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两种不同结膜切口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泪膜的影响

    作者:徐智科;何艳;蒲一民;刘宗顺

    目的 观察以穹窿和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0例60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眼,分别施行以角膜缘为基底的和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的小梁切除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及可调节缝线.患者于术前1d、术后1m、3m行SI t、FI、BUT检查.结果 在术后1m,两种术式均可引起泪膜功能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后3m,B组对泪膜功能的损害大于A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泪膜功能的影响更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超声乳化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淑珍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MMC)及经角膜的调整缝线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69例(72眼)术中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再以角膜缘为基底做5 mm ×4 mm 1/2板层厚巩膜瓣,0.2~0.4 mg/ml MMC棉片置于结膜和巩膜瓣下3~5 min,再以大量BSS冲洗,继之进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切除小梁2 mm×2.5 mm,剪除周边虹膜少许.巩膜瓣顶端间断缝合2针,侧面缝经角膜的调整缝线.间断缝合Tenon's囊,结膜连续缝合.结果 平均随访(7.36±4.64)个月,术后视力提高者46眼(63.89%),不变19眼(26.39%),下降7眼(9.27%).术前平均眼压(28.67±10.69)mm Hg(1mm Hg=0.133 KPa).术后随访期末眼压21 mm Hg以下66眼(91.67%),功能性滤过泡91.67%,非功能滤过泡6眼(8.33%).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浅前房、前房渗出等.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调整缝线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 可调节缝线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魏来;王智勇;邵冬

    目的::观察可调节缝线方法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诊断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87例103眼,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患者(54眼)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的基础上,加用巩膜瓣可调节缝线;B组患者(49眼)单纯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态、前房深度以及患者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后6个月眼压平均(14.7±0.8)mmHg,B组患者为(12.9±0.9)mmHg,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A组患者术后功能性滤过泡45人(83.33%),B组患者39人(79.59%),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A组患者术后无浅前房发生,B组患者8人(20.41%)发生浅前房,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7.6±2.1)d,B组患者(12.1±3.7)d,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技术,可以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且对患者术后眼压、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无影响。

  • 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节缝线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泓涛;徐鸿飞;冯旭

    目的:评价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节缝线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0月~2011年10月住院治疗23例(29眼)青光眼,行小梁切除加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节缝线手术治疗,跟踪观察4个月~12个月.结果:术后视力不变或升高为26眼,视力下降3眼;出院眼压均在8~14 mmHg;浅前房4眼.结论:丝裂霉素C 联合可调节缝线应用于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术后早期发生浅前房或前房不形成,增强滤过道抗瘢痕化,有利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和眼压得到理想控制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可调节缝线联合丝裂酶素C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曹书杰;路航;刘海峰

    目的:探讨可调节缝线联合丝裂酶素C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以减少常规手术术后常见浅前房、低眼压、眼压失控等并发症.方法:对69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实施小梁切除术中,使用可调节缝线联合使用丝裂酶素C,术后进行1个月~2年的随访.结果:术后出院平均眼压12.24mmHg,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13.17 mmHg,6个月~24个月平均眼压14mmHg.结论:可调节缝线联合丝裂酶素C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有效地降低眼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 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苏晓华;徐瑶;段惠静;田虹;刘英豪;黎国英;张晶旭;付宏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28例(4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应用可调节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MMC)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术后视力、前房深度、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42眼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无1例持续性浅前房,术后随诊6个月~12个月,眼压小于21mmHg有39眼,成功率92.85%.多囊滤泡37眼,占88.09%,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2行者23眼,占54.76%.无变化者19眼.结论: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术操作简便,易掌握,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 小梁切除术中可调节缝线不同出针方式对眼表的影响

    作者:侯磊;高娜;杨瑾

    目的 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可调节缝线采用经结膜瓣出针或经透明角膜出针,对眼表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82例(82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均接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可调节缝线)治疗.观察组的可调节缝线经透明角膜出针,对照组经结膜瓣出针.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应用赵氏干眼问卷测评干眼症状,应用格拉瓦眼表综合分析仪测评眼表功能.结果 两组术前干眼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TMH)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SCS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4周干眼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d、1周BUT明显长于对照组,术后1d、1周、4周TMH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1d、1周SCSF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可调节缝线经透明角膜出针可减少对眼表的影响.

  • 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建华;孔凡宏;任淑兰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对照组73例(83眼)常规小梁切除术和观察组112例(127眼)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加可调节缝线,比较在术后1周内浅前房的发生率,眼压的控制及两组中部分术后随访1a的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结果 术后1周浅前房的发生率对照组为19.28%,观察组为9.45%,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5).术后1周眼压控制率对照组86.75%,观察组85.8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P>0.05),术后1 a眼压的控制率对照组为72.22%,观察组为89.29%,(χ2=6.83,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对照组79.63%,观察组为92.67%(χ2=4.30,P<0.05).结论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较常规小梁切除术能更好地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且远期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 可调节缝线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观察

    作者:陈春明;孙红

    目的 评价可调节缝线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难治性青光眼64例(78眼),其中应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紊C( MMC)28例(36眼)(对照组);应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和巩膜可调节缝线36例(42眼)(观察组).比较两组在术后1周内浅前房的发生率和眼压的控制情况,以及术后1年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结果 术后1周:浅前房的发生率对照组25.0%,观察组9.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35,P<0.05);眼压控制率对照组86.1%,观察组8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P>0.05).术后1年眼压的控制率对照组为61.1%,观察组为8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7,P<0.05);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对照组为72.2%,观察组为9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6,P<0.01).结论 可调节缝线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降低眼压,并发症少,远期效果稳定,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向基层医院推广.

  • 可调节巩膜缝线联合丝裂霉素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伟娟;周玉宽

    目的 评价可调节巩膜缝线联合丝裂霉素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将2005年10月-2006年10月住院治疗23例(29眼)青光眼,行小梁切除加可调节巩膜缝线联合丝裂霉素手术治疗,跟踪观察4月-12月.结果 术后视力不变或升高为26眼,视力下降3眼;出院眼压均在8~14 mmHg;浅前房4眼.结论 小梁切除术加可调节巩膜缝线联合丝裂霉素治疗青光眼,术后并发症少,滤过通畅,眼压控制良好,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郭玉强;李月礼;吴媛媛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2例(96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町调节缝线),观察术后前房形成、视力改变、眼压、滤过泡及其它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及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减少.结论 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并发症少,疗效较好,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 可调节缝线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

    作者:董晓云;吉秀祥;高晓唯;王瑞夫

    目的 分析可调节缝线在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中的作用.方法 8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44例(76眼)行小梁切除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术;对照组(B组)43例(72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随访12~20月,观察两组术后有无浅前房形成、术后眼压的变化及住院天数等.结果 A组无浅前房发生,B组16眼(22.22%)发生术后浅前房(P<0.01).A组术后2周平均眼压(11.5±0.8)minHg;B组术后2周平均眼压(12.1±1.0)mmHg(P>0.05).A组平均住院时间(9.0±2.5)d;B组平均住院时间(12.0±3.6)d(P<0.01).结论 可调节缝线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小梁切除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与常规小梁切除术降眼压效果无显著差别.

  • 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观察

    作者:邢小丽;季健;袁佳琴

    目的 探讨可调节缝线在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MMC)的临床效果.方法 66例(66眼)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及人工品状体植入,标准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和经透明角膜可调节缝线,术后观察眼压、视力及并发症,随访时间>6月.结果 平均随访(10.22±3.13)月.术后视力提高者占66.67%,不变24.24%,下降9.09%.术前平均眼压(26.43±12.75)mmHg(1mmHg=0.133kPa).术后随访期末眼压<2lmmHg占94.33%.功能性滤过泡(Ⅰ型和Ⅱ型)89.39%,非功能性滤过泡(Ⅲ型)6.06%,薄壁滤过泡4.55%.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浅前房,前房渗出等.结论 可调节缝线在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及丝裂霉素,操作简单,不引起刺激症状,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

  • 调节缝线丝裂霉素用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

    作者:李辉军;林咸平;项振扬

    目的探讨可调节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7例(29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应用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术后1~7天抽出可调节缝线.观察术后前房深度、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29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无一例持续性浅前房,视力提高19眼,占65.52%.结论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 可调节缝线在青光眼手术中应用分析

    作者:戴涛;张晓利

    目的 评价可调节缝线对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及前房深度等的作用.方法 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72只眼),行小梁切除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术;对照组(47例,72只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随访10~20 月,观察术眼视力、眼压、前房及黄斑水肿等.结果 治疗组前房全部第一天形成,眼压均值(2.02±0.23)kPa,50%的患眼视力不变或提高;炎症反应、低眼压、黄斑水肿的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可调节缝线的应用能明显提高青光眼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有效降低早期手术并发症.

  • 可调节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玲玲

    目的:评价可调节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94只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34例(44只眼)和观察组38例(50只眼)。对照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组行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眼压、严重浅前房及功能性滤泡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严重浅前房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18.18%(P<0.05)。观察组功能性滤泡形成率78.00%与对照组77.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眼压分别为(40.8±3.7)、(41.4±2.9)mm Hg (1 mm Hg=0.133 kPa),术后2周两组眼压分别为(12.3±1.0)、(12.1±0.9)mm Hg,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分别为(16.7±3.8)、(17.6±4.3)mm Hg,两组术后2周及6个月眼压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术后2周及6个月两组间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采用可调节缝线,切口大小可调节,加快了机体患处前房的形成,降低了浅前房的发生率,另一方面促进了功能性滤泡的形成,具有显著的临床手术疗效。

  • 可调节缝线对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术后控制眼压的疗效研究

    作者:杨梅;范义朋;韩民

    目的:研究可调节缝线对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术后控制眼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自2010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81眼)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30)。对照组(46眼)单纯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35眼)采用可调节缝线结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在术后1、5、7、14d后的眼压情况。结果患者在术后1、5、7、14 d后眼压超过20 mmHg的患者数量均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眼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并发症率为8.6%。对照组中并发症率为17.4%,2组并发症率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节缝线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术后控制眼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实现对患者术后眼压的控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复合式青光眼滤过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体会

    作者:李锐;龚自芬;孟婕

    目的 观察探讨复合青光眼滤过术(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粘弹剂及可调节缝线)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对治疗的43例(56眼)原发性青光眼行复合式青光眼滤过术.结果 术后随访3~15月,平均6月.56眼中除3眼眼压控制不稳定,滤过形成不明显,经可调节缝线拆除,滤过泡针刺重建,配合滤过泡按摩,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余均控制在9~16mmHg(目标眼压:不再使视野继续受到损害的眼压).观察术前术后视野变化,未发现视野进行性损害.结论 复合式青光眼滤过术能够明显地防止术后早期的低眼压、浅前房及后期的滤过泡疤痕化,可以调节房水滤过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从而获得正常、持续、稳定的眼压.

  • 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的疗效分析

    作者:冯俊英;郭晓晰

    目的:分析探讨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于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小梁切除术,并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对照组: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对比观察相应指标。结果经治疗,实验组患者在眼压改善,不良反应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其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小,安全性能高,应广泛推广。

  • 可调节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作者:杨爱民

    目的 分析可调节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60例共120眼,均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随机分组,干预组在小梁切除术治疗同时给予可调节缝线,对比疗效. 结果 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眼压水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8.33%)低于常规组患者(28.33%)(P<0.05). 术后1年干预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常规组(80.0%)(P<0.05). 结论 在小梁切除术同时辅以可调节缝线,效果显著.

    关键词: 可调节缝线 效果
7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