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严重烧伤早期创面下抗生素屏障的形成与临床意义

    作者:荣新洲;王震

    目的:观察和探讨严重烧伤患者第三间隙抗生素潴留、返释现象及其意义.方法:分别观察30%TBSAⅢ度烧伤新西兰兔模型和重度烧伤患者应用亚胺培南或阿米卡星后,血液、水疱液、痂下水肿液中的抗生素浓度,观察抗生素的潴留情况,分析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在不同烧伤面积(8%TBSAT和40%TBSA)Ⅲ度烧伤模型兔痂下注射示踪白蛋白,观察其向血浆返释的情况.结果:①烧伤新西兰兔应用亚胺培南1h后即可在痂下组织液中被检测出,并且达到峰浓度[(8.99±1.10)μ g/ml],可维持6~8 h;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的消除相半衰期明显延长,分别是烧伤组血浆和对照组血浆值的1.67倍和2.26倍.②烧伤后单次应用阿米卡星1h即能在痂下水肿液测到阿米卡星浓度并达峰值[(30.23±2.75)μ g/ml],且痂下水肿液消除相半衰期[(80.04±9.52) h]为健康成年人血浆半衰期的28.20~44.78倍,半衰期显著延长.③烧伤患者伤后3~4 h内应用阿米卡星,水疱液中达峰时间为1 h[(12.53±1.76)μ g/ml],伤后10 h应用则达峰时间为2 h[(9.56±1.13)μ g/ml],高于多数致病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包括铜绿假单胞菌(MIC50=4.2 μg/ml),伤后20、30 h应用其达峰时间延长(>4 h),峰浓度明显降低(低于多数致病菌的MIC).④烧伤新西兰兔痂下注射人血白蛋白,可于2h后在血浆中检测到其含量,烧伤面积越大分布相半衰期越小(8%TBSA vs.40%TBSA;4.027 1 h vs.1.732 6 h),曲线下面积越大(8%TBSA vs.40%TBSA:22 336.38 μg.h-1ml-1 vs.88 814.84μg.h-1ml-1).结论:严重烧伤早期大量的抗生素被蓄积在以痂下水肿液为代表的第三间隙,体液回收期后这些物质能够被回吸收.潴留在痂下水肿液中的大量抗生素形成了抗生素屏障,这一现象有助于防止创面细菌的深部侵袭.

  • 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

    作者:荣新洲;李庆辉;黄晓桦;贝春花;刘志强;苏元明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的炎症介质和免疫功能指标的改变与意义.方法:选择8例严重烧伤患者,分别采集伤后16、24、32、40和48 h 5个时间点的血液和痂下水肿液标本,对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IL-8、白细胞总数、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补体C3、C4含量进行对比观察;并用伤后48 h的痂下水肿液攻击20只Balb-c小鼠以观察其致死效应.结果:痂下水肿液中IgA、IgG、IgM及补体C3、C4含量仅为同一时间点血液含量的1/2左右(P均<0.01);白细胞总数为血液的1/100(P均<0.01);TNF-α、IL-6、IL-8含量与血液中水平基本保持一致(P均>0.05).而急性毒性实验显示无一只小鼠死亡.结论:相对于小分子物质而言,细胞及大分子物质如免疫球蛋白、补体等较难进入痂下水肿液;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无明显的局部炎症反应发生,亦无明确的致死作用;低白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提示局部抗感染能力低下,此时应注意抗生素的早期、有效使用.

  • 休克期切痂的研究进展

    作者:游浩元

    1 概述早在20世纪20年代皮肤移植技术快要成熟时Gillies就敏锐地发现了早期切痂植皮可能在烧伤治疗中起一定的作用,1942年Young进行了早的临床尝试:为一背部大范围三度烧伤病人在受伤当天做了创面切痂和植皮,17 d便痊愈出院,50年代Brwn采用了大面积切痂,大张异体皮覆盖术.1960年Jackson报导烧伤后24 h内首次切痂,大切除面积25%,效果满意.

  •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HaCaT角质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梁鹏飞;蒋碧梅;张丕红;杨兴华;龙剑虹;黄晓元

    烧伤后由于坏死组织刺激,引起创面局部中性粒细胞和单巨噬细胞聚集、黏附和释放炎症介质,导致机体血中和痂下水肿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明显升高,而烧伤创面愈合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角质细胞的功能,这些炎症因子会不会导致角质细胞凋亡呢?其发生机制又如何呢?本研究拟HaCaT细胞为模型,观察TNF-α作用下HaCaT细胞的凋亡情况及其主要信号通路的激活.

  • 烫伤豚鼠痂下水肿液诱导肝细胞凋亡和坏死

    作者:李志清;周一平

    目的探讨烧伤痂下水肿液(STF)在诱导肝细胞凋亡和坏死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建立Ⅲ°30%体表总面积(TBSA)烫伤的豚鼠模型并提取其STF,将STF与正常肝细胞共同孵育12、24 h后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百分率,同时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结果 STF刺激肝细胞12 h即可诱导肝细胞凋亡与坏死,随着刺激时间延长,肝细胞凋亡及坏死率增加,且肝细胞培养液中LDH和ALT的活性进一步增强.结论烧伤后STF可诱导肝细胞凋亡与坏死,在烧伤早期脏器损害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严重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于痂下水肿液的实验研究

    作者:荣新洲;陈惠英;肖光夏;李志清;张雅萍;周一平

    目的证实严重烧伤后肠道细菌能移位至痂下水肿液的推想.方法采用Wistar大鼠40只,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大鼠造成30%TBSA度烫伤模型,胃肠道导入产灵菌红素的粘质沙雷氏菌作为示踪菌,对照组与实验组采用同一烧伤模型,而胃肠道导入生理盐水.在严格防止外界污染的条件下,对其痂下水肿液作细菌普通和定量培养.结果实验组30只大鼠中15只的痂下水肿液出现示踪菌,而早出现的时间为伤后12 h,24 h示踪菌量达到1.67×109 cfu/L,对照组中无阳性发现.结论严重烧伤早期肠道细菌可移位于痂下水肿液,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达到对生命造成威胁的数量.

  • 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感染源的初步分析

    作者:荣新洲;周一平;吴永恒;李志清

    目的分析烧伤痂下水肿液的细菌感染来源.方法收集临床痂下水肿液标本27人份,普通培养后,以Vitek-AMS作细菌鉴定,并同时作同一部位或相邻部位创面分泌物细菌鉴定行比较.结果 (1)痂下水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7%(10/27),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5%(23/27);(2)痂下水肿液10份阳性结果中创面培养结果同时阳性的有9份,细菌种类一致者为70%(7/10),不相同者为20%(2/10);(3) 痂下水肿液中检出细菌以G- 杆菌为主60%(6/10),亦可见G+球菌,30%(3/10)和混合生长者10%(1/10).结论上述结果提示痂下水肿液细菌主要来自创面,但也有少数来源不明确,可能与内源性感染有关.

  • 严重烧伤后阿米卡星在痂下水肿液药代动力学变化

    作者:杨荣华;荣新洲;张涛;华荣

    目的 探讨阿米卡星于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单剂使用后在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 10例严重烧伤早期患者在60min内单剂匀速静脉滴注阿米卡星400mg,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痂下水肿液,利用TDx以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浓度,使用3P97软件计算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研究显示-静脉滴注400mg阿米卡星后,痂下水肿液药物浓度一时间数据以二房室模型拟合佳,阿米卡星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α=(4.35±1.66)h,t1/2β=(80.04±9.52)h,Vc=(13.17±1.32)L,AUC=(1802.49±285.68)μg·h·ml-1,CLs=(0.2272±0.0383)L·h-1.结论 阿米卡星在严重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的总体清除率明显减少,半衰期明显延长,为正常健康者血清半衰期的(28.20~44.78)倍,单剂使用后其有效抗菌浓度可维持24 h以上,说明早期短程用药即能长时间潴留在第三间隙,在创面基底和创周形成有效的抗生索屏障,有利于防治烧伤创面侵袭性感染.

  • 痂下水肿液对体外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

    作者:陈静;任加良;周一平

    痂下水肿液(subeschar tissue fluid, STF)被称为"生物活性库",含有高于血浆水平的内毒素、TNF-α等活性物质[1].临床上,烧伤患者在水肿液吸收阶段常出现体温升高、心率呼吸增快等全身性炎症反应表现.为阐明STF与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我们观测了STF对体外培养巨噬细表1 STF及HHS对巨噬细胞活性与TNF-α及IL-1的影响±s组别n细胞活性(A值)TNF-α(pg/ml)IL-1(A值) STF组6 622.5±75.5 145.15±22.91 0.790±0.044HHS组6436.2±73.876.55±9.720.632±0.125空白组6428.4±65.667.75±1.890.649±0.063与HHS值及空白组比较 P<0.01胞的作用.

  • 痂下水肿液对烧伤机体的利弊作用

    作者:荣新洲

    随着烧伤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烧伤救治过程中的许多难题陆续被攻克,许多复杂的发病机制也纷纷被发现和掌握.作为烧伤后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副产品--烧伤痂下水肿液,在烧伤后的较长时间内一直存留于机体,其对机体的影响也逐步被广大烧伤医务工作者所认识和利用.

  • 家兔烫伤后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吸收现象及药代动力学观察

    作者:王震;荣新洲;张涛;杨荣华

    目的 了解家兔烫伤后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的浓度变化,分析其规律. 方法 采用成年雄性新西兰家兔3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7只.实验组家兔背部制成8%TBSA的Ⅲ度烫伤,同时痂下注射人血白蛋白作为示踪白蛋白,于伤后2、4、8、16、24、48、72 h取血液标本1.5 mL;对照组家兔除不予烫伤外,其余处理同实验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示踪白蛋白的浓度,以生化分析仪检测家兔血清白蛋白的浓度.采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拟合模型并计算示踪白蛋白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结果 (1)实验组家兔伤后各时相点示踪白蛋白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于伤后8 h达峰值[(421±10)μg/L].(2)实验组家兔血清白蛋白浓度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对照组浓度变化不大.(3)实验组家兔示踪白蛋白的分布相半衰期(4.0271h)约为对照组(12.0907 h)的1/3.曲线下面积(22 336.38 μg·h·mL~(-1))则约为对照组(5827.77μg·h·mL~(-1))的4倍. 结论 正常情况下,皮下组织中的白蛋白可以回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出现明显炎性反应(如深度烧伤)后其白蛋白回吸收更早、更快、量更大;烧伤后早期白蛋白经血管外渗的同时也存在回吸收人血的现象.

  • 严重烧伤患者应用万古霉素后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

    作者:杨荣华;荣新洲;张涛;华荣

    目的 了解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应用万古霉素后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10例严重烧伤患者,入院后1~2 h开始静脉滴注万古霉素500 mg,60 min匀速滴完.于给药后1、2、4、8、24、48、96、144、192、240 h各取痂下水肿液0.5 ml,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万古霉素浓度,采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处理药物浓度数据,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参数.结果 患者痂下水肿液万古霉素浓度-时间数据以二房室模型拟合为佳,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布相半衰期(3.7±2.6)h、消除相半衰期(92±12)h、表观分布容积(26±6)L、曲线下面积(1279±256)μf·h·ml-1、总体清除率(0.40±0.08)L/h.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使用万古霉素后,该药能较长时间潴留在第三间隙,其抗菌浓度可维持24 h以上,有利于防止创面侵袭性感染.

  • 严重烧伤后亚胺培南在第三间隙代谢与潴留的临床评估

    作者:荣新洲;贝春花;黄晓桦;李庆辉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抗生素在第三间隙水肿液中的半衰期和潴留状况. 方法选择8例严重烧伤患者和8例正常自愿者分别作为烧伤组和对照组,利用高效液相法检测血浆、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的含量及药代动力学改变,并通过测定机体水肿量推测第三间隙亚胺培南总量. 结果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的半衰期较血浆长[(2.53±0.71)h vs (1.73±0.57)h],P<0.05;随着时间推移和重复静脉滴注亚胺培南后,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浓度逐渐升高[(11.67±2.98)μg/ml vs(15.45±4.10)μg/ml ],P<0.05;第三间隙中亚胺培南总含量明显增加,用药1 h与以后各时相点比较,P<0.01. 结论严重烧伤后第三间隙组织液中存在抗生素潴留现象,其返释血中可延长血浆半衰期与抗感染作用时间.

  • 痂下水肿液诱导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静;周一平;任加良;荣新洲

    目的观察痂下水肿液(subeschar tissue fluid, STF)对大鼠机体及体外腹腔巨噬细胞的作用,探讨其与炎症介质的关系.方法将Wister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即STF组、正常人血清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通过二道生理记录仪记录各组大鼠呼吸心率的变化,取血标本测定肝肾功能指标,留取肝、肺、肾、心组织作常规病理检查,并测定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及其分泌TNFα、IL-l能力的变化.结果 STF可使大鼠心率呼吸加快,作用6 h时,分别为(399.7±35.6)次/min和(86.7±12.1)次/min;白细胞增多,12 h时为(10.9±2.4)×109/L;肺、肝、肾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体外实验证实STF可提高巨噬细胞活性及分泌TNFα、IL-1的能力. 结论 STF可诱导大鼠发生SIRS,并可进一步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