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由Kap-β家族成员介导的独特的入核及出核路径

    作者:刘莛;李晓辉

    发生于核孔复合物的蛋白质的入核及出核转运(nuclear pore complexes,NPCs)是由转运因子(transport factors)与NPC处的核孔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介导的.含有经典的核定位序列(nuclear localization sequences,NLSs)的蛋白质的入核是由一个异二聚体蛋白复合物介导的,这一复合物包括Kap-α和Kap-β1,并由Kap-β1使NLSs定位于NPC.Ra nGTP,RanGDP结合蛋白--P10,以及RanGTP结合蛋白--RanBP1都参与了使NLSs 经NPCs入核的过程.近,一条由Kap-β家族成员介导的独特的入核及出核路径已被发现 .Kap-β2介导mRNA结合蛋白的入核,而Kap-β3和β4则介导一套核糖体蛋白的入核.另外两个Kap-β家族的成员:CRM1和CAS则分别介导富含亮氨酸的载有核输出信号(muc lear-export signals,NESs)的蛋白质和Kap-α的再出核."CRM1-NES-RanGTP”三聚体复合物在RanGAP的参与下被RanBP1解聚,即使RanBP1自身包括富含亮氨酸的NES.这个大家族中具有潜在性结合"货物”能力的很多新转运因子仍需进一步鉴定.Kap-β家族成员的共同特点是与RanGTP结合的能力及在NPCs处直接与核孔蛋白结合的能力.RanGTP对于出核复合物移动至NPC的胞浆面十分重要,在这一转运过程的终阶段,RanBP1(也可能是RanBP2) 参与了出核复合物从NPC上解离的过程.在离体情况下Kap-β1与RanBP1及RanGTP或RanG DP结合形成的"Kap-β1-RanGTP-RanBP1”三聚体,能抵制由RanBP1引发的解离及由R anGAP1引发的GTP水解.

  • c-fos与心血管疾病

    作者:郑敏;吴基良

    立早基因c-los属核内蛋白类细胞癌基因,膜信号通过第二信使激活细胞浆内转录因子,促进e-los基因转录.c-fos转录产物FOS蛋白与另一核内原癌基因c-jun的产物JUN通过"亮氨酸拉链"形成异源二聚体,构成转录因子,与核内DNA结合,调节种种晚期基因的转录,发挥第三信使作用[1-3].

  • 高催乳素血症生育过程的管理

    作者:杨业洲

    人催乳素(hPBL)是一种重要的生育调节激素,生理浓度的hPRL在雌激素的协同下,促进垂体释放促卵泡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促进卵泡发育、黄体形成及功能维持,促进子宫内膜细胞上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合成,增强雌激素、孕激素与其受体的结合能力,促进子宫内膜的分泌期变化及蜕膜化,促进子宫球蛋白合成,升高葡萄糖胺合成酶、亮氨酸氨肽酶活性,促进胚泡种植,维持胚胎的早期发育;促进乳腺发育,促进乳汁中蛋白质、脂质及乳糖的合成,参与射乳活动.

  • 亮氨酸对必特螺旋霉素发酵组分的影响

    作者:李桢林;江维;王永红;郝玉有;储炬;庄英萍;张嗣良

    本文针对必特螺旋霉素发酵主要组分异戊酰基螺旋霉素以及异戊酰基螺旋霉素Ⅲ的提高,在摇瓶培养基试验中,通过一次性添加与分批添加终浓度为15.4mmol/L的亮氨酸,发现分批添加亮氨酸可以维持效价基本不变,而总异戊酰基螺旋霉素与异戊酰基螺旋霉素Ⅲ分别由对照的31.1%和12.0%提高至46.9%和19.5%.通过分析发酵过程的有机酸以及氨基酸的变化规律,讨论了亮氨酸提高必特螺旋霉素主要组分的作用机理,同时在15L发酵罐中对分批添加亮氨酸添加效果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液必特螺旋霉素组分中总异戊酰基螺旋霉素和异戊酰基螺旋霉素Ⅲ在96h分别提高至59.91%和21.45%.

  • Val、Ile及Leu对必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作者:李桢林;江维;王永红;郝玉有;储炬;庄英萍;张嗣良

    在合成培养基中分别添加缬氨酸(Val)、异亮氨酸(Ile)与亮氨酸(Leu)考察其对必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证明Val、Ile及Leu对必特螺旋霉素多组分的合成有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36h分别添加0.5g/L的上述三种氨基酸,发酵液pH和铵离子浓度存在着显著差异,而Val脱氢酶活性都增加了2~3倍.添加Val使菌体在60h之前糖耗速率加快,达到1.0g/(L·h),胞内丙酮酸积累,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增加20%~95%,柠檬酸合成酶活性降低41%,发酵液中丙酸和丁酸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现象,终效价比对照高出45.3%,而总异戊酰组分则降低了23%,其他酰化组分降低了39.6%;添加Ile以后菌体糖耗速率降至对照的30%~40%,柠檬酸合成酶活性降低了47%,发酵液中的乙酸、丙酸、丁酸都出现大量积累的现象.终效价为对照的85%,而丙酰螺旋霉素Ⅲ、乙酰螺旋霉素以及异丁酰螺旋霉素组分含量分别增加126%、50%、296%.添加Leu对初级代谢影响不大,异戊酸在胞外积累,随后被重新吸收利用,终异戊酰基螺旋霉素Ⅱ和异戊酰基螺旋霉素Ⅲ组分分别提高了41%和50%.同时总异戊酰基螺旋霉素相对含量也比对照提高了41.9%,效价和对照基本一致.

  • 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家族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关系研究

    作者:孙成铭;姚声涛;朱元方

    C/EBP是一组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家族.包括6个成员(C/EBPα、C/EBPβ、C/EBPγ、C/EBPδ、C/EBPε、C/EBPζ),它们的遗传学命名分别为(C/EBPA、C/EBPB、C/EBPG、C/EBPD、C/EBPE、C/EBPZ).

  • 亮氨酸对原代新生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肌管形成和MyHC表达的作用研究

    作者:余慕雪;戴杰民;庄思齐;郭楚怡;郑铄瀚;李易娟;李晓瑜

    目的 探讨新生个体骨骼肌生长重要营养因子亮氨酸对新生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肌管形成和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yHC)表达影响的机制.方法 分离纯化原代新生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在细胞的分化阶段用不同浓度亮氨酸和雷帕霉素(0 mM亮氨酸,0.1 mM亮氨酸,0.5mM亮氨酸,2.0 mM亮氨酸,2.0mM亮氨酸+50 nM雷帕霉素)处理细胞,观察肌管形成情况并检测MyHC、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p-mTOR和Myod的表达.结果 亮氨酸促进肌管的形成,随着原代新生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MyHC表达逐渐增加(P<0.05 、<0.01或<0.001).亮氨酸浓度为0.5 mM和2.0 mM时原代新生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p-mTOR表达水平高于亮氨酸浓度为0 mM组(P<0.05或<0.01),添加雷帕霉素后,p-mTOR表达水平下降(P<0.05).亮氨酸浓度为0.5mM和2.0mM时原代新生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Myod的表达水平高于亮氨酸浓度为0 mM组(P值均<0.05),雷帕霉素则抑制Myod的表达(P<0.05).亮氨酸浓度为0.5 mM和2.0 mM时原代新生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MyHC的表达水平高于亮氨酸浓度为0 mM组(P<0.05或<0.01),雷帕霉素则抑制MyHC的表达(P<0.05).结论 亮氨酸通过mTORC1/Myod信号通路上调新生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MyHC表达,促进肌管的形成.

  • TLR2通过直接结合识别一种细菌的脂肽

    作者:张哲鹏;李骜;张勇

    Toll样受体(TLRs)是一类跨膜蛋白分子,胞外区包括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LRRs)和1-2个富含半胱氨酸的重复序列(CRR),胞内部分包含一个Toll/IL-1R(TIR)同源结构域,为信号转导所必需.TLRs是单核-巨噬细胞表面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病原体表面某些物质并引起免疫细胞活化,并在诱发针对多种细菌产物(包括脂多糖、脂蛋白)的固有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儿童和青少年牙菌斑液中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作者:徐莉;黄洋;任国亨;徐勇忠

    目的: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基线牙菌斑液中氨基酸的种类,并比较两年龄组各种氨基酸含量的不同.方法:选择3~5岁儿童42名,其中无龋者22名、易感龋者20名;选择18~20岁青少年38名,其中无龋者20名、易感龋者18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菌斑液中氨基酸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共测定菌斑液中的17种氨基酸,儿童无龋者菌斑液中脯氨酸含量高于青少年无龋者,亮氨酸含量低于青少年无龋者,且P<0.05.易感龋者儿童和青少年菌斑液中氨基酸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儿童和青少年无龋者基线菌斑液中氨基酸含量有所不同,易感龋者基线菌斑液中氨基酸含量无差异.

  • 烫伤兔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可能L-Enk机制

    作者:刘亚玲;林树新;李志超;陈璧;张世范

    目的: 观察兔烫伤早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生后动脉壁亮氨酸脑啡肽(L-Enk)含量的变化,研究烫伤早期MODS时动脉壁L-Enk在血流动力学改变中的作用及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MODS的治疗作用. 方法: 通过制备兔烫伤早期MODS模型,检测假烫组(SB)、烫伤组(B)、烫伤纳洛酮治疗组在烫伤后48 h的平均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计算总外周阻力、心指数;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谷丙转氨酶(GPT)、尿素氮(BUN)、肌酐(Cr)、血小板(PLT)等反映心、肝、肾、血液功能的一系列指标.放免分析法测定动脉壁L-Enk的含量. 结果: ①与SB相比,烫伤早期MODS发生后兔肠系膜动脉、肾动脉、肺动脉L-Enk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 ②与烫伤组相比,烫伤纳洛酮治疗组CK,GPT,Cr, PLT无明显改变,BUN明显降低. 结论: 烫伤后48 h肠系膜动脉、肾动脉、肺动脉L-Enk含量下降可能是微血管痉挛收缩,全身血管阻力增高,脏器功能损害的原因之一.

  • Toll样受体2胞外域及其氨基端和羧基端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作者:张林;于文彬;马越云;苏明权;丁振若

    目的为研究TLR2胞外域在肽聚糖诱导的信号转导中的功能,构建TLR2胞外域及其氨基端和羧基端片段真核表达载体. 方法提取HL-60细胞总RNA,以RT-PCR方法获取了TLR2胞外域cDNA片段,将其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转化E.coli JM109,建立了TLR2胞外域的cDNA克隆;籍此,又相继克隆了胞外域的氨基端和羧基端片段,然后将这三个片段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 结果序列分析表明,与GenBank中的人TLR2全长cDNA序列比较,仅4个碱基不同,同源性为0.998. 结论成功获得了HL-60细胞TLR2胞外域及其氨基端和羧基端片段的克隆.

  • 新生儿异戊酸血症1例报告

    作者:徐雪梅;黄萍;张国庆;孙建华;贝斐

    异戊酸血症(Isovaleric acidemia,IVA)MIM (isovalerylCoAdehydrogenase,)为异戊酸辅酶A脱氢酶先天性缺陷所致,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该酶在亮氨酸代谢的第三步,即异戊酰辅酶A代谢为3-甲基巴豆酰辅酶A中发挥关键作用,导致异戊酸及其代谢产物堆积,血中异戊酸含量明显增高,并从尿中排出大量异戊酸甘氨酸.临床出现症状.有两种不同的临床类型,约半数病人新生儿期急性起病,而另一半病例表现为慢性间歇性发作.急性IVA:新生儿在出生时正常,生后1~14天出现拒奶、呕吐,继而表现为脱水、倦怠和嗜睡.多有体温低、震颤或惊厥.常伴有因异戊酸增高所致的难闻的"汗脚"气味.

  •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江武;夏敏

    目的:了解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并探讨其消炎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将45例RA患者随机配对以1:2分为针灸组(30例)和消炎痛组(15例),观察其疗效并测定部分患者治疗前后超氧化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酶(LPO)的改变和亮脑啡肽(LEK)的变化.结果:针灸组与消炎痛组治疗RA疗效相似(P>0.05),治疗前后的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均下降;治疗前后SOD和LPO降低,而LEK明显升高.结论:针灸治疗RA具有消炎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亮脑啡肽升高,调节自由基代谢有关,同时发现针灸治疗能使ESR明显下降,RF滴度下降,可能还有免疫调节作用.

  • LC-MS/MS方法定量测定人血浆中亮氨酸浓度及13C-亮氨酸丰度

    作者:杨芬;王洪允;胡蓓;江骥

    目的:为了考察进食状态下不同时间点氨基酸的氧化分解状态,从而了解机体对氨基酸的需要量,建立了一种灵敏、特异、高效的同时检测血浆中亮氨酸浓度及13C亮氨酸丰度的LC-MS/MS定量分析方法.方法:用乙腈沉淀蛋白法处理血浆样本.采用Atlantics色谱柱(4.6 mm×100 mm,3.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0.1%甲酸)(5∶95),流速为1 mL·min-,进样量为20 μL.采用串联四极杆质谱在ESI正离子电离模式下,应用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模式测定亮氨酸(m/z 132.1→86.0)和13C-亮氨酸(m/z 133.1→86.0).样品分析时间为3 min.结果:血浆中亮氨酸的浓度在50~ 1000 nmol·mL-1范围内,13C-亮氨酸/亮氨酸的摩尔浓度比值在0.01 ~0.5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日内、日间精密度和准确度符合要求.稳定性考察项目的结果均符合要求.结论:本文建立了同时测定血浆中亮氨酸浓度和13C-亮氨酸丰度的LC-MS/MS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各项方法学考核的结果均符合要求,可用于考察氨基酸氧化分解状态的临床研究.

  • 恶性肿瘤能量营养素代谢治疗新思维(详见光盘)

    作者:李苏宜

    众所周知,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内由于大量炎性因子的作用导致能量营养素代谢异常,包括:①糖代谢异常:机体发生胰岛素抵抗,导致肿瘤患者血糖升高,同时肿瘤细胞代谢过程中,糖酵解是其唯一获能方式,导致体内产生大量乳酸;②蛋白质代谢异常:骨骼肌及内脏蛋白大量分解、消耗,导致机体呈现负氮平衡、低蛋白血症、骨骼肌萎缩等;③脂肪代谢异常:脂肪组织分解增加,体脂储存下降,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等。这些代谢异常导致肿瘤患者体重进行性下降,呈恶液质状态。近些年来,如何通过外源性给予营养素来逆转这种异常代谢状态从而影响肿瘤转归,干预抗肿瘤治疗成为肿瘤内科医师研究的新思路,即营养代谢治疗。常见的营养素有ω-3脂肪酸、谷氨酰胺、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等,它们在减少肿瘤炎性因子释放,降低胰岛素抵抗,促进蛋白质合成,保护肠黏膜屏障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正确运用营养治疗可以改善机体代谢状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为放化疗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营养素治疗同时,恰当应用胰岛素和重组生长激素,有效减少肿瘤负荷,准确认知与处置胃肠道功能障碍,准确、及时、有效地给予减症治疗等均为逆转肿瘤机体异常代谢状态提供有利条件。总而言之,营养代谢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学重要组成部分,正推动着肿瘤内科发生巨大变化。

  •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詹亚俊

    目的 了解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并探讨其消炎镇痛作用机制.方法 将45例RA患者随机配对以1∶2分为针灸组(30例)和消炎痛组(15例).观察其疗效并测定部分患者治疗前后超氧化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酶(LPO)的改变和亮脑啡肽(LEK)的变化.结果 针灸组与消炎痛组治疗RA疗效相似(P0.05),治疗前后的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均下降.治疗前后SOD和LPO降低,而LEK明显升高.结论 针灸治疗RA具有消炎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亮脑啡肽升高,调节自由基代谢有关,同时发现针灸治疗能使ESR明显下降,RF滴度下降,可能还有免疫调节作用.

  •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曹丽娜;孙红丽;王伟

    目的:了解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并探讨其消炎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将45例RA患者随机配对以1∶2分为针灸组(30例)和消炎痛组(15例).观察其疗效并测定部分患者治疗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酶(LPO)的改变和亮脑啡肽(LEK)的变化.结果:针灸组与消炎痛组治疗RA疗效相似(P>0.05),治疗前后SOD和LPO降低,而LEK明显升高.

117 条记录 6/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