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上皮样血管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刘换新;袁怀文;刘梅;叶春

    目的 探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和观察5例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研究其免疫表型,所用抗体包括CD3、CD3、CD45RO、CD20、CD79á、Ki-67、CD31、CD34、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CD68和CK.结果 上皮样血管瘤多见于女性,好发于头颈部,多表现为皮肤单发的小结节或丘疹样病变.病变位于真皮内或皮下,以成簇增生的血管为主;其中3例为毛细血管型,2例为小至中等大的血管型.血管内衬胞质丰富、嗜伊红深染的上皮样内皮细胞.除内衬管腔外,内皮细胞还可在血管腔内生长或在血管周围呈实性片状增生或排列成条索状;部分细胞的胞质内含有空泡,拟形成原始血管腔.2例的间质内可见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症细胞反应,但不见淋巴滤泡形成.免疫组化显示,上皮样血管瘤中的内皮细胞CD31和FⅧRAg等内皮标记强(+).结论 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瘤,诊断主要靠特征性组织学特点,但应注意与木村病鉴别.

  • 舌上皮样血管瘤一例

    作者:刘冰冰;张勤;刘贵秋;张传山

    上皮样血管瘤(epitheloid hemangioma)又称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或组织细胞样血管瘤(histiocytoid hemangioma,HH).国外文献仅见6例报道~([1-4]),国内尚未见发生于舌的报道.本文中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Kimura病的鉴别诊断.

  • 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吕蓓蓓;魏帅帅(综述);王强修(审校)

    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肿瘤包括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和上皮样血管肉瘤,三者在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方面构成了从良性、低度恶性到高度恶性的谱系,且它们的生物学行为、治疗及预后均不相同。因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也缺乏特异性,所以术前很难确诊。加之三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也存在一定的交叉,故需结合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等进行综合判断。

  • 一例外耳湿疹病变上皮样血管瘤植皮术的护理

    作者:刘淼

    外耳湿疹是一种常发于外耳道、耳廓和耳周皮肤的一种因不同种因素引起的多形性皮炎,属变态反应疾病,其主要症状为瘙痒,皮肤可出现多形性皮疹、弥漫性潮红、丘疹、水疱、渗液、结痂[1].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血管肿瘤,血管结构完好但常常不成熟,大多数肿瘤由丰满的、上皮样(组织细胞样)内皮细胞构成,这些细胞的胞质呈双染性或嗜酸性,核大,染色质呈泡状,中央有核仁,多数病例具有明显的炎症成分.植皮术是在自身健康皮肤处(供区)取下一部分皮肤,用来覆盖切除的区域(受区),供区的皮肤需要在受区得到新的血管供血才能够成活,一般情况下自体皮肤移植成功的几率很大.我科于2013年9月5日收治1例外耳湿疹病变为上皮样血管瘤患者,以“外耳道病变”收入院,行病变切除并实施植皮术,经过精心护理,患者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 臀部上皮样血管肉瘤1例

    作者:张聘聘;杨晓笛;崔志韬;谷贵山;赵慧颖

    患者男性,26岁,左侧臀部疼痛2个月,于2016年3月7日就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查体:左臀部可见弥漫性肿胀区域,该区域大小约8 cm×5 cm,触之较硬,边界不清,压痛(+)。实验室:C反应蛋白为17.9 mg/L,血沉为18 mm/h,肿瘤标志物CA125>800 U/mL,余查体未见异常。骨盆MRI示右侧髂骨、双侧髋臼、耻坐骨、左侧股骨头及股骨上段骨质内见多发团片、结节样异常信号影、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左侧骶骨骨质破坏,局部可见混杂信号团块影,臀大肌、臀中肌内见弥漫不规则结节样、团块样异常信号影,T1WI呈低信号, 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边界模糊,与左侧髂骨界限不清(图1)。术中见左侧臀大肌、臀中肌内弥漫鱼肉样组织,边界不清楚。术后病理巨检:黄褐色不整形组织1堆,体积13 cm×12 cm×3.5 cm,切面局部呈灰白色、实性、质韧,有光泽,余组织淡黄、实性、质软(图2)。镜下表现: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组织以上皮样异型细胞为特征,于胞质内可见空腔,核仁明显,可见核分裂像。肿瘤组织内可见明显的不规则血管结构,内衬异型性明显的内皮细胞。术后病理诊断:左侧臀部上皮样血管肉瘤(图3)。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CD31(+),CD34(+),AE1/AE3(+),EMA(+),Ki-67>50%(+)。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会诊结果:血管肉瘤(部分有上皮样分化)(图4~6)。

  • 上皮样血管瘤9例

    作者:王翠彦;孙兰;安湘杰;王明;黄长征

    上皮样血管瘤(epithelioid hemangioma)是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由Wells和Whimster[1]在1969年首先报告,以增生的毛细血管伴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上皮样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治疗方法很多,包括外科切除、激光及糖皮质激素、咪喹莫特等药物,但容易复发.本文对9例确诊为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 上皮样血管瘤1例

    作者:张琴;阎衡;左开伦;郝进;刁庆春

    1病历摘要患者女,38岁.因头皮多发性斑块、结节及瘙痒10年,于2014年11月2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0年前头枕部出现1个米粒大红色丘疹,瘙痒明显.当地医院外科考虑“纤维瘤?”,共行手术切除2次,均在切除后3~6个月左右复发,皮损逐渐增多,增大.尤其近2年生长较快,增多明显,曾因瘙痒至多家医院皮肤科就诊,均未明确诊断.给予激光、口服抗组胺药(左西替利嗪及依巴斯汀等)及手术切除等对症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反复复发.饮食、睡眠正常.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发病前头皮无外伤史.无烟酒嗜好.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 手术切除联合高频电灼法治疗上皮样血管瘤

    作者:苏云伟;吴信峰

    报告1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女,30岁.左耳郭及同侧头皮散在或融合成片暗红色结节,部分破溃出血.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轻度增生,真皮内大量薄壁血管增生,内衬胞质丰富且核大的内皮细胞,部分凸向管腔,血管周围见团块状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上皮样血管瘤.治疗:手术切除结合高频电灼法.

  • 皮肤上皮样血管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耿清伟;王敏;宋秀祖

    目的 探讨皮肤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2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22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发病年龄16~62岁,平均45.91岁;病程1个月至20年,平均37个月.皮损位于头部14例(63.6%),耳部6例(27.3%),额部2例(9.1%),大腿部1例(4.5%),其中1例同时累及头皮及额部.组织病理学检查:22例均表现为血管增生,内衬上皮样内皮细胞,管周大量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所有皮损均累及真皮层,另外皮下组织受累8例(36.4%).6例免疫组化显示,血管壁CD31、CD34、Ⅷ因子均为阳性.结论 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以血管增生和炎症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疾病,需要临床结合组织病理检查进行诊断.

  • 头颈部上皮样血管瘤5例临床分析

    作者:沈肖奋;嵇学仙

    回顾性分析5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3例为软组织的红色至暗红色半球形单个肿块,2例为多发结节.5例均行手术治疗.4例随访6个月~5年,其中1例多结节性病例复发,4例未见转移.

  • 皮肤上皮样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许朝阳;黎玉仙;周松美

    上皮样血管瘤又称血管淋巴组织样增生伴嗜伊红细胞增多症,好发于头颈部.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的镜下表现,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的少见血管增生性疾病.2002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将软组织与骨组织肿瘤分类将其归于良性血管肿瘤[1].本次研究对5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 上皮样血管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李传应;邢晓皖;王晓秋;顾萍

    目的 探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 搜集7例上皮样血管瘤病例,从其病理形态、发病高峰年龄、发病常见部位及男女两性之间发病率的差异对其进行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上皮样血管瘤有4例发生于女性,有5例发生于头面部,1例有随访资料,5个月后复发.结论 上皮样血管瘤容易发生于成年女性,头面部高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若手术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

  • 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作者:郑晓丹;金旭斌;郑丽端;程波;戴琳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预后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例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病史、临床资料;大体检查、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全部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免疫结构,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中,男女各3例.肿瘤分别位于耳周(4例)及腭部(2例);都表现为表浅单发性肿块,1例有创伤史.组织学表现为增生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呈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改变;病变内见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所有病例血管内皮细胞Vimentin、CD31、CD34阳性,SMA显示血管周围完整的肌外周细胞层,S-100、PanCK染色血管内皮细胞阴性.手术治疗后1例复发,均无转移.结论: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血管病变,可能与局部创伤有关.手术局部完全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式,若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准确的术前和术中诊断对手术完整切除有重要的意义.

  • 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常规HE染色及弹力纤维染色,光镜观察,全部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病理学特点.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肿瘤分别位于舌、唇部、鼻根及腭部.5例表现为表浅单发性肿块,3例有创伤史.组织学表现为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增生,内皮细胞呈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改变;病变内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全部标本Vimentin、FⅧRAg、UEA-1、CD34及α-SMA阳性,S-100蛋白、广谱CK及GLUT-1染色阴性.手术治疗后2例复发,无转移.结论: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血管病变,可能与局部创伤有关.

  • 2例上皮样血管瘤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作者:钟毅;黄怀球;张晓辉;冯佩英;张静;李美荣;苏向阳;马寒

    报告2例上皮样血管瘤,分别为18岁女性和10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均为皮肤出现丘疹、结节、质硬肿物.病理表现均为真皮浅层血管增生、扩张,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凸出管腔,形成墓碑状,真皮下层血管增生,管周不等量淋巴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可见淋巴滤泡形成.诊断符合上皮样血管瘤.并对其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 上皮样血管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谭淳予;杨南萍;谢其冰

    上皮样血管瘤(epithelioid hemangioma)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以皮下肿块、浅表淋巴结肿大为表现的慢性良性血管肿瘤.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1 病例患者男,44岁,因"反复颈部包块7年,加重伴吞咽梗阻2月"人我院.患者7年前出现右颈部肿块,查血WBC(4.25~7.65)×109/L,嗜酸性粒细胞(Eso)12%~18%,CT示右颈部淋巴结肿大及鼻咽部肿块,经"右颈部淋巴结廓清术"切除肿瘤组织,活检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木村病?";5年前右颈部肿块复发,活检示"右侧鼻咽部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黏膜组织中淋巴组织增生,形态符合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予60Co放射治疗后包块消失:1年前再次出现咽部异物感,2月前逐渐出现吞咽梗阻.

  •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例

    作者:胡瑚;刘秀红;李晓东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ilia,ALHE)是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由Wells和Whimster在1969年首先报道[1,2],以增生的毛细血管伴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由于对该疾病的认识不一,文献报道曾使用过多种名称,如炎性血管瘤样结节病变、假性或非典型性化脓性肉芽肿、上皮样血管瘤(EpithelioidHemangioma)、组织细胞样血管瘤等.我们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 头皮上皮样血管瘤1例

    作者:欧阳叶艮;余德厚;王威;何勤

    患者男,32岁.头皮皮疹1年.皮肤科情况:头皮见大片状的浸润性红色结节、斑块,表面光滑无鳞屑,质韧,无压痛,无糜烂、渗出及溃疡.皮损组织病理示:在真皮浅层见大量的血管腔隙组成的小叶团块.血管腔大小不等(条索状),内衬的内皮细胞大而圆,胞浆丰富,胞核椭圆并呈空泡化.血管周围有程度不等的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诊断:上皮样血管瘤.

  • 上皮样血管瘤1例

    作者:肖梅香;余德厚;何勤;汪宇

    患者男,40岁.双耳廓皮疹3个月.查体:双耳廓、外耳道口可见质地欠均的浸润性肤色结节、斑块,表面光滑无鳞屑,质韧,无压痛,无糜烂、渗出及溃疡.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真皮浅层淋巴管扩张,浅中层血管增生、可见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突向管腔,血管、淋巴管及附属器周围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稀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上皮样血管瘤.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