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与乙肝肝衰竭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赖静兰;刘玉明;林春;潘晨;孙芳;黄祖雄;林勇;周锐;林元豹

    目的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是炎症细胞因子IL-1的天然拮抗剂,在许多炎症性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探讨IL-1ra在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HB-ACLF)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31例HB-ACLF、28例急性乙型肝炎(AHB)、31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外周静脉血,用QPlex法检测外周血IL-1ra、IL-1β、IL-6、IL-4、IL-10、TNF-α及IFN-γ浓度,并分析肝衰竭患者存活组与死亡组各细胞因子的差异.结果 HB-ACLF患者血清IL-1ra平均浓度为(338.9±268.8) pg/ml,与AHB[(182.7±l23.1)pg/ml,P=0.012]、CHB[(77.07 ±40.5) pg/ml,P<0.001]及HC[(37.9±15.6) pg/rnl,P<0.001]比较,浓度高.但HB-ACLF患者IL-1 ra/IL-1β比例(2.96±1.54)较AHB患者(4.54 ±2.29)低(P =0.048).AHB患者血清IL-1ra浓度亦较CHB患者(P <0.001)及HC(P <0.001)高.在HB-ACLF患者中,终死亡患者外周血IL-1ra浓度(P=0.02)及IL-1ra/IL-1β比值(P =0.007)均比存活者低.结论 IL-1ra在HB-ACLF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HB-ACLF患者预后相关.

  •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各型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段志文;武杨屏;范晶华;李武

    目的 比较3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急性、亚急性或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急性、亚急性或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中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出150例并分为3组,一组患者采取血浆置换(PE)疗法,另一组患者采取双重血浆吸附(DPMAS)疗法,第3组患者采取PE联合DPMAS治疗.3组均治疗3次后比较临床疗效和肝功能.结果 单用PE和DPMAS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0% (28/50)比58.0% (29/50),P>0.05],而PE联合DPMAS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PE和DPMAS组[90.0% (45/50)比56.0% (28/50)、58.0% (29/50),均P<0.05];单用PE和DPMAS组治疗后肝功能改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PE联合DPMAS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均较单用PE和DPMAS两组明显降低[丙氨酸转氨酶(ALT,U/L):121.5±110.2比143.2±126.5、147.3±122.7,天冬氨酸转氨酶(AST,U/L):172.5±146.8比193.6±170.2、189.2±171.5,总胆红素(TBil,μmol/L).277.3±112.4比301.3±132.7、297.4±134.5,白蛋白(Alb,g/L):22.3±2.5比36.7±3.7、35.6±3.3,凝血酶原活动度(PTA):(32.7±17.5)%比(57.8±25.4)%、(55.2±25.6)%,均P<0.05].结论 PE与DMPAS对治疗急性、亚急性或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都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如果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 IL-1ra抑制肝衰竭患者PBMC细胞因子分泌的研究

    作者:赖静兰;林春;刘玉明;孙芳;周锐;林勇;林元豹

    目的:探讨分析IL-1ra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s B virus,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 ACLF)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间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HB-ACLF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PBMC进行分离,并将分离出的PBMC平均分为五份,分别加入BPS、LPS、LPS+IL-1ra(125ng/ml)、LPS+IL-1ra(250ng/ml)及LPS+ IL-1ra(500ng/ml),刺激培养24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然后用Q-Plex multiplex array检测Th1类及Th2类细胞因子的水平,并将检测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BPS组4种细胞因子的水平低。经LPS刺激后,PBMC分泌的4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均显著升高。当加入125ng/ml的IL-1ra后,PBMC分泌的4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均开始降低,且随着IL-1ra剂量的增加,这4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ra可抑制HB- ACLF患者PBMC分泌Th1类细胞因子及Th2类细胞因子,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由此可见,IL-1ra可能是一种肝损伤保护因子。

  • 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h1、Th2、Th17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顾静;甘建和;陈丽;王艳;姚运海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SACLF)患者外周血Th1、Th2、Th17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38例HBV-SACLF患者、2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2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中Th1、Th2、Th17的水平;动态观察HBV-SACLF患者早、中、晚期Th1、Th2、Th17的变化趋势。结果1.Th1在HBV-SACLF组与CHB组及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1=0.04,P2=0.032)。Th2在HBV-SACLF组与CHB组及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1=0.007,P2=0.041)。Th17在HBV-SACLF组与CHB组及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1=0.003,P2<0.001)。2.HBV-SACLF患者早期与中期,中期与晚期相比各细胞水平变化趋势:Th1逐渐降低(P1=0.001,P2=0.004)。Th2逐渐升高(P1=0.003,P2=0.048)。Th17逐渐升高(P1=0.002,P2=0.007)。结论 Th1、Th2、Th17的紊乱是导致HBV-SACLF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检测其在HBV-SACLF患者早、中、晚期的动态变化可以辅助判断机体的免疫状态,为临床的免疫调控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人工肝支持治疗肝硬化、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章颖;朱勇根;李民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人工肝支持治疗肝硬化、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及时且准确判定肝硬化、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指导进一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0月经人工肝支持及内科综合治疗肝硬化、慢加亚急性肝衰竭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前血清钠(sodium,Na+)、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肌酐(creatinine,Cr)、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及年龄、并发症对预后的影响.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治疗有效37例,无效80例,单因素分析提示血清钠、甲胎蛋白越低,MELD数值越高,预后越差;并发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预后不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MELD、血清钠、感染、肝肾综合征为影响人工肝支持治疗肝硬化、慢加亚急性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钠、甲胎蛋白、MELD评分、是否合并重症感染、肝肾综合征等指标有助于判断肝硬化、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转归.

  • 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QTc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

    作者:顾驾云;李兆明;邹美银

    目的:探讨慢加亚急性肝衰竭(SACLF)患者QTc间期的变化意义.方法:测定132例SACLF患者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QTc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结果:SACLF患者OTc间期延长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肝病组(P<0.01);中晚期SACLF患者QTc间期延长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P<0.01);SACLF患者QTc间期比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肝病组长(P<0.01),中晚期SACLF患者长于早期患者(P<0.01),死亡患者QTc间期明显长于病情好转患者(P<0.01).结论:SACLF患者QTc间期延长发生率高,可作为SACLF患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 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VEGF检测及意义

    作者:章幼奕;邹美银;赵云;吴月平;羌韧;胡红妹;顾尔莉;施旦华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慢加亚急性肝衰竭(SACLF)患者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选择SACLF患者132例,同步测定血清VEGF、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甲胎蛋白(AFP),分析血清VEGF水平变化与肝功能状态、肝脏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 SACLF患者血清VEGF与Tbi、PT呈正相关,与ALB、CHE呈负相关,与ALT、AFP之间无相关性;有慢性肝炎基础的SACLF者血清VEGF为(147.46±60.99)pg/ml,有肝硬化基础者为(153.85±127.40)pg/ml,有肝癌基础者为(179.24±115.26)pg/ml;SACLF患者早期血清VEGF水平为(126.88±110.43)pg/ml,中期为(233.21±109.04)pg/ml,晚期为(251.44±99.44)pg/m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晚期患者血清VEGF明显高于早期患者(P<0.01);死亡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病情好转者(P<0.01).结论 SACLF患者VEGF的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VEGF在SACLF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恩替卡韦在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于红卫;李娟;孟庆华;冯岩梅;赵敬敬;王金环;金怡

    目的 研究恩替卡韦对HBV所致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化及近期预后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14例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应用恩替卡韦0.5mg/日,分别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8周、12周、24周)的生化、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指标及治疗第4周、12周、24周的HBV DNA定量的变化.同时应用MELD评分公式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8、12、24周后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治疗4周、8周、12周、24周的凝血酶原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治疗12周、24周的血清白蛋白(ALB)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12周、24周的MELD评分值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00,P<0.01).第4周、12周、24周的HBV DNA定量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恩替卡韦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改善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生化指标,降低其病死率.

  • 恩替卡韦治疗慢加亚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临床观察

    作者:任金才;宋建华;宋铮;邵建国;朱勇根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加亚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2012年在本院住院并应用恩替卡韦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HBV-ACLF患者37例作为治疗组,同时选择在本院住院未应用任何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HBV-ACLF患者3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体征、血生化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累积生存率和2年内复发率情况。结果在入院时、治疗后4w、8w、12w时,治疗组患者外周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Cr),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MELD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比较,除在治疗4w末时,治疗组生存者腹水发病率为41.4%,低于对照组生存者的66.7%(P<0.05),余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8w、12w和24w时,37例抗病毒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7%、75.7%和70.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56.8%和54.1%(P<0.05);26例抗病毒的生存患者在2年内病情无复发,而20例未抗病毒的生存患者复发率为65.0%(P<0.001)。结论给予HBV-ACLF患者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可提高生存率,减少病情复发。

  • HBV相关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症候群积分与疾病分期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意;孙克伟;阳航;黄裕红;张涛;朱文芳

    目的:观察HBV相关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中医症候群积分与病情分期、顸后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医证素研究为理论基础,以湿热、脾虚、血瘀症候群各自中医症候量化表为标准,观察124例HBV-ACLF患者3种症候群积分差异与病情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中/晚期肝衰竭患者比较,早期患者湿热症候群积分较高,血瘀症候群积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症候群积分为肝衰竭早期患者预后影响因素(OR>1),脾虚症候群积分为肝衰竭中/晚期患者预后影响因素(OR>1).结论HBV-ACLF早期以湿热症候群表现为主,中晚期以血瘀、脾虚症候群表现为主;血瘀、脾虚症候群积分为预后影响因素之一.

  • 乙型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丽;罗二平;黄小平;甘建和

    目的:探讨乙型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SACLF)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5(IL-35)的动态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28例HBV-SACLF患者(HBV-SACLF组)、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组)以及28例正常人(正常组)血清中IL-35水平.观察HBV-SACLF患者病程早、中、晚期血清IL-35变化;IL-35与HBV-DNA及ALT、AST进行多重回归分析;比较存活组与非存活组血清IL-35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IL-35浓度(pg/mL)在正常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HBV-SACLF组血清中的表达分别为178.26±52.32、426.83±236.29、1 087.00±436.26,HBV-SACLF组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95,P< 0.01);HBV-SACLF早、中、晚期血清IL-35浓度(pg/mL)分别为1 539.00±285.72,1 082.94±333.90,636.80±169.00,3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1,P=0.018);存活组与非存活组IL-35浓度(pg/mL)分别为1 472.94±308.02,1 544.36±274.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P=0.65);HBV-SACLF早期IL-35与同期HBV-DNA及ALT具有相关性(P值分别为0.01、0.02),而中、晚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HBV-SACLF患者血清IL-35明显升高,且在疾病早期升高,中晚期降低;其早期IL-35与HBV-DNA及ALT呈正相关,IL-35的升高可能部分反映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和预后.

  • 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中Th17细胞、Treg细胞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和HBV-DNA载量间的研究

    作者:沈敏;林明强;冯奇桃;吕友凯;李永武

    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中的Th17细胞、Treg细胞的水平,探讨Th17、Treg细胞在HBV-ACL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22例HBV-ACLF患者、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以及20例健康对照者(HC)外周血Th17、Treg细胞的频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外周血HBV-DNA水平,同时分析Th1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及HBV-DNA载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HBV-ACLF组患者的Thl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较CHB组和HC组明显增高,CHB组又较HC组Th1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ACLF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与Treg细胞间存在正相关(r=0.873,P<0.05),CHB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与Treg细胞间存在正相关(r=0.638,P<0.05),HC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与Treg细胞间存在正相关(r=0.617,P<0.05)。HBV-ACLF组Thl7细胞与ALT呈正相关(r=0.612,P<0.05),Th17/Treg与ALT呈正相关(r=0.592,P<0.05);CHB组Thl7细胞与ALT呈正相关(r=0.636,P<0.05),Th17/Treg与ALT呈正相关(r=0.712,P<0.05)。HBV-ACLF组、CHB组和HC组Th17、Treg、Th17/Treg与AST和TB间无相关性。HBV-ACLF组和CHB组Th1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与HBV-DNA载量间无相关性。结论 Thl7细胞和Treg细胞在机体内可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在CHB和HBV-ACLF体内这种平衡可能已经打破。Thl7细胞、Treg细胞可能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和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同时,Th17细胞有望成为评估HBV-ACLF患者肝脏损伤程度的一个免疫学指标。Th17细胞、Treg细胞与HBV-DNA载量无相关性。

  • 30例病毒性肝炎乙型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护理

    作者:孙月

    目的 分析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护理方面的薄弱环节,总结护理工作经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方法 在按照专科护理常规开展护理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护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系统、有序的应对措施,并对护理过程、结果进行记录、分析,提高护理质量.结果 30例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有效,护理工作质量有显著提升.结论 对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有效落实护理相关措施,可以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避免患者发生意外事件,对提高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血乳酸对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评估

    作者:陈薇;林苏;陈靖;江家骥

    目的 探讨静脉血乳酸水平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S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至2012年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住院、确诊为HBV相关SACLF的患者,对其入院后3个月的预后进行随访,对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静脉血乳酸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静脉血乳酸对HBV相关S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122例HBV相关SACLF患者,其中生存组67例,男性59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1.54±12.74)岁;死亡组55例,男性4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3.95±12.09)岁,两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组静脉血乳酸水平低于死亡组[ (2.60±0.99)vs(4.92±3.22) mmol/L](t=5.57,P<0.05).MELD评分系统和静脉血乳酸水平预测HBV相关SACLF患者近期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3和0.803.以2.68 mmol/L为优截断点,静脉血乳酸水平预测HBV相关SACLF患者3个月死亡的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68%.结论 HBV相关SACLF患者的静脉血乳酸水平与其近期预后密切相关,其评估价值稍低于MELD评分系统.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