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llergy & Clinical Immunology 중화림상면역화변태반응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影响因子: 0.73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3-8705
  • 国内刊号: 11-5558/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10073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奉春 尹佳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Th17/Treg细胞在炎性关节病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贾捷婷;李慧;李国青;魏华;张育

    炎性关节病包括一大类以外周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脊柱关节病(spondyloarthropathy,SpA)及其相关的关节炎,如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arthritis,PsA)和炎症性肠病关节炎等.免疫细胞在他们的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近年又发现了一种以分泌IL-17为主的辅助性T细胞17(T help cell 17,Th17),其介导炎症反应.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 cells,Treg)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T细胞哑群.Th17与Treg细胞在分化过程中是密切相关的,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他们的发育分化过程,Th17/Treg细胞的平衡对维持正常免疫应答、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在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功能

    作者:孙甲峰;李向培

    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ITR)是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在调节性T(Treg)细胞组成性高表达.自身免疫炎症过程中GITR的表达增加,参与调节Treg细胞活性并进一步诱导效应T细胞活化.GITR配体(GITRL)使GITR活化后导致Treg细胞的抑制功能下降.另外,GITR与多种细胞的凋亡相关,但GITR信号在机体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及GITR与T细胞之间的关系目前仍不清楚.

  • Churg-Strauss综合征并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荟萃分析

    作者:朱燕林;吴庆军;田庄;唐福林

    目的:分析Churg-Strauss综合征(CSS)并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和结局.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3例及相关英文文献报道的8例CSS并发ACS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CAG)所见和治疗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及文献报道的CSS并发ACS患者共11例,其中本研究3例、文献报道8例,男女比为4:7.11例ACS均出现在CSS发病初期,其中心肌梗死9例、心绞痛8例;CAG显示70%(7/10)为痉挛性多支血管狭窄或闭塞,动脉瘤1例.心脏外表现,包括支气管哮喘(11/11)、副鼻窦炎(7/11)、周围神经炎(5/11)、嗜酸性肺炎(4/11)及胃肠道受累(3/11)等.血清学特点为显著高嗜酸性粒细胞血症[(1.2-29.6)×10(9)/L],抗中粒细胞胞浆抗体均阴性.CSS并发的ACS对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反应差,大剂量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后病情稳定.结论:CSS并发的ACS以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的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多支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为特点,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反应差.联合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与环磷酰胺治疗可显著改善病情.

  • 大动脉炎患者心脏损害临床分析

    作者:朱卫国;林雪;张文;王玉;沈敏;王迁;方理刚;张恒;赵久良;曾学军

    目的:总结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患者心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7年至2010年确诊的45例TA合并心脏损害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A患者心脏损害占同期所有TA的8.6%(45/524),45例患者中高血压心脏病16例、心肌病变12例、心脏瓣膜病变8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冠状动脉病变3例、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衰竭2例、混合型4例.平均发病年龄21.31岁,男女比例为1:2.75.75.6%(34/45)的心脏损害患者有心脏症状.17.8%(8/45)的患者因心脏症状首发.其余82.2%患者约于TA起病后6年内出现心脏损害.除发病年龄在心脏瓣膜病变组、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衰竭组显著大于其他3组外,性别、临床分型、心脏症状、病情严重度、病情活动度、转归等方面,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动脉炎心脏损害并不少见.即使临床无心脏症状,亦应注意评估心脏受累情况.当临床遇到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或心力衰竭时,除考虑原发心脏疾病外,还应注意除外系统性疾病累及心脏的可能,譬如大动脉炎.

    关键词: 大动脉炎 心脏损害
  • 韦格纳肉芽肿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

    作者:曾平;张国华;苟丽娟;苏金梅;李梦涛;张文

    目的:了解韦格纳肉芽肿(WG)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3例WG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结果:23例患者中首次就诊即合并肺部感染5例,占21.7%;确诊WG 6个月内发生肺部感染12例,占52.2%;确诊WG 6个月以上发生肺部感染6例,占26.1%.全身型73.9%,局限型26.1%;红细胞沉降率(63.6%)、C反应蛋白(65%)升高,免疫球蛋白(30%)减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率82.6%,C-ANCA阳性率69.6%.肺部感染表现为咳嗽、咳痰(86.9%),发热、乏力(52.2%),咯血(52.2%),胸闷、胸痛(34.8%).主要为细菌感染(56.5%),结核分支杆菌感染(43.5%),真菌感染(39.1%).15例(65.2%)合并低蛋白血症,8例(34.8%)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22例接受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其中5例接受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3例(13.4%)死亡.结论wG合并肺部感染6个月内发生率高,多为全身型,其临床上表现为咳嗽、咳痰,病原学检查细菌、结核分支杆菌、真菌感染多见,绝大部分患者使用过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

  • 异基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王秦;李小峰;马丽辉;李军霞;陈俊伟;李芳;薛丽巾;白洁

    目的:探讨异基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hcMSC)移植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从足月顺产供者脐带中分离培养MSC,给予3例RA患者行MSCs移植治疗,移植细胞数(1 x10(6)/kg体重).评价患者移植前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改变.结果:异基因MSC移植后,3例RA患者随访9-11个月,所有患者均无移植相关并发症.移植后1月疾病活动评分(DAS-28)由5.13降低为2.16(n=3),1例血液系统受累患者血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上升.移植前后比较抗环瓜氨酸(CCP)抗体滴度降低.1例患者移植前后比较Th17细胞明显升高,Treg细胞降低.结论:异基因脐带MSC移植治疗难治性RA有效、安全.uhcMSC取材方便,扩增迅速,输注安全经济.

  •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并发肺孢子虫肺炎的临床诊治

    作者:李菁;李晓云;曾沛英;吴庆军;唐福林

    目的:总结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M/PM)患者并发肺孢子虫肺炎(PCP)的诊治经过,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8例DM/PM患者(其中DM 6例、PM 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并发PCP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和转归.结果:8例患者中6例合并肺间质病变,均联合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多数(6/8)诊断为DM/PM的患者在6个月内发生PCP,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和进行性呼吸困难;平均动脉血氧分压为44(40.7-66)mmHg(1 mmHg=0.133kPa);胸部影像学示双肺间质磨玻璃或多发弥漫斑片影.平均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为0.46(0.16-0.76)×10(9)/L,平均CD4+T细胞计数为0.14(0.05-0.25)×10(9)/L.3例患者痰中、4例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找到肺孢子虫,3例患者痰中肺孢子虫聚合酶链反应(PCR)阳性;4例患者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8例患者均应用复方磺胺异嗯唑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死亡6例.结论:PCP为DM/PM患者少见,但其致命性、机会性感染在临床诊治时需提高警惕.

  • 抗组胺药不同用药方法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陈嫚轩;刘玲玲

    目的:比较抗组胺药单一用药、联合用药2种方法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门诊确诊为CIU患者16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抗组胺药单一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第2、4周进行随访.应用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标准按0-3级进行症状、体征评分,并根据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指数进行整体疗效评估;利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调查问卷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161例CIU患者中单一用药组107例,联合用药组54例;治疗4周结束时,联合用药组有效率为72.3%,单一用药组为72.9%,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8,P=0.928);联合用药组治愈率为51.9%,高于单一用药组的40.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8,P=0.159);UAS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LQI评分均下降,联合用药组DLQI评分改善优于单一用药组,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结论:非镇静类H1受体拮抗剂单一用药及联合用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相似,联合用药治愈率较高,控制及缓解症状的持久性相对更好,生活质量改善较为明显.

  • 间接免疫荧光法筛查抗核抗体与特异性抗体检测的相互关系

    作者:胡朝军;李俊;张道强;张蜀澜;李丽君;董晓娟;张奉春;李永哲

    目的:分析以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筛查的大样本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结果与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的相互关系,以确定其临床意义及临床实践中二者是否能够相互代替.方法:采用IIF筛查2026份临床连续送检血清标本的ANA,采用线性免疫印迹法(line immunoassay,LIA)检测ANAs特异性抗体,将2026份标本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AID)组、疑似AID组、非AID组,分析检测结果的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结果:2026份标本中,IIF阳性LIA阳性882份,占43.53%;IIF阳性/LIA阴性266份,占13.13%;IIF阴性/LIA阴性507份.占25.02%,IIF阴性/LIA阳性206份,占10.17%.IIF与LIA检测ANA的结果总体符合率为68.56%(K=0.472,P<0.01),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6.21,P<0.01).IIF阴性/LIA非阴性组中,抗Ro-52、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SS-A)、抗双链DNA(dsDNA)、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抗史密斯抗原(Sm)、抗干燥综合征抗原B(SS-B)、抗核糖核蛋白/史密斯抗原(nRNP/Sm)和抗组氨酰tRNA合成酶抗原(Jo-1)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00%-34.94%;IIF阴性/LIA非阴性的312例患者中,AID患者116例,占37.18%,高于非AID患者(22.1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7,P<0.01).IIF 阳性/LIA非阳性的325例患者中,AID患者156例,占48.00%,高于非AID患者(22.15%),而且AID患者在IIF-ANA滴度1:80、1:160-1:320和≥1:640各组中的比例均高于非AID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96、X2=7.89、X2=19.42,P<0.01).结论:IIF筛查ANA容易导致AID患者部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ANA特异性抗体漏检,而ANA特异性抗体检测因其测定的抗体数量有限也容易导致AID患者的ANA漏检.IIF-ANA筛查和LIA-ANAs特异性抗体检测不能相互代替,对需要通过检测ANA来排除AID的患者标本应同时进行IIF-ANA筛查和ANAs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以避免仅采用1种方法进行检测时导致的AID患者漏诊.

  • 抗增殖型细胞核抗原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静;胡朝军;李唏;张蜀澜;李丽君;董晓娟;李永哲

    目的:探讨抗增殖型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意义及临床相关性.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抗PCNA抗体,并用线性免疫印迹法将部分IIF-抗PCNA抗体阳性的患者血清进行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抗PCNA抗体阳性患者55例,包括SLE 24例,占43%,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8例,占15%,系统性硬化症(SSc)8例,占15%.SLE组与各疾病组在IIF-抗PCNA抗体滴度分别为1:80-1:160、1:320-1:640和≥1:1280,其构成比,SLE组与UCT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64,P>0.05);SLE组与S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32;P<0.05);SLE组与其他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04,P<0.01).SLE患者荧光滴度以高滴度为主.伴随抗PCNA抗体出现的特异性抗体,SLE组阳性抗体包括抗双链DNA(dsDNA)、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SSA)、抗史密斯抗原(Sm)、抗核糖核蛋白(nRNP)/Sm、抗组蛋白(Histone,Hi)、抗核小体(Nukleosome,Nuk)、抗核糖体P蛋白(rRNP)、抗干燥综合征抗原B(SSB)抗体;UCTD组为抗Hi、抗nRNP/Sm、抗SSA、抗rRNP抗体阳性.抗PCNA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SLE患者中皮肤、肾脏、关节、神经、水肿、低补体血症病变高发.结论抗PCNA抗体是临床少见的自身抗体,主要见于SLE患者,但并不是SLE的特异性抗体,还可出现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AID)及非AID患者中.当其荧光滴度较高或与其他特异性抗体组合出现时,临床应警惕有明确或处在进展中的SLE;在其他AID及非AID患者中抗PCNA抗体往往单独出现,并且荧光滴度较低.

  • 抗磷脂抗体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俊;胡朝军;李唏;张蜀澜;李丽君;董晓娟;李永哲

    目的: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清抗磷脂抗体(APA),探讨其在PBC中的阳性状况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检测209例PBC患者、4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56例肝病对照(LDC)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L)-lgG和抗β2糖蛋白1(β2GP1)-IgG抗体.结果:PBC患者抗ACL-IgG、抗β2GP1-IgG、抗ACL或抗β2GP1-IgG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1.5%、19.1%、26.8%;与AIH、LDC组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12分别为0.662、0.776、0.959;X22分别为0.327、1.34、0.073,P均>0.05);PBC患者中抗ACL-IgG、抗β2GP1-IgG抗体在抗线粒体抗体(AMA)、抗核膜糖蛋白210(GP210)抗体、抗酸性磷酸化核蛋白100(SP100)抗体的阳性组与阴性组间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12分别为0.692、0.625、1.082;X22分别为0.033、0.062、1.692;X32分别为0.059、0.358、0.118,P均>0.05);抗β2GP1-IgG抗体阳性PBC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腺苷脱氨酶(ADA)、免疫球蛋白M(IgM)、红细胞沉降率(ESR)高于抗β2GP1-IgG抗体阴性PBC患者(U值分别为1407、1482、1433、1258.5、1353、716、432.5,P均<0.05或0.01),而血清白蛋白(ALB)、白蛋白/球蛋白比例(A/G)、胆碱脂酶(CHE)和前白蛋白(PA)低于抗β2GP1-IgG抗体阴性PBC患者(U值分别为1531.5、1565.5、1318.5、1357,P均<0.05或0.01).抗ACL-IgG抗体阳性PBC患者与阴性患者肝功能损伤指标和免疫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PA是PBC患者体内普遍存在的自身抗体,在PBC患者有较高的阳性率,且以抗β2GP1-IgG抗体为主.抗β2GP1-IgG抗体与PBC患者肝功能损伤指标和免疫活动指标改变有关,而抗ACL-IgG抗体与PBC患者肝功能损伤指标和免疫活动指标改变无关.

  • 甲氨蝶呤联合4-氢过氧环磷酰胺对干燥综合征患者单个核细胞的作用

    作者:霍月红;许珂;赵文鹏;丁志明;孟力平;张莉芸;李小峰

    目的:研究甲氨蝶呤(MTX)联合4-氢过氧环磷酰胺(4HC)对体外培养的干燥综合征(S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周期、凋亡及分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MTX、4HC、MTX联合4HC的3组药物在4个浓度水平0、1、10、100μg/ml,与体外培养的SS患者PBMC作用48 h.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凋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L-1β、TNF-α分泌水平.对MTX、4HC在0、1、10μg/ml浓度水平进行析因设计.结果:细胞周期:与对照组相比,MTX100组、MTX100组PBMC的G0/G1期比例增加,S期及G2/M期比例减少;不同药物浓度4HC组对细胞各周期影响多数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中MTX1+4HC1组、MTX10+4HC10组及MTX100+4HC100组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S期及G2/M期比例增加.细胞凋亡:MTX10组、MTX100组、4HC10组、4HC100组和联合组PBMC凋亡率高于对照组.同一药物浓度水平时,MTX1+4HC1组凋亡率高于MTX1组,MTX10+4HC10组凋亡率高于MTX10组及4HC10组,MTX100+4HC100组凋亡率高于MTX100组及4HC100组.细胞因子:不同药物浓度的MTX组、4HC组和联合组IL-1β分泌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除MTX10外,各药物组TNF-α分泌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同一药物浓度水平时,不同组的IL-1β、TNF-α分泌水平,混合组均低于单用药组.交互作用:MTX联合4HC在0、1、10μg/ml 3个浓度对G0/G1期比例、凋亡率、IL-1β及TNF-α分泌水平4个方面的,值分别为:4.68、45.19、4.44及3.392,P值均<0.05,提示MTX和4HC存在交互作用.结论:MTX和4HC联合作用具有协同效应.MTX和4HC联合作用于体外培养的SS患者的PBMC,可有效抑制其G0/G1期的细胞凋亡,降低促炎因子IL-1β、TNF-α的分泌水平.

  • 系统性硬化症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黄晓燕;李梦涛;王迁;徐东;张毅;刘元林;侯勇;曾小峰

    目的:研究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从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从形态、表面标记和多向分化潜能等方面进行鉴定.通过淋巴母细胞转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研究SSc患者MSC的免疫调节功能,用RT-PCR方法检测MSC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从4例SSc患者和3例对照者骨髓中分离培养MSC,传代6次后其逐渐衰老.所分离细胞有较高纯度,90%以上处于G0/G1期.部分SSc患者表现出自发成骨倾向.细胞个数MSC:T≥1:80时,患者和对照MSC均可刺激异基因T细胞增殖(P<0.05),但当MSC:T≥1:160时抑制有丝分裂原引起T细胞增殖(P<0.05).SSc患者的MSC有免疫调节功能,通过RT-PCR证实患者MSC表达免疫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论:SSc患者MSC具有有限的体外扩增能力,部分患者有自发成骨倾向.SSc患者的MSC有部分免疫调节功能.

  • 系统性硬化症患者抗RNA多聚酶Ⅲ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白伊娜;胡朝军;徐东;侯勇;李梦涛;赵久良;孙秋宁;曾小峰

    目的:检测中国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中抗RNA多聚酶Ⅲ抗体(AR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SSc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135例SSc患者,利用免疫印记法检测ARA,分析其在SSc患者中的阳性率及其与各种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ARA检出率为8.9%(12例),其中7例存在于抗拓扑异构酶Ⅰ抗体(亦称抗Scl-70抗体)和抗着丝点抗体(ACA)阴性的患者中.ARA阳性组的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P<0.001),但2组在改良Rodnan皮肤硬化评分、皮肤病变指标、疾病进程、心血管、肺脏、消化系统及肾脏受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RA对于抗Scl-70抗体及ACA阴性的SSc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在中国SSc患者中,ARA阳性者肾功能指标较阴性组差,但皮肤、心、肺受累等临床特征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A抗体阳性组疾病进程无显著加快,提示中国SSc患者与其他地区患者间可能存在着种族差异.

  • 韦格纳肉芽肿合并肺隐球菌病1例

    作者:曾平;苏金梅;张文

    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 granulomatosis,WG)是一种以呼吸道、肺、肾受累为特点的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既往认为WG合并感染临床并不常见,而WG合并肺隐球菌病更是少见.现报告WG合并肺隐球菌病1例.

  • 过敏性鼻炎免疫治疗新观点:解读ARIA指南2010年修订版

    作者:杨艳莉;程雷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和哮喘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损害,并且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近10年来,随着"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1]指南的应用,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ARIA专家组于2008年对指南进行了第一次修订[2],进一步强调了AR对哮喘的影响,在诊断流程和治疗策略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