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纤维结肠镜152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志洁;刘景超;陈建中

    1994~2004年,我院应用Olympus纤维结肠镜TCT 2L2和PCF-10型为152例14岁以下患儿进行了纤维结肠镜检查和治疗,结果如下.

  • 粪便脱落细胞学检测在肠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武子涛;李世荣;范如英;韩英;吴霞

    脱落细胞学检查作为医学检验的一种方法,以其简便、快速、无创/微创的特点广泛用于临床疾病诊断.近年来,随着薄层液基制片方法在脱落细胞学上的创新运用,脱落细胞学检查在细胞收集率及涂片均匀度上都有了很大突破,为临床医师明确诊断提供依据.

  •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26例分析

    作者:岑晓红;李爱美;钱振育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DBE)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对2007-04/2008-07有慢性不明原因腹痛、腹泻、出血等症状,胃镜、结肠镜、消化道造影检查结果阴性的患者26例进行DBE检查,经口进镜3例,经肛进镜23例,均在静脉麻醉下进行.结果:DBE检查发现阳性病变19例,12例为非特异性小肠炎,2例为美克尔憩室,1例为小肠重复畸形,2例为克罗恩病,1例为小肠重复畸形,1例为小肠肿瘤,1例为回肠多发性息肉,7例未发现异常.结论:DBE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高,是一种安全、直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 肠白塞病误诊8例分析

    作者:徐文俭;张智慧;崔爱琴

    从1995~2001-08我院共收治白塞病(BD)89例,合并肠道损害25例,误诊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19~42岁,平均26岁,病程0.5~11a,死于肠穿孔弥漫性腹膜炎1例,死于合并腹水1例,无明显禁忌证行胃肠镜检查6例.

  • 成人小肠憩室慢性出血误诊分析

    作者:张文远;韩盛玺;文锦

    目的分析成人小肠憩室慢性出血误诊原因,探讨进一步诊治对策.方法收集我院1990~2000年收治的原因不明的成人小肠慢性出血后经手术确诊的小肠憩室12例,对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十二指肠乳头部憩室4例(33%),空回肠憩室4例(33%),Meckel憩室3例(25%),空、回肠及结肠多发性憩室1例(8%),术后随访,无再出血.结论成人小肠憩室慢性出血用内镜,X线胃肠钡剂造影,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诊断受限,确诊困难,极易延误诊治.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选择新的检查手段和适当的时机,尽早施行剖腹探查,是避免误诊,提高诊断率的关键.

  • 回盲部嗜酸性肉芽肿误诊16例分析

    作者:陈一尘;姚立彬;王明考

    目的 分析回盲部嗜酸性肉芽肿的误诊原因.方法 分析近12a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回盲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6例患者术前无一例正确诊断,误诊为急性阑尾炎5例、阑尾周围脓肿7例;另有4例误诊为盲肠癌.结论 回盲部嗜酸性肉芽肿极易误诊,仔细询问病史,纤维结肠镜加组织活检及术中病理检查是术前和术中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

  • 成人小肠蛔虫症反复误诊1例分析

    作者:何晓霞;薛迪强;杨国嵘

    本文对成人小肠蛔虫症反复误诊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57岁.因间歇性腹胀腹痛20 a余入院.疼痛反复发作,间期正常,无放射性,呈阵发性,性质不定,无节律性,多出现在夜间,与季节无关,偶伴腹泻,2~3次/d,稀便,无黏液及脓血,便后疼痛缓解.食欲不振,乏力、纳差、全身瘙痒.无恶心呕吐、呕血,无吞咽困难、返酸、嗳气.无便秘、便血、脂肪痢和陶土样大便.曾在某县医院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给予抗感染和支持等治疗后略有好转.后在某市医院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手术切除后症状依然存在.查体:T 36.3℃,R 17次/min,P 80次/min,BP 120/80 mm Hg.痛苦病容,明显消瘦.

  • 消化道复合声学造影诊断小肠疾病的价值

    作者:周兴祥;吕斌;殷军;吴鹏;盛明洪;陈景兰;胡方兰

    本文应用消化道复合声学造影检查可疑小肠疾病患者67例,对照X线全消化道钡餐、内镜及病检结果,探讨复合声学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 气囊辅助内镜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毛高平;宁守斌;金晓维;唐杰;朱鸣;曹传平;周平

    目的 评价气囊辅助内镜在小肠疾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怀疑或证实有小肠疾病的患者538例(男282,女256)进行了705例次(经口319次,经肛386次)气囊辅助内镜检查,并对210例小肠疾病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结果 705例次检查共检出病变440例次,小肠疾病阳性检出率为62.4%.对210例患者共实施镜下治疗操作1 171例次,其中成功摘除小肠息肉1 103枚,镜下止血治疗62例次,其中53例止血成功(85.5%,53/62),小肠狭窄扩张治疗6例次,4例经治疗后腹胀及呕吐等症状明显缓解,另2例无效.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共6例次(小肠穿孔3例,术后有3例出现引起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的消化道出血).结论 气囊辅助内镜不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疾病诊断方法,并能对小肠疾病进行内镜下治疗,开辟了新的小肠疾病治疗模式,可有效避免一些开腹手术.

  • 提高对老年人急性血管阻塞性缺血性肠病的认识

    作者:宋美情

    急性血管阻塞性缺血性肠病是严重的急腹症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多,其发病率逐渐增加.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临床上易误诊误治.本文就我院1991年9月~2000年3月所收治的12例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61~89岁,平均74.6岁.原发基础疾病:12例均有冠心病,其中合并有心房纤维震颤(房颤)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心梗)2例;同时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5例.

  • 巨大降结肠憩室合并梗阻感染

    作者:杨晨光;郭成;麻日虎

    1 病例资料  女,31岁。主因左中下腹部疼痛伴肿块、发热、呕吐3天急诊入院。9年前在外院曾行“腹部肿块切除、腹腔引流手术”,具体诊断不详,平素左腰背部常感不适疼痛,既往无结核病史。查体:体温38.2℃,脉搏92/min,血压105/75 mmHg。面色苍白,消瘦,脱水貌,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左中下腹见原手术瘢痕切口约12 cm长,切口周围有不规则肿块隆起,似“肠型”,无蠕动波,触之有囊性感,压痛明显,伴有反跳痛,肠鸣音减弱,肾区叩击痛(±)。辅助检查:血白细胞22.0×109/L;尿常规偶见脓球;钾3.5 mmol/L,钠126 mmol/L,氯96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0 mmol/L,尿素氮6.8 mmol/L。腹部立位X线片:左中下腹部可见两个大液平,其中一个宽6 cm,气柱高6 cm;另一个宽4 cm,气柱高5 cm。卧位平片见左下腹巨大气体阴影和半月形小气体阴影。入院诊断:急性肠梗阻,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经积极抗休克术前准备,决定行急诊手术探查。切除原切口手术瘢痕进入腹腔,见降结肠、大网膜和一囊性肿物,与腹壁切口两侧腹膜粘连明显,分离后发现左侧后腹膜有一巨大囊性肿块,

  • 小儿轮状病毒感染致肠道外损害80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开通

    目的 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肠道外损害的临床表现.方法 对8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轮状病毒肠炎的同时,出现呼吸系统表现65例,40例合并鼻塞流涕、咳嗽等上感表现,急性喉炎1例,支气管炎15例,毛细支管炎6例,肺炎3例,神经系统表现抽搐5例,4例伴皮疹;心肌酶谱检查55例,其中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42例;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增高12例,谷草转氨酶增高34例;X射线胸片肺纹理增粗22例,双肺斑片影或点片影3例;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20例,T波改变4例;脑电图检查5例中2例异常.结论 轮状病毒可发生肠道外感染,以呼吸系统、心肌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肝脏损害较多,病毒血症可能是轮状病毒多系统损害的途径.

  •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邦库;章礼久;谢惠君;杨桂芳

    目的 应用和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采用新近引用的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技术对临床怀疑有小肠疾病的15例患者进行检查,经口进镜8例,经肛门进镜6例,1例两端同时进镜.结果 15例中13例有小肠疾病阳性发现,疾病检出率为86.7%,其中小肠腺癌2例,小肠克罗恩病2例,小肠血管畸形3例,糜烂出血性回肠炎1例,小肠间质瘤1例,空肠息肉1例,胃溃疡1例,回肠吻合口溃疡1例,空肠柿石1例.结论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是检查小肠疾病的一个可靠手段,疾病检出率高(86.7%,13/15),其观察范围大,图像清晰,视野控制自如,既能发现微小病变,又能同时进行活检.

    关键词: 肠疾病/诊断
  • 原发性小肠疾病诊断方法及病因分析:附128例报告

    作者:彭杰;李新营;阳惠湘;袁伟建;张桂英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疾病的诊断方法及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3年来收治并证实为小肠疾病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5例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阳性发现87例(91.58%);20例行选择性动脉造影,阳性发现11例(55.00%);18例行核素扫描,阳性发现9例(50.00%);16例行小肠CT检查,阳性发现7例(43.75%);105例行全消化道钡餐检查,阳性发现18例(17.14%).128例患者中肿瘤56例(43.75%),其中恶性肿瘤31例(24.22%),良性肿瘤25例(19.53%);血管病变27例(21.09%);小肠憩室17例(13.28%);克罗恩病14例(10.94%).结论 小肠镜检查是诊断小肠疾病价值较高的检查手段.小肠疾病病因中,肿瘤居首位,血管病变不可忽视.

  • 胶囊内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不同胶囊内镜系统的比较

    作者:刘小凤;全娇;刘菊英;郭远薇;朱小寒;张琴;侯茜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CE)检查系统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不同CE检查系统的优劣.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5年12月因消化系统症状于湘雅二医院就诊并行CE检查的患者417例临床资料.比较进口CE检查系统与国产CE检查系统间体内工作时间、胃及小肠运行时间、检查完成率、诊断阳性率、病变检出率及胶囊滞留率,并分析不同年龄段与不同检查原因的小肠疾病诊断构成情况.结果:进口CE组与国产CE组比较,体内工作时间、胃转运时间、胃及小肠转运时间延长,检查完成率升高(88.8%vs.84.0%)(均P<0.05),诊断阳性率(76.6%vs.70.5%)、病变检出率(89.8%vs.90.1%)及胶囊滞留率(0.5%vs.1.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E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均以血管性病变检出多,在未成年组(<18岁以内)、中青年组(18~59岁)以及老年组(≥60岁)分别为44.5%、22.7% 及34.3%,其次在未成年组为非特异性炎症(22.2%),在中青年组为克罗恩病(17.6%),在老年组为肿瘤(22.9%).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检出病变主要为血管性病变(43.0%)、肿瘤(14.8%)、非甾体消炎药相关性胃肠黏膜病(6.3%)、克罗恩病(6.3%)、憩室(7.0%)、急性胃黏膜病变(3.1%)、非特异性炎症(7.0%);不明原因腹痛患者检出的疾病主要为功能性胃肠病(27.5%)、克罗恩病(19.6%)、非特异性炎症(15.7%)、肠结核(9.8%)、肿瘤(9.8%)、肠易激综合征(7.8%)、血管性病变(2.0%).结论:CE检查对小肠疾病有较高的病变检出率,且适用人群广、安全性高.进口CE检查系统与国产CE检查系统的诊断价值相似.

  • 腹腔镜诊治小婴儿肠旋转不良的探讨

    作者:陈兰萍;任红霞;陈淑芸;韩湘珍

    目的探讨小婴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微创诊治,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小婴儿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资料,均于全麻下脐环下方、左右上腹部作切口约0.5cm,行Ladd's手术.结果本组5例手术均获得成功,4例术后第2d肠功能恢复,开始进食,1例65d的患儿术后3d因十二指肠梗阻再次手术,术中证实系十二指肠隔膜,经腹行隔膜切除术.全部病例随访2~6月,预后良好.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具有打击轻、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可推广使用.

  • 34例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治经验

    作者:段文晶;段体德

    目的总结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要点及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2003年我院收治并经手术治疗的新生儿肠旋转不良34例病例资料.结果术前经腹部立位X线片、消化道造影检查、X线钡剂灌肠确诊后,34例患儿施行了剖腹探查Ladd's手术,术中发现22例(占64.7%)合并中肠扭转,其中4例因肠坏死同时行肠切除吻合术.治愈32例,治愈率94.1%,术后随访2~5年生长发育良好.2例患儿因严重肠扭转肠坏死术后死于中毒性休克,本组死亡率5.9%.结论新生儿肠旋转不良易合并中肠扭转,是新生儿期急性完全性高位肠梗阻的主要病因之一,宜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

  •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治体会

    作者:吕秀芝;时继东;李庆浩;张其海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及合并畸形的临床表现特点,探讨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病人全部采用Ladd's手术方法,将压迫于十二指肠前方的腹膜带彻底松解,对合并十二指肠狭窄或闭锁者外观不容易看出,则采用从胃管向十二指肠内注入盐水的方法以确定诊断.结果41例中治愈38例,死亡3例,治愈率为92.7%.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手术中勿遗漏合并畸形是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 小儿急性肠缺血坏死的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饶品德;陶强

    引起小儿肠缺血坏死的原因很多,虽各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但前期表现常模糊不清,致使临床诊断与治疗较为棘手.如何早期诊断是当前临床工作的难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与研究,现总结如下.

  • 二胺氧化酶、D乳酸测定在婴幼儿肠缺血坏死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饶品德;陶强;邹音;段荣;邓庆强

    目的探讨血浆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水平在肠梗阻患者肠道功能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学分光光度法测定50位肠梗阻患者术前2h与术后第3d的血浆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水平.结果起病后血浆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水平随病情发展逐渐加重,术后血浆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水平回落.结论随缺血程度的加重,肠道屏障功能和肠粘膜损伤不断加重,可能是肠梗阻患者选择手术时机的较好指标.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