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边支双导丝在必要性支架技术处理真分叉病变中的边支保护作用

    作者:王均志;陈红磊;孙立娜;祝斌;刘曙杰

    目的:比较在处理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时,边支内预留双导丝与传统预留单导丝,在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对边支的保护作用。方法105例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随机分为两组:A 组(53例)放置单导丝于边支内;B 组(52例)放置双导丝于边支内。2组患者均采用必要性支架植入技术,在完成主支内球囊预扩张、支架置入后,比较两组间边支闭塞的发生率、边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及完成交换导丝的时间、边支需植入支架的情况。结果 A组7例(13.2%)发生边支闭塞,B组0例发生边支闭塞,P<0.05;边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A组37.7%(20例), B组11.6%(6例),P<0.05;完成交换导丝的时间,A组(26.4±13.6)min,B组(14.2±10.6) min,P<0.05。A组中有22例(41.5%)边支植入支架,B组有5例(9.6%)边支植入支架,P<0.05。结论在真分叉病变中,双保护导丝较传统的单导丝放入边支或重要分支,在完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置入后可以明显减少边支的丢失,预防边支开口狭窄加重,保证交换导丝顺利,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同时也减少了边支支架的植入,降低了手术费用。

  • 边支双导丝技术在分叉病变中的边支保护作用

    作者:王均志;丁会霞;刘曙杰;陈红磊;祝斌

    目的 比较在处理冠脉分叉病变时,边支内预留双导丝与传统预留单导丝在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对边支的保护作用.方法 120例冠脉分叉病变,随机分为两组:A组(60例)放置单导丝于边支内;B组(60例)放置双导丝于边支内.两组患者均采用必要性支架置入技术,在完成主支内球囊预扩张、支架置入后,比较两组间边支闭塞的发生率、边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及完成交换导丝的时间,边支需置入支架的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术后心肌肌钙蛋白T的变化.在6~12个月时随访冠脉造影了解边支的狭窄程度.结果 A组7例(11.6%)发生边支闭塞;B组0例发生边支闭塞(P<0.05);边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A组36.7%(22例),B组10%(6例)(P<0.05);完成交换导丝时间,A组(26.0±14.5)min,B组(15.0±11.4)min(P<0.05).A组中有24例(40.0%)边支置入支架,B组有5例(8.3%)边支置入支架(P<0.05).术后A组中有12例患者cTnT升高,平均为(0.206±0.031)ng/ml,B组中有1例cTnT升高,为0.168 ng/ml.A组有23例患者6~12个月接受了冠脉造影复查,B组有20例患者复查了冠脉造影.冠脉造影提示A组23例患者术后即刻有3例边支完全闭塞,术后随访仍有2例为完全闭塞,而在B组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均无边支闭塞;A组边支术后即刻狭窄程度平均为(68.72±14.21)%,随访为(43.25±18.42)%,B组边支术后即刻狭窄程度平均为(52.47±12.63)%,随访示边支狭窄程度为(21.52±10.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分叉病变中,双保护导丝较传统的单导丝放入边支或重要分支,在完成冠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置入后可以明显减少边支的丢失,减轻边支开口狭窄程度,减少心肌损伤,保证交换导丝顺利,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同时也减少了边支支架的置入,降低了手术费用.

  • 内镜辅助下双导丝引导空肠营养管置管的护理配合

    作者:姜彤;安慧玲;郝兰婕;常燕;张红丹

    目前,放置空肠营养管的方法很多,内镜下置管法以其方便、无创和简单易行而成为目前常规置管方法.但对于幽门梗阻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水肿、胃输出襻入口高度水肿病变时,常规放置肠内营养管十分困难,常限制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使用及推广,而导致被迫实施肠外营养支持.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对12例幽门梗阻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水肿、胃输出襻入口高度水肿这类复杂患者在内镜辅助下双导丝引导(指引导丝和置管导丝)空肠营养管的放置,取得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 双导丝技术用于插管困难型ERCP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杨卓;麻树人;张宁;赵云峰;赵志峰;潘汝明;高飞;韩笑;高峰;张迎春;宫照杰;杨琳;常丽雅;胡馨予;袁爱娇;孙亚男;金小龙

    目的 探讨双导丝技术在困难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776例困难ER-CP患者中701例胆道插管困难者采用先保留胰管导丝,再从胰管导丝左上角插入胆道导丝的方法进行胰胆管造影;75例胰管插管困难者采用先保留总胆管导丝,再从胆道导丝右侧垂直于十二指肠乳头方向插入胰管导丝的方法进行胰胆管造影.结果 701例胆道插管困难者首次ERCP检查成功697例(99.4%,697/701);75例胰管插管困难者中74例(98.7%,74/75)首次检查成功.结论 ERCP双导丝技术运用简易,首先选择容易插管的胆管或胰管留置导丝可提高对侧管道的插管成功率.使检查时间明显缩短.

  • 双亲水导丝引导输尿管硬镜进镜法在输尿管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李瑞斌;王霏;赵延春

    目的:探讨双亲水导丝引导输尿管硬镜进镜法在输尿管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某院进行输尿管镜手术的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为其应用双亲水导丝引导输尿管硬镜进镜的一次性成功率及发生进镜相关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这些患者在进行输尿管镜手术时均一次性成功进镜,其进镜的成功率为100%.在这些患者中,有2例患者在术中发生输尿管膀胱开口处粘膜层挫伤合并少量出血,未经特殊治疗自行痊愈.这些患者在进行二期双J管取出术时未发现输尿管膀胱开口处狭窄的情况.在术后对这些患者进行8~12周的随访,未发现其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将双亲水导丝引导输尿管硬镜进镜法用于输尿管镜手术中可显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患者术中输尿管损伤、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 双导丝插管技术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致胆总管插管困难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郑丰平;郭云蔚;缪惠标;王卫东

    目的 探讨双导丝插管技术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致ERCP插管困难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1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致ERCP插管困难患者,在判定困难插管的10 min插管时间内导丝已进入胰管的6例患者纳入双导丝组,其他85例患者按抽签单双号方式随机分为2组.双导丝组44例,男41例、女3例,年龄30 ~61岁,平均41岁;常规组47例,男41例、女6例,年龄33~56岁,平均43岁.2组均尝试插管20 min后终止,对2组胆总管插管成功率、获得成功插管的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双导丝组胆总管插管成功率为36/44(81.8%),常规组为33/47(70.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导丝组获得成功插管的时间为(11.7±3.2)min,明显短于常规组的(16.8±2.8) min(P<0.05).双导丝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25.0%(11/44),常规组为21.3%( 10/4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无严重感染、大出血和穿孔并发症发生,常规组术后确诊2例轻度胰腺炎,双导丝组无一例发生胰腺炎.结论 双导丝插管技术能较快地获得成功胆总管插管,未较常规插管明显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可在肝移植术后致ERCP插管困难病例中尝试使用.

  • 双导丝引导进镜法在硬性输尿管镜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吴烨;张世革

    目的:探讨双导丝引导进镜法在硬性输尿管镜手术中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14例应用双导丝引导法行经输尿管镜碎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中一次性进镜成功率及进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14例患者均一次进镜成功,成功率为100%.术中输尿管口挫伤2例,少量出血4例.术后随访12周,未见明显远期并发症.结论:双导丝引导进镜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进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极低,且无需特殊处理.

  • 重型颅脑损伤肠内营养患者双导丝鼻胃管置入空肠方法的改进

    作者:景新华;徐静娟;王德生;王燕毅;潘军;王红

    目的 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鼻胃管置入空肠的有效率和安全性.方法 按时间顺序将2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109例、观察组155例.对照组采用单导丝鼻胃管盲插置入空肠;观察组采用改进法即单导丝鼻胃管入胃内后再放入第2根导丝,盲插通过幽门后抽出第2根导丝,再用单导丝鼻胃管送入至85~95 cm,结束送管.结果 两组置入成功率分别为92.7%和9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耗时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发生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或穿孔等置管并发症,均未出现堵管现象.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肠内营养患者采用改进法双导丝鼻胃管置入空肠,有利于提高置管效率,保障患者安全.

  • 鞘中鞘联合双导丝技术易化左室电极导线植入一例

    作者:丁立刚;华伟;蔡迟;牛红霞;刘志敏;樊晓寒;姚焰;张澍

    一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植入患者,术中冠状静脉造影显示左室侧后静脉迂曲,且起始部与冠状静脉主干夹角锐利,导丝难以送入靶静脉.利用鞘中鞘联合双导丝技术,顺利将左室电极导线送入左室侧后静脉,极大的缩短了左室电极导线植入手术时间,减少了射线曝光量.

  • 双导丝并直管交换在入路高度迂曲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

    作者:成钢卫;李水彬;罗丽敏;周坤元;朱钦辉

    目的 研究双导丝合并直型导管交换技术在入路高度迂曲的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 方法 梅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自2005年8月至2013年1月应用双导丝合并直型导管交换技术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15例,分析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和术后3d、1个月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情况,以及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 结果 15例患者中有13例成功植入支架,其中发生颈动脉窦综合征2例,股动脉鞘管周围术后渗血3例,股动脉漏形成1例.1例患者术后NIHSS降低,但头颅CT未见新发脑梗死;与术前[14(9~17)]比较,15例患者术后1月NIHSS评分[11(8~13)]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153,P=0.000);患者术后3月mRS评分与术前比较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79,P=0.045). 结论 双导丝合并直管交换技术在入路高度迂曲的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安全有效.

  • 重症患者双导丝盲视法置鼻肠管肠内营养临床可行性研究

    作者:徐文婷;黄东健;廖广园;靳国青;徐仲

    目的 评价双导丝盲视法置鼻肠管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中的应用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在100例重症患者中,分别采用盲视法将双导丝+甲氧氯普胺(A组)50例和单导丝+甲氧氯普胺(B组),50例由CORFLO胃肠营养管经胃通过幽门推送至空肠,立即进行腹部X线明确管端位置.监测患者置管前、中、后1h心率(HR)、呼吸(R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对置管时间、置管并发症及置管成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双导丝与单导丝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2.0%、80.0%;平均置管时间为(19.12± 5.97) min、(20.88±4.89)min;两组比较,双导丝成功率较单导丝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中患者重要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未发生严重置管并发症.结论 双导丝盲视法置胃肠营养管较单导丝置管成功率高,具有简单易行、安全、侵袭性小,对设备无特殊要求的特点,可作为重症患者EN支持治疗的有效途径之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