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0例脾脏疾病的CT诊断分析

    作者:陈少斌;郑晓红;蔡瑞萍;池树琛

    目的提高对脾脏疾病的CT诊断水平.方法选择经临床治疗及病理证实的30例脾脏疾病进行CT分析,采用西门子SOMATOM DRH全身CT机或PLUS-4型螺旋CT机进行脾脏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表现为低密度的结节或肿块影有23例,呈等密度或接近等密度的病灶有7例.结论脾脏疾病有CT典型表现可以确诊.对脾转移瘤及恶性淋巴瘤须结合病史,CT扫描可同时显示脾脏及腹膜后淋巴结的情况;对亚急性脾血肿须增强扫描有助于病灶的显示;对横纹肌肉瘤及恶性组织细胞瘤CT表现则无特异性,其意义在于显示病灶的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毗邻关系.

    关键词: 脾脏疾病 CT
  • 腹腔镜脾切除术21例临床分析

    作者:克力木;凯赛尔;阿力木江;于文庆;张成;艾克拜尔;牛伟亚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 例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16 例肝炎后肝硬化及3例脾梗死,1例脾包虫病,1例血吸虫性肝硬化)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中2 例中转开腹,19 例成功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其中1例行腹腔镜下脾大部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50min,平均术中失血485ml,术后24~48h胃肠蠕动恢复,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2d.结论:经过选择的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安全可行,除血液系统疾病外还适用于肝硬化患者中需行脾切除者及脾脏本身病变者.

  • 腹腔镜治疗脾脏疾病

    作者:胡三元;陈波;刘崇忠

    腹腔镜技术在脾脏外科的应用已有13年的历史.由于新型手术器械和设备的不断涌现,脾脏基础研究的不断开展,以及脾切除手术技巧的提高,腹腔镜脾脏外科已发生了质的飞跃,是继腹腔镜胆囊切除全面推广后又一种成熟的腹腔镜技术.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文献就腹腔镜治疗脾脏疾病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如下.

  • 微创技术在脾脏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李建伟;马宽生

    20世纪80年代,以腹腔镜(laparoscope,LS)手术为代表的微创技术在临床迅速推广开来,为脾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与常规开腹手术相媲美的一种新的选择.近年来,局部消融、部分脾动脉栓塞在脾脏外科也有较多的应用,本文就此方面发展结合我们的经验作以总结.

  • 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26例的原因与防治

    作者:黄忠

    脾切除术是处理脾外伤和脾脏疾病的标准术式,但其术后持续发热在临床上多见,且原因较为复杂,及时的诊断并有效的处置十分重要.现总结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超过7d以上者2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 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

    作者:许焕建;孙学征;傅宏;任培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中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0月行腹腔镜脾切除术26例,其中肝硬化脾功能亢进1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例,脾肿瘤9例,合并胆囊结石3例.结果 26例均采用腹腔镜完成手术,3例同时行胆囊切除,1例副脾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90.6±48.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40.4±162.9)mL.术后平均住院(9.8±5.0)d.术后脾静脉血栓2例,腹腔内出血1例,胰漏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结扎脾动脉,避免脾包膜撕裂,妥善处理脾蒂血管及胃短血管,可减少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中出血.

  •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脾脏疾病诊断的应用研究

    作者:姚连华;岑坚慈;郑桂婵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脾脏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患者16例设为A组;脾脏结节或肿块患者19例为B组,其中脾脏淋巴瘤6例为B1组,白血病脾浸润患者5例为B2组,脾脏转移瘤8例为B3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比较正常脾脏组织和脾脏疾病的血流灌注特点,分析CT灌注成像的检出率,并比较各组脾脏肿块患者的血流灌注参数.结果 A组门脉和脾脏灌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T灌注成像检出率明显高于CT平扫(P<0.05).脾脏肿块患者TIP、MTT明显高于对照组,BF、PEI、BV明显低于对照组,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脾脏疾病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儿童腹腔镜脾切除术12例

    作者:吴凯;杨六成;王健俊;徐帅

    目的:探讨儿童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指征及技巧,评估手术疗效,总结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完成的12例腹腔镜脾脏切除术临床资料,对其诊治经过与手术经验进行初步总结。结果12例患者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脾切除术,手术时间115~236 min,平均182 min。术中出血35~210 ml,平均78 ml,术后进食时间为1~3 d,术后住院时间7~15 d,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具有术野显露清楚、创伤小、患儿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能安全有效的治疗儿童脾脏疾病。手术指征的掌握、术中出血的预防与控制、副脾的切除是决定手术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 CT对脾脏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艺;贾世芳;李博云;郭宏伟;俞腾先

    脾脏疾病相对少见,我院从1999~2006年收治病例中搜集了38例较典型病例,均确诊,现报道如下.

  • 重视脾脏疾病的病因学分类

    作者:范建高;吴坚炯

    脾脏是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与免疫、造血以及肝脏等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近来随着实验诊断学和影像学检查的迅速发展,脾脏疾病患者日渐增多.除脾脏原发性疾病外,许多全身性疾病均可累及脾脏,导致脾肿大和(或)脾功能改变,而脾功能改变与脾切除后状态又参与许多全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明确脾脏病变的性质有助于阐明全身性疾病的病因及完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 腹腔镜脾切除术63例临床分析

    作者:沈雄山;晏华军;刘宁;熊杰;张涛;胡勇军;胡少辉;胡超华;李卫民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5月至2012年10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完成的63例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的资料.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l例,脾囊实性占位性病变6例,肝硬变伴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48例.结果 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80~250 min,平均136.5 min;术中出血100~2 100 mL,平均220 mL;住院时间6~14d,平均7.4d.术后无手术死亡.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术安全、有效、可行,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防止术中大出血.

  • 7例脾结核的CT表现

    作者:黄建军;田志诚

    目的 探讨脾结核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或抗结核治疗治愈而确诊的7例脾结核的CT表现.结果 平扫6例表现为肿大的脾脏内单发或多发性圆形、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不一,边界欠清,其中1例多发低密度灶内散布多发小点状钙化灶,4例肝门、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少数有融合.1例表现为脾内多发花环状钙化影及肝内多发点状钙化影.增强扫描肝、脾等脏器内病变无强化或边缘轻度环状强化.4例腹腔肿大淋巴结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而中央无强化.结论 脾结核CT表现呈多样化,但有一定特征性,伴有钙化的脾内低密度灶,应考虑该病可能,尤其是合并脾外腹内结核特别是特征性淋巴结结核对脾结核的诊断有帮助.

  • 如何阅读B超图像(5)

    作者:贾文秀;朱强;许怀瑾

    7脾脏疾病的超声检查7.1 正常脾脏超声图像 正常脾脏表面光滑整齐,轮廓清晰,脾被膜为高回声线,脾实质呈中低回声,分布均匀.外侧缘呈弧形,内侧缘中部向内凹陷为脾门.脾门有数条管状无回声通过,为脾静脉、脾动脉.超声测值正常脾脏长径8~12cm,厚径3~4cm,宽径5~7cm.见图1.

  • 细针穿刺活检在脾脏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石岚;邓磊;龙轶;李岩;王佳园;张培先

    不明原因脾肿大或脾脏占位性病变,为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问题.穿刺活检取得病理诊断对此类患者的诊断、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判断至关重要.

34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