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8例HIV抗体阳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的分离鉴定体会

    作者:熊劲芝;张林;袁红霞

    目的:总结马尔尼菲蓝状菌的双相培养鉴定体会,以期提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HIV抗体阳性的38例患者的血液及骨髓样本进行培养,培养仪器为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阳性报警后转种于沙保罗琼脂平板上分别于25℃与37℃进行培育,对菌落特征与镜下形态进行观察.结果:马尔尼菲蓝状菌为双相型真菌,25℃培养为霉菌样菌落,周围有水溶性玫瑰红色素.镜下为卵圆形或圆形,光滑的孢子,孢间连体明显,菌丝细长分隔,帚状枝典型,两轮生多见,少数单轮生;37℃培养为酵母样菌落,镜下为圆形、卵圆形、腊肠样孢子,无色素.结论:艾滋病患者容易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沙保罗培养基双相培养鉴定是确诊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主要方法.

  •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致溶骨性损害合并Sweet样皮疹1例

    作者:梁家榕;曹存巍;林有坤

    本文报道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收治的马尔尼菲蓝状菌病致溶骨性损害合并Sweet样皮疹1例.免疫力正常人群较少患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本例患者既往体健,起初合并融骨性损害,在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治疗过程中逐渐出现Sweet样皮疹.患者经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激素等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

  • 血清Mp1p抗原检测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凌华;肖赛银;何艳;胡凤玉;陈万山;雷华丽;唐小平;蔡卫平

    目的 探讨马尔尼菲蓝状菌特异性甘露糖蛋白Mp1p抗原检测在诊断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 年6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184例,经病原学检测均马尔尼菲蓝状菌阳性;对照组205例包括艾滋病未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176例和健康对照者29名.使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结合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Mp1p抗原,分析其对诊断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与对照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9,P=0.889;t=1.810,P=0.07).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结合双抗体夹心法诊断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灵敏度分别为82.07%(151/184)和83.15%(153/184),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6,P=0.783);特异度分别为93.17%(191/205)和92.68%(190/205),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7,P=0.847);准确度分别为87.92%(342/389)和88.17%(343/389),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2,P=0.912);假阳性率分别为6.83%(14/205)和7.32%(15/205),假阴性率分别为17.93%(33/184)和16.85%(31/184),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9,P=0.82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1.52%(151/165)和91.07%(153/168),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1,P=0.88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27%(191/224)和85.97%(190/221),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5,P=0.832);Kappa值分别为0.83和0.80.结论 血清马尔尼菲蓝状菌 Mp1p抗原检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

  • ELISA法和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马尔尼菲蓝状菌抗原的应用价值

    作者:柳丽娟;李圣聪;谢海花;周淑燕;吴绍贵

    目的 评价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马尔尼菲蓝状菌Mp1p抗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ELISA法和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335例住院患者血清中的马尔尼菲蓝状菌抗原,比较2种方法检测结果与血培养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以血培养结果为金标准,ELISA与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马尔尼菲蓝状菌抗原的敏感性分别为75.0%和78.1%,特异性均为100%,准确度分别为97.6%和97.9%,Kappa值分别为0.844和0.866.结论 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马尔尼菲蓝状菌抗原快速、简便,结果可靠,适用于临床急性期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辅助诊断.

  • 外周血涂片检出马尔尼菲蓝状菌2例

    作者:王庚;赵天赐;张小江;吴卫

    马尔尼菲蓝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原名马尔尼菲青霉菌,是罕见的温度依赖性双相真菌,感染发病率低,常发生于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是由TM感染引起的真菌病.据泰国一回顾性研究显示,245例侵袭性真菌病中,26例(10.6%)为TM感染,TM已成为侵袭性真菌病常见的霉菌型致病菌[1].国内一研究显示,北京地坛医院12例感染TM的HIV患者,主要来自中国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2].近年来,在非流行地区也有感染TM的病例报道[3].因此,正确认识此病及早期诊断对治疗马尔尼菲蓝状菌病非常重要.现报道2例因初诊血小板计数减少行外周血涂片镜检时查出的马尔尼菲蓝状菌病例2例.

  • 艾滋病合并梅毒患者咽拭子及血培养分离马尔尼菲蓝状菌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白雅红;王华;李月阳;陈东科

    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新名为马尔尼菲蓝状菌,该菌是引起患者严重系统性真菌病的双相真菌之一[1-2].近期,我们检出宝鸡地区首例艾滋病并发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Penicilliosis mameffei,PSM)以及合并梅毒感染的病例,报道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男,32岁,未婚,于2017年1月30日以“发热5d,咳嗽4d”入院.入院体温38.5℃,咽充血,咽后壁及扁桃体可见白色片状分泌物附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侧腋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双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临床诊断“发热待查”.入院检查:血液WBC4.9×109/L,血小板244×109/L;血沉39 mm/h;C反应蛋白54.90 mg/L;降钙素原0.073 ng/mL,铁蛋白884.10 ng/mL,甲胎蛋白1.06 ng/mL;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阳性、密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阳性、抗HIV抗体阳性.1月31日咽拭子涂片检查见真菌,未做培养.G试验和GM试验因我院没有开展而未做.胸部CT见纵隔内多发稍大淋巴结.患者长期口服复方磺胺甲噁唑预防卡氏肺孢子菌感染,加用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2月6日血培养报告阳性结果,考虑PM,但患者已于2月1日转北京某医院治疗,电话告知其培养情况,患者于当地医院调整用药,口服伊曲康唑,抗感染成功,截止9月初回访病人,情况良好.

  • 曲酸对巨噬细胞吞噬马尔尼菲蓝状菌的影响

    作者:何晓玥;刘栋华;周燕华

    目的 研究曲酸对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46.7吞噬马尔尼菲蓝状菌的影响.方法 50、100、200μg/mL曲酸与巨噬细胞共孵育1h后,实验组加入钙荧光白染色的马尔尼菲蓝状菌共同培养,以不加曲酸组为对照组,2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吞噬马尔尼菲蓝状菌的情况,计算吞噬指数;72 h后离心收集培养液中的细胞,多聚甲醛固定,透射电镜观察巨噬细胞及马尔尼菲蓝状菌超微结构变化.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分别检测巨噬细胞释放的过氧化氢(H2 O2)及亚硝根离子(NO2-)的浓度.结果 在荧光显微镜下曲酸组巨噬细胞(200μg/mL)的吞噬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曲酸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230865,P<0.01).在电子显微镜下曲酸组的巨噬细胞吞噬及消化能力增加,上清液中的H2 O2浓度也增加,但NO2-的浓度未见增加.结论 曲酸有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杀伤马尔尼菲蓝状菌的作用.

  • HIV阴性儿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3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莉;李晶;郑荣飞;郑跃杰;王文建

    目的 总结3例HIV阴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neffei,PSM)患儿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3例PSM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3例患儿主要有发热、咳嗽、精神差、进行性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1例颅脑CT显示多发片状低密度影,脑梗塞,后进展为大脑半球弥漫性肿胀,脑疝,2例肺CT显示多发异常密度影,均提示结核可能;3例患儿中1例为高IgM综合征,1例1月前曾患水痘,1例无基础疾病;分别予以脑脊液培养、血培养、肺泡灌洗液培养、肺活检确诊.1例颅内压持续增高家属放弃死亡,2例好转.结论 PSM可发生在非HIV感染儿童,肺和脑是主要靶器官,有肺部或颅内感染治疗无效且影像学可疑结核感染者应考虑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可能,尽早行病原学检查以到达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的胸部空洞CT表现

    作者:余成成;刘晋新;张烈光;江松峰;陈碧华;官宛华;甘清鑫;黄德扬;胡天丽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胸部空洞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5年12月经临床及病理学、细菌学证实合并PM感染的AIDS患者,分析其胸部CT的空洞表现特征.结果 空洞发生于单侧肺部53例,双肺10例.发生于右肺上叶前段4例、尖段13例、后段5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背段13例、前基底段2例、外基底段3例;左肺上叶尖后段13例、舌段3例;左肺下叶背段12例,外基底段3例、后基底段2例.空洞壁规则40例、不规则34例;厚壁空洞66例、薄壁空洞8例;内壁光整69例、模糊5例;外壁光整6例、模糊68例,所有洞壁均未见钙化;液气平1例.空洞直径≥1cm的10例、直径≤1.0cm有53例.结论 艾滋病合并PM感染的CT空洞表现复杂多样,以单发厚壁的小空洞多见,肺段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 1例HIV阴性患者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致胸壁脓肿伴肋骨骨质破坏

    作者:陈栎江;吴庆;周星星;吴锐浩;徐春泉;周翠

    目的 1例HIV阴性患者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的案例报道.方法 对1例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的HIV阴性患者的资料、辅助检查和治疗经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HIV阴性,未合并免疫受损的基础疾病,患者表现为胸壁脓肿伴肋骨骨质破坏.马尔尼菲蓝状菌形态学特征典型,微生物培养为目前临床诊断的金标本.伏立康唑对该患者治疗有效.结论 非HIV患者可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伏立康唑治疗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有效.

  • CR3-TLR2合作体在小鼠巨噬细胞识别马尔尼菲蓝状菌中的作用

    作者:胡永轩;周冼苡;戚欣雨;韩雪;毛祖豪;吴中

    目的 探讨CR3-TLR2合作体在小鼠巨噬细胞识别马尔尼菲蓝状菌中的作用.方法 以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为靶细胞,siRNA靶向下调巨噬细胞CR3、TLR2的表达,与马尔尼菲蓝状菌分生孢子共培养,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共培养前后巨噬细胞的吞噬率,ELISA检测共培养上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siRNA靶向下调RAW264.7细胞CR3、TLR2、CR3+TLR2后,与马尔尼菲蓝状菌共培养,巨噬细胞对马尔尼菲蓝状菌分生孢子的吞噬率均下降(P<0.05),且以干扰CR3+TLR2后下降明显(P<0.05);同时,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下降(P<0.05).结论 在先天性免疫早期阶段,CR3-TLR2合作体为巨噬细胞识别、介导吞噬马尔尼菲蓝状菌的主要模式识别受体之一;IL-2、IFN-γ、IL-4、IL-10等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均参与巨噬细胞抗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免疫.

  • 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支气管上皮细胞后lncRNAENST00000413528及炎症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李海敏;李颖华;何志义;陈欢

    目的:研究马尔尼菲蓝状菌(TM)感染支气管上皮细胞早期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ENST00000413528与白三烯B4(LTB4)、叉头基因3A(FOXO3A)、血红素加氧酶基因1(HMOX1)等基因的表达.方法:将支气管上皮细胞(EBAS-2B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TM孢子感染EBAS-2B细胞(感染复数为10~20∶1)4h,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两组lncRNA ENST00000413528、LTB4、FOXO3A、HMOX1的表达.将携带ENST00000413528基因的慢病毒颗粒感染EBAS-2B细胞为过表达组,以空载体慢病毒感染的EBAS-2B细胞为阴性对照组,qPCR检测过表达组和阴性对照组ENST00000413528、LTB4、FOXO3A、HMOX1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lncRNA ENST00000413528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而LTB4、FOXO3A、HMOX1的表达上调(P<0.05).lncRNAENST00000413528过表达后,LTB4的表达明显增加,而HMOX1、FOXO3A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TM感染支气管上皮细胞早期lncRNA ENST00000413528和炎症相关基因LTB4、FOXO3A、HMOX1存在差异表达,lncRNAENST00000413528可能对LTB4、FOXO3A、HMOX1基因有调控作用.

  •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10例临床分析

    作者:都泓莲;邓存良;肖科;黄富礼;钟利;吴刚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特征,分析治疗及预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以来确诊的10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结果 10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可伴咳嗽、腹痛、腹胀、腹泻、呕吐、乏力、消瘦,可有脐窝样皮疹.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降钙素原升高,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CD4+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少,所有病例血培养均培养出马尔尼菲蓝状菌.胸部影像学以肺间质性病变及渗出性炎变为主.8例使用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10例患者4例好转出院,4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结论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以发热、咳嗽、消瘦、贫血、皮疹等为主要表现,可有血细胞减少、肝功异常,多发生在CD4+淋巴细胞计数小于50个/μL的患者,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有效.

  • 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李莉;章强强

    患者男,44岁.反复发热近20个月,多发皮下结节9个月,肺、骨、淋巴结等多处病变.患者皮下结节穿刺物多次沙氏琼脂培养呈双相性,菌落25℃为菌丝相、37℃为酵母相,菌株经形态学特征及PCR扩增rDNA基因测序鉴定为马尔尼菲蓝状菌.采用ROSCO琼脂扩散法对该菌株酵母相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及伏立康唑均敏感.患者给予静滴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效果理想.诊断为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

  • 马尔尼菲蓝状菌氟康唑耐药基因的表达

    作者:姚婉玉;梁伶

    目的 比较马尔尼菲蓝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Zmarneffei)耐药株和敏感株氟康唑(Flueonazole,FCZ)耐药基因在转录水平上表达量的差异,为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临床用药及预后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FCZ浓度递增法对11株酵母相Z marneffei进行体外诱导耐药,按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颁布的微量稀释法测其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通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mgenetic quantitative PCR,FQ-PCR)测定耐药株及敏感株FCZ耐药基因的表达量,比较分析Zmarneffei的MIC值变化前后与FCZ耐药基因表达量的关系.结果 11株酵母相r marneffei经诱导后,8株Zmarneffei达到耐药判断标准,FCZ耐药基因在Zmarneffei中均表达,表达量由诱导前的2.56±1.84上升至7.50 ±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株T.marneffei经FCZ诱导后FCZ耐药基因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上升幅度范围在1.8~16.4倍之间.结论 采用FCZ浓度递增法可成功在体外诱导酵母相T.marneffei耐药,T.marneffei对FCZ的耐药性可能与FCZ耐药基因的表达有关.

  • 马尔尼菲蓝状菌酵母相黑素生成和酪氨酸酶基因的关系

    作者:徐红艳;陈秀芳;刘栋华

    目的 探讨马尔尼菲蓝状菌酵母相黑素生成和酪氨酸酶(TYR)基因的关系.方法 将马尔尼菲蓝状菌标准株分别在含和不合L-DOPA的不同培养基中37℃避光培养3天,观察菌落形态及颜色变化,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TYR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1)标准菌株接种在含和不含L-DOPA的SDA上菌落颜色无明显改变,未见明显黑素产生;(2)标准菌株接种在含有L-DOPA的BHI上菌落颜色深于接种在不含有L-DOPA的BHI的菌落颜色;(3)镜下观察标准菌株接种在含和不合L-DOPA的SDA,BHI上,其酵母样细胞的大小、形态基本一致,均未见被染成黑色.(4) TYR基因表达:接种在含L-DOPA的BHI的标准菌株,其TYR基因表达量高于不合L-DOPA的BH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含和不合L-DOPA的SDA中标准菌株TYR基因表达量均低于同组BH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马尔尼菲蓝状菌在BHI中可以利用L-DOPA合成黑素;在BHI中添加外源性L-DOPA时,马尔尼菲蓝状菌的TYR基因表达上调.

  •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研究现状

    作者:贺莉雅;覃静林;符淑莹;席丽艳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是由马尔尼菲蓝状菌所致的局限性或侵袭性真菌病,常发生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者,也可发生于健康人群,发病率逐年增加.本文从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综述了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研究的新进展.

  • 急性阑尾炎合并艾滋病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手术方式的影响

    作者:王蕾;苏华斌;肖冠英;卢琼

    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阑尾炎病理分型特点及与临床手术方式选择的关系.方法 将2013年3月~2018年3月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外科住院治疗的37例急性阑尾炎合并艾滋病患者设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同科室治疗的非HIV感染阑尾炎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和手术方式等方面特点.结果 与非HIV感染患者相比较,艾滋病患者急性阑尾炎病理类型包括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结核,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巨细胞性病毒性肠炎;其中结核,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巨细胞病毒性肠炎发病率高于非HIV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在艾滋病患者中,导致患者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主要病理类型包括结核、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和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结论 艾滋病患者急性阑尾炎病理类型包括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结核、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巨细胞病毒性肠炎;其中结核、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和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等是艾滋病患者LA中转开腹的主要病理类型;术前建立合理的评判标准有助于减少中转开腹可能.

  • HIV患者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一例报告

    作者:程磊

    目的:通过对1例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的分析,提高对HIV患者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的认识.方法:分析我院1例艾滋病患者在血培养及骨髓穿刺涂片中检出马尔尼菲蓝状菌的病例,经培养后镜检所确定的感染菌种.结果:根据培养后的菌落形态、染色后的镜下形态,报告为“马尔尼菲蓝状菌生长”.结论:马尔尼菲蓝状菌为条件致病菌,多见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者,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受累.该菌会侵犯人体多个系统,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 HSP90抑制剂对马尔尼菲蓝状菌的影响

    作者:何晓玥;刘栋华

    目的 研究HSP90抑制剂(格尔德霉素)对马尔尼菲蓝状菌生长情况及黑素产生的影响.方法 在含格尔德霉素与不含格尔德霉素的BHI(牛脑心浸膏)培养基上培养马尔尼菲蓝状菌株Frr2161,肉眼、钙荧光白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以及透射电镜下观察TM在格尔德霉素的作用下,黑素的产生情况及TM的生长情况.结果:在肉眼下观察发现在含格尔德霉素的BHI培养基上,菌落生长受到抑制,黑素较不含GDA的对照组明显减少.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在含格尔德霉素的实验组马尔尼菲蓝状菌较不含格尔德霉素的对照组比较,可见更多的菌丝,菌体大部分更为细长.在透射电镜下可见含格尔德霉素的马尔尼菲蓝状菌的细胞壁较对照组薄,细胞壁的完整性不如对照组,且细胞内基本未见黑素.结论:HSP90 抑制剂格尔德霉素对马尔尼菲蓝状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