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血脂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杜习智;王豫辉;董根山;王爱风;孟宪丽;李瑞敏;王留义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48例ACS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常规组),治疗组在患者发病48h内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和QuicRead法分别测定二组血浆中治疗前、治疗4周时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并设健康对照组(健康组).结果:ACS患者CRP、TNF-a、IL-6水平较健康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4周后两组CRP、TNF-a、IL-6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治疗组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CS早期患者血浆CRP、TNF-a、IL-6水平较健康人明显升高,ACS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血脂和血浆炎症因子水平.

  • 辛伐他汀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发生率疗效观察

    作者:白焕英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再发生率的疗效.方法:对照组常规给予β受体阻滞剂、阿斯匹林、ACEI、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药物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 每晚1次口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不稳定型心绞痛,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再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缺血性猝死的发生率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再发生率,缺血性猝死的发生率.

  • 阿替洛尔对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肌缺血影响的研究

    作者:吕建平;冉红;崔晓岗

    目的:研究阿替洛尔对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肌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0例择期手术病人(ASAⅡ~Ⅲ级)随机分为阿替洛尔组和安慰剂组.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围术期ST段变化情况 ,并测定术后1h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浓度.结果:心电Holter显示两组病人术前及术中组间相比,心肌缺血无差异(P>0.05),术后阿替洛尔组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5);cTnI的浓度测定也表明,术中阿替洛尔组心肌缺血损伤程度低于安慰剂组(P<0.05).结论:阿替洛尔能够有效预防冠心病患者术后心肌缺血,减轻术中心肌缺血损伤.

  • 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采用瑞舒伐他汀对其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影响探讨

    作者:韩永华;牛红霞;高娜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采用瑞舒伐他汀对其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稳定性老年冠心病患者87例,随机分成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治疗和安慰剂治疗3组,每组29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根据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流式细胞仪等仪器检测出的TG、TC、LDL‐C、HDL‐C、外周血EPCs频率观察、对比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4周治疗,瑞舒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TG、TC、LDL‐C水平均低于安慰剂组(P<0.05),而瑞舒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组外周血中EPCs频率均高于安慰剂组( 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能降低冠心病患者的TG、TC、LDL‐C值,同时也可有效提高外周血EPCs频率,具有发挥调脂与非调脂的效果,对心血管事件发生有降低和预防作用。

  • 叶酸在冠状动脉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丁辉;何琳;张胡金

    目的:研究叶酸治疗冠状动脉病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主要分支中至少一支血管管腔狭窄≥50%,且未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口服叶酸5mg ,1次/d ,对照组只给予基础药物治疗。1年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选取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冠状动脉血管管腔狭窄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叶酸治疗可以降低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减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作者:杨朴;薛桦礂

    目的: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分析不同剂量(20mg/d和40mg/d)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调脂治疗中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以抽签方法选择120例冠心病患者,均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将患者编号分组,60例患者服用剂量为20 m g/d ,记为对照组;另外60例患者服用剂量为40 m g/d ,记为观察组。比较不同剂量药物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质(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均优于本组治疗前情况(P<0.05),观察组指标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但是组间治疗情况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7%(7/60)和10%(6/60),数据分析无统计学差异(χ2=0.058,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高剂量服用并不会增加副作用发生的可能性,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 法莫替丁与雷贝拉唑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影响的比较

    作者:李阳;王芝荣

    目的:探讨法莫替丁与雷贝拉唑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0例,随机分为雷贝拉唑组、法莫替丁组与对照组,均给予阿司匹林300mg/d,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继以75mg/d维持剂量抗血小板治疗,观察雷贝拉唑、法莫替丁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三组间P-选择素、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及血小板聚集试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雷贝拉唑与法莫替丁均不会抑制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中应用。

  • 瑞舒伐他汀联合雷米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hs-CRP、MMP9影响研究

    作者:童赣冬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联合雷米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hs-CRP、M M 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雷米普利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雷米普利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 M P9)水平变化及心绞痛改善效果.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M M P9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瑞舒伐他汀联合雷米普利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及血清hs-CRP、M M P9水平,减少心绞痛发作,促进心肌收缩、舒张功能恢复.

  • 阿司匹林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疗效及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

    作者:高霞;苗迎春;李子富;齐晓霞;康萍香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CEH)合并冠心病(C H D)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凝血功能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128例EH合并CHD老年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厄贝沙坦和硝酸山梨脂片联合治疗;试验组则接受厄贝沙坦、硝酸山梨脂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压(SBP、DB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改善情况;测量两组治疗前后血液中血小板聚集率(PAG)及血清血管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显效率39.06%、总有效率81.25%;试验组显效率51.56%、总有效率96.8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BP、DBP、血清ET-1水平及PAG含量均明显下降,IM T明显减小,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两组间比较,试验组血压、血清ET-1及血液PAG含量下降及IM T较小均更明显,血清NO水平上升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12.50%、9.38%)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肠溶片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EH合并CHD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有效控制血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风险.

  • 丹参酮ⅡA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5例

    作者:高丽;吕晓娟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两组均给与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基础治疗治疗,治疗组加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及伴随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93.0%,对照组总有效率75.7%.经χ2检验,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82.2%;对照组总有效率64.9%.经χ2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有临床使用价值.

  • 丹参川芎嗪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及对血脂的影响研究

    作者:李艳;胡晓娟;李妮娜;张利威;刘玉珍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住院和门诊T2DM合并CHD患者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另用生理盐水250ml加入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14d.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临床症状、检查心电图、测定血脂等指标.结果:显效43例占47.8%,有效45例占50.0%,无效2例占2.20%.总有效率97.8%.心电图改善:显效39例占43.3%,有效48例占53.3%,无效3例占3.30%,总有效率96.7%%.而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T2DM合并CHD患者能够显著降低血脂水平(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T2DM合并CHD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安全、疗效确切的药物.

  • 硝苯地平缓释片(Ⅱ)联合依那普利对老年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降压效果临床观察

    作者:杨习星;李宏林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依那普利对老年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降压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前1周停用所有降压药物,然后治疗组开始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1次/d,马来酸依那普利片5mg开始,2周后增加到10mg,2次/d.结果: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依那普利降压平缓稳定,同时可以降低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结论:长效降压制剂血药浓度维持稳定,降压平缓,服用方便,对冠心病具有降压外的额外获益作用,减低了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适合老年患者的一线降压药.

  • 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绞痛25例

    作者:罗晓华;胡慧华;马宇;于辉;张红娟;王亚娟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厄贝沙坦,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治疗.半个月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分别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2周后血压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心绞痛疗效及心电图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马来酸桂哌齐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对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有良好的作用.

  • 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作者:滕秋叶;唐召力;覃碧云;吴修宇;廖立峰

    目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其中左旋氨氯地平组39例,硝苯地平缓释片组37例.分别给予左旋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缓释片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用PHILIPS A33做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在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 0.01);但两组之间降压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左旋氨氯地平组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在治疗3个月后开始显著下降(P<0.05),6个月后下降更明显(P<0.01);而硝苯地平缓释片组除了左心室重量在治疗6个月后下降有显著意义(P<0.05)外,其它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在降压的同时能够显著逆转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效果优于硝苯地平缓释片.

  • 低分子肝素延长期应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66例

    作者:韩建伦;马静;贺晓丹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延长期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3年来1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且均使用低分子肝素,其中短期使用(5~7d,平均5.2d)55例,延长期使用(10d以上,平均13.8d)66例,分析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出血副作用.结果:短期使用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27.2%、19.7%,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3.6%、12.1%,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副作用及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延长期治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良好疗效,且未增加出血.

  • 早期应用普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51例

    作者:张立生;高智耀;王晓明;韩建伦;李亚军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早期(24~72h)开始应用普伐他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3例临床确诊为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52例),普伐他汀组(常规治疗外加服普伐他汀,51例),于治疗前、治疗后3、6和12个月时分别测肝、肾功能、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妊娠相关血浆蛋白(PAPP-A),统计心血管缺血相关事件.结果:治疗12个月后普伐他汀能有效地降低ACS患者血清总胆固醇、CRP和屯PAPP-A,升高NO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 orP<0.01);对照组12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DI-C)、CRP和PAPP-A、NO、HDI-C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12个月后普伐他汀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均有减少,但普伐他汀组更明显(P<0.05);12个月后其缺血相关事件有显著性差异(P<0.01).普伐他汀组中有5例轻度转氨酶升高,3例病人出现腹胀.结论:ACS发病早期应用普伐他汀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脂、PAPP-A和CRP,升高NO,显著减少心血管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

  • 维奥欣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微循环检测分析

    作者:左梅

    目的:观察维奥欣治疗88例无症状心肌缺血微循环改变.方法:用国产IWB-1型微循环显微镜,GP-9000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维奥欣对改善无症状心肌缺血微循环改变疗效确切.形态分值、流态分值、袢周分值、总积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微循环改变也是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的病理基础之一,提示改善微循环也是治疗隐匿型冠心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 葛根素对老年心肌梗塞后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

    作者:田文华;王安平;邢坤;吴宪红;李红艳;姜馨

    目的:评价葛根素对老年人心肌梗塞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开放法,选择60岁以上的急性心肌梗塞半年以上目前无临床症状,但做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提示S-T段或T波异常改变者74例,其中治疗组用葛根素500mg+5%葡萄糖500ml.对照组:28例,用极化液500ml两组分别静脉点滴,每天1次,2周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心电图改善率为82.5%,较对照组67.8%,有显著性差异,(P<0.05).纤维蛋白原降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葛根素可改善心肌梗塞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小儿川崎病合并冠脉扩张50例医护体会

    作者:李丹;李利平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本组选择川崎病患儿50例,临床诊断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1984年)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4个月至7岁,平均1.8岁。入院病程14~28d。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1.9岁。对照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龄1.7岁。两组患儿性别及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 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并发冠心病50例疗效观察

    作者:高爱宝;马亚东;王卫平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组应用硝苯地平缓释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患者有效49例(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 P<0.05);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显效43例,有效7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阿伐他汀钙片配合应用治疗高血压并发冠心病,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81 条记录 4/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