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表现为孤立结节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病CT诊断及鉴别

    作者:赵泽钢;周新华;吕岩;周震;贺伟;李成海;王东坡;宁锋钢

    目的 探讨表现为孤立结节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病(primary 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PC)的CT特征.方法 搜集2011年3月至2015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就诊,经病理确诊、表现为孤立结节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21例(PPC组),对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免疫功能均正常.搜集同时期经病理及临床综合诊断确诊、影像表现为肺内孤立结节的肺结核球及周围型肺癌各30例,分别为结核球组和肺癌组,分别观察3组结节及其周围病灶的CT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PPC组病灶分布多位于下叶(66.7%,14/21)及外带(80.9%,17/21),与结核球组(30.0%,9/30和53.3%,16/30)及肺癌组(36.7%,11/30和40.0%,12/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708,P=0.010和x2=4.449,P=0.035;x2=4.126,P=0.042和x2=8.446,P=0.004);PPC组病变边缘模糊者(81.0%,17/21)明显多于结核球组(16.7%,5/30)及肺癌组(13.3%,4/30)(x2=20.812,P=0.000和x2=23.319,P=0.000).PPC组病变边缘可出现长毛刺或索条影,以及与胸膜之间的多条状牵拉改变,与周围型肺癌的“幕状或兔耳状”的胸膜凹陷征有所不同;PPC组邻近胸膜增厚者(57.1%,12/21)明显多于结核球组(16.7%,5/30)及肺癌组(0.0%,0/30)(x2=9.107,P=0.003;x2=19.354,P=0.000);晕征在PPC组周围病灶中占比(70.6%,12/17)较高,明显高于结核球组(3.8%,1/26)及肺癌组(20.0%,1/5)(x2=21.708,P=0.000;x2 =4.090,P=0.043);增强CT扫描,PPC结节[76.2%(16/21)]呈轻度不均匀强化,有别于结核球的无强化或包膜强化,以及肺癌的明显强化.结论 表现为肺内孤立结节的PPC,多位于下叶胸膜下,边缘模糊,伴支气管气象、空泡征及晕征,邻近胸膜多有增厚,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伴斑片状低密度区;当出现这些征象时,应考虑PPC的可能性.

  • 肺结核合并肺癌156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华;梁博文;卜建玲;李琦;陈效友

    目的 分析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识别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156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肺癌病灶与肺结核病灶的关系、确诊时间、病理类型、确诊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以痰中带血为其常见的临床特征,CT影像以双肺上叶结节多见,部分病灶呈团块样病变;肺结核与肺癌病灶在同侧同叶19例(12.2%,19/156),病灶肺叶不同侧72例(46.2%,72/156),病灶肺叶部分重叠65例(41.7%,65/156);已知有肺结核病史后诊断肺癌者67例(42.9%,67/156),已知有肺癌病史后诊断肺结核者6例(3.8%,6/156),2种病同时诊断者83例(53.2%,83/156),平均确诊时间从11.4个月到12.5年不等;病理类型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主,均通过痰查癌细胞和纤维支气管镜刷检找癌细胞获得明确诊断.结论 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CT影像特征,应及早明确诊断,对2种病进行早期同时治疗,以便获得较好的疗效.

  • 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

    作者:薛明;李晶晶;吕志彬;崔涛;陈七一;张紫欣;谢汝明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的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1月北京地坛医院经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132例(并发组)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并与同时期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132例无免疫损伤的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特征. 结果 并发组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10.6%,14/132)明显低于对照组(47.0%,62/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7,P<0.01);并发组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为196×106(106~307×1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86×106/L(435×106~977×106/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75,P<0.01).并发组并发肺结核较常见(69.7%,92/132);并发血行播散性肺结核、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腔淋巴结结核及肝脾结核的比率分别为24.2%(32/132)、30.3%(40/132)、21.2%(28/132)、13.6%(18/132)、12.1%(16/13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3%(11/132)、15.9%(21/132)、8.3%(11/132)、6.1%(8/132)、3.8%(5/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25、9.90、8.70、4.27、6.26,P值分别为<0.01、<0.01、<0.01、0.039、0.012).并发组累及3组以上淋巴结、淋巴结融合、淋巴结直径≥2.0cm及不均匀强化的发生率分别为80.3%(106/132)、72.0%(95/132)、65.2%(86/132)、84.8%(112/13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2.4%(56/132)、34.8%(46/132)、32.6%(43/132)、40.9%(54/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94、36.55、28.03、54.59,P值均<0.01).并发组淋巴结均匀强化、无强化及淋巴结钙化的比率分别为9.1%(12/132)、6.1%(8/132)、6.1%(8/13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6.4%(48/132)、22.7%(30/132)、19.7%(26/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7.95、14.87、10.94,P值分别为<0.01、0.016、<0.01). 结论 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以不均匀强化为主,病变多累及3组及以上淋巴结,较少出现钙化,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较低,CD4+ 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以上特点有助于提示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的诊断.

  • 胸壁结核的CT诊断

    作者:张磊;周衍慧

    目的 探讨胸壁结核的CT表现及诊断.方法 收集滨州市结核病防治院2002年11月-2009年3月期间的87例胸壁结核,全部病例经CT检查并手术病理确诊,15例做了增强扫描.结果 (1)CT平扫表现为胸壁半圆形或扁平状软组织肿块影,边缘密度较高,中央密度较低,"哑铃状"中央低密度肿块较具有特征性CT表现.骨和关节破坏15例,肋骨局部皮质缺损样破坏9例,膨胀性溶骨性破坏3例;(2)增强扫描14例边缘强化,1例肿块内见多发低密度区,较平扫时显示更清晰.结论 CT对胸壁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多层螺旋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细节征象的研究

    作者:梁瑞云;俞新华;刘文;方伟军;黎惠如

    目的 研究分析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多层螺旋CT(MSCT)细节征象,提高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胸科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7月30日确诊的52例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作为研究组;共272个淋巴结结核病灶)的MSCT细节表现,并与广州市胸科医院同时期确诊的52例成人淋巴结转移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共250个淋巴结转移癌病灶)的MSCT细节表现进行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MSCT平扫及增强薄层扫描细节特点的对比,分析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MSCT特征.结果 (1)研究组纵隔淋巴结结核发生部位排在前三位的区域依次是4R区、2R区、7区,分别为96个(35.3%,96/272)、69个(25.4%,69/272)、47个(17.3%,47/27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9个(23.6%,59/250)、21个(8.4%,21/250)、18个(7.2%,18/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53、26.28、11.00,P值分别为<0.01、<0.01、<0.01);(2)研究组纵隔淋巴结结核的MSCT薄层扫描显示,钙化灶、融合及密度不均匀的淋巴结结核病灶分别为85个(31.2%,85/272)、158个(58.1%,158/272)、163个(59.9%,163/27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个(2.8%,7/250)、123个(49.2%,123/250)、65个(26.0%,65/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2.63、4.14、60.95,P值分别为<0.01、0.042、<0.01);(3)研究组纵隔淋巴结结核病灶的MSCT增强薄层扫描强化特点为薄壁环形强化、环形细小分隔样强化、多环重叠性强化,分别为104个(38.2%,104/272)、56个(20.6%,56/272)、47个(17.3%,47/27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3个(25.2%,63/250)、25个(10.0%,25/250)、26个(10.4%,26/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17、11.14、5.13,P值分别为<0.01、<0.01、0.024);(4)研究组纵隔淋巴结结核伴随征象为,42例(80.8%,42/52)并发肺结核,17例(32.7%,17/52)肺内有斑条状纤维增殖性病灶,15例(28.8%,15/52)肺内有斑点状钙化灶,22例(42.3%,22/52)出现胸腔积液,3例(5.8%,3/52)胸膜粘连钙化,5例(9.6%,5/52)并发胸膜结核瘤.结论 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好发于右上纵隔,病灶的钙化灶、融合及密度不均匀比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癌,以薄壁环形强化、环形细小分隔样强化、多环重叠性强化为主要表现.

  •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步东;吕平欣;吕岩;贺伟;李成海;王东坡;李多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对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以肺部弥漫性粟粒样病变为主要征象的112例患者的MSCT资料.以5mm层厚的常规CT扫描重建为1.25mm的薄层图像,以1.25mm层厚的薄层CT行冠状面多平面重建(MPR)和大密度投影(MIP),比较4种图像对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和胸膜下透亮带的显示率. 结果 112例患者的4组CT图像中,常规CT、薄层CT、MPR和MIP判定为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分别为101例(90.2%)、105例(93.8%)、105例(93.8%)和111例(99.1%),MIP对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的显示率高于常规CT(χ2=10.00,P=0.002)、薄层CT(χ2=6.00,P=0.031)和MPR(χ2=6.00,P=0.031).常规CT、薄层CT、MPR和MIP发现胸膜下透亮带分别为65例(58.0%)、62例(55.4%)、81例(72.3%)和84例(75.0%),MIP对胸膜下透亮带的显示率高于常规CT(χ2=19.00,P<0.01)和薄层CT(χ2=22.00,P<0.01),MPR对胸膜下透亮带的显示率也高于常规CT(χ2=16.00,P<0.01)和薄层CT(χ2=19.00,P<0.01). 结论 在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的MSCT诊断中,MIP图像有助于明确判定病变是否存在,MIP和MPR重建图像有助于显示胸膜下透亮带,对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硬化性肺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分析

    作者:贺伟;周新华;李芳;吕岩;周震;李成海;陈步东

    目的 回顾性分析硬化性肺细胞瘤(pulmonary sclerosing pneumocytoma,PSP)的CT表现,以提高对PSP患者CT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收集2012-2017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PSP患者,均行CT平扫,29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分析其CT扫描征象.结果 PSP在CT图像上常表现为单发(30例,90.9%),软组织密度结节(20例,60.6%);大多数呈类圆形(30例,90.9%),边缘光整(27例,81.8%);周围型(22例,66.7%)多见;CT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19例,65.5%)者多见;大多数病灶呈明显强化(26例,89.7%),且大多数患者延时扫描呈持续性强化(26例,78.8%);病变常伴血管贴边征(21例,72.4%),很少伴有淋巴结肿大(3例,9.1%);病灶内部可出现钙化(10例,30.3%)、囊变(5例,15.2%),可伴有尾征(5例,15.2%),晕征(8例,24.2%),空气新月征(5例,15.2%),其中4例(12.1%)可见空气新月征和晕征同时存在.结论 PSPCT扫描常表现为单发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多表现为明显强化及延时扫描持续性强化,并有一些特征性的伴随征象,结合患者年龄及性别,可提高CT诊断的正确率.

  •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的HRCT表现

    作者:郭兴全;周新华;贺伟

    目的分析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的HRCT表现,评价其价值.方法对28例行HRCT检查的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的病例进行分析,并与X线胸片和CT进行比较.结论 42.9%的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粟粒灶表现为三均匀,57.1%的病例表现为不均匀.粟粒灶为随机分布结节,在间质内主要分布于小叶中心、小叶间隔及胸膜下.较少分布于支气管中心轴.在肺实质内主要分布于肺小叶中心与小叶边缘之间的肺实质内.结论 HRCT能较好的显示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的粟粒灶分布特点,比X线胸片和CT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空洞内置管介入治疗重症空洞肺结核的初步研究

    作者:郑永利;田子刚;宋巍峰;潘炳忠;肖军;陈松峰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空洞内置管介入治疗重症空洞肺结核的可行性、临床疗效和治疗意义.方法 32例重症空洞型肺结核住院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用3VHPThZAk/15VPaTh化疗方案治疗,治疗组16例配合CT引导下经皮肺穿空洞内置管引流注入抗结核药的介入方法进行治疗并完成疗程.结果 疗程结束后,临床观察治疗组痰菌阴转率75.0%(12/16),病灶显著吸收率62.5%(10/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8%(7/16)和31.3%(5/16)(P均<0.05).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痰菌阴转率56.3%(9/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3%(5/16)(P<0.05).空洞闭合率和空洞缩小率2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小的薄壁空洞和干酪空洞的闭合率较高.空洞内仍然存在液平的比率治疗组为9.1%远低于对照组的80%(P<0.01).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空洞内置管引流注入抗结核药是治疗重症空洞肺结核的一种新方法,与其他介入治疗方法相比较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有安全、微创、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由于病例数尚少,需进一步积累经验.

  • 支气管结核并发黏液栓嵌塞的CT表现与诊断

    作者:余辉山;李宝学;秦立新;靖秋生;李靖;周春华;田葵;沙晋璐

    目的 分析支气管结核(EBTB)并发黏液栓嵌塞(MPI)的CT表现与特点,提高对其影像学诊断的水平.方法 对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的25例EBTB并发MPI患者的CT表现和形态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EBTB并发MPI后典型的CT表现:(1)直接征象:树权状阴影10例(40.0%),挤牙膏状阴影8例(32.0%),手套状阴影7例(28.0%).(2)病灶分布与形态:不规则的团块状阴影均分布在各肺叶内2/3的肺野中,膨胀性强,边缘清晰,呈向心性分布.(3)伴随征象:25例中23例(92.0%)患者主体病灶阴影周围有多发性斑点状和小片状卫星灶,13例(52.0%)患者伴病灶区肺纹理聚拢,肺叶容积缩小,肺气肿形成等慢性过程.6例(24.0%)患者CT检查显示左或右主支气管明显狭窄.(4)CT增强表现:25例中12例患者CT增强扫描后团块状病灶CT值均<20 HU.25例患者经确诊后进行规则的抗结核治疗均获得较好的疗效.结论 EBTB并发MPI后易形成树杈状、挤牙膏状、手套状阴影,掌握其CT表现与特点有利于提高EBTB并发MPI影像学诊断水平.

  • 肺结核球误诊为周围型肺癌及两者的CT表现分析

    作者:陈亮;钟球;刘文;覃杰;梁波涛;高翠南;周琳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与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结核球的CT表现差异.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68例周围型肺癌及58例CT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结核球患者,两组患者均由手术病理确诊.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病灶的大小、部位、形状、密度、增强扫描后的特点、边缘、有无卫星病灶及肺门纵隔肿大淋巴结等征象.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若两组计量资料数据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58例误诊的肺结核球和46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病灶平均直径分别为(3.37±1.23)cm、(3.52±1.37)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P=0.32).沙砾状钙化、边缘光滑及卫星病灶相对于周围型肺癌[分别为5.13%(24/468)、8.97%(42/468)、10.47%(49/468)]多见于被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结核球[分别为27.59%(16/58)、15.52%(9/58)、48.28%(28/58)](x2值分别为37.04、15.23、59.23,P值均<0.01).病灶边缘毛糙及胸膜凹陷相对于被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结核球[分别为84.48%(49/58)、8.62%(5/58)],多见于周围型肺癌[分别为91.03%(426/468)、25.00%(117/468)](x2=15.23,P<0.01;x2=7.77,P<0.01).在58例误诊的肺结核球内,16例可见沙砾状钙化灶,其中13例CT报告未描述病灶内沙砾状钙化灶.58例肺结核球的手术及CT均可见卫星灶,但仅7例CT报告描述卫星病灶.结论 沙砾状钙化、病灶边缘光滑及卫星病灶多见于被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结核球,而病灶边缘毛糙及胸膜凹陷多见于周围型肺癌.

  • CT在涂阴继发性肺结核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路希伟;Wu Jianlin;刘晶华;徐惠;苗延巍;宋小冬

    目的 探讨CT对涂阴继发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18例涂片阴性的肺结核可疑者,同时行X线胸片和CT检查,其中肺结核76例,非结核性肺病42例.采用盲法由诊断小组分别对X线胸片和CT进行阅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两种诊断手段的优劣.结果按"可能性大"为诊断界点进行统计,则X线胸片诊断的敏感度为81.6%,特异度为61.9%,准确性为74.6%,阳性预计值(PV+)为76.3%:阴性预计值(PV-)为69.2%;CT诊断的敏感度为93.4%,特异度为88.1%,准确性为91.5%.阳性预计值(PV+)为92.2%:阴性预计值(PV-)为89.8%.X线胸片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z)为(0.758±0.102),CT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z)为(0.958±0.043),X线胸片联合结核抗体、PPD进行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z)为(0.833±0.071).X线胸片与X线胸片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小于CT诊断的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 CT在诊断涂阴肺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超高分辨率CT靶扫描与CT靶重建在肺磨玻璃样结节定性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蓝美红;高明明;侯代伦

    目的 比较超高分辨率CT(UHRCT)靶扫描与常规CT靶重建的肺磨玻璃样结节微征象,分析这两种方法对肺磨玻璃样结节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山东省胸科医院筛查疑诊为肺结核的患者120例.本组患者CT扫描均发现有肺内单发磨玻璃样结节影.患者行常规CT扫描,然后进行靶重建和UHRCT靶扫描,共计结节灶120个.由2名副高级以上诊断医师阅片,分析上述两种CT成像技术所显示的肺磨玻璃样结节征象(结节边缘、增粗肺纹理、结节内实性成分、毛刺征、空泡征、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分别定性诊断癌前病变[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肺原位腺癌(AIS)]、微浸润腺癌(MIA)、浸润腺癌(IAC),终根据病理结果比较两种成像技术对肺腺癌分期诊断的正确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结节边缘清晰,UHRCT靶扫描为71个(78.0%),CT靶重建为56个(61.5%)(x2=5.863,P=0.015).肺纹理增粗,UHRCT靶扫描为60个(65.9%),CT靶重建为45个(49.5%)(x2=5.065,P=0.024).结节内实性成分,UHRCT靶扫描为66个(72.5%),CT靶重建为50个(54.9%)(x2=6.086,P=0.014).毛刺征UHRCT靶扫描为34个(37.4%),CT靶重建为29个(31.9%)(x2=0.319,P=0.572).空泡征UHRCT靶扫描为22个(24.2%),CT靶重建为18个(19.8%)(x2=0.513,P=0.474).支气管征UHRCT靶扫描为28个(30.8%),CT靶重建为26个(28.6%)(x2=0.105,P=0.746).胸膜牵拉征UHRCT靶扫描为30个(33.0%),CT靶重建为21个(23.1%)(x2=2.207,P=0.137).常规CT靶重建诊断与病理符合数为75个(82.4%),不符合数为16个(17.6%).UHRCT靶扫描检查与病理符合数为86个(94.5%),不符合数为5个(5.5%)(x2=6.513,P=0.011).结论 UHRCT靶扫描较常规CT靶重建显示的肺磨玻璃样结节微征象更清楚,有助于对肺磨玻璃样结节的病理分期.

  •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CT表现:与继发性肺结核CT表现比较

    作者:戴洁;史景云;梁莉;唐神结;姚岚;周亮

    目的 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CT表现,并与继发性肺结核的CT表现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上海市肺科医院2009年7月至2012年12月间行薄层CT检查并明确诊断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患者共计41例,作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组(NTM组);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法从同期1026例住院的经菌种鉴定确诊为菌阳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41例,作为继发性肺结核组;对两组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肺部病变的CT表现包括小叶中心性结节、大结节、空洞、实变、支气管扩张、病变分布等因素.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基于单因素分析:支气管扩张常见于NTM组[95.1%(39/41)vs 12.2%(5/41),x2=53.408,P<0.001];实变[7.3%(3/41)vs 31.7%(13/41),x2=6.290,P=0.012]则多见于继发性肺结核组.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支气管扩张是NTM肺病与继发性肺结核区分的重要征象(β=5.613,Wald x2=22.717,P<0.001,OR=273.843,95%CI=27.237~2753.221).结论 NTM薄层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在细菌学明确诊断前,NTM薄层CT表现有助于临床诊治.

  •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CT表现及其与CD4细胞的关系

    作者:李春华;吕圣秀;王惠秋;舒伟强;杨长萍;李同心;杨坤;严晓峰

    目的 探讨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CT表现及其与CD4细胞的关系,以提高对耐多药肺结核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诊治的137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观察组),及对抗结核药物敏感的肺结核患者130例(对照组).根据CD4细胞<200个/μl、200~400个/μl、>400个/μl 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分为A、B、C及A1、B1、C1各3个小组.两组患者均做胸部CT扫描及CD4细胞检测.对病变范围、形态、性质等CT表现及CD4细胞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析观察组的影像表现与CD4细胞水平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病变累及3个肺叶以上的患者分别为118例(86.1%)、69例(53.1%),全肺受累分别为84例(61.3%)、26例(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4.73,47.00, P值均<0.01).在病变形态上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多发播散结节85例(62.0%)、39例(30.0%),纵隔淋巴结肿大101例(73.7%)、29例(22.3%),多发空洞96例(70.1%)、22例(16.9%),胸膜增厚86例(62.8%)、36例(27.7%),增殖90例(65.7%)、35例(26.9%),纤维灶75例(54.7%)、28例(21.5%),并发毁损33例(24.1%)、7例(5.4%),支气管扩张95例(69.3%)、22例(1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54,62.85,76.40,33.08,40.27,31.04,18.32,74.46,P值均<0.05).观察组空洞平均内径(30.3±4.9)mm,大于对照组的(21.3±4.2)mm(t=10.19,P<0.01).其中观察组A、B、C小组空洞平均内径分别为(21.4±3.0)mm、(24.7±3.4)mm、(30.7±3.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56,P<0.01).观察组CD4细胞平均(425.6±156.5) 个/μl,低于对照组的(734.4±215.6) 个/μl(t=-13.45,P<0.01).B小组平均(303.8±57.9)个/μl,B1小组平均(352.3±65.3)个/μl,两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P<0.01).C小组平均(603.8±188.3)个/μl,C1小组平均(852.5±231.4)个/μl,两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8,P<0.01).结论 观察组CD4细胞低于对照组患者,前者肺内病灶分布广泛,容易多叶段受累、多发播散,多发空洞、慢性病程及并发症表现较多,其CT表现与CD4细胞的高低有一定关系.

  • 局限性肺实变病灶的CT表现特点分析

    作者:周震;吕岩;谢汝明;周新华;贺伟;徐金萍

    目的 分析局限性肺实变病灶的CT影像特点,以提高CT诊断与鉴别诊断局限性肺实变病灶的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96例经CT引导下病变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CT表现为局部肺实变的影像学资料.对所有患者的计数资料行x2检验.结果 (1)病变分布:表现为多发肺段和单发肺段,在多发肺段分布中,肺结核22例(22/36)、肺癌5例(5/20)、肺淋巴瘤5例(5/8)、肺真菌病9例(9/15)及机化性肺炎2例(2/17);在单发肺段分布中:肺结核14例(14/36)、肺癌15例(15/20)、肺淋巴瘤3例(3/8)、肺真菌病6例(6/15)及机化性肺炎15例(15/1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61,P<0.01);不同病种病变分布之间进行比较,肺结核及机化性肺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48,P<0.005).(2)病变的形态:表现为段性实变和亚段性实变.在段性实变中,肺结核30例(30/36)、肺癌9例(9/20)、肺淋巴瘤5例(5/8)、肺真菌病5例(5/15)及机化性肺炎5例(5/17);在亚段性实变中,肺结核6例(6/36)、肺癌11例(11/20)、肺淋巴瘤3例(3/8)、肺真菌病10例(10/15)及机化性肺炎12例(12/1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062,P<0.01);不同病种病变形态之间进行比较,发现肺结核组分别与肺癌、肺真菌病、机化性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936、12.295及14.970,P值均<0.005).(3)主体病变支气管气像:在主体病变呈现支气管气像的患者中,肺结核31例(31/36)、肺癌12例(12/20)、肺淋巴瘤7例(7/8)、肺真菌病12例(12/15)及机化性肺炎5例(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536,P<0.01);其中机化性肺炎分别与肺结核、肺真菌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039、8.189,P值均<0.005).(4)病变强化:在所有患者经过CT增强扫描后发现,肺结核22例(22/36)、肺癌20例(20/20)、肺淋巴瘤8例(8/8)、肺真菌病12例(12/15)及机化性肺炎14例(14/17)的病灶出现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95,P<0.01);其中肺结核与肺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70,P<0.005).(5)主体病变的周围病变:在肺结核34例(34/36)、肺癌2例(2/20)、肺淋巴瘤6例(6/8)、肺真菌病15例(15/15)及机化性肺炎11例(11/17)的主体病变外周出现周围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067,P<0.01);其中肺癌组与肺结核、机化性肺炎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9.933、7.968,P值均<0.005).(6)CT影像诊断符合率:与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结果相比较,5组患者诊断符合率在50.0%~80.6%之间.结论 局限性肺实变的病变分布、形态、支气管气像、主体病变外周围病灶及病变主体强化等CT影像特点对肺部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 尘肺并发肺结核的胸部CT表现分析

    作者:刘雪艳;李春华;吕圣秀;舒伟强;戴欣

    目的 探讨尘肺并发肺结核的胸部CT表现特点.方法 搜集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诊治的96例尘肺并发肺结核的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96例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对并发结核病变的发生部位、范围、形态、类型及并发其他脏器结核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96例患者中,尘肺Ⅰ期1例,Ⅱ期23例,Ⅲ期72例.受累范围:多肺叶90例(93.8%).发生部位:尖后段93例(96.9%),前段48例(50.0%),中叶或(和)舌段49例(51.0%),背段68例(70.8%),基底段53例(55.2%).病变形态:斑片状影85例(88.5%),大片状影48例(50.0%),空洞64例(66.7%)[其中多发空洞占67.2%(43/64)],树芽征56例(58.3%),胸腔积液36例(37.5%),胸膜增厚72例(75.0%),纵隔淋巴结肿大85例(88.5%),纵隔淋巴结钙化58例(60.4%).Ⅱ期尘肺患者薄壁空洞发生率为47.8%(11/23),高于Ⅲ期尘肺患者[15.3%(11/72)](x2=10.378,P<0.05).Ⅲ期尘肺患者大片状影、树芽征、厚壁空洞、胸膜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及钙化的发生率分别为59.7%(43/72)、69.4%(50/72)、56.9%(41/72)、83.3%(60/72)、93.1%(67/72)、69.4%(50/72),高于Ⅱ期尘肺患者[分别为21.7%(5/23)、26.1%(6/23)、8.7%(2/23)、52.2%(12/23)、78.3%(18/23)、34.8%(8/23)](x2值分别为10.061、13.541、14.489、9.224、4.051、8.808,P值均<0.05).结论 尘肺不同分期患者并发肺结核CT表现具有一定差异,以浸润灶为主,常伴有多发空洞、树芽征、胸腔积液、肺外结核等.

  • 成人纵隔和肺部淋巴结结核破溃后的CT表现及其治疗转归分析

    作者:宋敏;方伟军;黎惠如;任会丽;张晖;冯惠勇

    目的 探讨成人纵隔和肺部淋巴结结核破溃后的CT表现特点并对其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方法 搜集广州市胸科医院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成人纵隔和肺部淋巴结结核并发破溃的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变淋巴结破溃的位置而将其分成3组:只向气管支气管内破溃为气管支气管组39例;只向肺内破溃为肺组13例;同时向气管支气管和肺内破溃为气管支气管-肺组20例.分析各组患者的CT表现征象,总结破溃淋巴结的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52例患者共有84个破溃淋巴结.气管支气管组共23个淋巴结,14个肿大淋巴结并相应支气管水肿增厚的黏膜、肉芽局部向支气管腔内呈结节状突出,CT增强扫描示13个淋巴结坏死区向气道内突出,1个为均匀强化表现,其余9个淋巴结相应瘘口侧的气道壁欠光滑但无结节征象.肺组共13个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跨纵隔-肺、肺门-肺组织形成结节状或者肿块状,肺内病灶周围可见晕征或斑片状模糊影,CT增强扫描示12个淋巴结呈环形或分隔样强化,其内坏死区局部向肺组织内延伸,1个呈均匀强化.气管支气管肺组患者共48个淋巴结,并发纵隔及肺门多区域多淋巴结明显肿大,其中11个向气道内、20个向肺组织内突出,CT增强扫描示后淋巴结内坏死区向瘘口侧突出,除了1个均匀强化,其余16个淋巴结相应瘘口侧的气道壁欠光滑但无结节征象.经抗结核药物、向气道内破溃的淋巴结同时经支气管镜钳取肉芽肿、抽吸坏死物等治疗,患者遗留瘘口处支气管狭窄33例,肺内遗留瘘口相关的纤维硬结灶18例.结论 成人纵隔和肺部淋巴结结核发生破溃,以向气管支气管内、肺内破溃为主,CT平扫及增强有助于其早期诊断;破溃的纵隔和肺部淋巴结结核治疗后有一定效果,但部分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支气管瘢痕性狭窄.

  • 脾脏结核的CT影像表现

    作者:段鸿飞;周新华;贺伟

    目的探讨脾脏结核的CT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临床证实的25例脾脏结核的CT表现,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6~52岁,中位年龄25岁.结果 25例脾脏结核CT表现分为脓肿型、粟粒型、混合型和陈旧钙化型.平扫病灶模糊不清,增强后病灶显示清楚,但边缘显示不规则.结论患者脾脏CT影像具有典型表现,年龄较轻且合并有肺结核病或/和其他肺外结核时,应考虑脾脏结核.

  • 33例不典型肺结核球的CT所见分析

    作者:徐树明;程林仙;杨宣琴;辛磊;樊尚飞

    目的 探讨易误诊为肺癌的肺结核球的CT所见,以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避免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肺瘤医院术前经CT检查诊断为肺癌,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肺结核球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33例患者33处病灶均表现为结节或团块影;病灶直径为0.9~5.7cm,平均(3.04±0.15)cm.发生于双肺上叶及下叶背段25例;病灶内部发生空洞7例(21.2%,7/33),钙化10例(30.3%,10/33);病变边缘多发小毛刺8例(24.2%,8/33),长索条影10例(30.3%,10/33);同一肺野内可见卫星灶8例(24.2%,8/33),其他肺野可见钙化及粒状影4例(12.1%,4/33);胸腔积液1例(3.0%,1/33).病变CT增强扫描表现:28例行增强扫描,其中不均匀强化占35.7%(10/28),蜂窝状强化占32.1%(9/28);28例中17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强化部分CT值较平扫增加值为7~58HU,平均(24.1±1.8)HU.结论 肺结核球CT及临床表现多样,蜂窝状强化、长索条影、卫星病灶有助于判断,同时要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才能降低不典型肺结核球的误诊.

36475 条记录 6/1824 页 « 12345678...182318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