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膝周血管的应用解剖与骨肿瘤保肢术受区血管的选择

    作者:周建生;叶永杰;苗华

    目的:为临床施行带血管骨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肿瘤性骨缺损、选择恰当的受区吻合血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60侧)成人尸体下肢标本上,观测膝关节周围血管来源、走行、管径、可游离长度等.结果:膝降动脉于股骨内上髁高点近侧(11.23±1.30)cm处起自股动脉前内侧壁,外径(2.39±0.32)mm,主干长3.2cm;半膜肌支于股骨内上髁高点近侧7.9cm处起自腘动脉后壁,外径(2.17±0.20)mm,蒂长(5.39±1.09)cm;腓肠动脉内侧支于股骨内上髁高点近侧(0.69±0.57)cm处起自腘动脉内侧壁,起始外径(2.16±0.24)mm,主干长(3.90±0.95)cm;腓肠动脉外侧支于腓骨头高点近侧(4.3±0.80)cm处起自腘动脉外侧壁,起始外径(2.09±0.22)mm,主干长(4.03±1.16)cm.结论:①选取佳的受区血管应综合考虑血管的解剖位置、变异情况、外径、蒂长以及是否受肿瘤侵犯等因素;②腓肠血管可作为膝周骨肿瘤保肢术的首选吻合血管,膝降血管、半膜肌血管可作为备选血管;③腘动脉关节支不适于作为骨肿瘤保肢术的受区吻合血管;④行同种异体全关节或半关节移植时应选下肢的主干血管作为吻合血管.

  • 股部皮穿支的数字化解剖学研究

    作者:季卫平;李浩;黄颖宝;俞淘涛;王建红;梅劲

    目的 观测股部穿支分布特点,为临床设计嵌合皮瓣、血流桥接等特殊形式的穿支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15具尸体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然后进行层次解剖并配合X线摄片,应用Scion Image对各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股部共有外径≥0.5 mm的穿支(41±4.0)支,平均外径(0.8±0.1) mm,平均蒂长(4.2±1.7) cm,平均供血面积(44±6.4) cm2.股前内、外侧区中部,股后区的上部穿支较多.结论 ①由表及里的三维重建方法,可清晰地显示皮下组织内穿支的来源与分布特点;②股部各区均具备形成常规穿支皮瓣或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形态学基础.

  • 全身化疗加局部介入化疗治愈复发性粘液脂肪肉瘤一例

    作者:邢宏建;张仁明

    患者,男性,50岁。主因左小腿粘液脂肪肉瘤切除术后2年,局部复发4个月于1999年10月9 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未见异常。左小腿窝下可见一纵行手术瘢痕,长约8厘米,切口附近可触及多个肿物,质较硬,边界清,能活动,无触痛。彩色多普勒显示:左腿窝区及切口旁见3.7×1.8cm,5.7×3.4cm,2.2×1.5cm,2.8×2. 4cm,3.9×1.8cm,2.2×1.6cm,1.5×1.7cm,1.5×1.1cm,8个实质样欠均质低回声区,包膜完整,周边较规则,中等丰富血流,靠近窝部肿物内侧缘与动脉相邻。治疗方案:全身化疗:阿霉素35mg/m2,静点,第1天,氮烯咪胺200mg/m2,静点,第1天至第5天。21天为一个周期,共3个周期。局部介入化疗:阿霉素35mg/m2,氮烯咪胺200mg/m2,21天一次,共3次。介入手术时,经左股动脉插管至左动脉,数字减影显示:左窝下方及内侧可见肿瘤染色,肿瘤供血动脉为腓肠动脉及胫后、腓动脉发出的细小动脉。将导管置于动脉、腓肠动脉开口上方,缓慢注入化疗药。患者按上述方案治疗3个周期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窝内侧及后侧脂肪组织较硬,但无明确肿物。将窝内脂肪、小腿筋膜下脂肪、腓肠肌间脂肪一并切除。术后病理回报:经多次取材,镜下仅见脂肪组织及淋巴结,未见肿瘤细胞。 讨论粘液脂肪肉瘤,属软组织肉瘤,系胚胎性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切除后易复发。手术、放疗、化疗的综合手段构成软组织肉瘤现代治疗的基本模式,但外科手术仍占治疗的主导地位。局部切除、包膜内切除是高复发率的原因,广泛切除及根治性手术成为治疗肉瘤的常见术式。窝、腋窝、腹股沟部位的肉瘤应注重血管、神经周围组织的切除,应尽量保留血管、神经的功能。手术切缘应无肿瘤,因为切缘阳性或肿瘤残留均可影响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其病死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提倡新辅助化疗,即术前化疗,以缩小肿瘤,提高切除率,减少术中肿瘤播散。结合本病例,患者所患复发性粘液脂肪肉瘤共计8个,大5.7×3.4cm,小2.2×1.5cm,分布于窝区4个,小腿内侧原切口旁4个。且与窝动脉关系密切,根治性切除难度大。采用术前化疗,全身静脉给药及通过介入手段局部给药(区域动脉灌注局部药物浓度高于全身静脉给药药物浓度的10~30倍)3个周期后,手术切除窝区、筋膜下、肌膜脂肪,术后病理未见肿瘤细胞,说明辅助化疗,特别是通过介入方法局部化疗,为根治切除肿瘤,减少局部复发,提高软组织肉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起到重大作用。

  • 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

    作者:徐茂龙

    1 解剖学基础  小腿后部皮肤质量好,供区面积大,血循环丰富,较为隐蔽,以直接皮动脉供血,皮瓣的血 供来自腓动脉神经伴行的腓肠浅动脉,包括腓肠外侧浅动脉,腓肠中间浅动脉与腓肠内侧浅 动脉的肌间隙相吻合。在踝关节上方2~3cm,胫后动脉有2~3支穿支动脉,穿出深筋膜上行 , 在内外踝连线中点上方5~6cm,与下行腓肠动脉呈树枝状吻合,形成了吻合网,亦为小腿后 侧逆行岛状皮瓣提供了丰富的血运,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蒂部的血供是由腓动脉的肌间 隙皮支而来,通过吻合支返流灌注到腓肠浅动脉领域,这是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成活的 依据。2 手术方法  手术可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在气囊止血带控制下进行。2.1 皮瓣的设计 根据所修复创面的大小,在小腿后侧中上1/3处正中线设计皮瓣,皮瓣筋 膜蒂转折点不得低于外踝上5cm,以保证腓肠动脉与腓动脉的肌间隙皮支吻合网的完整性。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腓肠动脉的病理变化与侧支流出道构建

    作者:胡骥琼;梁双超;司春强;薛清泉;夏友传

    目的 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bstruction,ASO)末期利用腓肠动脉构建流出道提供病理学及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11例膝上截肢的新鲜离体标本上向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腘动脉及腓肠动脉的病理改变,提出构建腓肠动脉流出道的设想,并对收治的9例末期ASO患者进行下肢动脉造影,示股动脉、腘动脉及分支均不显影;B超示腘动脉基本闭塞.行腘动脉探查术,完成腓肠动脉成形及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 结果 解剖观察结果:①腘(胫)动脉管壁僵硬,动脉粥样斑块填满管腔.②腓肠动脉开口处分3种病变形态:开放型、膜式狭窄闭塞型及柱状闭塞型.③临床上对腓肠动脉开口处成形,建立腓肠动脉流出道,再行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 结果 显示术后临床症状消失,皮温逐渐回升,下肢溃疡两月内逐渐愈合.B超显示腓肠动脉代偿性扩张.结论 通过解剖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腓肠动脉流出道的构建是解决末期ASO患者的有效途径之一.

  • 带腓动脉及其终末穿支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及中足创面21例

    作者:胡长青;董启榕

    目的 探讨带腓动脉及其终末穿支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及中足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8月至2016年5月,对外伤致中足及前足损伤21例实施带腓动脉及其终末穿支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创面,足部缺损面积在4 cm×5 cm~11 cm×20 cm.21例均获得随访,内容包括皮瓣外观、质地、患肢活动度等,其中6例到院随访,15例电话随访.结果 术后21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植皮修复,均一期愈合.随访2~11个月,皮瓣外观及质地良好,伤肢踝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接近,不存在瘢痕挛缩、溃疡、触痛等并发症.结论 带腓动脉及其终末穿支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有效延长皮瓣蒂部长度,适合修复前足及中足创面.临床效果良好、操作简便、并发症少.

  • 腓肠动脉的超声影像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作者:梁双超;胡骥琼;司春强;薛清泉;夏友传

    目的 通过对腓肠动脉超声影像学的研究,为晚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术前评估和腓肠动脉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因大隐静脉疾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者100例(经检查证实无明显动脉硬化),观察其双下肢腓肠动脉的部位及大体形态并测量管径及血流参数值,同时测量其胫前及胫后动脉的管径及血流参数值.结果 腓肠动脉枪出率为96%(96/100).腓肠动脉位于胭窝中段以下、比目鱼腱弓以上,其中89例由胴动脉发出成对的腓肠动脉,分别进入腓肠肌内;另7例由胭动脉发出一主干走行1~3 cm后再分为内、外2支.分别进入腓肠肌内.腓肠动脉的管径和横截面积明显小于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P<0.05),但腓肠动脉的收缩期大流速、舒张期大正向流速及平均流速与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对腓肠动脉的流量分别为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流量的63.1%及59.1%.结论 通过超声研究,掌握腓肠动脉的正常解剖、血流参数值及流量对重建流出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