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主视眼转换及视觉质量临床观察

    作者:董潇;李焱;张卫国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是目前应用为广泛的角膜屈光手术方式.近年国内外有研究发现,主视眼眼别与近视性屈光程度眼别呈现相关性,文献[1]报道主视眼可能会随着屈光状态的改变而出现漂移.但对于主视眼在LASIK手术患者视觉质量中产生的影响还知之甚少,因此我们选取了在我院实施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初步分析接受LASIK手术治疗后是否会发生主视眼的转换,以及产生相应的视觉质量改变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 招飞体检主视眼与非主视眼隐斜检查对比观察

    作者:高原;秦力维;曹利群;王静;崔蓓

    目的:观察比较招飞体检主视眼与非主视眼前放置便携式隐斜计,对隐斜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海军招飞体检上站学员350例,利用卡孔法判定被检学员主视眼.主视眼(主视眼组)与非主视眼(非主视眼组)前分别放置便携式隐斜计测量隐斜值;另外采用Von Graefe法(对照组)测量隐斜值.比较3组内隐斜、外隐斜和上隐斜.结果:3组间内隐斜和外隐斜比较,差异显著(P<0.05);主视眼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非主视眼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主视眼组与非主视眼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组间上隐斜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招飞体检主视眼前放置便携式隐斜计,对水平性隐斜(内隐斜和外隐斜)影响显著,对垂直性隐斜(上隐斜)影响不显著;非主视眼前放置便携式隐斜计检查结果更准确.

  • 同量治疗下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视眼与非主视眼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徐洪坤

    目的:探讨同量治疗下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视眼与非主视眼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130例,随机平均分成主视眼组与非主视眼组,两组患者同时给予戴镜、目力训练、视刺激疗法等同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3、6、12个月的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主视眼组治疗效率高于非主视眼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组间无差异。结论同量治疗下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短期内主视眼优于非主视眼,中长期无差异。

  • 同量治疗下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疗效是否存在差异临床研究

    作者:陈敏玲;朱其新;翁振声

    目的:观察研究同量治疗下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本院诊治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患儿主视眼,根据患儿主视眼是否是弱视眼,分为主视眼治疗组与非主视眼治疗组,并应用综合疗法包括戴镜法、CAM视觉刺激疗法、精细目力训练法等进行治疗。于治疗后第1、3、6、12个月检查主视眼组与非主视眼组矫正视力进步行数及基本治愈率。结果治疗的第1个月,主视眼的进步行数多于非主视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的3、6、12个月时比较,两组间进步行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个月时主视眼组的的基本治愈率为61.0%,高于非主视眼组(3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的3、6、12个月时比较,两组间基本治愈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同量治疗下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疗效在短期内存在显著差异,主视眼在短期内可获得更高的视力进步行数及基本治愈率,但在中长期范围内,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的临床效果并无显著性差异。

  •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术后主视眼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朱清明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术后主视眼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0例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分别行主视眼检查,并分析结果。结果术后3个月时右侧、左侧主视眼转变率为25.62%(31/121)、22.78%(18/7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前主视眼矫正视力高于非主视眼( P <0.01),等效球径值高于非主视眼( P <0.01);术后主视眼、非主视眼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P <0.01),等效球径值较术前升高( P <0.01),术后3个月时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矫正视力、等效球径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3个月时主视眼发生转变与未发生转变的患者不同空间频率时对比敏感度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部分术后主视眼会发生转变,主视眼转变对视觉质量无明显影响。

  • 主视眼、双眼眼压在单纯性近视早期的作用研究

    作者:蓝卫忠;杨智宽;徐哲;刘雯;葛坚

    目的研究在单纯性近视早期,主视眼、双眼眼压与双眼近视程度的关系,进而探讨主视眼、眼压在单纯性近视的发生以及发展早期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对双眼屈参差小于1.5D的低度近视儿童进行了双眼Goldman压平式眼压检查、睫状肌麻痹后双眼的电脑验光以及眼轴A超检查,主视眼则采用简化的hole-in-the-card方法进行确定,然后对主视眼、双眼眼压与双眼近视程度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对133名7~13岁的单纯性近视儿童进行测量,平均年龄(10.96±1.55)岁,平均等效球镜(1.73±0.70)D,双眼平均屈光参差(0.22±0.21)D.主视眼的眼压(14.9±2.5)mmHg与非主视眼(15.0±2.5)mmHg无统计学差别(p=0.47),主视眼的等效球镜(-1.73±0.71)D与非主视眼(-1.75±0.72)D也无有意义的相关关系(r=0.03,p=0.772).结论对于没有明显屈光参差的低度单纯性近视,主视眼、双眼眼压与双眼近视的严重程度无统计学的关系,提示在单纯性近视的发生以及发展早期,主视眼、眼压均不起明显作用.

    关键词: 眼压 主视眼 近视
  • 主视眼对LASIK术后视觉质量影响的研究

    作者:蒋韵佳;李一壮

    目的 探讨主视眼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66例(132只眼)近视患者行常规LASIK手术,术后随访3月.观察术前术后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像差、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及主观视觉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主视眼发生改变的患者术后1月时有4例(6.06%)、术后3月时有3例(4.55%).②主视眼与非主视眼比较,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及眩光敏感度:术前、术后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术前主视眼低与非主视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阶像差:术前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彗差主视眼高于非主视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敏感度:术前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3.0c/d、12.0c/d频率对比敏感度主视眼高于非主视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③术后主视眼未改变组主观视觉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各项结果均优于主视眼改变组,但这种优势只有在术后3月的视功能评价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LASIK术后极少数患者主视眼可发生改变.②除术后早期外,主视眼对LAISK术后的视觉质量无明显影响.③在LASIK手术时保持术前术后主视眼一致,能改善患者对视觉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

  • 同量治疗下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疗效比较

    作者:林晓峰;郑敏;翁旭;李虹霓;黄奕霞;曾彩云

    目的 研究同量治疗下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眼科治疗的双眼矫正视力相等或差一行的100例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采用卡洞法检查分成主视眼组与非主视眼组.应用阿托品散瞳检查屈光度及矫正视力,进行双眼同量综合弱视治疗,包括戴镜、精细目力训练、视刺激疗法.于治疗后第1、3、6、12个月检查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矫正视力的进步行数和基本治愈率.结果 治疗前后主视眼眼别未见转换,在治疗的第1、3、6、12个月,主视眼视力进步行数分别为(2.23±1.11)、(3.00±1.33)、(3.48±1.40)、(3.72±1.42),非主视眼视力分别为(1.93±1.27)、(2.98±1.35)、(3.49±1.42)、(3.73±1.38);主视眼基本治愈率分別为51.0% (51/100)、78.0% (78/100)、82.0% (82/100)、87.0%(87/100),非主视眼分别为36.0% (36/100)、74.0% (74/100)、82.0% (82/100)、86.0% (86/100).主视眼矫正视力进步行数和基本治愈率在治疗的第1个月均高于非主视眼,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 =4.18,P <0.01,x2=4.58,P=0.03),而在第3、6、12个月则均相近,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量治疗下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主视眼眼别未发生改变,短期内主视眼的疗效优于非主视眼,而中、长期疗效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 先天性视神经发育不良1例

    作者:石一宁

    患者,男,8岁.以"左眼外斜6年"之主诉入院.6年前患儿家长发现其左眼外斜,在当地某院就诊,诊断"左眼外斜视、弱视",并配镜矫正,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左眼废用性外斜视"收住.查:右眼视力1.0,左眼0.05,矫正0.1(+1.0 D);外眼及前节(-);眼球运动自如,右眼主视眼,右眼注视时,左眼外上斜15°,角膜反射法裸眼-35°,三棱镜-45△.

  • 同量治疗下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疗效比较

    作者:杨萍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眼科收治的60例双眼矫正视力相等或差一行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采用卡洞法检查将患儿分为主视眼组与非主视眼组.对所有患儿使用阿托品散瞳以检查其眼睛的矫正视力和屈光度,并对其进行双眼同量弱视治疗,在治疗后第1、2、4、8个月检查患儿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矫正视力的基本治愈率和进步行数.结果经同量治疗1个月后,患儿主视眼的基本治愈率及矫正视力的进步行数较非主视眼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量治疗2、4、8个月后,患儿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的基本治愈率及矫正视力的进步行数无明显差异(P>0.05).对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进行同量治疗,短期内主视眼的疗效优于非主视眼.

  • 用Worth四点仪法测定主视眼与裸眼视力及屈光度的关系研究

    作者:肖凡;钟笑

    目的研究青少年近视人群使用Worth四点仪法测主视眼与裸眼视力及屈光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初次验光的230例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视力矫正前后分别后投放Worth四点视标测量主视眼,分析主视眼与裸眼视力及屈光度的相关关系.结果矫正前Worth四点仪法测得主视眼多为裸眼视力好眼(P<0.05);矫正后Worth四点仪法测得的主视眼与矫正前一致(P<0.05).结论用Worth四点仪法测定主视眼,矫正前后一致,简单方便,可作为一种测定主视眼的方法.

  • 调节因素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的关系

    作者:高婧;黄旭东;姜雅琴

    目的 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与调节的关系,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双眼白内障程度相近的病例30例共60只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测量主视眼,术前测量在自然状态下和缩瞳后的晶体厚度,取术中撕取的中央部晶体前囊膜做HE染色,进行细胞计数.结果 30例术前术后未出现主视眼转换情况,主视眼和非主视眼在自然状态下和缩瞳后的晶体厚度变化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视眼和非主视眼的晶体囊膜上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606±429)个/mm2和(3913±433)个/mm2,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主视眼因为在日常视觉活动中动用的调节度大,进入眼内的光线量大,可能因此造成了晶体囊膜上皮细胞数目的 减少,导致其白内障发病先于非主视眼.

  • 成年近视患者主视眼与调节因素间关系的研究

    作者:胡培克;李兆春;杨亚波;倪海龙

    背景 主视眼是人类具有功能不对称行为的器官之一,它和非主视眼在很多方面的差异一直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热点,但基于成年近视患者调节功能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 研究成年近视患者主视眼和非主视眼与调节相关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描述性系列病例观察的研究方法,纳入35例年龄为18~ 35岁、双眼屈光不正球镜度为-2.00 ~-10.00 DS、散光度≤1.50 DC且双眼屈光参差≤1.5 DS、佳矫正视力(BCVA)≥1.0的单纯近视患者,采用卡洞法并结合拇指法判断主视眼的眼别,采用主观、客观综合验光法获得受检眼屈光不正的度数,用移近法测量单眼的调节幅度,以附加±0.50 D融合交叉柱镜(FCC)法测量受检眼的调节滞后情况,采用翻转法测量各眼的调节灵敏度. 结果 本组患者的主视眼与非主视眼调节幅度分别为(9.69 ±2.30)D和(9.60±2.37)D,调节灵敏度分别为(11.08±4.20) cpm和(10.63±4.60) cpm,调节滞后量分别为0和0.25 D,主视眼与非主视眼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94、0.260、0.141).右眼为主视眼的患者双眼调节幅度分别为(9.48±2.29)D和(9.33±2.49)D,调节灵敏度分别为(10.50±4.70)cpm和(9.99±4.90) cp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19、0.116),双眼调节滞后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左眼为主视眼的患者双眼调节幅度分别为(9.91±2.35)D和(9.88±2.26)D,调节灵敏度分别为(10.70±3.77) cpm和(11.25±4.27) cp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49、0.295),双眼调节滞后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结论 对于无或有较小屈光参差的成年近视患者,主视眼和非主视眼在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及调节准确性方面无差别.

    关键词: 近视 主视眼 调节
  • 主视眼的形成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万博

    自Porta提出主视眼的概念以来,有关此领域的研究在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十年来通过大脑视皮层的神经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实,主视眼的形成与主视眼柱、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aCaMKⅡ、神经突触以及基因有关.目前,眼科临床对主视眼的认识逐渐加深,并开始应用于验光配镜、准分子激光手术以及白内障手术等领域.就近年来主视眼的形成机制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主视眼转变及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作者:吴敏;叶剑;孙敏;徐燕;唐颖

    目的 观察分析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患者主视眼的转变及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双眼行白内障手术患者46例,年龄(65.8±1.3)岁.按术前屈光度分为:A组(27例),双眼等效球镜度数差异<2D;B组(19例),双眼等效球镜度数差异≥2D.所有患者均行术前及术后3个月屈光度检查,使用盲法行术前及术后1、3个月主视眼测量检查,术后3个月行对比敏感度检查和视觉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术后1个月13例(28.3%)发生主视眼转变,A组9例,转变率33.3%,B组4例,转变率21.1%,2组间转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1例(23.9%)患者发生主视眼转变,A组7例,转变率25.9%,B组4例,转变率为21.1%,主视眼转变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主视眼较非主视眼近视屈光度低(P=0.01),术后主视眼与非主视眼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主视眼发生转变与未发生转变的患者对比敏感度及视觉满意度问卷调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术后存在主视眼转变,但主视眼转变对视觉质量无影响.不同程度的屈光参差患者白内障术后主视眼转变无明显差异.

  • LASIK术后主视眼的变化

    作者:李宇;邓应平;王琳;周李;邱乐梅

    目的:观察LASIK术后主视眼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来50例LASIK术后主视眼的变化.结果:49例近视眼获LASIK手术矫正后,主视眼无变化,1例主视眼发生变化.结论:LASIK手术后一般不会导致主视眼的变化.

    关键词: LASIK 主视眼 变化
  • LASIK术后主视眼与非主视眼一致性平衡情况分析

    作者:黄欢;王立;彭超;沈孝军

    目的:评估LASIK术后主视眼与非主视眼间的一致性平衡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我院行LASIK术的患者37例74眼的术前(双眼均矫正为佳矫正视力,而不是采取主视眼足矫、非主视眼稍欠矫的方法)、术后1d;1,3,6mo裸眼视力,将患者分为3组,第一组其主视眼视力=非主视眼视力,第二组主视眼视力>非主视眼视力,第三组主视眼视力<非主视眼视力,并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结果:除了术后1d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上意义外,术后1,3,6mo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上意义.结论:LASIK术后主视眼和非主视眼状况1mo及以后与术前相比情况稳定,无明显变化,LASIK术并未改变患者的主视眼、非主视眼两眼间的一致性平衡状态.

  • 青少年屈光不正性弱视在同量综合弱视治疗下眼调节微波动的变化及主视眼疗效

    作者:肖强

    目的:探究青少年屈光不正性弱视在同量综合弱视治疗下眼调节微波动的变化及是否对主视眼有疗效。
      方法:选择本院常规体检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铜卡法辨别屈光不正性弱视组的主视眼和非主视眼,各63例63眼;正视眼者60例120眼为正常组。研究对象均采用散瞳并使用电脑验光联合带状检影镜检影,检查屈光度。对观察组主视眼和非主视眼配合适矫正眼镜,给予双眼同量综合弱视治疗。正常组不给予任何治疗。于同量综合弱视治疗后1、3、6、12 lo末检查观察组和正常组矫正视力的疗效,并检测完全治疗后观察组和正常组分别在25、33、50 cl距离处阅读过程中的调节微波动,每个注视距离检测5 lin。计算和分析调节微波动低频段( LFC )。随后采用i-Trace波前像差仪检测正视眼组和观察者研究对象全眼像差,用Hulphrey角膜地形图仪采集和计算角膜像差,比较正常组和观察组调节微波动的差异,并分析调节指标与波前像差间的关系。
      结果:经统计分析,观察组LFC 值在25、33、50 cl距离下分别为0.086±0.022、0.057±0.032、0.041±0.028D2/Hz,
      分别显著高于正常眼组在25、33、50 cl 距离下 LFC 值0.047±0.023、0.037±0.021、0.027±0.011D2/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同量治疗下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短期内主视眼的疗效优于非主视眼,而中、长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主视眼与非主视眼角膜像差无明显差异。在较近阅读距离下,调节微波动中的LFC能量弱视患者高于正视眼者。

  • 巴基斯坦海德拉巴地区连续性斜视17例手术治疗临床观察

    作者:

    目的:观察接受斜视手术的连续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过程和治疗效果.方法:连续性斜视患者(<45岁)分为两组:其中第1组为内斜视患者;第2组为外斜视患者.我们使用棱镜屈光度(PD)来测量患者的偏斜角,对第一次手术后的患者在随访期间(6mo内)进行保守疗法.同时选择随访6mo后偏斜角仍超过15PD的斜视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本实验所有参与对象均进行了强制性检查.所有二次手术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并于术后3,15d;3,6mo进行追踪随访.结果:在整个研究期间有28.8%的患者发展成为连续性斜视.所有斜视患者主视眼(固视眼)的二次手术均在一次手术后6~9mo内进行.经过二次手术干预后,在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并未出现过矫的趋势.结论:在二次手术过程中我们需谨慎肌肉矫正以避免日后过矫.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