床分析

    作者:孙传正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及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均在蛛网膜下腔动脉瘤破裂出血72 h内予以手术治疗,术后给予降压、脑脊液引流及3-H等治疗,发生脑血管痉挛6例,其中3例恢复较好,2例偏瘫,1例死亡。结论:蛛网膜下腔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尽早手术,术后降压、脑脊液引流、3-H疗法可有效治疗脑血管痉挛。

  • 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TCD表现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王超美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发展与格拉斯哥昏迷记分(GCS)、CT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90例TBI住院病人进行头颅CT检查及GCS,并于入院24h后,第3d、5d、7d、10d通过经颅多普勒(TCD)对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及颈内动脉(ICA)颅外端进行脑血流速度检测.结果 37例病人有CVS,其中轻度5例,中度18例,重度14例,有4例终发展为缺血性神经功能损伤;CVS组病人MCA血流速度及Lindegaard Index伤后即升高,伤后3~5d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回落,但仍高于正常.结论 CVS是重型脑外伤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SAH表现的病人通过TCD监测脑血流速度变化可及早发现CVS,严重CVS可造成脑缺血,影响预后.

  • 四藤通脉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作者:宋良鹏;葛丽丽;孙西周;汤苏文;杜福宏;李洪朋

    目的:观察四藤通脉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2例,对照组在术后进行预防感染,脱水、尼莫同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四藤通脉饮治疗,1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42例患者治疗后TCD检查,血管痉挛符合率达100%,治疗组第5天、第10天脑血管痉挛缓解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2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42例患者治疗前后Hunt-Hess分级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藤通脉饮有助于缓解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 神经介入治疗配合外科手术对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作者:郭媚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治疗配合外科手术对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根据先后入院顺序将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88例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神经介入配合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1;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31±3.16)分,低于对照组的(20.09±3.25)分(t=4.716;P<0.05),组内脑血管轻度痉挛患者构成比为59.09%,高于对照组的36.36%(χ2=4.555;P<0.05).结论:神经介入配合外科手术治疗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预后.

  • 经颅多普勒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检测

    作者:景兆德;张晓霞;彭德强;温世斌;郭百海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利用低频脉冲超声和多普勒技术检测颅内血流信号已被广泛地应用推广,有人称该项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在脑血流动力学领域起到里程碑作用.TCD检测颅内血流的速度是众所周知的,但TCD速度频谱的形态同样包含丰富的临床意义.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病程中可突然加重、治疗时间长等特点.作者利用TCD技术对33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检测,观察患者的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研究其与病程长短的关系,并分析脑动脉血流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脑血管痉挛的程度及出现的时间以早期进行干预.

  • 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玉清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及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观察2周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13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脑血管痉挛.结论: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确切,应早期使用.

  • 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应用

    作者:乔艳玲;周晓东;柴永萍;万定;赵静

    目的 对比研究预防性护理干预在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收治的8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组,40例为对照组,40例为实验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例数和血管痉挛持续的时间.结果 两组比较,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的实验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例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发生率由47.5%降至22.5%,且血管痉挛持续的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对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可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 辛伐他汀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机制研究

    作者:李杨;石伏军;张健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脑血管痉挛(cVS)的保护机制.方法 将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SAH组,通过二次枕大池注血建立SAH模型;辛伐他汀+SAH组(SAH+ SVT组),连续7d每日胃灌辛伐他汀5 mg/kg后建立SAH模型;假手术组,常规饲养,于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兔模型前后行两次灌注后取基底动脉组织制作病理切片,所有动物在第一次穿刺后第7天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动脉壁TNF-α蛋白的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壁eNOS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免疫组化法检测基底动脉壁TNF-α表达结果显示,SAH+ SVT组基底动脉痉挛减轻,与SAH组相比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5);采用ELISA法检测基底动脉壁IL-6和IL-8水平,与SAH组相比SAH+ SVT组基底动脉壁IL-6和IL-8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基底动脉壁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表达变化,与SAH组相比SAH+ SVT组基底动脉壁eNOS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辛伐他汀通过下调eNOS、TNF-α、IL-6和IL-8水平可减轻CVS.

  • 手术时机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孙鹏;王伟;沈冰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248例经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按术前Hunt-Hess分级分为高级别动脉瘤组和低级别动脉瘤组,每组再按照患者的手术时机分为早期手术组(SAH<72h),间期手术组(SAH4d-14d)和延期手术组(SAH>14d),预后用格拉斯哥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不同手术时机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动脉瘤患者行早期手术和延期手术较间期手术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P<0.05);高级别动脉瘤患者不同手术时机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时机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无影响;低级别动脉瘤患者早期手术和延期手术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低.

  • 氟桂利嗪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朱永辉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SAH病人分成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桂利嗪10mg,每晚8时口服,连服1个月为1疗程.两组病人均于发病后72小时内接受治疗,超过72小时则不入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入院前CVS发生率无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CVS发生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5),CVS治愈率、CI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5),CVS持续时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而再出血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氟桂利嗪防治SAH后CVS疗效显著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 尼莫通预防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60例的临床观察

    作者:于国庆;钱艺梅;马凤琴;李映原;陈静

    目的探讨尼莫通预防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引起的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对照组30例,入院后给予6-氨基已酸等抗纤溶药降低颅内压力及一般对症治疗。治疗组60例,加用尼莫通每日10mg,用微量静脉输液泵,静脉序贯给药5~10天,后口服至21天的治疗方法。结果 2周内临床症状或体征缓解消失率尼莫通组高于对照组,P<0.01,1月后致残、致死率对照组高于尼莫通组,P<0.01。结论尼莫通能降低SAH病人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尼莫通治疗SAH有明显效果。

  • 尼莫地平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贺伟;屈改艳;李莉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的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防治脑血管痉挛是治疗SAH并发症的关键.尼莫地平是目前应用较广的一种钙通道拮抗剂,对治疗SAH脑血管痉挛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779 条记录 85/89 页 « 12...8182838485868788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