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卒中合并下肢深部静脉血栓36例分析

    作者:高秀菊

    对我科近3 a脑卒中合并下肢静脉血栓36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6例,女20例,年龄60~77岁.脑梗塞20例,脑出血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本组合并高血压病25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8例,合并房颤2例;意识清楚24例,意识障碍12例;右偏瘫、失语18例,左偏瘫9例,四肢瘫、构音障碍4例,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5例.

  • 腰椎间盘突出并发深静脉血栓误诊2例分析

    作者:金霖峰;杨永林;王黎鹏

    腰椎间盘突出并发深静脉血栓(DVT)是术后并发症中少见的一种,首发症状可表现为低热,易造成误诊,结合我院2002/2008年误诊2例,分析如下.

  • 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张伟

    目的:总结神经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和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神经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提出相应的术后预防措施.结果:由于及时治疗和落实护理措施,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患者全部治愈,没有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积极治疗和及时落实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防止DVT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颈内静脉血栓致严重失衡综合征1例分析

    作者:郝立海;郑情情

    颈内静脉血栓是颈内静脉插管长期留置的并发症之一,但由颈内静脉血栓致透析患者出现难以纠正的严重失衡综合征者少有报道,现我科收治的1例分析如下.

  • 以咽部肿块首发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分析

    作者:杨泽松;陈建斌;胡妮妮;唐晓琼

    现将以咽部肿块首发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分析如下.

  • 乳腺癌股静脉穿刺置管化疗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分析

    作者:刘畅;贾志凌;张宏艳

    对我科收治乳腺癌股静脉穿刺置管化疗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54岁.2007-11右乳腺肿物穿刺确诊为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A期 T2N0M0),为行新辅助化疗入院,入院后(2007-12-07)采用深圳市益心达医学新技术有限公司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右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置管后行2周期NP(诺维本联合顺铂)方案化疗.

  • 溃疡性结肠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分析

    作者:贾树杰;李书香;马擘

    溃疡性结肠炎(UC)为临床常见的炎症性肠病,肠外并发症较多,诸如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结节性红斑等,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病案较少,现就我院近期收治2例分析如下.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患病率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纪强;朱江波;李娟;袁利民;黄素贞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病率.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入选的36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双下肢深静脉检查,计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病率.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病率为11.3%,其中年<龄60岁、60~75岁及>75岁的患病率分别为7.2%、8.7%和17.1%,病史<1 a、1~3 a及>3 a的患病率分别为6.5%、8.5%和16.7%,心功能Ⅱ级、Ⅲ级和Ⅳ级的患病率分别为7.0%、10.2%和17.6%.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其总的患病率为11.3%,随着年龄的增长、病史的延长及心功能级别的加重患病率逐渐增加.

  • 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致肺栓塞的研究

    作者:刘淑萍;姚克纯;李利;邵波;张龙方;龙丽娟;郭蕾;吴迪

    目的利用快速、便捷、无创的超声技术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的关系. 方法对临床综合诊断肺栓塞24例患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结果超声心动图发现肺栓塞直接征象5例.发现间接征象10例,主要表现为典型右心负荷过重合并肺动脉高压.血管超声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4例. 结论超声检查是肺栓塞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而且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更是快速、无创、准确的首选方法,对临床诊断具有很大的帮助.

  • 浅论肿瘤PICC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及护理策略

    作者:郑月

    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为肿瘤患者静脉给药常用途径,但其主要并发症之一静脉血栓可直接影响置管的使用和留置时间。相关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肿瘤的高凝状态、肿瘤类型、导管类型以及穿刺部位等因素相关,为保证PICC置管的正常使用及留置时间,可在早发现、早诊断、药物封管、熟练穿刺及科学宣教等方面作加强。

  • 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作者:张其云;孔德霖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抗凝、溶栓等治疗后62例治愈,发展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 39例;并发肺栓塞(PE)3例,死亡1例;脑出血2例,死亡1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是诊断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用的方法,一经确诊,应尽早进行抗凝、溶栓治疗,防止DVT蔓延和PE的发生,同时可以减少PTS的发生率.

  • 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对策

    作者:李长海;张希全;朱伟;董戈;张清;郭锋

    目的:探讨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综合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采用综合介入治疗的488例急性或亚急性混合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先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再行机械性血栓碎吸、导管溶栓、抗凝等治疗;如合并症状性肺栓塞,则行肺动脉导管溶栓治疗;如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同时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或支架植入治疗.结果:症状性肺栓塞发生率为7.58% (37/488),2例(2/37)抢救无效死亡.综合介入治疗中血管损伤发生率为9.22% (45/488),滤器拦截大块血栓的发生率为16.60% (81/488).术后抗凝过程中发生异常出血率5.53% (27/488),2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451例患者获随访4~94(平均41)个月,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11.53% (52/451);PTA后出现静脉再堵塞发生率为40.19% (43/107);支架植入后静脉再堵塞发生率为6.6% (7/106).结论:综合介入疗法治疗混合型下LEDVT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预防.

  • 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Cockett综合征

    作者:刘贤华;赵军;董国祥;栾景源

    目的探讨老年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Cockett综合征(CS)的关系.方法将13年间收治的89例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分成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分析两组DVT的发病原因,比较两组DVT与CS的关系.43例≥60岁者为老年组,46例<60岁者为中青年组,两组均行手术取栓治疗.结果老年组伴有CS者25例,发生率为58.1%;中青年组伴有CS者37例,发生率80.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S是DVT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人DVT伴CS的发生率较中青年低,而老年人因卧床、外伤骨折、肿瘤、高凝等因素所致的DVT患病率增高.

  •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致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何华斌;陈群;肖喜风

    目的 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致肺栓塞独立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及临床干预.方法 连续性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因下肢浮肿在福建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21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双下肢深静脉造影联合双肺动脉造影结果,将确诊肺栓塞的患者纳入研究组,无肺栓塞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并收集深静脉血栓的病变部位、年龄、性别、肿瘤、高脂血症、外伤手术史、静脉血栓史、吸烟史、内科相关疾病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上述VTE危险因素导致肺栓塞危险的异同.结果 在21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外伤手术史、糖尿病、脑梗死是发生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具有统计学意义(OR =3.2,2.6,4.6,3.8,3.2,P<0.05).结论 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外伤手术史、糖尿病、脑梗死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导致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明显的危险倾向性.

  • 深静脉血栓形成继发动静脉瘘的初探

    作者:王茂华;吴学君;金星;周正统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患病后易造成肢体病残,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DVT系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地凝结,好发于下肢,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及长期卧床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危及生命[1].临床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继发动静脉瘘,由于临床上缺乏对DVT后继发性动静脉瘘的认识,这种继发性动静脉瘘往往被忽略而漏诊,这就进一步加重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症状;并且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2],治疗动静脉瘘只是封堵了瘘口,而形成动静脉瘘的病理生理基础没有解决,动静脉瘘可能复发[3],所以笔者以本文初步探讨其发病机制.

  • 加速康复外科干预预防中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 T形成的效果研究

    作者:王志远;马建兵;魏威;王曦;张维杰;张瑜;黄宁;肖琳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外科干预措施在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 V T)形成的效果.方法: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加速康复外科干预组和传统方法干预的对照组.加速康复外科包括早期功能锻炼、饮食饮水指导、下肢气压泵及弹力绷带梯度加压和药物预防四项干预策略,术前及术后7d内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下肢DV T的相关症状,术后5~7 d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DV T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术后比较,患者的髌上、髌下、踝上肢体直径缩小(P<0.05),Neuf征及Hofman征发生率降低(P<0.05),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干预能够减轻TKA患者术后DVT的相关症状,同时降低TKA术后DVT的发生率.

  • 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32例综合治疗分析

    作者:孙小红;高晓梅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2例下肢深静脉并发肺栓塞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分别置入下腔静脉滤网;行局部和全身溶栓、抗凝等治疗,分析术后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变化及其疗效.结果:32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24h,患者生命体征及动脉血气分析明显好转;肺栓塞治愈13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应进行综合治疗,方能做到早期有效.

  • 门静脉血栓形成治疗37例

    作者:卢翔;赵青川;张力;李小顺;李向阳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栓形成(PVT)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和在单个中心的治疗及管理模式.方法:选择PVT患者37例,观察分析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及治疗方法、预后.结果: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如:肝硬化门脉高压或高凝症)表现95%,症状是腹痛、脾肿大、发热、腹水、呕血和体重减轻;腹痛和发热在急性PVT患者中发生很普遍.常见的并发症是脾肿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或无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腹水;静脉曲张和出血在慢性PVT患者中很普遍.接受抗凝治疗获得部分或完全再通.静脉曲张患者行经皮门静脉造影+溶栓导管植入术、TIPS介入疗法和在内窥镜下套扎术处理结合药物治疗,静脉曲张可消退,1年总的病死率4%.结论:大多数患者合并有局部和全身因素;部分或完全再通的患者普遍应用抗凝治疗;积极地综合介入治疗结合药物治疗,患者静脉曲张消退显著.

  • 抗凝并早期被动活动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康汇;黄小强;廖永华;巩四海

    目的:寻找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佳预防方案,评价围手术期抗凝并早期持续被动活动(CPM)对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对接受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者280例(均为单侧关节置换)根据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的不同,采用分层随机化的方法前瞻性地分成空白对照组(对照组,n=70)、单纯抗凝组(抗凝组,n=70)、单纯早期被动活动组(CPM组,n=70)和抗凝+CPM锻炼治疗组(观察组,n=70).手术后第4天观察各组患者下肢的肿胀情况,并行术侧下肢彩色多普勒血管检查,诊断DVT.统计各组中DVT的发生率.结果:抗凝组术后DVT发生率25.7%,CPM组30.0%,观察组12.9%,对照组45.7%,经统计学检验,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抗凝并早期被动活动对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 间歇性充气压力泵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观察

    作者:雷晓丽

    下肢深静脉血栓(DV T )是骨科下肢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轻者早期可造成肢体肿胀、疼痛、功能障碍,重者血栓脱落可进入肺循环发生肺动脉栓塞,危及生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有昏迷症状,自主活动消失,全身血流缓慢,下肢静脉回流距离远,动力逐级递减,血液更易于凝集,且骨折肢体处于制动位置,主动运动减少,这些因素均极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对6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下肢骨折患者采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预防DVT ,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