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

    作者:刘棋明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21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中,有I型呼吸衰竭5例,Ⅱ型呼吸衰竭16例.子PRVC通气,初调参数:VT 6~8ml/k,PEEP 2~6 cmH2O,FiO2 0.6~0.7,RR 50次/min,Ti 0.4~0.7 s,压力水平上限25~40 cmH2O.结果平均上机时间36.3(10~120)h.治愈16例,死亡2例,3例放弃治疗,1例改用PCV,治愈率76%.并发气压伤1例,肺炎4例.结论PRVC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有较好的疗效.可减少气压伤,缩短上机时间,减少镇静剂的应用,但由于我们观察病例数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在救治老年危重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陆刚

    目的 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治疗老年危重支气管哮喘的效果.方法 53例老年重症哮喘患者被随机分为A组(28例)和B组(25例),A组予PRVC通气,B组予SIMV+PSV,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ABGs)、呼吸力学、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结果 A组患者在使用MV后,ABGs明显改善(P<0.01),PIP、Pplat较B组降低,Cdyn优于B组,MV时间和住ICU时间均短于B组(P<0.05).结论 PRVC在治疗老年重症哮喘患者时,能够保持较低的PIP和Pplat,改善ABGs和Cdyn,缩短MV时间以及住ICU时间,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通气模式.

  •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作者:胡金绘;武荣

    目的 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PRVC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通气过程中,采用肺保护性策略.观察呼吸、心率、动脉血气(PaO2)、氧合指数(OI)等变化.结果 15例患儿均痊愈出院,其中1例转为高频通气后治愈.平均通气时间为(6.60±5.73)d,平均吸氧时间为(10.93±8.46)d,平均住院时间为(19.73±14.63)d.机械通气后,患儿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5),渐接近正常或者正常;患儿各个时间点pH值、PaCO2值和PaO2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OI均随着通气时间延长而逐步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VC通气模式治疗NRDS时,可减少肺气压伤的发生,是一种肺保护性通气模式.

  • PRVC和容控SIMV对ARD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作者:陈启

    目的 比较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和容控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容控SIMV)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从2009年9月-2013年1月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ICU的住院患者中选取31例诊断为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容控SIMV组和PRVC组,2组年龄、性别、机械通气前的血压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定患者通气6h后的气道峰压、平台压,并对患者行血气分析检查测定PaO2、PaCO2和SaO2,并测量2组患者的血压,比较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 PRVC组患者的气道峰压、平台压均低于容控SIMV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VC组的PaO2、SaO2均高于容控SIMV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的PaCO2、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来说,使用PRVC模式机械通气时气道峰压和平台压可能较使用容控SIMV模式低,且改善氧合的作用可能优于容控SIMV模式,对血压的影响两者无明显差异,故PRVC模式或许是较容控SIMV模式更为安全有效的一种通气模式.

  •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比较

    作者:曾玮

    目的:比较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4年2月荆州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的77例老年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RVC组(40例)和SIMV组(37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治疗后呼吸力学指标及并发症。结果PRVC组治疗总有效率(87.5%)显著高于SIMV组(73.0%)(P<0.05);PRVC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高于治疗前及SIMV组治疗后(P<0.05或P<0.01),PRVC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130±12) mmHg (1 mmHg=0.133 kPa)]显著低于治疗前[(117±11) mmHg,P<0.05]及SIMV组治疗后[(122±12) mmHg, P <0.01];PRVC 组患者治疗4 h、2 d 后气道峰压[(27±8) cmH2O,(23±7) cmH2O]均显著低于SIMV组[(36±9) cmH2O,(33±10) cmH2O,P<0.01], PRVC组和SIMV组患者治疗2 d后每分钟通气量[(6.07±1.54) L/min,(6.37±1.74) L/min]和平均动脉压[(9.3±3.3) cmH2O,(9.7±3.6) cmH2O]均明显低于治疗4 h后[(7.95±2.23) L/min,(8.01±2.20) L/min;(12.9±3.3) cmH2O,(13.1±3.2) cmH2O,P<0.01],但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VC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0%)显著低于 SIMV 组(24.3%)(P<0.05)。结论 PRVC治疗老年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和气道峰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PRVC通气模式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致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肺气压伤的预防作用

    作者:伍滔

    目的 分析研究PRVC通气模式在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引起的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肺气压伤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46例老年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并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研究组采取 PRVC通气模式,对照组的治疗方法是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在通气治疗4 h及2 d后,分别观察两组生命体征、呼吸力学指标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①生命体征:治疗4 h及2 d后,两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②血气指标:治疗4 h后,研究组pH及PaCO2改善不如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他血气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2 d后两组各血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③呼吸力学指标:治疗4 h及2 d后,研究组呼气峰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其他呼吸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采用 PRVC通气模式对于治疗老年 COPD致呼吸衰竭既能迅速有效地改善动脉血气分析又能确保吸气峰压维持在较低的范围,从而有效地降低气压伤出现的危险.

  •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比较

    作者:陈书文

    目的 探讨分析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1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根据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与研究组(4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研究组采取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1%,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8.3%(P<0.05);研究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气道峰压及每分钟通气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4%(P<0.05).结论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可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及呼吸力学指标,进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效果优良.

  • 适当呼气末正压及不同通气模式对肝移植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罗显荣;曾国兵;刘树仁;任长发;余宙耀

    目的 寻找适宜的呼气末正压(PEEP),研究不同机械通气方式对肝移植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交叉试验方法.选取11例背驮式肝移植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为观察对象,经漂浮导管、桡动脉导管进行持续心排血量(CO)、平均肺动脉压(MPAP)、平均动脉血压(MABP)、中心静脉压(CVP)和气道压力监测.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V)的PEEP定为0、5、10和15 cm H2O(1 cm H2O=0.098 kPa),不同水平PEEP各用30 min;交替使用PRVCV和压力控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通气(PC-SIMV+PSV)各60 min;观察4种PEEP水平和两种通气模式下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不同水平PEEP时肝移植术后患者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CVP及MPAP差异均有显著性,其中在PEEP为10 cm H2O和15 cm H2O时显著高于PEEP为0和5 cm H2O时;不同水平PEEP对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氧供给(DO2)、氧消耗(VO2)、氧摄取率(O2ER)均无明显影响.PRVCV模式时平均气道压明显低于PC-SIMV+PSV模式[(8.78±1.53)cm H2O比(11.64±3.30)cm H2O,P<0.05];PRVCV模式时VO2虽低于PC-SIMV+PSV模式,但差异无显著性.两种通气模式对患者的其他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氧代谢动力学指标并无显著影响.结论 为减少对患者体循环及移植肝脏血液回流的影响,肝移植术后患者通气支持时宜选用5 cm H2O的低水平PEEP.PRVCV模式可作为肝移植术后患者呼吸支持和脱机过渡较为理想的通气模式.

  •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作者:胡金绘;武荣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是综合压力控制模式和容量控制模式的优点而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智能通气模式,具有定时、限压、容量控制和持续气流的特点,在临床的应用日渐广泛,本文就其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疗效研究

    作者:王振雷

    目的 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B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包括PaO2、PaCO2及pH)、呼吸力学指标(包括气道峰压、每分钟通气量、平均动脉压)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PaO2、PaCO2及p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PaO2高于B组,PaCO2低于B组(P<0.05);两组p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h和2d后A组气道峰压低于B组(P<0.05);两组每分钟通气量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为98.0% (49/50),高于B组的78.0% (39/50) (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 (3/50),低于B组的24.0% (12/50) (P<0.05).结论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疗效显著,可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呼吸衰竭等临床症状,有效改善血气分析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小儿急性呼吸衰竭34例的临床观察

    作者:祖丽皮亚·加怕尔

    目的 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在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应用效果.方法 34例呼吸衰竭小儿,给予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初调节参数:Vt.结果 均上机时间38.4h,治愈24例,死亡5例,放弃5例.结论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有较好的疗效.同步性能完好,可减少或避免应用镇静剂或肌肉松弛剂,缩短上机时间.潮气量恒定,可保障自主呼吸不稳定患儿的通气安全,避免频繁调整吸气压力.吸气流速波为减速波,可减小吸气阻力,降低吸气峰压,减少气压伤.

  •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对急性肺损伤血流呼吸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

    作者:秦宗和;周英华

    目的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和间歇正压通气(IPPV)对急性肺损伤(ALI)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对30例ALI患者分别进行呼吸末正压(PEEP)0、5、10 cmH2O水平下的PRVC和IPPV通气,测定其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氧代谢参数.结果比较PRVC和IPPV二种通气模式,同一水平PEEP其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差异(P>0.05),但吸气峰压(PIP)、肺动态顺应性(Cst)、动脉氧分压(PaO2)和氧供(DO2)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PRVC与IPPV相比能明显降低PIP,增加Cst,增加DO2.

  •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研究

    作者:杨晓京

    目的 针对新生儿存在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情况,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PRVC)治疗,观察及分析治疗后的疗效.方法 选取在我院新生儿科治疗的66例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分别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PRVC)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方式和传统机械通气单纯定压通气模式(PC)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方式;将前者设为观察组(37),后者设为对照组(29).对于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方面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儿经治疗后大多数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血气分析治疗前后比较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并发症之间的对比,从肺炎等其他肺部疾病比较,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 <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方式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均可以有效起到治疗作用,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PRVC)的方式与传统的联合机械通气单纯定压通气模式(PC)相比较,并发症发生率降低,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降低.

  • PRVC模式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官占江;黑炳昌;赵明宇;杜妍;赵腾;孟宪国

    目的 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57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均实施全麻低温体外循环手术,对照组患儿给予容量控制通气(VCV)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PSV)进行机械通气支持,观察组患儿给予PRVC进行通气支持.检测两组患儿机械通气1h、6h和12h时肺循环、呼吸力学以及血气分析指标水平,并计算三时间点的平均值.结果 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后,肺动脉压力(PAP)、肺血管阻力(PVR)、气道压力(Paw)、气道阻力(Raw)、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肺循环/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肺顺应性(CL)和动脉氧分压(P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VC模式可有效改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肺循环、呼吸动力学以及血气分析等指标水平.

  •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谢敏慧;柏振江;华军;李莺;顾凤珍

    对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在我院PICU行呼吸机治疗的47例婴幼儿重症肺炎进行总结,其中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组24例,间歇指令通气(IMV)组23例,通过调节呼吸机参数以实现pH7.35~7.45,SaO2 90%~95%,PaCO2 35~50 mmHg这个目标,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心率、血压、血气和气道力学指标,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在通气治疗1h后PRVC组的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和吸入氧浓度显著低于IMV组(P<0.05),治疗12 h、24 h后更加明显(P<0.01);在治疗中血气指标pH、PaO2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aCO2在治疗后12 h、24 h PRVC组显著低于IMV组(P<0.05);治疗中心率、血压无明显异常.结果表明:PRVC用于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对心血管无明显副作用.

  • 不同流速模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的呼吸力学与能量代谢

    作者:孟雷;赵文静;刘功俭

    目的比较恒速与减速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和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3种呼吸模式在呼吸力学和能量代谢方面的异同.方法选取28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患者,分别采用2种不同流速模式的SIMV(恒速和减速)和PRVC模式进行机械通气,观察气道峰压、气道阻力、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氧耗、能量代谢以及血气分析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恒速SIMV模式的气道峰压、气道阻力、氧耗与能量代谢均明显高于减速SIMV与PRVC模式(P<0.01);而减速SIMV与PRVC模式间的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3种模式间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减速SIMV与PRVC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气道压力、气道阻力,还可以明显降低机械通气期间的氧耗与能量消耗,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 不同控制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

    作者:夏小帆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与容量控制通气(VC)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急性呼吸衰竭患者32例采用PRVC、VC模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呼吸力学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气分析参数变化。结果 PRVC组PIP明显低于VC组(P<0.05),而Cst明显高于VC组(P<0.05),两组在Vt、meanAP及PEEP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HR、MAP、CV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pH、PaO2、PaCO2等血气分析参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VC模式可明显降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PIP,提高Cst,在防止肺气压伤的发生中发挥重要的临床作用。

  • PRVC模式和压力控制SIMV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作者:杨军;台晓燕

    目的:比较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控制SIMV)模式对新生儿窘迫综合征(NRDS)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住我院及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50例患有RDS且需要呼吸支持的新生儿,随机分为SIMV(PSV+ PCV)组和PRVC组,观察2组患儿年龄、性别、机械通气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机械通气的气道峰压,氧合指数以及机械通气后相关并发症,比较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2组患儿胎龄,体重,机械通气的相关并发症如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通气后呼吸力学方面:机械通气的气道峰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气道压和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结果pH,PaO2,PaCO2PRVC组均低于SIMV(PSV+ P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使用PRVC模式机械通气时气道峰压低于使用压力控制SIMV模式,且改善氧合的作用优于容控SIMV模式,故PRVC模式较压力控制SIMV模式更为安全有效的一种通气模式.

  • 妇科腹腔镜肥胖患者不同通气策略的比较

    作者:李跃兵;李晴宇;袁勇辉

    目的 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不同通气模式下对肥胖患者的影响.方法 行妇科腹腔镜手术48例肥胖患者,体重指数(BMI)30-35,随机平分为4组.GV组为常频VCV模式,HV组为高频VCV模式,GP组为常频PRVCV模式,HP组为高频PRVCV模式.分别观察4组在围术期6个时段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气道峰压(PIP)、肺顺应性(CL)和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值,测量各组术中及术后各30min时段的氧合指数(PaO2/ FiO2)值.结果 行高频通气(18-22次/min)的HV、HP两组围术期MAP无明显变化(P<0.05);行PRVCV模式的GP、HP两组术中PIP不致过高(P<0.01);氧合情况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高频通气可有效防治高碳酸血症;同时,PRVCV模式能有效地降低PIP,防止气压伤.

  •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费忠化;刘宏生;仇杰

    目的 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通气模式对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择期行CABG术患者,术中置入Swan-Ganz导管,术后予机械通气,4h后开始进入实验步骤,依次设置呼吸模式为容量控制(VC)-压力控制(PC)-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容量控制(VC),各模式通气30min后记录气道平均压(MAP)、气道峰压(PIP)、肺动态顺应性(Cdyn),并计算出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和呼吸指数(RI),通过连续心输出量监测仪分别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连续心排量.结果 与VC、PC模式比较,PRVC模式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与VC模式相比,PRVC及PC模式下的PIP显著降低,Cdyn显著升高(P<0.01), A-aDO2 和RI明显降低(P<0.05),PRVC模式下OI明显升高(P<0.05).结论 PRVC通气模式能明显降低PIP,提高Cdyn,改善氧合功能,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可安全用于CABG术后患者的呼吸支持治疗.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