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细胞铁转运途径及其调节的研究进展

    作者:左文丽;刘玉峰

    铁是人体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缺铁可导致机体多种代谢紊乱,从而影响多个器官的生理功能;而铁超载时,过多的铁堆积于机体不同的器官和组织,也会影响其正常的功能.机体对于铁的吸收、转运、储存、利用、排泄等过程有着严格的调控,以维持铁在体内的稳定状态,在降低铁潜在毒性的同时满足各组织细胞生长发育的需要.

  • ESR和CLSM技术用于促渗剂作用机制及亲水性大分子跨鼻黏膜转运途径的研究

    作者:张玉杰;张强;杨洁;孙明杰;王筱亮;陈明霞;汪祺;姜昊

    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技术研究促渗剂作用机制及促渗剂对亲水性大分子跨鼻黏膜转运途径的影响.比较重组水蛭素-2(rHV2)与促渗剂联合鼻腔用药前后大鼠的生物利用度;采用以5-噁唑烷氮氧自由基硬脂酸、16-噁唑烷氮氧自由基硬脂酸和马来酰亚胺作为自旋标记物的电子自旋共振技术,考察促渗剂对家兔鼻黏膜脂质和蛋白的影响;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光学切片结合荧光探针标记技术探讨促渗剂对大鼠鼻黏膜上皮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作用,同时观察在各种促渗剂作用下rHV2的转运途径.壳聚糖(chitosan,CS),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l-propyl-beta-cyclodextrin,HP-β-CD),甘草酸单胺盐(ammonium glycyrrhizinate,AMGZ)均能显著改善rHV2的鼻黏膜吸收;CS主要通过细胞旁路途径增加rHV2鼻黏膜转运,这一结果可能与其对细胞骨架肌动蛋白微丝的影响从而打开细胞间紧密连接有关;HP-β-CD可同时增加跨细胞和经细胞旁路两种途径的转运,可能与其既能改变膜质流动性又能影响膜蛋白构象的特性有关;AMGZ主要增加亲水性大分子跨细胞途径的转运,实验观察到其对膜蛋白有作用,但未观察到其对膜质的作用,确切的机制尚有待研究.本实验可为促渗剂及亲水大分子跨细胞膜转运途径的研究提供借鉴.

  •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现象的本质?

    作者:王保芝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概念,是指机体一切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生物效应的反应性降低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高糖血症伴有高胰岛素血症.所谓IR现象,主要是指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对自身分泌的内源性胰岛素表现抵抗.此外,糖尿病患者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过程中,由于所用胰岛素的种类、纯度以及蛋白多肽的免疫原性等因素,也会使机体产生抗体,出现不同程度的IR.这种IR可通过加大药物剂量,或者调换胰岛素的种类(如改用纯品人胰岛素)使之改善.在1型、2型、其他特异型和妊娠期四种类型的糖尿病(ADA建议,1997年)中,T2DM患病率高达95%以上,并且表现有IR伴随相对胰岛素作用不足,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伴有或不伴有IR.因此,关于T2DM患者IR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倍受重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遗传基因缺陷或靶组织细胞胰岛素受体故障.然而,临床上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几乎对所有糖尿病患者绝对有效的事实,难以用"受体故障"理论做出圆满的解释.近有些研究结果提示,胰岛素在细胞外的正常转运途径或规律,可能是通过淋巴而非传统认为的门脉途径.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由于内源性胰岛素转运异常,新生胰岛素被迫经肝时,分子结构被破坏或失活所致,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靶细胞胰岛素受体故障或不敏感.众所周知,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生命活动处于整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乃至分子等多级层面.诸如DM等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不一定都是在基因水平出现故障.IR只是一种现象,关于T2DM患者IR的本质究竟如何?即是胰岛素受体出现了障碍,还是胰岛素本身发生了问题,从而使得胰岛素的生物活性或作用降低或丧失,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 蓖麻毒素在细胞内的运输和转运途径研究进展

    作者:葛利萍;詹金彪

    蓖麻毒素是一种典型的天然毒蛋白,其A链(RTA)可催化失活核糖体大亚基,故能抑制细胞的蛋白质合成,而导致细胞死亡.近年来,蓖麻毒素已被用来合成肿瘤导向药物--免疫毒素,但有关毒蛋白进入细胞的途径仍不甚清楚.研究RTA在细胞内的转运机理可以揭示毒蛋白运输的普遍规律.对蓖麻毒素的结构和细胞内的转运途径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耳后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葡聚糖的可能转运途径

    作者:刁桐湘;余力生;静媛媛;韩琳;郑宏伟

    目的 探讨耳后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进入内耳的可能途径.方法 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分子量为3 000~5 000,20 μl)为示踪剂,将200只出生24 h内的昆明乳鼠随机分为耳后对照组[5 mg/ml的葡聚糖(Dextran)20 μl耳后注射]、耳后实验组(5 mg/ml的FITC-Dextran 20 μl 耳后注射)、肌注对照组(5 mg/ml的葡聚糖20 μl 肌肉注射)、肌注实验组(5 mg/ml FITC-Dextran 20 μl 肌肉注射),每组50只;于给药后0 min、5 min、15 min、30 min、1 h、3 h、5 h、7 h、12 h、24 h处死动物,取其头颅做冰冻切片,应用激光共聚焦成像技术观察分析荧光示踪剂在乙状窦、内淋巴囊及耳蜗的分布及强度变化,以实验组与相应对照组荧光强度比值为强度值.结果 肌注实验组乙状窦在给药后3 h、内淋巴囊及耳蜗在给药后12 h可检测到荧光强度轻度增高,其余各部位各时间点均未检测出明显荧光增强.耳后实验组耳后注射示踪剂后,乙状窦、内淋巴囊分别在给药后即刻、耳蜗在给药后30 min可观察到荧光信号,随后荧光强度随时间延长依次升高,乙状窦、内淋巴囊、耳蜗的荧光强度达峰值时间分别为给药后5~15、30、60 min,到12小时强度均再次小幅度升高.结论 药物在耳后注射较肌肉注射更易于进入内淋巴液,可能径路为:示踪剂首先通过局部循环和局部渗透至乙状窦内富集,随后通过乙状窦与内淋巴囊间的脉络关系进入内淋巴液,终逆内淋巴浓度梯度作用于内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