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胚层发育不全性先天无牙合患者自体骨移植同期颧种植体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周红珍;李瑾;邹多宏;王凤;王申;吴轶群;黄伟;赖红昌;张志勇

    总结5例外胚层发育不全性先天无牙合患者自体骨移植同期颧种植体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做好口腔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术中做好两种专科手术的护理衔接、配合;术后从生命体征监护、指导进食、植骨区域软组织观察、预防种植体失败及上颌窦感染、心理护理和正确使用义齿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5例患者均获得了有效的口腔生物功能重建.

  • 开(牙合)畸形的矫治

    作者:施长溪;陈吉华;王辉;沈丽娟

    目的探索一种矫治开(牙合)畸形的简易方法.方法采用口腔粘结技术,在牙齿釉质表面酸蚀处理后,用复合树脂粘贴不锈钢丝弯制的小钩,以不同规格的橡皮圈同颌或颌间弹性牵引矫治开(牙合)畸形.结果对22例年龄在7~30岁的儿童或成人,因不良习惯咬牙、吐舌、咬手等,智齿阻生,反(牙合)矫治不当,上前牙乳牙早失以及磨牙囊肿所致的不同程度的开(牙合)畸形进行矫治,全部获得显著效果.结论牙齿贴钩,橡皮圈同颌或颌间弹性牵引矫治开(牙合)畸形,在患者的密切配合下,效果显著,简单易行,优于常规的矫治方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开(牙合)及个别正常(牙合)人群后牙倾斜度的测量研究

    作者:张晔;才伟;张澄;贾秀

    目的 比较开袷和个别正常(牙合)人群上下颌后牙近中倾斜度.方法 选择34例开(牙合)患者和40例个别正常(牙合),拍摄曲面断层片;在曲面断层片上测量开(牙合)患者及个别正常袷人群上下颌第一磨牙,第一、二前磨牙牙长轴的倾斜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开(牙合)患者上下颌后牙近中倾斜度明显大于个别正常(牙合)人群,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无论开(牙合)还是正常(牙合)人群上下颌后牙的近中倾斜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第一恒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前磨牙.结论 上下颌后牙近中倾斜是开(牙合)形成的机制之一,开(牙合)矫治的重点应放在竖直近中倾斜的上颌后牙及下颌第一磨牙.

  • "摇椅形"弓丝治疗开(牙合)产生的作用力的研究

    作者:胡敏;刘磊;吴宏;李洪;陈远萍;徐勇忠

    目的通过分别测量"摇椅形"弓丝对标准模型前牙及磨牙产生作用力的大小,与多曲方丝弓作用力对比寻找适合治疗开(牙合)畸形应用的佳性质及弧度的弓丝.方法:利用组合测量装置分别测出各种弓丝对模型前牙及磨牙的作用力.结果:15°、20°、25°的0.016×0.022″、0.017×0.025″NiNi方丝0.014″不锈钢弓丝及15°20°的0.016″的不锈钢弓丝弯制成的"摇椅形"弓丝对前牙及磨牙产生的力与0.016×0.022″多曲方丝对牙齿产生的力相近.结论:建议临床应用"摇椅形"弓丝治疗开(牙合)患者尽可能应用筛选出的弓丝.

  • 成人高角开(牙合)患者应用Tweed矫治技术治疗疗效评价初探

    作者:江久汇;吴佳琪

    目的 评价成人高角开(牙合)患者应用Tweed矫治技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7例成人高角开(牙合)患者应用Tweed矫治技术进行治疗,在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应用Tweed-Merrifiled颅面分析法对测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7例患者牙(牙合)畸形得到了矫治,面形得到了较大改善.治疗前、后的配对t检验显示,FMA平均减少了2.4°(P<0.01),IMPA平均减小了10.0°(P<0.01),ANB角平均减少了1.8°(P<0.01),Z角平均增大了9.2°(P<0.05).结论 通过Tweed矫治技术对垂直向的控制,即使是成人患者也实现下颌骨的前上旋转,(牙合)平面的前上旋转,前面高得到了控制,面形得到了较大改善.对于高角开(牙合)患者,Tweed矫治技术也不失一种很好的选择.

  • 儿童期咬合紊乱的早期矫治

    作者:王彦;赵玮

    儿童期咬合紊乱不仅影响牙齿的正常萌出和替换,还影响颌面部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和口腔功能,甚至可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因此,对儿童期咬合异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早期矫治的目的是引导颌面部骨骼和肌肉的正常发育、防止乳牙间隙的丢失、顺利完成恒牙列的替换.多数病例可以通过简单的早期矫治恢复正常的咬合和口腔功能,无需在恒牙列替换后再进行复杂的矫正治疗.即使是复杂的病例也可通过早期治疗减小错(牙合)程度,简化后期治疗或避免进行拔牙减数治疗及外科正颌手术治疗.本文就儿童期常见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时机和预防进行讨论.

  • 多曲方丝弓在前牙开(牙合)中的应用

    作者:张进军;张莹

    目的 通过多曲方丝弓矫治前牙开(牙合)畸形,探讨其作用机制,总结其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选择6例恒牙开(牙合)的患者,常规直丝弓排齐后,换用多曲方丝弓进行矫治.6例开(牙合)患者均取得了相对满意的效果,达到了前牙正常覆(牙合)、覆盖及后牙稳定的尖窝咬合关系.结论 多曲方丝弓技术能对临床上较难的开(牙合)患者进行矫治,并且能够缩短疗程.

  • 高角开(牙合)青少年的咬肌肌电研究

    作者:王悦;王雨生;李洪发;李锦标

    目的:研究高角开(牙合)青少年咬肌在息止、紧咬、吞咽和咀嚼运动中的肌电活动特征.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测量20例高角开(牙合)青少年在上述状态下咬肌的肌电活动,并以同年龄段的20例均角正常覆(牙合)青少年作为对照.结果:在大紧咬和吞咽时,高角开(牙合)组的咬肌肌电活动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且咬肌咀嚼周期总时程延长(P<0.01),闭口相至食物粉碎相咬肌活动减弱(P<0.01),出现较多的异常停顿.结论:不同下颌运动状态下,高角开(牙合)青少年与均角正常覆(牙合)青少年的咬肌肌电特征存在差异;提示颅面高角及开(牙合)对咬肌活动和功能有影响.

  • 前牙开(牙合)的骨面型分析与矫治方法的选择

    作者:时一兵

    [目的]通过对前牙开殆患者的骨面型分析,探讨前牙开(牙合)殆的形成机制和矫治方法的选择.[方法]选择24例15-25岁前牙开殆畸形患者,利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开殆畸形的骨面型特征和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间下颌平面角,关节角,腭平面角,基础平面角,上下中切牙交角呈显著性差异.正畸治疗后,两组间覆(牙合),覆盖,上下中切牙交角,上下切牙倾斜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正确分析开殆原因的前提下,利用不同的力学原理选择矫治技术是正畸治疗前牙开(牙合)畸形成功的关键.采用多曲方丝弓技术和直丝弓技术内收前牙、前移磨牙矫治开(牙合)得到了满意效果.

  • 正畸治疗中开(牙合)52例调查报告

    作者:武霞;田国永;李仲影

    正畸治疗可使牙齿排列整齐美观,面形得到改善,但在正畸治疗中,经常遇到一些患者治疗前无开(牙合),治疗中却出现前牙开(牙合).我院1993~2005年正畸640例,其中52例治疗中出现开(牙合),占8.1%.本文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开(牙合)的原因.

  • "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矫治开(牙合)过程中对磨牙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胡敏;李洪;吴宏;刘磊;陈远萍;徐勇忠

    目的验证应用"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矫治开(牙合)畸形的效果.方法建立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在内的(牙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分析矫治力作用在牙体及牙周组织的应力大小及分布以及牙体的位移情况,认清牙齿移动的机理.结果利用"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矫治开(牙合) 67畸形可以使后牙远中直立并压低,前牙在垂直牵引力作用下会抵消"摇椅形"弓丝对其的压低作用而(牙合)向移动.但要注意"摇椅形,,弓丝的弧度不能太大.结论应用"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符合开(牙合)畸形治疗机理:前牙(牙合)向移动,后牙直立及压低.可以取得与应用多曲方丝弓治疗开(牙合)的同样效果,建议临床推广应用治疗开(牙合)畸形患者.

  • 骨性开(牙合)与骨性深覆(牙合)下颌应力及影响因素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刘珺;叶湘玉;周洪;牛百平;陈杰

    目的探讨骨性开(牙合)和骨性深覆(牙合)的下颌应力分布、影响因素及其病因联系.方法通过尸体解剖建立两种错(牙合)的下颌二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模型,按照轴对称原理,在力系分析基础上进行模拟加载,比较下颌应力状况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①咬合瞬间骨性开(牙合)和骨性深覆(牙合)的下颌应力存在明显差异,与骨性深覆(牙合)者相比,开牙合者升支前缘及乙状切迹区呈现更高水平拉应力,而下颌角、角前切迹区压应力水平亦显著增高.②下颌形态是影响下颌应力的主要因素,咀嚼肌方向的作用很小.结论形态变异导致的下颌表面应力差异可能是导致骨性开(牙合)者与骨性深覆(牙合)者下颌骨表面生长改建不同的原因.

  • 骨性开(牙合)与骨性深覆(牙合)的髁状突受力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珺;叶湘玉;周洪;牛百平;李宁毅

    目的探讨骨性开(牙合)和骨性深覆(牙合)的生物力学病因因素.方法选取两类错(牙合)尸体标本,分别解剖获得下颌力系框架,二维计算机模拟进行静态力系分析,比较髁状突受力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①骨性深覆(牙合)者后部齿槽所受垂直肌力高于骨性开(牙合)者.②咬合时两种错(牙合)的髁突受力大小、方向均有明显差异.③颞肌/咬肌的相对活动强度(Ta/Ms)影响髁突受力的大小和方向.结论髁状突局部力学作用的差异可能是面部垂直向生长变异的基础,其中Ta/Ms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 开(牙合)畸形形成机制与临床分型的头影分析

    作者:马永太

    目的探讨头影分析对研究开(牙合)畸形的分型与指导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神山氏开(牙合)分析法对8例开(牙合)病例进行临床诊断、分型.结果本组8例中,Ⅰ型为前牙低位见于3例,Ⅱ型为磨牙高位见于2例,Ⅲ型为骨骼性开(牙合)见于3例.结论通过对开(牙合)畸形的头影分析,在临床上对开(牙合)病例进行矫治计划的制定及建立明确的矫治目标能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磨牙拔除在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严重开(牙合)畸形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作者:杨静

    多曲方丝弓技术早用于简单开(牙合)畸形的矫治,20余年来,多曲方丝弓技术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渐成为临床正畸实践中一项对严重开(牙合)、错(牙合)畸形有特殊疗效的矫治技术.现将2003~2006年共收治的严重开(牙合)畸形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

  • 多曲方丝弓技术在牙齿矫治中的应用

    作者:李焉;刘志萍

    目的:多曲方丝弓技术在开(牙合)与矫治末期精细调整中的影响.方法:用0.014英寸、0.016英寸Ni-Ti圆丝将牙排齐,采用0.018×0.025英寸标准方丝托槽、0.016×0.022方钢弯制"L"形曲,同时配戴不同型号橡皮圈进行牵引.结果:17例开(牙合)病例得到矫正、无复发;14例非开(牙合)病例达到(牙合)稳定状态.结论:利用MEAW技术矫治开(牙合)和进行末期精细调整,技术可靠,效果理想,缩短疗程.

  • 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成年人安氏Ⅱ类1分类并开(牙合)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洪;卢忠林;黄娴君

    目的 研究MBT直丝弓矫治器治疗成年人安氏Ⅱ类1分类并开铪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4例成年人安氏Ⅱ类1分类并开(牙合)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2例)采用MBT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对照组(12例)采用传统直丝弓矫治器治疗.两组均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对治疗前后效果的对比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治疗后两组均有效.尤以试验组为优.治疗后试验组U1-Y平均减小5.48 am,U1-SN平均减少6.670 °U1-L1平均增加5.360°,其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SNA、SNB、MP-SN、L1-Y等指标改变不明显.治疗时间平均24.2个月.结论MBT直丝弓矫治器能更有效地矫正上颌前突、前牙开(牙合),纠正上唇紧张外翻,协调上下唇软组织关系,改善面型.

  • 口腔肌功能与开(牙合)

    作者:陈晓敏

    协调的口腔肌功能对于口腔正常形态和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为正畸矫治的顺利进行和矫治后长期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分析口腔肌功能异常导致开(牙合)的机制,并对开(牙合)的早期肌功能训练进行系统总结.

  • 上颌种植体支抗Ⅲ类牵引矫治骨性Ⅲ类反(牙合)开(牙合)1例报告

    作者:李荣荣;刘璐;刘梦珺;张琰;刘东旭

    伴开(牙合)的反(牙合)常是临床较难矫治的错(牙合)畸形之一,其形成多与上下颌骨三维方向上的不调有关.临床上常根据该类畸形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严重的骨性不调,需要通过手术纠正,对拒绝手术的中重度患者,临床上只能通过矫治错(牙合)牙齿来掩饰颌骨畸形.我们利用上颌种植体支抗Ⅲ类牵引矫治骨性Ⅲ类反(牙合)伴开(牙合)病例1例,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 Ni-Ti摇椅弓配合轻力垂直牵引矫治成人前牙严重开(牙合)1例报告

    作者:周航;王洪宁;秦行林

    前牙开(牙合)是指因骨型异常、肌功能异常、不良习惯及局部牙槽骨发育异常等导致上、下前牙无法咬合的错(牙合)畸形[1],对前牙美观和功能影响较大,患者矫治诉求往往较为强烈.开(牙合)的矫治效果受患者年龄和垂直骨型异常程度的影响[2].青少年由于具有生长发育的潜力,矫治效果较成人更为稳定[3-4].轻度垂直骨性开(牙合)或牙性开(牙合)可进行单纯的正畸治疗[5],严重的骨性开验往往需正畸正颌联合治疗[6].非手术矫治前牙开(牙合)较为困难,治疗后易复发.骨支抗钉可以较好地实现后牙压低及牙弓内收,以矫治开(牙合)[7-8],但植入术不易被患者接受.本文报道1例非手术拔牙矫治前牙严重开(牙合)伴下颌高角正畸病例.

6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