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程护理干预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金惠仙

    目的 分析实施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在围术期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对手术依从性、疼痛程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7月—2013年7月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行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依从性、疼痛程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DSA手术,观察组患者手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无痛感的情况(3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33%),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χ2=7.68,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头痛、腰背疼痛、血肿、腹胀以及尿潴留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血管造影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手术依从性,缓解手术的疼痛程度,使手术能够顺利进行,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患者的身体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及进展

    作者:张婷婷;夏海琴

    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一种较新的、无创的血管成像技术,其基本成像原理是流动相关增强效应和相位改变效应,具有无辐射、便捷、价格低廉的优势,随着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筛查、早期诊断中充分展示了其优势.本文对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原理、优缺点以及临床应用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青年脑梗死患者脑血管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特点分析

    作者:肖海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对青年人脑梗死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0例45岁以下脑梗死患者先后用不同影像学方法检查.对照组30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测.试验组30例,行DSA检测.比较2组对血管病变的阳性检出率,并用DSA分析患者血管病变类型和部位.结果 2组阳性检出率相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病变类型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部位以脑叶梗死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较为常见,早期行DSA对分析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病因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早期临床治愈率,应当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应用流程图对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评价

    作者:邹春兰;朱彩兰;陈茂恩;毛文慧

    [目的]探讨应用流程图对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采用等组实验法设计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中心行DSA病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实验组按照流程图的模式实施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病人的知晓度、舒适度、满意度、术中时间、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实验组应用流程图实施健康教育后,病人知晓度、舒适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术中时间缩短、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下降,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流程图实施健康教育可使病人及家属获得全面的知识,增加他们对手术的认识及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手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满意度.

  • 缩短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术前禁食水时间的研究

    作者:严旭梅;徐小芹;陈茂华

    目的 探讨缩短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术前禁食禁水时间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110例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按人院顺序分成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手术前晚正常进食,手术当天早晨开始禁食水.观察组手术前晚正常进食,手术当日早晨仍可进食半流质饮食,进食量为平日的70%.2组术后进食水的时间相同.比较2组术前口渴、饥饿、低血糖、腹部不适的发生情况,及术中误吸、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前口渴、饥饿、低血糖、腹部不适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中误吸、术后恶心呕吐等情况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对于择期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术前2 h仍可进半流饮食,可减少低血糖、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 应用流程图对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相关知识的知晓状况影响

    作者:李倩云;赖小玲;岑晓婷

    目的 探讨应用流程图对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患者相关知识的知晓状况影响.方法 采用等组实验法将2015-03-2016-03间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138例行DSA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3例.试验组患者在入院后参照流程图给予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术后DSA相关知识知晓度、术中舒适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DSA相关知识知晓度得分分别为(9.42±0.67)分和(6.49±0.94)分,术中舒适度得分分别为(40.89±3.45)分和(67.26±3.48)分,试验组DSA相关知识知晓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中舒适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DSA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33%(1/43)和13.95%(6/43),两组DSA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88,P=0.115).结论 应用流程图对DSA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可加深患者及家属对DSA知识的知晓度,提升术中舒适度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45例

    作者:万政强;兰青;陈晨

    目的:探讨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手术方法.方法:对前循环动脉瘤45例48枚动脉瘤采用经翼点锁孔入路夹闭术.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5枚、后交通动脉瘤13枚、大脑中动脉瘤11枚、大脑前动脉瘤5枚、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枚,脉络膜前动脉瘤及眼动脉瘤各1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成功夹闭,根据GOS评估标准,恢复良好者40例,轻残4例,重残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无感染、出血、脑脊液漏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内镜辅助下锁孔技术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动脉瘤安全有效.

  • 护理干预对DSA患者心率及血压的影响

    作者:陆娟;王美香;何亮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中患者心率及平均动脉压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人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常规组各50例,干预组在术前和术中介入护理干预措施,常规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检查.结果:干预组与常规组比较,术后半小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在护理干预下,术中和术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维持较稳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对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相关知识知晓状况调查

    作者:李华清;陈晓君;利春玲;周新卫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对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对12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DSA相关知识知晓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DSA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患者获取DSA相关知识的途径、患者希望获取DSA相关知识的方式.结果:本组患者对DSA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欠佳,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患者对DSA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患者获取DSA相关知识的途径依次为医护人员的指导,发放的检查须知单,医院制作的科普小册,宣传广告栏,网络、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等,电话咨询服务,家人和朋友.本组患者希望获取DSA相关知识的方式依次为医护人员结合录像进行讲解,医院制作科普小册,医院宣传板报.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对DSA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较差,需加强健康教育.

  •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薛正和;潘利周;刘稳芳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螺旋CT检查,将数据输入工作站行图像三维重建.对其中2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结果 三维CT血管造影显示了瘤体的大小、方向,以及与载瘤动脉、邻近血管及骨质结构的相互关系;DSA证实本组三维CT血管造影对动脉瘤的敏感度90.9%,特异度52.9%.结论 三维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无创、快速、高准确率的诊断技术;可显示各部位动脉瘤与邻近动脉分支的空间关系.

  •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对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相关知识的知晓状况调查

    作者:王欣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对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相关知识的知晓状况.方法 选取2012-01-2015-01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且接受DSA患者120例.总结患者的一般资料,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进行DSA相关知识调查,满分10分.调查患者对DSA相关知识得分及知识获取途径.结果 年龄<60岁知识评分(8.12±1.21)分,≥60岁(3.23±1.83)分.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8.24±2.33)分,高中以下(3.14±1.65)分.职业非农民(7.34±2.12)分,农民(4.25±3.24)分.年龄在60岁以下知识知晓评分明显高于60岁及以上,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明显高于高中以下,职业非农民明显高于农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患者中知晓途径为医护人员指导98例(81.67%),检查须知77例(64.17%),科普手册52例(43.33%),宣传广告栏41例(34.17%),院外了解(电视、网络、书籍等)42例(35.00%).结论 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不同职业对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有所差异,针对不同的人群特点及时地进行知识普及对提高知识知晓率至关重要.

  •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邓海红;来青;周小娟

    目的探讨和总结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和护理措施.方法充分术前准备后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必要时根据血管的狭窄程度及长度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结果 30例造影及介入治疗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3例,均及时发现并处理后治愈出院.结论通过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60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护理体会

    作者:杨巧玲;冯照新;范波胜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同时也是进一步行神经介入治疗的基础[1],目前已在广大基层医院逐渐开展起来,但此项检查属于有创性,有一定的操作风险.我科自2009年以来共开展此项检查病例60例,现将总结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

    作者:王炜;雷立芳;陈益伟;周利民;袁毅;宋治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Recurrent Ischemic Stroke,RIS)的影响.方法:将首次经CT或MRI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经颈动脉彩超证实存在颈动脉斑块及血管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进行DSA的干预组和未行DSA的对照组,随访1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是否再次出现RIS以及发生的时间.结果:109例入选患者中,除3例因其他系统疾病死亡失访以外,余下的106例(干预组49例,对照组57例)中,共有11例出现RIS,其中干预组RIS再发2例(2/49),对照组RIS再发9例(9/57);11例RIS患者初发至复发的间隔时间为32-315天,平均183.27±98.44天,其中干预组平均270.50±34.65天,对照组平均163.89±98.17天;结果显示行DSA检查的患者1年内RIS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出现脑卒中再发的间隔时间也长于未行DSA检查的患者(P<0.05).结论:对于存在颈动脉斑块及轻中度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DSA检查或可降低其1年内RIS的复发风险,延迟复发出现的时间,DSA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可能具有潜在的预防价值.

  • 48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

    作者:唐予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将对比剂直接注入脑血管内,使血管系统显影的一种X线检查方法[1].动脉法数字血管造影成像清晰,造影剂用量少,方便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减少了由于大剂量造影剂引起的某些不良反应.全脑血管造影是神经外科常用的检查方法,在脑血管性疾病及某些脑肿瘤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2].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一定创伤性,患者有可能出现某些并发症,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探讨如何观察、护理、确保检查成功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本院神经内科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48例全脑血管造影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有关护理问题予以探讨.

  •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伟;孙涛;李宗正;李广兴

    目的 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1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螺旋CT检查,将数据输入工作站行图像三维重建.对其中9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41例直接手术证实.结果 3D-CTA显示了瘤体的大小、方向,以及与载瘤动脉、邻近血管及骨质结构的相互关系;经手术、DSA证实本组3D-CTA对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8.4%.假阳件率为1.6%,假阴性率为0.结论 3D-CTA对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无创、快速、高准确率的诊断技术;3D-CTA可显示各部位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邻近动脉分支及邻近颅骨的空间关系,对选择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有较大的帮助.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