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早期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疗效及预后随访

    作者:宋大勇;赵军;张宁;许大远;权哲;李志强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早期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疗效,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根据术式及是否行颅内压监测,将89例老年基底节区HICH患者随机分成4组.A组(21例)采用微创血肿外引流、B组(23例)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C组(21例)、D组(24例)分别在A组、B组的基础上联合颅内压监测(ICP).比较各组手术前后颅内压变化、术后并发症、预后情况. 结果 术后3 d、7d C组、D组患者的颅内压较A组、B组下降(F=11.76,P<0.05);术后7 d,C组、D组GCS评分较A组、B组升高,术后14、28 d,C组GCS评分较A组、B组均明显升高,术后28 d,C组GCS评分明显高于D组(F=4.72,19.24,22.26,均P<0.05);C组、D组甘露醇的使用剂量较A组、B组明显减少(F=18.87,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3%,低于B组47.8%(χ2=7.04,P<0.05);C组、D组良好、轻残的比例(76.2%、75.0%)高于A组、B组(42.9%、39.1%)(χ2=14.99,P<0.05). 结论 微创手术清除血肿治疗老年基底节HICH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联合术后持续ICP有助于早期发现颅内压的改变,减少脱水药物的用量,改善患者预后.

  • 美国强生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何俊;罗东;袁凌

    目的 探讨脑出血手术中美国强生颅内压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手术指征明确的脑出血患者126例,将其按照随机方法分为颅内压监测组和对照组,各63例.给予颅内压监测组术中美国强生颅内压监测,并按照颅内压的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未接受颅内压监测,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治疗,对患者的意识和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结果 两组患者的脱水药物应用时间及使用剂量对比,与对照组比较,颅内压监测组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低于颅内压监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监测组患者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出血早期临床治疗过程中,强生颅内压监测可尽早了解患者的病情的变化,有利于临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随时制定治疗方案,可大大降低并发症,有效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诊开颅手术的麻醉与脑保护59例

    作者:韩佩青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急诊开颅手术麻醉与脑保护中应用颅内压监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幕上HICH急诊开颅手术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为非颅内压监测组;观察组为颅内压监测组;比较两组ICU监护时间、脱水剂应用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ICU监护时间及脱水剂使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于HICH患者进行急诊开颅手术麻醉与脑保护中应用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准确反映患者颅内压情况,从而可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刘远明;孟兵;蔡树雄;林洁文

    目的:探讨在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手术中使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63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3例,使用ICP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选择适当时机手术;对照组30例,根据经验选择时间手术.观察2组患者预后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GOS 5分的比例达63.64%,同对照组36.67%对比,显著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3.03%,同对照组20.00%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03%、6.06%、3.03%,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26.67%、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手术中应用持续颅内压监测,能有效地判断患者伤情,制定合理手术治疗方案,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推广.

  • 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银生;张中原;张久蛟;唐元海;郑斯静

    目的 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6月对21例重型颅脑创伤采用硬膜下颅内压监测法对术后颅内压进行动态监测,同时观察生命体征和GCS评分变化. 结果 术后颅内压正常(<2.0 kPa)4例,轻度增高(2.0 ~2.7 kPa)5例,中度增高(>2.7 ~5.5 kPa)6例,重度增高(>5.5 kPa)6例,死亡5例. 结论 颅内压动态监测有助于对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可为颅脑创伤的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脑电图在危重症脑功能评价中的意义

    作者:刘晓燕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脑功能监测技术层出不穷,如颅内压监测、经颅多普勒监测、脑组织氧张力监测,持续脑电监测等.这些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小儿急性脑损伤的诊断和评估,而且不同的监测技术反映了脑功能活动不同的病理生理学特征.

  • 颅内压监测在危重症监护中的应用

    作者:王群思

    颅内压(ICP)系指脑、脑膜、颅内血管、脑脊液(CSF)等颅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当颅腔内容物容积增加超过自身代偿能力时,即发生颅内压增高(颅高压).

  • 婴儿、儿童及青少年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急性期治疗指南(第二版)解读

    作者:符跃强;许峰

    2012年在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杂志上发表了《婴儿、儿童及青少年严重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治疗指南(第二版)》,该新指南对严重创伤性脑损伤患儿的颅内压监测、颅内高压治疗阈值、脑灌注压阈值、高级神经监测、中枢神经影像检查及降低颅内高压的治疗作出了相关推荐和建议,现就该指南作简单解读,以期对临床治疗严重创伤性脑损伤提供相关帮助.

  • 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法在脑脊液流体动力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作者:尚国松;范涛

    脑脊液主要是由脑室内的脉络组织分泌,自两侧脑室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再通过中脑导水管至第四脑室,由第四脑室下端的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腔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颗粒透入到上矢状窦内,再回流入血液,脑脊液的产生和吸入保持动态平衡 [1].由于脑脊液流速较慢,流向不定且流动方式复杂,致使人们对其流体动力学研究多停留于实验动物学和有创性检查(颅内压监测、核素脑池造影等)等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快速发展,借助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法(cine phase-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C-MR)对慢速流体的敏感性及无创性,展开了对脑脊液流体动力学的研究.

  • 实验性颅高压与眼内压、脑血流关系的研究

    作者:尹先印;尹绍雅;牛光明;苏芳忠

    一、材料和方法  实验用家兔30只,随机分成两组,制备颅内压阶梯升高动物模型,第一组采用无创伤性压陷式眼压计测量眼内压;第二组采用前房穿刺直接法测量眼内压,两组均测量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自1.33kPa始颅内压每升高0.67kPa(5mmHg)为一阶梯,每一阶梯维持5分钟。加压过程持续2小时,维持舒张期末脑血流接近或等于零状态颅内压水平20分钟,实验结束24小时后处死兔,取全脑备病理检查。  二、结果  1.两组眼内压在颅内压处于1.33kPa至7.33kPa阶段两组颅内压与眼内压之间趋向直线上升,在颅内压大于7.33kPa阶段,第一组眼内压稳定一至两个阶梯始下降,第二组眼内压则缓慢升高后趋向稳定。两种方法测得眼内压与颅内压均呈高度相关。  2.两组基底动脉血流各参数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故将其合为一组行相关性分析,随颅内压阶梯型升高,基底动脉脑血流速度减慢,脉动指数及阻力指数增加,舒张期末脑血流、平均峰流速、脉动指数及阻力指数与颅内压高度相关。  3.减压后24小时处死兔,光镜下观察大脑切片无脑出血、脑水肿等病理表现。  三、讨论  现阶段临床上颅内压监测均是有创伤的,存在有多种并发症,20年来无创伤颅内压监测仍处于实验阶段。由于眼球与大脑临近并与颅内沟通,颅内血管的调节与颅内压高低的调节之间有紧密联系,而间接法测眼内压及脑血流的测量二者均是无创伤的,故本实验利用阶梯型颅高压模型,通过无创伤眼内压、脑血流的测定,探讨其与颅内压的相关性。  急性上巩膜静脉压升高可从两方面影响眼内压,一方面影响房水流出,另一方面眼内静脉壁薄很容易扩张,能够传递增高了的静脉压,故使眼内压明显升高。  自从1982年Aaslid发明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以来,由于其无创伤性、可反复使用等优点,实验中控制颅内压不受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分压的影响,实验结束兔脑病理未发现脑实质病理改变,在此条件下分析颅内压及脑血流关系有意义。

  • 亚低温治疗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

    作者:韩昆;孟庆海;张文德;姚维成;王峰;郭建平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40例病人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6~68岁,平均55岁.高血压病史10~15年,平均12年.发病至入院不超过8h,发病后所有病人均经头颅CT扫描明确诊断及确定手术方案.意识状态分级:Ⅰ级17例,Ⅱ级12例,Ⅲ级4例,Ⅵ级5例,Ⅴ级2例.血肿的部位均为外侧型,血肿量为30~60ml,平均45ml.所有病人均急诊在全麻下行颞顶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于侧脑室额角置一硅胶引流管用于术后颅内压监测及采取脑脊液.术后病人被随机分成二组,每组20例,一组为亚低温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还用降温毯进行亚低温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包括降压、脱水、预防感染等.

  • 急性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脑肿胀患者颅内压监测及意义

    作者:龙连圣;辛志成;王伟;李夏良;蒋超超;苏强;吴钟华;程赟;赵朝晖

    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对治疗创伤性急性双侧半球弥漫性脑肿胀的指导作用以及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0月湖州市解放军第98医院神经外科在有创ICP监测下治疗创伤性急性双侧半球弥漫性脑肿胀59例,前瞻性研究患者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和术后ICP等临床资料,按伤后6个月的GOS评分分为恢复良好组(GOS4 ~5分)和恢复不良组(GOS 1 ~3分).探讨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术后ICP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组病例恢复良好率69% (41/59),恢复不良率31% (18/59),病死率15% (9/59).入院时GCS≥9分的患者预后无死亡及植物生存,入院时GCS 13~14分的患者均恢复工作或学习(GOS5分).在持续有创ICP监测下29例施行了去骨瓣减压术.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和术后ICP恢复良好组分别是(22.2 ±7.9)mm Hg、(31.9±9.5)mm Hg和(12.3 ±2.9)mm Hg;恢复不良组分别是(33.4±18.9) mm Hg、(43.7±14.6)mm Hg和(13.0±5.6) mm Hg.两组指标相对应比较,患者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后I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有创ICP监测对创伤性急性双侧半球弥漫性脑肿胀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此类患者的预后与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有关.

  • 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与疾病负担影响的队列研究

    作者:袁强;刘华;姚海军;孙一睿;吴惺;吴雪海;金毅;高亮;胡锦

    目的 了解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TBI)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预后和经济负担的影响.方法 抽取上海市5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重型TBI住院患者535例,按是否行ICP监测分为两组(ICP组和非ICP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急性期总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寿命年费用及质量调整寿命年费用.结果 重型TBI患者行ICP监测的比例为28.0%.ICP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为16.7%,显著低于非ICP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32.2%(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行ICP监测的患者死亡风险仅为非ICP监测患者的0.32倍(95% CI,0.19,0.54).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行ICP监测可使病死率下降15.5%,但平均多耗费住院费用69 620元(P<0.001);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为5 995元,显著高于未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2 236元(P<0.001);行ICP监测的质量调整寿命年费用中位数为11 558元,显著高于未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3 938元(P<0.001).结论 我国重型TBI行ICP监测的比例仍较低,重型TBI患者行ICP监测可能会增加经济负担,但却大大降低患者病死率.

  • 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

    一、概述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正常成人在身体松弛状态下侧卧时的腰穿或平卧测脑室内的压力为6.0~13.5 mmHg(81.6~183.6 mmH2O),儿童为3.00 ~ 6.75 mmHg (40.8~91.8 mmH2O).平卧时成人颅内压持续超过正常限度15 mmHg (204 mmH2O),即为颅内高压.

  • 颅内压监测阶梯治疗方案治疗继发严重外伤性脑水肿

    作者:金毅;高亮;胡锦;韩晞;吴惺;吴雪海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下的阶梯治疗方案对于严重外伤性脑水肿的治疗有效性.方法 24例入院评分GCS 14或15分的轻度颅脑损伤患者继发严重脑水肿,经有创颅内压监测,阶梯治疗方案有效控制高颅压,缓解脑水肿.结果 颅内压监测下的阶梯治疗安全有效地治疗此病例组的脑水肿和高颅压,其中14例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10例仅阶梯治疗就良好控制颅内压,所有病例组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3个月后随访所有病例GOS评分均为5分.结论 颅内压监测下阶梯治疗方案在控制轻度颅脑损伤患者继发严重脑水肿是有效的;颅内压是此类患者治疗重要的监测标准.

  • 研究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海光

    目的:研究并探讨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情况,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颅内压评估法,实验组患者则连续监测颅内压1周左右。若发现患者的血压在上升时立即给予降压措施。比较2组患者的GCS评分、住院时间及预后情况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入院前GCS评分(6.10±0.13)分,出院时GCS评分(6.86±0.21)分,住院时间为(26.64±2.19)d;实验组患者的入院前GCS评分(6.08±0.17)分,出院时GCS评分(9.98±0.04)分,住院时间为(17.79±2.13)d.观察组出院时GCS评分、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宋振声;孙传顺

    目的 研究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并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4例.以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62例,对照组62例.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评价颅内压.观察组则进行颅内压监测传感器安置,持续监测颅内压,发现颅内压增加均采取降压措施.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疗效以及各项指标.结果 观察组颅内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良好率分别为1.61%(1/62)、0.00%(0/62)、53.23%(33/6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1.29%(7/62)、9.68%(6/62)、27.42%(17/62).观察组治疗后GOS评分为(7.2±1.3),显著高于对照组(5.4±0.9);观察组住院时间为(4.8±2.7)d,明显低于对照组(9.6±4.2)d.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能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颅内感染发生率,缓解患者痛苦,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作者:杜长虹;王晓猛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3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按照脑外伤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大剂量冰盐水诱导亚低温治疗。观察到达目标温度(肛温34℃)的时间,计算降温速度,颅内压并于伤后3个月按照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定疗效。结果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3个月时治愈率54.5%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4.5%明显低于对照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配合有效的护理,是安全有效的。

  •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高压患者的脑血液动力学变化

    作者:刘伟

    颅内高压是神经科常见的问题,是造成神经科志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对颅内高压的苴测在临床工作中极为重要.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持续颅内压监测的护理

    作者:邢爱华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例临床资料,总结持续颅内压监测的护理体会.结果 全组12例患者术后持续监护48~576h,平均275h,治疗结果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良好6例,中4例,差2例.结论 在高血压脑出血护理工作中, 应严密监测颅内压数值变化,做好预防颅内感染、注意脑内出血、引流管阻塞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

371 条记录 2/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