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CT诊断

    作者:路旭东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17例,术前均行CT平扫,12例加做增强扫描,通过对CT图像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其特点.结果:发病部位以回肠多见(包括累及回盲部)(n=15).CT表现为肠壁广泛性增厚13例,其中8例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肠腔内软组织肿块4例,肠腔不同程度狭窄.增强扫描病变呈轻至中度强化,坏死少见.该两型中10例伴有周围和(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继发改变主要包括肠梗阻、肠套叠、肠穿孔.结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能清楚显示肠管壁增厚的程度、浸润范围、周围淋巴结情况及继发改变,对肿瘤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 18 F-FDG PET/CT 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陈芸;缪蔚冰

    目的:探讨18 F-FDG PET/CT 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2例食管癌患者术前均行18 F-FDG PET/CT 检查和胸部 CT 增强扫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23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经病理证实,转移淋巴结69枚,良性39枚。18 F-FDG PET/CT 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8.41%、94.87%、90.74%,胸部增强 CT 分别为72.46%、87.18%、77.78%。18 F-FDG PET/CT 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增强 CT,两者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F-FDG PET/CT 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应用于临床的诊断价值

    作者:任彬

    目的 探究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研究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胃肠道间质瘤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16例采取胃肠道的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结果 肿瘤的出现位置在胃部的19例、回肠3例、空肠5例、肠系膜与食管各3例、大网膜、职场以及升结肠各1例.所有胃肠道间质瘤中,呈良性的为14例,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直径小于5.0 cm;呈恶性的有22例,肿瘤的边缘存在分叶、肿块内部出现坏死,溃疡大且深,或向周围组织或远处侵犯与转移,直径大于7 cm.结论 在进行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过程中,CT有着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能够较好地对X线钡餐造影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弥补,同时对临床的早起诊断治疗、预后评价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 氩氦刀治疗兔VX2肝肿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分析

    作者:宋春慧;赵伟;李嫚;刘元水;赵文华;郑晓寰;魏有国

    目的 观察兔VX2肝肿瘤模型氩氦刀冷冻治疗后的影像学表现,与同期病理标本对照以识别残余或复发的肿瘤组织,并比较各种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建立兔VX2肝肿瘤模型组与正常兔对照组,均行肝脏氩氦刀冷冻治疗,分别在治疗前1天、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行CT(平扫和增强)、MRI(平扫和增强)、超声(二维和超声造影)检查,并取同期标本病理作对照.结果 3种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显示消融区外缘一环形强化带,约在第4周时消失,病理证实1周时该处组织以充血出血改变及肉芽组织为主,2~4周纤维组织逐渐增多.消融区内完全坏死的组织随时间变化由凝固性坏死逐渐转化为液化性坏死,动态增强扫描无增强.在诊断消融区肿瘤残余及复发方面,增强CT、增强MRI、超声造影诊断正确率均高于CT平扫、MRI平扫、二维超声,增强CT、增强MRI、超声造影诊断正确率相同.结论 增强CT、MRI及超声造影更易辨别肿瘤组织与充血出血带,可作为评价肝脏肿瘤冷冻疗效的重要依据.

  • 支气管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先杰;邢志珩;孙昕;田静;李玉萍;于蕾;程湘;王恺

    目的 评估支气管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前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大咯血并进行BAE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术前行支气管动脉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B组术前未行支气管动脉MSCTA检查,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造影剂用量.结果 A组MSCTA与DSA共同检出支气管动脉95支,其中左右共干16支,迷走支气管动脉2支,MSCTA检出而DSA未检出支气管动脉1支,DSA检出而MSCTA未检出迷走支气管动脉1支.MSCTA与DSA血管检出符合率为98.95%.A组手术时间与造影剂用量均显著小于B组(P<0.05).结论 支气管动脉MSCTA作为BAE的术前检查能够减少对比剂用量,降低球管曝光时间,减少患者及施术者的辐射剂量.

  • 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CT表现

    作者:潘灿玉;陈杰云;杨子江

    目的 探讨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FT的CT影像资料,观察病变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方式等.结果 6例均为单发,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体积较大,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内部可见灶性、斑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2例肿块中等度强化,4例显著强化,动脉期实性部分不均匀斑驳样强化,4例见多支迂曲扩张血管影,静脉期强化更明显,2例行平衡期扫描强化表现为持续性、渐进性强化方式,囊变、坏死区无强化.结论 SF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该病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 粟粒型肺结核和粟粒型肺转移瘤的CT特点

    作者:宋丽芳

    目的 分析粟粒型肺结核和粟粒型肺转移瘤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和50例粟粒型肺转移瘤患者的常规CT及高分辨率CT(HRCT)资料,观察小结节的特点及其他并发征象.结果 粟粒型肺结核和粟粒型肺转移瘤在结节分布、直径、密度及有无毛玻璃征方面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和粟粒型肺转移瘤患者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有助于对两者的鉴别诊断.

  • 低剂量 CT 在肺结节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邓传颂

    目的:研究并分析低剂量 CT 在肺结节筛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体检显示为健康的人群500例,将其分为 A 组和 B 组,各250例,分别实行常规剂量或低剂量的肺 CT 扫描,比较患者辐射的剂量、肺结节的检出率以及图像质量。结果A、B 两组图像质量均可以达到临床诊断的标准。常规的剂量组在检测后发现肺结节有29例35个,经病理得出早期的肺癌为3例;B 组在检测后发现肺结节26例31个,病理得出早期的肺癌为1例,两组在检测的结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低剂量的螺旋 CT 扫描在显示和检出上与常规的剂量一致,且使用的辐射剂量小,更加适用于肺结节筛查。

  • 16层螺旋CT中腰椎间盘轴位扫描与容积扫描的对比研究

    作者:唐学东;刘增胜;方明;孙其勤;韩春蕾;陈祥民

    目的:对比分析16层螺旋CT中腰椎间盘轴位扫描与容积扫描后通过工作站多平面重组(MPR)的优劣.方法:随机抽取16层螺旋CT 中的腰椎间盘轴位扫描与容积扫描后经MPR完成的受检者各50例,将其分为A、B两组.分别从图像的质量、辐射剂量、扫描时间三方面,对两种扫描方法做出对比分析.结果:除外脊柱侧弯、腰骶角大于机架大倾角等因素,两种方法所获腰椎间盘图像,均完全满足腰椎间盘病变的诊断要求,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辐射剂量就同样个数的腰椎间盘来讲,轴位扫描法明显少于容积扫描法,其剂量不到容积扫描法的1/2;完成整个扫描过程所用时间,两种扫描方法无明显差异.结论:对椎间盘的CT检查,好采用轴位扫描法,以减少病人所受的辐射剂量.

  • 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体会

    作者:刘亚飞;孙永清

    目的:探讨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方法:采用320排640层CT对临床224例连续性病例进行心电门控宽探测器平台下全器官容积增强扫描,其中27例有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A作为对照.结果:I级图像198例(88.39%),Ⅱ级21例(9.30%),III级5例(2.23%).全部病例无阶梯伪影,运动伪影26例.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59%、98.74%.结论: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高,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付孝根;赵磊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P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PS患者的胸部CT平扫、增强及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等重建图像.结果:21例PS均为单发,左肺下叶后基底段16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5例,均为叶内型.多层螺旋CT与多模式重建血管成像均清晰显示异常供血全部来自胸主动脉分支,单支动脉供血.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PS,可作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 肝脏增强CT扫描中采用常规扫描和能谱扫描方案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作者:侯浩宇;杨保智;杜鑫;任倩

    目的 探讨肝脏增强CT扫描中采用常规扫描和能谱扫描方案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因病情需要拟行肝脏增强CT扫描的180例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例.A组采用常规扫描模式(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180~600 mA、旋转时间0.6 s/周、扫描野40 cm×40 cm);B组采用能谱扫描方案1(管电压80、140 kVp切换,管电流370 mA,旋转时间0.7 s/周、扫描野36 cm×36 cm);C组采用能谱扫描方案2(管电压80、140 kVp切换、管电流297 mA、旋转时间0.6 s/周、扫描野32 cm×32 cm).三组均采用40%迭代重建算法2.0对图像进行处理.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和客观评价(包括肝脏CT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并记录辐射剂量.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评价各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 采用能谱模式图像的佳单能量范围为58~70 keV.动脉期和门脉期,三组间肝脏CT值、SNR、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和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期,三组间以上各参数(肝脏CT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和门脉期,三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值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期,三组的图像的主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CTDIvol、DLP及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和C组的CTDIvol、DLP及ED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肝脏增强CT扫描采用能谱扫描方案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推荐使用能谱扫描方案2.

  • 低剂量造影剂联合256层螺旋CT迭代重建技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

    作者:董燕;刘润;杨军乐;宁文德;刘静;刘文昌;曲长君;公婷

    目的 探讨肺动脉栓塞(PE)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PA)检查时,低剂量、等渗低浓度对比剂联合低辐射迭代重建技术在降低对比剂剂量及浓度的同时保持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行CTPA检查终确诊为PE的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碘对比剂(碘帕醇),浓度为370 mgI/mL,对比剂用量1 mL/kg;试验组采用低剂量、等渗低浓度碘对比剂(碘克沙醇),浓度为270 mgI/mL,对比剂用量0.5 mL/kg.两组管电压均设为100 kV,自动管电流,采用iDose4迭代重建算法重建,其余扫描参数一致.对两组的图像进行测量和质量评分,测量每例患者肺动脉主干和肺叶动脉的CT值,肺动脉亚段及栓子显示率,计算各组的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按1~5分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比较两组的测量结果.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图像噪声客观评价结果显示,两组肺动脉主干、肺叶动脉的CT值、SNR、CNR及SD与斜方肌及前胸壁脂肪的CT值及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碘摄入量及造影剂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PE患者行CTPA检查时,采用低剂量、等渗低浓度碘对比剂造影并联合低剂量迭代重建算法重建,在保持肺动脉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前提下,显著减少了碘对比剂用量.

  • 浅谈CT检查中的质量保证

    作者:杨卫国

    CT检查的质量保证是以小的代价和小的病人受照射量来获取有诊断价值的影像进行有计划的系统活动.虽然CT机在我国已基本普及,但由于很多基层医院的CT检查的质量保证尤为重要.

  • 胃神经鞘瘤的CT扫描特征

    作者:闫荣;杨俊辉;李晓明;王勇斌;杜军义;崔玉贤

    目的 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进一步提高临床对胃神经鞘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例胃神经鞘瘤患者的影像资料,6例均行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6例胃神经鞘瘤中,位于胃体小弯4例,位于胃大弯及胃底部各1例;其中同时向腔内外生长3例,腔外生长2例,腔内生长伴溃疡形成1例.均为单发、边界清晰的类圆形肿块,直径20~43 mm,平均33 mm.CT平扫6例均呈均匀的等低密度;动脉期3例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4例,强化程度轻度增高2例;延迟扫描6例强化程度均明显增高.结论 胃神经鞘瘤的CT扫描有一定的特征,CT扫描有助于胃神经鞘瘤诊断准确率的提高.

  • 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诊断价值与疗效评价

    作者:伍建林;沈晶;徐凯;张清;路希伟

    目的 探讨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表现特点及其在抗结核治疗后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 收集CT扫描图像上以肺间质改变为主,且经过临床或病理证实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范围19~54岁[平均(29±11.4)岁].痰Mtb涂片检查阳性者29例,余经痰Mtb培养阳性、支气管镜、穿刺活检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所有患者均在抗结核治疗前后行多次CT检查,双盲法动态观察CT表现特点及其征象转归.结果 该类型的肺结核好发于两肺上野(30/43),多为节段性分布,呈小片状或大片融合状,多数肺间质病变与正常肺组织界限清楚.CT上肺间质改变主要表现为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树芽征、磨玻璃样密度影、小叶间隔增厚和气道壁增厚等,检出率分别为100.0%(43/43)、100.0%(43/43)、76.7%(33/43)、62.8%(27/43)、53.5%(23/43)和55.8%(24/43).经抗结核治疗后以上肺间质性改变均有不同程度吸收,在巩固期末(6个月)后4种征象吸收率均达93%以上.结论 以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结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继发性肺结核,CT检查能够清晰客观显示该类型肺结核间质改变的特点,有助于该病的提示性诊断并可以观察和评价治疗的预后.

  • 支气管色素沉着纤维化的临床表现、支气管镜改变和CT特征分析

    作者:孙小丽;朱艳艳;王仁贵;侯代伦

    目的 分析支气管色素沉着纤维化(bronchial anthracofibrosis,BAF)的临床表现、支气管镜和CT检查特征.方法 选取2008年2月至2015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放射中心经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支气管黏膜色素沉积并伴有主支气管或叶段支气管狭窄,确诊为BAF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其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病理结果,以及CT检查结果.结果 56例患者,包括男17例(30.4%),女39例(69.6%);年龄34~87岁(中位年龄57岁).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咯血等,呈反复慢性病程.支气管镜均显示黏膜色素斑和叶段支气管狭窄或闭塞,其中,单部位受累27例(48.2%),多部位受累29例(51.8%),以右肺中叶支气管狭窄多见.24例行支气管镜下黏膜活检的患者,活检标本病理检查均显示为支气管黏膜的色素沉积,其中13例(56.5%)伴有慢性非特异性炎症,8例(34.8%)表现为伴有干酪样坏死的慢性肉芽肿样炎症,3例(13.0%)为肺癌.CT表现叶段支气管狭窄44例(78.6%),管壁增厚17例(30.4%),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52例(92.9%),伴淋巴结钙化30例(53.6%),肺内表现阻塞性不张38例(67.9%),支气管扩张6例(l0.7%),胸膜病变3例(5.4%).结论 BAF好发于老年女性,并与结核病、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及恶性肿瘤等相关,主要特征包括支气管黏膜色素沉着、叶段支气管狭窄、气道周围淋巴结增大及多种形态的肺阻塞性或感染性病变.

  • 以蜂窝肺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高分辨率CT征象分析

    作者:余辉山;李靖;李宝学;李政旻

    目的 分析以蜂窝肺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征象,提高以蜂窝肺改变为主的间质性肺结核的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以蜂窝肺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HRCT表现,其中,经痰涂片和痰培养发现结核分枝杆菌阳性29例(54.7%),经皮肺穿刺病理诊断15例(28.3%),经纤维支气管支镜病理诊断9例(17.0%).结果 (1)发病部位.46例(86.8%)患者病灶发生于两肺上下叶,病灶HRCT表现虽然是蜂窝状影,但仍然是肺结核常发生的部位.(2)病灶分布范围:43例(81.1%)患者病灶分布在1~3个肺叶中,绝大部分病灶是随机性和不对称性分布.(3)蜂窝肺的形态:肺结核引起的蜂窝肺改变多以厚壁性、薄壁张力性这两种混合性蜂窝状阴影为主,共41例(77.3%).(4)伴随病灶:继发性肺结核引起的蜂窝肺改变的HRCT表现中,呈多发片状融合灶40例(75.4%),支气管播散灶及树芽征27例(50.9%),斑点微结节灶53例(100.0%),支气管血管束牵拉扭曲18例(33.9%),肺叶容积缩小30例(56.6%),代偿性肺气肿30例(56.6%),纤维薄壁空洞14例(26.4%),胸膜增厚粘连38例(71.6%).结论 了解上述相关CT征象,有利于提高以蜂窝肺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HRCT的正确诊断率.

  • 不同耐药类型及药物敏感肺结核患者的CT征象分析

    作者:李成海;周新华;吕岩;于霞;李芳;贺伟;陈步东;王东坡;周震;宁锋钢

    目的 对照分析不同肺结核耐药类型及药物敏感肺结核患者的CT征象,以提高耐药肺结核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并明确诊断的116例耐药肺结核患者,对其临床及CT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初治患者26例,复治患者90例;同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1∶4的比例,以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同期由本院收治并确诊的药物敏感肺结核(DS-PTB)患者31例.147例耐药患者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分成4个组,分别为耐多药肺结核组(MDR-PTB组)39例,广泛耐药肺结核组(XDR-PTB组)31例,其他耐药肺结核组(DR-PTB组)[包括单耐药肺结核(MR-PTB) 41例+多耐药肺结核(PDR-PTB)5例]46例,DS-PTB组31例.全部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并行层厚1.25 mm薄层重建,对不同组别患者肺内病变的分布、CT征象和空洞结节发生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147例患者,CT表现对比分析显示,耐药肺结核患者病变分布范围广泛,累及3个肺叶及以上者[MDR-PTB组为84.6%(33/39)、XDR-PTB组为83.9%(26/31)、DR-PTB组为91.3% (42/46)]明显多于DS-PTB组(51.6%,16/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96,P=0.003;x2=7.38,P=0.007;x2=15.70,P<0.001);并且更容易累及肺结核的非常见部位(上叶前段及下叶基底段)[MDR-PTB组占94.9% (37/39)、XDR-PTB组占87.1% (27/31)、DR-PTB组占95.7% (44/46),与DS-PTB组(51.6%,16/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7.58,P<0.001;x2=9.18,P=0.002;x2=20.88,P<0.001)];但三组耐药类型之间(MDR-PTB组与X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XDR PTB组与DR-PTB组)病变肺叶分布数量及部位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0、0.38、0.40和0.53、0.00、0.88,P值分别为1.000、0.538、0.526和0.248、1.000、0.347).CT征象对比分析显示,肺内出现结节、支气管管壁增厚在不同类型耐药肺结核患者中的发生率[MDR-PTB组分别为100.0%(39/39)和87.2% (34/39),XDR-PTB组分别为100.0% (31/31)和87.1% (27/31),DR-PTB组分别为100.0%(46/46)和84.8% (39/46)]均明显高于DS-PTB组[80.6%(25/31)和48.4%(15/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97,P=0.015;x2=4.61,P=0.032;x2=7.15,P=0.007和x2=12.38,P<0.001;x2=10.63,P=0.001;x2=11.71,P=0.001);但不同耐药类型肺结核组之间(MDR-PTB组与X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在支气管管壁增厚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0、0.00、0.10,P值分别为1.000、1.000、0.752).结节及实变内出现空洞的比较,XDR-PTB组、DR-PTB组发生空洞的比率分别为87.1%(27/31) 、87.0%(40/46),明显高于DS-PTB组的58.1%(18/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57,P=0.010,x2=8.32,P=0.004);但不同耐药类型肺结核组(MDR-PTB组与X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8、0.00、1.46,P值分别为0.277、1.000、0.227).结论 CT征象对耐药肺结核与药物敏感肺结核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但对鉴别耐药类型无明显帮助.

  •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支气管结核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旭;侯代伦;渠慧芳;柳澄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支气管结核的诊断价值,并将虚拟支气管镜检查与支气管镜的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期间至山东省胸科医院住院治疗,并经细菌学检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支气管结核的患者100例.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仪,行肺部CT扫描,将所得图像经图像后处理,由工作站进行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及虚拟支气管镜(VE)检测,观察各段支气管的形态、走行,通过后处理图像观察支气管管腔狭窄及管壁的不规则增厚,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及VE分别观察支气管的管腔狭窄及管壁溃疡、充血、肉芽增殖等表现.以患者原始轴面图像为对照组,以原始轴面图像结合后处理图像作为实验组,计算各项目百分比,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PR后处理图像发现支气管管腔狭窄及支气管管壁不规则增厚分别为98.0%(98/100)、90.0%(90/100),轴面图像分别为69.0%(69/100)、56.0%(56/1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P<0.05);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有管腔狭窄及管壁溃疡、充血、肉芽增殖等病理改变的阳性率分别为77.0%(77/100)、75.0%(75/100),VE检查发现管腔狭窄及管腔内壁欠光整(坏死、增生)等表现的阳性率分别为73.0%(73/100)、62.0%(62/1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34,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支气管结核的检出率高于原始轴面图像,并与纤维支气管镜的检出率接近,能为发现相关病变及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加充分的影像学依据.

36475 条记录 5/1824 页 « 12345678...182318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