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维高分辨MR成像诊断及随访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四例

    作者:万敏;刘江涛;郭秀海;李坤成;贾建平

    目的 探讨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ICAD)的特点及三维高分辨MR成像(3D HR-MRI)在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例临床或其他影像学初步诊断为颅外段]CAD患者,经3D HR-MRI检查明确诊断,给予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4-9个月,随访其临床表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临床预后评估,并复查3D HR-MRI观察病变血管壁内血肿变化的情况.结果 ①4例患者均接受3D HR-MRI检查,各序列轴位均可见"双腔征"及强度较均匀、稍高信号半月形壁内血肿;② 4例患者临床预后均较好;③ 4例患者中,3例ICAD后动脉狭窄的患者,复查其血管壁内血肿均明显缩小;甚至完全消失;1例ICAD后真腔内血栓形成致动脉闭塞的患者,复查时闭塞远段部分再通.结论 3D HR-MRI能够很好地进行颅外段ICAD的诊断及随访.及时诊治颅外段ICAD预后可能较好.

  • 自发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夹层患者影像学诊断分析

    作者:朱珠;葛亮;韩翔;沈筠筠;汤伟军;张晓龙;董强

    目的 探讨自发性颈内动脉夹层(sICAD)与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VAD)较敏感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以期有助于提高临床早期诊断率.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连续收治的sICAD及sVAD患者88例,行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脂肪抑制序列(T1-FS)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并分别分析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诊断sICAD及sVAD的敏感度.结果 共纳入患者80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18例,年龄(45.7±11.9)岁.共99处动脉夹层病变,sICAD 45例,sVAD 52例,大脑中动脉夹层2例.CTA、DSA、磁共振T1-FS诊断sICAD的敏感度分别为97.5%(39/40)、90.0% (36/40)和69.6%(16/23),而对sVAD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9.8% (44/49)、84.6% (44/52)和100.0%(27/27).结论 不同检查方法对sICAD与sVAD诊断价值各异.CTA和磁共振T1-FS分别对诊断sICAD及sVAD具有较高敏感度,而DSA虽为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却因对血管壁情况显示存在缺陷,亦有漏诊可能,结合CTA和磁共振T1-FS将有望提高诊断敏感度.

  • 颅内段颈内动脉创伤的诊断及血管内治疗

    作者:詹晓东;谭玉林;王文忠;舒继红;王震寰

    目的 探讨颅内段颈内动脉创伤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11例颅内段颈内动脉病变的患者应用选择性全脑造影进行诊断,10例行颈内动脉栓塞治疗.所有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及1例巨大蛇形动脉行球囊颈内动脉完全性栓塞,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行电解可脱式弹簧圈保留颈内动脉栓塞,1例放弃治疗.随访4个月~7年,1 0例颈内动脉病变的患者痊愈.结论 选择性全脑造影是外伤性颈内动脉损伤首选诊断方法,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 介入手段覆膜支架治疗头颈肿瘤术后颈动脉破裂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大明;杨朝晖;许林锋;王友元;梁启祥;林钊宇;陈伟良

    目的:评价头颈部肿瘤术后颈动脉破裂的介入手段覆膜支架植入治疗的可靠性。方法5例头颈肿瘤术后颈动脉破裂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47~72岁,平均58.4岁。复发口腔、口咽癌3例(均有放化疗病史),颈动脉体瘤1例,鼻咽癌放疗后上颌复发疣状癌1例。在介入室全麻或局麻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结果全部病例成功置入覆膜支架。颈动脉破裂处完全闭塞,术后病程平稳,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随访时间2~36个月,2例死于肿瘤再复发,3例生存良好。结论介入手段覆膜支架置入治疗头颈肿瘤术后颈动脉破裂快速、安全、有效。

  • 鼻内镜颅底手术中颈内动脉损伤五例成功救治体会

    作者:尹飞;孙敬武;汪银凤;郭涛;赵婉

    目的 探讨鼻内镜颅底手术中,颈内动脉损伤破裂出血的原因及紧急处理方法,总结临床经验与教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7年7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内镜鼻颅底手术并发颈内动脉损伤破裂出血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腺样囊性癌2例、涎腺型腺癌1例、岩尖部胆固醇肉芽肿1例、鳞状细胞癌1例,分析手术过程中颈内动脉损伤的原因及后续救治经过,总结经验与教训.结果 5例患者中2例行颈内动脉覆膜支架植入,1例患者行颈内动脉瘘口局部颞肌填塞,1例行鼻咽部、后鼻孔填塞止血,1例填塞止血失败后行颈总动脉结扎术.5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止血成功,无死亡病例,除颈总动脉结扎患者遗留有肢体活动障碍,其他患者均无严重颅内外并发症发生.随访6 ~ 84个月,5例患者均存活.结论 内镜颅底手术中,颈内动脉损伤多与操作不当及解剖定位不准有关,一旦发生即要果断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并寻求多学科合作以修复颈内动脉损伤.

  • 颅外段颈动脉破裂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作者:李生;李宝民;王君;曹向宇;王嘉陵;刘良发;孙成建;刘新峰;马玉栋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经血管内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破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的颅外段颈动脉破裂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其中采用覆膜支架封闭颈动脉破裂口4例,弹簧圈闭塞颈动脉2例.结果:血管造影显示颈总动脉(CCA)破裂出血5例,颅外段颈内动脉(ICA)动静脉瘘(AVF)1例,治疗均获成功,颈动脉保留通畅4例,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16月,均无临床症状复发(其中1例在4月后死于肿瘤晚期).结论:经导管栓塞-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破裂损伤小、安全、有效.

  • 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颈内动脉破裂的高危因素分析

    作者:李勇辉;王劲松;姚陈;常光其;殷恒讳;李松奇;吕伟明;胡作军;王深明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颈内动脉破裂的高危因素并总结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至2016年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过程中发生颈内动脉破裂的27例患者(28侧病变)的临床和随访资料.针对同时期所有接受颈动脉体瘤切除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中颈内动脉破裂的高危因素.结果 28例病变中,瘤体直径≥5 cm有15例(53.6%),ShamblinⅢ型病变有20例(71.4%).术中使用转流管8例(28.6%),行颈外动脉结扎13例(46.4%),行颅神经切除2例(7.1%).术中使用直接缝补/补片修复16例、自体血管修复10例及人工血管修复2例.术后出现脑梗死4例(14.3%),颅神经损伤15例(53.6%).中位随访时间36(14 ~ 125)个月,仍有颅神经损伤表现者5例(20%).影像学检查提示治疗血管闭塞3例(10.7%).无新发脑梗死病例.回归分析中,女性(OR=3.650,P=0.012)、年龄≤25岁(OR=3.710,P=0.013)及ShamblinⅢ型病变(OR=4.631,P=0.008)增加术中颈内动脉破裂的风险.结论 ShamblinⅢ型病变是术中颈内动脉破裂的高危因素.阻断颈内动脉过程中,适当诱导性升压、肝素化、针对脑侧支循环不良者使用转流管,可望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 颈部动脉夹层分离的治疗

    作者:颜艳;周志明

    颈部动脉夹层分离(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 CeAD )是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的重要原因,临床表现常为局部面部疼痛、Horner 综合征和缺血性卒中。随着无创性影像学的发展,很多CeAD 患者得到早期诊断。血栓栓塞是其发病的重要机制,及时予以抗凝治疗是合理的。然而,抗凝药有可能导致壁内血肿扩大,因此也有人支持抗血小板治疗。不过,这2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尚待随机试验证实。近完成的卒中患者颈部动脉夹层分离研究(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 in Stroke Study, CADISS)是第1项针对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的效果无显著差异。急性期 CeAD 患者予以溶栓不会增高出血风险,而且功能转归良好率与对照组相近,因此可作为急性期治疗方法。对于抗栓治疗无效或存在禁忌证以及反复再发卒中的患者,可行血管内介入或手术治疗。CeAD 患者通常预后良好,卒中复发率较低,半数以上患者动脉管壁异常会在3~6个月时消退。

  • 颈部动脉夹层分离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朱武生;徐格林;刘新峰

    颈部动脉夹层分离是导致卒中,尤其是青年人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颈部动脉夹层分离的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检查对于颈部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霞要价值.目前,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是主要的药物治疗方法,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则是药物处理无效患者的一种新的选择.文章就近年来颈部动脉夹层分离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做了综述.

  • 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手术颈内动脉 破裂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斌;田海龙;危兆胜;洪涛;王志刚

    近年来,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手术( extended endoscopic endonasal surgery, EEES)逐渐成为切除侵及鞍旁及鞍上肿瘤的首选方式[ 1-2]. 但是,该手术的并发症也同时升高,其中具灾难性的并发症就是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破裂出血[3]. 关于EEES 中ICA 破裂的描述均为个例报道. 本文报道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神经外科2例EEES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术中ICA破裂出血的病例及手术体会.

  • 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破裂出血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进展

    作者:王洪雨;孙成建;王松;王彦华;赵晓龙

    放疗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虽然放疗后颈动脉破裂大出血很少见,但一旦出现,病程凶险,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50%.随着人们对放疗后颈动脉损伤的认识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抢救成功率越来越高.本文从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破裂出血的发生机制、常规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治疗3个方面进行综述.

  • 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颈内动脉破裂的治疗经验总结

    作者:姚晓辉;吉宏明;张世渊;成睿;甄自刚;沈波

    目的 分析总结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颈内动脉(ICA)破裂后的发生原因、紧急处理措施和后续救治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探索在神经内镜及介入导管下球囊临时阻断ICA联合修补颈内动脉破裂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8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术中ICA破裂的病情和治疗,均为侵袭性垂体腺瘤. ICA破裂后给予明胶海绵及无菌棉片填压.然后行头颅CT及DSA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情况选择治疗方法.结果 术后3例复查头颅CT示颅内严重出血,未行进一步治疗而死亡.余5例均行头颅CT及DSA检查,显示颅内海绵窦段ICA破裂,给予球囊栓塞患侧颈内动脉4例,其中2例终痊愈,1例后期出现脑积水,大脑半球缺血等致植物状态生存,1例死亡.后1例在不能球囊栓塞及覆膜支架治疗的情况下,在神经内镜联合介入导管下球囊临时阻断ICA,取出鼻腔填塞异物,并修补ICA破裂口,后痊愈出院.出院的4例均随访,2例痊愈患者随访至术后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脑缺血等异常;植物状态生存患者随访至术后36个月,仍未见改善;后1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一般状况良好,视力较术前略改善,但仍有肿瘤残余,建议进一步行假性动脉瘤栓塞及肿瘤切除.结论 熟悉解剖及术中规范操作是预防ICA破裂 的关键因素.术中ICA破裂后在内镜下及介入球囊临时阻断ICA联合修补ICA破口,可作为一项为患者提供后续治疗缓冲的方法.

  • 经口刀刺致颈内动脉破裂1例

    作者:蔡云辉;张辉;宋祥和;张先扬

    1案例简要案情:某女,61岁,有精神病史,平时以捡废品为生,某日被发现死于某乡镇一公共厕所内,现场有大量血迹.尸表检查:死者头面部有大量血迹,上唇左侧见一3.8 cm左高右低位创,创角呈一钝一锐(图1);左面颊部见一2.5 cm×2.0cm"(卜)"形创口(图2),创缘整齐,为两创口叠加形成,其中一创创角呈一钝一锐,创道斜向右上方与口腔贯通,口腔内创口长2.0 cm,另一创创道斜向右下方形成盲管创.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