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再障』的口腔表现

    作者:陈建军;陈筱玲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骨髓细胞功能低下,特别是造血干细胞不足导致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三大系列血细胞缺乏,即全血细胞减少的血液病.再障在我国并不少见,其病因可能与临床某些药物的应用、苯和杀虫剂的环境暴露、肝炎病毒等感染有关.另有约50%的病例因始终无法找到病因而称为原发性再障.再障的初起症状为疲乏、皮肤瘀点、鼻衄和牙龈渗血等.由于长期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有些护理不当的患者会发生严重的细菌和霉菌感染,而这也是再障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

  • 美国NBP项目与我国生物监测分析及思考

    作者:杨艳伟;孙琦;张卓娜;陆一夫;罗嵩

    目的 了解美国NBP项目人群生物监测工作,为我国生物监测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依据美国《国家环境化学物质人体暴露报告》及项目实验室程序手册,对美国NBP项目监测指标、样本及实验技术等内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调查表明,NBP项目采用不同类型的固相萃取技术、串联质谱及高分辨质谱与不同色谱的联用技术对人群生物样本中的296种化学物质或代谢物进行了暴露监测,其中约85%的监测项目达到超痕量水平.结论 生物监测是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我国生物监测指标、标准、规范、质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生物监测基础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 环境低硒暴露对农村老年人群血脂水平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者:苏丽琴;程义斌;梁超轲;马凤;边建朝;李平;金银龙

    目的 了解环境低硒暴露与农村老年人群血脂水平的相互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4个现场现有老年认知研究队列中65 ~ 80周岁研究对象共198名,采集指甲和清晨空腹静脉血液样品,采用2,3—二氨基萘荧光法测定硒含量,采用酶生化试剂盒检测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结果 各现场人群指甲硒、血硒的总体水平与外环境硒水平一致;低硒地区人群与适宜硒地区人群间血脂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总人群血浆硒含量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甘油三酯(TG)含量负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指甲硒含量与血浆HDL-C含量负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人群血浆硒及指甲硒含量与血脂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论不尽一致.结论 环境低硒暴露可能与农村老年人血脂水平有关.

  • 环境中镉暴露对生殖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秋驰;王燕燕;杨燕;付俊杰;何加芬

    镉是一种具有高毒性的重金属元素,环境中镉暴露引起的人体健康损害已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从镉的来源、暴露途径、对人体生殖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镉暴露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 基层农残速测仪的选购

    作者:胡春良

    农药在我国种植业中普遍使用,农药残留的环境暴露可引起多种健康效应,如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影响生殖系统,干扰人体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甚至导致癌症等.戴慧峰等人对CL-BⅢ型八通道农残速测仪进行了农药检出限试验研究,结果证明仪器对有机磷类农药(如毒死蜱、三唑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如克百威)有较高灵敏度.陈兴江等人应用农残速测仪对烟草上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行检测并与色谱检测结果比较,结果表明,农残速测仪定性检测到的乐果、辛硫磷、灭多威等3种农药残留,与色谱检测结果一致.戴笑敏对6类48个样品的农药残留速测结果用气相色谱法进行验证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阳性结果符合率在80%以上.

  • 十溴联苯醚的毒理学效应研究进展

    作者:杜红燕;朱琳;陈中智;李燕;端正花

    十溴联苯醚(BDE-209或DeBDE)是市场上需求量大的一类多溴联苯醚,作为一种溴系阻燃剂(brominated flame retarelants,BFRs),广泛用作耐冲击性聚苯乙烯、聚酯、聚酰胺、纺织品和电子产品的添加剂[1-4].

  • 神经干细胞在神经发育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王新金;常秀丽;周志俊

    人脑的发育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从胚胎期神经发生到出生后发育成拥有数百亿精确定位、高度特化、高度联系、细胞群集的复杂器官,在此期间每一发育阶段都必须有序、准时按期完成.胎儿期胎盘屏障和婴儿时期血脑屏障不能完全有效地阻挡化学物的暴露,使得神经系统发育早期如胚胎期、胎儿期和新生儿阶段更易受到环境神经毒物的影响.此类在神经系统发育阶段暴露于神经毒性物质后引起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性改变,即所谓的神经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Neurotoxicity,DNT),这种改变可以发生在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1].美国EPA和欧盟都高度关注化学物的神经发育毒性,制定了相应的检测规范(USEPA,1998;OECD,2007).

  • 环境健康危险评定

    作者:郭新彪

    环境健康危险评定是以环境毒理学、环境流行病学和环境卫生政策的知识为基础而进行的健康危险综合评价.通过此评价要估计在某种环境暴露情况下发生不良效应的概率.环境健康危险定量评定一般包括危害鉴定、暴露评价、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和危险特征分析四个部分.主要就环境化学物质健康危险评定的基本步骤、新的一些研究动向以及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情况概括介绍.

  • 大气污染暴露与新生儿低体重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邹滨;曾永年;ZHAN F.Benjamin;刘慧敏;邱永红;张鸿辉

    从ISI Web of Knowledge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收集1987-2009年所报道的大气污染与新生儿低体重风险相关研究,按"母体大气污染暴露所涉及的污染物"、"暴露评估方法"和"暴露风险窗口识别"进行分类总结.结果表明:(1)母体妊娠期大气颗粒物、CO和SO2暴露很可能会导致其新生儿低体重风险上升;但母体妊娠期O3和氮氧化物暴露造成其新生儿低体重风险上升的可能性较小;(2)当前国内外主流的评估母体妊娠期大气污染暴露的方法为大气质量监测法,暴露评估方法选择差异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3)"整个妊娠期"是母体妊娠期间大气污染暴露的关键风险窗口,但对不同大气污染物的暴露风险窗口存在分歧.因此,在当前母体大气污染暴露评估方法存在缺陷和母体大气污染暴露风险窗口尚未明确的条件下,现有研究无法阐明母体妊娠期大气污染暴露对其新生儿低体重风险的影响机制.

  • MicroRNAs作为环境暴露或效应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贵平

    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编码基因序列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遗传效应,而环境暴露和非编码基因序列等在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因而,表观遗传学逐渐受到关注.从生命早期到成年时期暴露的各种环境有害因素均可增加机体患病风险.microRNAs(miRNAs)在转录后翻译水平调控蛋白质的表达,能与一种或多种靶mRNAs相互作用,几乎参与了生命体所有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疾病早期生物标志物.同时,miRNAs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在从暴露到出现健康效应的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有望作为环境暴露或效应生物标志物.由此,在环境暴露危险度评价中,miRNAs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儿童对环境致癌物的易感性增加

    作者:崔彦红;高凌

    WHO认为,全球疾病负担有1/3归因于环境危险因素,而<5岁儿童只占世界人口的12%,却占环境相关疾病负担的40%以上.其他国际组织也得出与WHO相似的结论.第3届"环境与健康"欧洲部长级会议强调了保护儿童免受有害环境暴露危害的重要性,已认识到儿童独特的易感性,正着手制订政策并采取行动,以获得可以使儿童大限度地健康成长的安全环境.

  • 母亲二氧化硫污染暴露对新生儿低体重风险的影响分析——以美国Dallas-Fort Worth地区为例

    作者:邹滨;ZHANF.Benjamin1;曾永年

    目的 了解母亲妊娠期SO2暴露对新生儿低体重风险的影响.方法 搜集美国Dallas-Fort Worth 地区1997年SO2排放数据、气象数据、地形数据和低体重新生儿病例-对照数据,并基于大气扩散模拟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插值和地统计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未考虑母亲年龄分组状态下,母亲妊娠期高SO2暴露不会导致新生儿低体重风险显著上升.(2)年龄≥35岁的母亲妊娠期高SO2暴露(4th vs.1st四分位数)会导致其新生儿低体重风险显著上升131%(OR =2.31,95% CI l.01-5.30).结论 相对于低龄母亲而言,高龄母亲妊娠期高SO2暴露对其新生儿低体重风险的潜在影响更大.

  • 深圳市食品中铅污染的暴露量评估

    作者:黄薇;王舟;潘柳波;谭唯

    目的 了解2004-2006年深圳市各类食品中铅污染水平,根据每标准人日各类食物的撮入量数据,评估深圳市民铅暴露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中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研究方法,制定深圳市食品污染物监测工作方案,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食品中铅的含量,并按2002年广东省居民膳食营养调查中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与实测食品中铅的含量相乘得到食品中铅的实际摄入量.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推荐的暂定每周允许摄入量(FIWI)值评价深圳市居民膳食中铅摄入的安全性.结果 12类食品中铅的均值为0.013~1.568 mg/kg,除粮食、水产品、豆制品外,其余食品铅的检测值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以蔬菜及蛋制品上升的幅度大;三年来深圳居民膳食铅的一般摄入量及占暂定每周允许摄入量(PTWI)的百分比分别为:96.11μg (44.85%)、106.16 μg(49.54%)和101.42 μg(47.33%),但膳食铅的偏高摄入量及占PTWI的百分比分别为:362.85 μg (169.56%)、408.32 μg(190.80%)和393.99 μg(183.85%);膳食中铅主要来源为粮食、蔬菜、畜肉和蛋及蛋制品(占80%以上).结论 深圳市食品中铅的平均暴露量是安全的,但偏高暴露量超过PTWI一倍以上.

  • 大肠埃希菌O157∶H7的乡村环境暴露因素研究

    作者:刘蕊;张艳侠;郭慧;刘金芳;杨晋川

    1999年5月30日至6月21日,徐州市丰县和铜山县的个别村镇连续出现感染性腹泻病人,且有肾衰病例发生.发病多为老人和儿童,且病死率较高.后经实验证实,该组病例系由大肠埃希菌(E.coli) 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和尿毒综合征(HUS).为研究该病的暴露因素,切断传播途径,在病例发生地区丰县和铜山县的25个村进行了环境暴露因素调查.

  • 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问题与对策

    作者:沈洪兵

    传统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相同的环境暴露下,不同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存在差异.研究表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在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个体对环境危险因素的易感性与耐受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基因多态性相关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将促进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环境-基因交互作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影响.有关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近年来在我国也已逐步展开并渐深入,虽然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无法与国外相比,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即中国人群不同的环境暴露特点和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种族的遗传背景特征.本文主要讨论和分析目前基因多态性在疾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希望能对将来的研究有所裨益.

  • 单纯病例研究方法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俞顺章;蔡琳;穆丽娜;张作风

    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决策与计划、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正在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兴起为揭开疾病的"黑匣子"之谜创造了条件,为阐明致病因素与发病机制提供了有利的工具,与此同时也促进了该领域方法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其中,单纯病例研究(case-only study)方法在探索环境-基因交互作用、评价环境暴露和生物效应以及寻找突发病因的研究中已崭露头角,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单纯病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对象仅用病例而不用对照.按其应用范围可分为四类:病例分布研究(case-distribution study)、病例-病例研究(case-case study)、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 study)和病例-交叉研究(case-crossover study),现分别介绍如下.

  • 双生子研究中二分结局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

    作者:吕筠;李立明

    用来分析双生子样本中二分结局变量(如是否患某病或是否具有某种性状)的方法很多.传统的方法包括同病率(concordance rates)法和配对优势比(matched pair odds ratios)法.前者主要是用来确定遗传因素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后者则是以同卵双生子同胞作为对照,检验环境暴露对疾病的作用.这两种方法计算简单,容易解释,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同病率法的结果受人群中基础患病率的影响很大,且无法利用两个都未患病的双生子对的信息,也不能利用测量到的环境指标;而配对比值比法无法评价遗传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 环境流行病学:多学科交叉多层次研究

    作者:张金良

    一、环境流行病学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根据美国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对环境流行病学的定义[1],环境流行病学并不是证实特定环境因素是否为某一疾病或健康效应的病因,而是证实特定环境因素与一个或多个特定健康效应之间的相关关系.总之,环境流行病学是研究个体的居住环境对健康的影响,而非个体的个性或者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因此环境流行病学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①暴露于环境有害因素的人群很大;②环境暴露为低浓度混合暴露,且在肿瘤和其他慢性病的研究中,暴露可能发生在很久以前;③所研究的暴露通常是非自愿暴露,例如空气污染和环境中的烟草烟雾,而且在一个地区内不同个体的暴露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别[2];④环境有害因素暴露所致的疾病相对危险度增加很低,一般小于1.5[1];⑤环境有害因素可以通过长期、间接地影响区域或全球的生态系统而影响健康,这是环境因素所特有的,也刚刚为环境流行病学家所重视[3].由于上述特点,环境流行病学研究中大的困难是非生物性因素的健康效应不是单一的,同样,一个效应通常与多个有害因素有关[4].因此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面临着许多挑战,在这些挑战中重要的有暴露评价、健康效应终点和潜在的偏倚[5].

  • 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环境暴露交互作用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作者:沈靖;王润田;徐希平

    目的 以肿瘤易感基因谷胱苷肽-S-转硫酶(GST)M1缺失基因型为例,说明基因与环境暴露交互作用的分析方法以及应用。方法 采用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检测用PCR技术,资料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对象为1997年1月至1998年12月经扬中市人民医院确诊,肠型胃癌病例112例,以同期该地无上消化道肿瘤的“健康”人群为对照,共675例。结果 调整混杂因素后,GST M1缺失基因型与既往吸烟史的交互作用系数为3.38,OReg值达8.40,有极显著意义,为4型交互作用中的超相乘模型;GST M1缺失基因型与吸烟量的交互作用呈高暴露-基因效应,交互作用系数分别为0.995、2.085和2.157,即随着暴露剂量增加,交互作用强度也逐渐增加;与饮酒量呈低暴露-基因效应,交互作用系数分别为1.01和0.97,交互作用强度随暴露剂量增加而逐渐降低。结论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分析方法,可用于评价基因-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剂量反应关系的暴露基因效应。

  • 大肠癌环境暴露和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陈坤;金明娟;蒋沁婷;赵玉婉;马新源;张扬;沈毅;裘炯良;姚开颜;李其龙;范春红;宋亮;何寒青

    大肠癌即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2002年在世界范围内,以1 023 152例新发病例数居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三位,占恶性肿瘤总发病例数的10.38%;我国新发病例为150 656例,死亡89 102例,分别居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五和第六位,其5年现患病例数居恶性肿瘤第三位(WHO IARC 2002).

208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