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尿激酶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作者:吴刚;丽娜;梁秀文;隋献昌

    近3年来我院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88例,现按年龄分组对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以及住院病死率作一分析,以探讨溶栓对高龄AMI的影响.

  • 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病死率的预测价值

    作者:晏凯利;刘汉华;胡晓军;孙跃玲;陈苏;郭丽芬

    目的:评价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肤原(NT-proBNP)在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病死率中的价值.方法:连续检测600例住院的ACS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的血NT-proBNP水平.应用单因素和多元回归分析判断血浆NT-proBNP是否为ACS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600例ACS患者中43例住院期间死亡,死亡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1512.5( 1072.5~2321.0)pmol/L与672.3(305.9~1308.6) pmol/L,P<0.01].回归分析表明,血浆NT-proBNP是ACS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入院时血浆NT- proBNP水平是ACS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 主动脉夹层急性期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吴勇波;曾和松;黄芬;周千星;何涛;徐成胜;王琼昕

    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AD)住院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我院近10年A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0例AD患者中A型AD 63倒(45%),B型AD 77例(55%),平均年龄(53.2±11.8)岁,男女性别比3.4:1,急性期院内病死率29.3%,A型AD并发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低血压(休克)、主动脉瓣返流是AD急性期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开展腔内隔绝术后B型AD病死率从25.9%下降到8%.结论:A型AD胸腔积液、急性心包积液、低血压(休克)、主动脉瓣返流是导致患者急性期院内死亡的4个独立危险因素,腔内隔绝术是治疗B型AD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 脑出血的治疗进展

    作者:童丹;张苏明

    脑出血(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所有脑卒中病人的10%~20%.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作为神经科的急症之一,住院病死率往往高达43%~51%,且大部分发幸存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目前,对于脑出血,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及对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深入,新的治疗方法正不断出现.

  •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发展

    作者:韦玉鸾;曾秋玉;廖云装;毛多仁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机理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基础上血栓形成,尽早使完全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才能挽救频死心肌,充分、及时、有效地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溶栓疗法能使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完全改观,是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佳方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重要的方法之一,早期溶栓治疗能有效地缩小梗塞范围,改善左室功能,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近期和远期死亡率,可使左室射血分散增加10-15%,心肌梗死面积缩小20-35%,住院病死率降低20-50%[1],溶栓疗法经历了静脉溶栓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包括PTCA、斑块消蚀技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发展历程,现予综述如下: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治方法及住院死亡原因分析

    作者:孙晓丹;张月兰

    目的 分析本院11年间2个时段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患者的临床诊疗方法及死亡原因,为进一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提供客观临床依据. 方法 对我院心内科1997-2000年199例急性心肌梗死中32例住院死亡病例(A组)和2005-2008年1 597例急性心肌梗死中99例住院死亡病例(B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药物治疗、心肌再灌注治疗、心功能分级、并发症及死亡原因等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并比较两组住院病死率. 结果两组在性别构成比、平均年龄、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诊时间≤12 h者所占比例A组低于B组,再发心肌梗死者所占比例A组高于B组.两组用药情况比较,调脂药A组低于B组,硝酸酯类药物A组高于B组,而B受体阻滞剂、抗凝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组低于B组.并发症、心源性原因所致死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心外原因所致死亡者A组高于B组.Killip分级Ⅰ、Ⅱ级者所占比例A组低于B组;Ⅳ级者所占比例A组高于B组.住院病死率A组明显高于B组. 结论近4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调脂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例明显增多.住院病死率明显下降.

  • 中南地区结缔组织病住院患者10年死亡趋势:2005-2014

    作者:李丽雅;左晓霞;罗卉;李懿莎;游运辉;段力平;张卫茹;赵洪军;李通;宁旺斌;谢艳莉;刘思佳;谢晓韵;蒋莹;巫世瑶;朱红林;周亚欧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TDs)住院患者在10年期间死亡原因等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在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确诊的CTDs住院患者中所有死亡病例的所有临床资料.结果:10年期间CTDs住院患者的总体住院病死率为15.68‰.在CTDs患者的3大类死亡原因中,疾病本身占44.71%,感染占42.94%,合并症占12.35%.其中,疾病本身的死因构成比和住院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和合并症的死因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2014年,感染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其死因构成比为51.06%.合并肺间质病变的CTDs患者与没有合并肺间质病变的CTDs患者相比,前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其死亡风险是后者的1.722倍.在各种CTDs中,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的总住院病死率高(45.98‰),系统性硬化症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因疾病本身死亡比例高,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的因感染死亡比例高,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因合并症死亡比例高.结论:在CTDs住院患者中,因疾病本身导致死亡的死因构成比和住院病死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感染和合并症导致死亡的死因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感染成为第一位死因.CTDs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生存时间缩短,死亡风险增加.

  • 第11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完)

    作者:吴平生

    (续第5期)4 心力衰竭4.1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美国刚发表的一项研究旨在确定在过去26年(1979年~2004年)中,美国心力衰竭(心衰)住院的状况.其背景是美国心衰在增加,但对心衰患者导致住院疾病的长期趋势并不清楚.该研究利用这一期间的NHDS(national hospital discharge survey)资料,评估了作为第一诊断和非第一诊断(第2至第7)的住院趋势.结果表明,因心衰的住院数量从1979年的1274 000例增至2004年的3 860 000,增加至3倍.心衰住院率随年龄而急剧增加.80%住院患者大于65岁.心衰住院并转为长期治疗者增加,住院病死率和住院时间则减少.随美国人群老龄化和治疗方法改善使生存率提高,可以预期将来老龄的心衰住院及伴随的经济负担均将继续上升.这一状况对我国心衰的防治很有启示.

  •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胃胃肠间质瘤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肿瘤学疗效比较

    作者: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胃肠间质瘤(GIST)的可行性已经得到证实.然而,腹腔镜手术对术后疗效,尤其是对肿瘤直径≥5 cm者肿瘤学疗效的影响仍不清楚. 为了探讨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胃GIST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肿瘤学疗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1—2013年间欧洲61家中心接受一期切除且肿瘤直径 < 20 cm的666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腹腔镜组282例,开放组384例).采用多因素分析及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来弥补两组基线特征不均衡的缺陷.结果显示,腹腔镜组与开放手术组住院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4%比2.1%,P=0.086)和(11.3%比19.5%,P=0.004). 多因素分析表明,腹腔镜切除术是住院并发症发生率的独立保护性因素(OR= 0.54, P = 0.014). 腹腔镜组与开放手术组R0切除率分别为95.7%和9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03).根据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数、ASA评分和切除范围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每组各224例纳入分析.调整体质指数(BMI)后,腹腔镜组较开放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10.3%比19.6%, P=0.005)、外科并发症发生率(4.9%比9.8%,P=0.048)及内科并发症发生率(6.2%比13.4%,P=0.01)均明显降低,且5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提高(91.7%比85.2%,P=0.011).两组肿瘤直径≥5 cm患者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255和P=0.423).

  • 外科ICU患者血流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作者:向东明;周矗

    目的:研究外科ICU获得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ICU 98例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98例患者中29例死亡,病死率29.6%;经过对生存组和死亡组各项特征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流感染时死亡组和生存组在年龄>65岁(62.0%与19.3%)、昏迷(65.5%与33.3%)、APACHEⅡ评分大于18分(79.3%与13.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大于8分(65.5%与21.7%)、深静脉置管时间>5 d患者(100%与55.1%)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感染时年龄>65岁、昏迷、APACHE Ⅱ评分、MODS评分、深静脉置管时间大于5 d是影响血流感染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 耳源性脑脓肿死亡16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锦葵;莫成利;杜中坚

    耳源性脑脓肿是化脓性中耳炎的一种可致命的颅内并发症,我科自1971年1月~2000年1月,共收治86例,死亡16例,治愈70例,住院病死率为 18.4%.其中1971~1980年收治55例,治愈42例,死亡13例,住院病死率为23.6%;1981~ 2000年共收治31例,治愈28例,死亡3例,住院病死率为9.7%.近十年病死率的下降主要应用CT早期诊断及定位有关.现就16例死亡原因分析如下.

  • 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性并发症及治疗

    作者:陈富荣

    自从开展心电监护以来,急性心肌梗死因心律失常而死亡的住院病死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泵衰竭仍是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机械性并发症是泵衰竭的常见原因,如心室壁瘤、乳头肌功能不良或断裂、室间隔穿孔、心室游离壁的破裂等均引起或加重泵衰竭.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过程中,必须提高对机械性并发症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控制泵衰竭,降低死亡率.

  • 不同间隔时间口腔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研究

    作者:李磊;林月双;梁艳;梁意芳;卢琼芳;韦振空;赖丽梅;丘丽玉;黄伊明

    目的 探讨不同间隔时间口腔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40例.A组患者每隔4h进行口腔护理一次,B组患者每隔8h进行口腔护理一次,C组每隔12 h进行口腔护理一次.观察比较三组患者口腔霉菌感染、牙龈红肿出血、口腔溃疡、口臭发生情况;比较三组患者早发型、迟发型及总VAP发生情况以及三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A组患者口腔霉菌感染、牙龈红肿出血、口臭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P<0.05);口腔溃疡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患者迟发型VAP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患者VAP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B组、C组(P<0.01),A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低于C组(P<0.05);B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C组(P<0.01).结论 缩短口腔护理间隔时间、增加口腔护理频次,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效果,降低患者口腔并发症及VAP发生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病死率.值得推广应用.

  • 瑞替普酶溶栓治疗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农大雄

    目的 观察瑞替普酶治疗老年(>60岁)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38例)和尿激酶组(35例),分别采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血管再通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瑞替普酶组患者溶栓治疗后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的血管再通比例,即临床再灌注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溶栓后1~2周行冠脉造影检查,瑞替普酶组患者冠脉血管再通率,即冠脉造影再灌注成功率,无论是TIMI 2级还是TIMI 3级均显著高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替普酶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0.5%)显著低于尿激酶组(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替普酶治疗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效果优于尿激酶,安全性高于尿激酶.

  • 低强度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肺心病急性期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伟;唐小山;伍于斌;潘迪光;陈文斌;周波;段超

    肺心病在我国为常见、多发病,肺心病住院病死率达15.5%~43.0%,常规内科治疗效果欠佳.我们为提高治疗效果,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强度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ntravascular low energy laser irradiation,ILELI)治疗肺心病急性期患者6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老年人及非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探讨

    作者:张琴;陈晓婕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起始症状不尽相同,老年性AMI临床表现特殊,缺乏典型症状与体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本文回顾性分析306例老年人及非老年人AMI的发病特点,并分析出其误诊原因,以提高对AMI的认识,降低误诊率及住院病死率.

  •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娟;谢剑;吕桂芬;王红;赖沙毅

    目的:研究本院10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1年至2000年间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收治的223例AMI患者分成1991年至1995年(A组)和1996年至2000年(B组)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病死率由24.76%下降到12.71%(P<0.05);静脉溶栓率从19.04%上升至60.02%(P<0.01),溶栓再通率由30.50%升高至57.05%(P<0.01);急性左心衰发生率由24.76%降至19.49%(P<0.01),VF/VT发生率由19.04升高至35.09%(P<0.01);AMI发病前的既往疾病中高血压由28.57%上升至41.53%(P<0.01),高脂血症由15.24%升至25.42%(P<0.01),糖尿病(DM)由3.81%升至12.71%(P<0.01).结论:10年间对AMI病人开展早期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使AMI住院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近5年AMI发病前既往疾病中高血压病、高脂血症、DM发生率增多.

  •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护理进展

    作者:林森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冠心病中严重、危害性大的病症之一,它常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心律失常.20世纪60年代前,AMI的治疗多为对症处理,住院病死率高达20%~30%以上.

  • 17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

    作者:覃绍明;卢军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急性心肌梗塞(AMI)较常见的临床表现.笔者对178例AMI中合并AVB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AMI合并AVB的发生率和转归,并比较AMI合并AVB与否的住院病死率、休克和心衰发生率,了解AVB对AMI预后影响.

  • 极低出生体重儿转归因素分析及肺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作者:王建辉;余加林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转归的相关因素及肺表面活性剂(PS)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305例VLBWI分别按出生体重和住院年份分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住院惠儿均有一种及以上的并发症,常见的为病理性黄疸(53.4%)、酸中毒(43.3%)、呼吸暂停(33.3%)、新生儿硬肿症(32.1%).本组总体院内病死率为3.0%,其中出生体重≤1 000 g组、~1 250 g组及~1 500 g组分别为12.0%、3.3%和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三年后四年两个时间段比较.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VLBWI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66.6%):使用PS组治疗NRDS治愈率显著高于未使用PS组(61.5%比21.7%,P<0.05).结论:体重、严重新生儿并发症是影响VLBWI转归的重要因素;NRDS是致VLBWI死亡的主要原因;应用PS可以明显提高临床NRDS的治愈率.

149 条记录 7/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