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雄黄诱导维甲酸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MR2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

    作者:陈思宇;刘陕西;李信民

    目的:深入了解雄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机理.方法:以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耐药的APL细胞株MR2细胞为体外模型,用不同剂量的雄黄处理细胞一定时间后,利用MTT实验观察细胞的存活、增殖状态,应用细胞形态学、基因组DNA电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及细胞膜Annexin Ⅴ的表达.结果:一定浓度范围内雄黄对MR2细胞的生长、增殖有剂量、时间依赖性抑制作用;Wright's及HE染色均可见凋亡细胞,透射电镜下可见核染色质边集、核碎裂及凋亡小体;基因组DNA电泳出现"梯形"条带;流式细胞仪分析出现低于G1期DNA含量的亚二倍体细胞峰;经雄黄处理后Annexin Ⅴ-FITC+/PI-的凋亡细胞逐渐增多.结论:雄黄可诱导ATRA耐药的APL细胞发生凋亡,提示雄黄治疗APL的效应途径可能不同于ATRA.

  • 染色体R显带分析、双色荧光原位杂交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诊断价值的评价

    作者:彭友帆;刘洋;张琼;张朝霞

    目的:评价染色体R显带技术(RT)、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FISH)和荧光定量PCR (RT-PCR)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三种方法分析340例疑诊为AP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或PML/RARa融合基因,以MICM综合诊断作为APL的诊断“标准”,并与三者联合检测比较,评价RT、D-FISH和RT-PCR三者的诊断价值.结果:对于APL的诊断,RT、D-FISH以及RT-PCR三者的敏感度分别为81.3% (78/96),95.0% (91/96)和96.9% (93/96),RT漏检18例,D-FISH的检测结果判断5例假阳性,2例假阴性,RT-PCR的检测结果存在4例假阳性,3例假阴性.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99.97%,特异度为100%.结论:三种检测方法单独应用于APL的诊断均存在一定的弊端,三者联合运用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率,同时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

  • 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高白细胞血症及治疗对策

    作者:郭新红;哈力达·亚森;江明;郝建萍;迪力娜孜·阿布来提;陈瑢

    为了解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过程中高白细胞血症发生情况并探讨白细胞数的高低对ATRA治疗效果的影响,本研究根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多少,将其分为白细胞数<30×109/L单用ATRA诱导治疗组、白细胞>30×109/L单用ATRA治疗组及白细胞>30×109/L用ATRA和化疗相结合治疗组,以观察疗效.结果表明:39例APL病人在用ATRA治疗过程中23例出现高白细胞血症,高白细胞血症发生率为58.97%.单用ATRA及ATRA+化疗的总缓解率为91.3%.其中外周血白细胞数<30×109/L而单用ATRA治疗组缓解率为100%,血白细胞数>30×109/L而单用ATRA治疗组缓解率为87.5%,血白细胞数>30×100/L而用ATRA+化疗组的组缓解率为90.9%.结论:ATRA与化疗相结合,可有效控制ATRA治疗期间出现的高白细胞血症,降低早期病死率.

  •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APL细胞分化过程中钙信号途径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作者:郑培烝;侯娟;曹颖平;朱东辉;赵春军;范惠咏

    为研究钙信号途径在髓系分化中的作用,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了钙信号途径相关基因在全反式雏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痛(APL)细胞株NB4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并运用实时定量RT-PCR验证基因芯片部分结果,同时检测这些基因在ATRA和8-CPT-cAMP单独和联合作用于NB4-R1细胞和ATRA诱导APL初诊患者原代细胞分化时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过程中,许多能直接调节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基因发生了变化,同时发现许多钙信号途径下游的效应分子的表达上调,并得到实时定量RT-PCR验证.这些基因在ATRA和8-CPT-cAMP单独作用于NB4-R1细胞时变化不大,而在ATRA和8-CPT-cAMP联合作用于NB4-R1细胞分化时与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时的表达变化相似.另外,以上基因在ATRA诱导APL初诊患者原代细胞分化的变化情况与诱导NB4细胞分化时相似.结论:钙信号途径可能参与了ATRA诱导的APL细胞分化.

  • 实验血液学架起实验室与临床的桥梁——血液学的希望

    作者:陈竺;陈赛娟;周光飚

    本文总结了国际近数十年来的血液学发展,展示了实验血液学如何不断地从临床实践的各种难题中寻找研究方向和新靶点,更新思路,实验室成果又如何不断地反馈和渗透到临床应用,促进了现代血液学的快速形成和发展,这是一个"转换型研究"的好典型.近数十年来,实验血液学研究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深化了我们对自身受精细调控的造血生成的认识,即胚胎与成体造血都是造血干细胞在各种转录因子、细胞因子、表观遗传学调控因素、造血微环境等的协调作用下,进行自我更新与分化,对称性与不对称性分裂并存,维持造血功能的正常.实验血液学研究还揭示了包括血红蛋白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红细胞疾病、血友病等凝血障碍性疾病、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血液系恶性肿瘤的分子机理,发现了这些血液病的治疗靶点并开发了靶向治疗方法与协同靶向疗法,大大改善了这些疾病的临床预后,甚至使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等发生了从高死亡率向高治愈率的转变.现在,实验血液学的研究进入了基因组与系统生物医学的时代,该领域的进展不仅使我们在分子水平上认识自我,还使我们看到了治愈某些恶性血液病的希望.在21世纪,整合资源、团结协作、共同发展,是促使我国实验血液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力量源泉.

  • 1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疗效观察

    作者:沈琪;陈梅;薛冰;丁东新

    目的 观察1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经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予全反式维甲酸40~60mg/d,持续服药至缓解,缓解后与化疗药物序贯治疗,用药前后检察患者血象及骨髓象.结果 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缓解率达91%,达缓解天数平均44d,所需维甲酸总剂量2 648mg.结论 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预后有很大改善.

  • ATRA、As2O3、HAE方案联合序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郭涛

    目的:探究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行As2O3 +ATRA+HAE方案联合序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7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7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行ATRA诱导治疗、As2O3 +ATRA+HAE三联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近期疗效较对照组高,且1、3年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行As2O3+ATRA+HAE方案复合序贯治疗,疗效较ATRA诱导治疗好.

  •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作者:赵智勇;袁粒星;王惠霞;高举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临床特点及患儿的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血液科2000年10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31例APL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生存情况.结果 本组患儿平均年龄为7.8岁,男女患儿性别比为1.38∶1.00.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出血(96.8%)、肝大(61.3%)、发热(58.0%)、贫血(55.0%)、脾大(41.9%)和感染(35.0%)等.26例患儿接受正规化疗,随访时间为4~6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本组患儿完全缓解率(CR)为88.5%.完全缓解率高低与初诊时外周血WBC计数和年龄相关.Kaplan-Meier曲线生存率分析表明,本组患儿预期1年、3年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分别为84.6%,72.4%和54.8%.结论 出血是儿童APL常见和显著的临床表现,发生率高达97%.经全反式维甲酸结合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化疗方案正规治疗,本组患儿完全缓解率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相当,但生存率(尤其是长期生存率)低于国外文献的报道结果.根据患儿年龄、初诊时外周血WBC计数和幼稚细胞比例等临床预后因素,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DIC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弘;吴琼;李佳特;郝良纯

    目的 回顾性分析2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患儿合并DIC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 26例初诊APL患儿以骨髓形态学及免疫学分型确诊.应用三氧化二砷(As2O3)进行诱导缓解,监测血常规及DIC指标.结果 23例患儿发生DIC(88%),诊断时即发生DIC 12例(52%),As2O3治疗2周内发生DIC 9例(39%),2周后发生DIC 2例(9%).DIC出血19例(73%),以皮肤出血9例(47%)为著,颅内出血2例(11%)均死亡.DIC指标以血小板下降为敏感(100%),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者22例(96%),也有较高敏感性.DIC指标转阴需4~46d.结论 儿童APL合并DIC发生率较高,出血风险大,以诊断及治疗2周内为危险期,需积极监测DIC指标,在治疗APL基础上抗DIC治疗,以度过DIC期,保证诱导缓解期治疗的安全性.

  • 15例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临床及治疗研究

    作者:刘嵘;师晓东;王天有;李君惠;胡涛;曹静;刘子勤;赵红娟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选取2002年6月~2007年3月我院诊治15例APL患儿.单剂AS2O3诱导分化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采用DA/HA/IDA方案与ATRA/AS2O3序贯治疗.辅以小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必要时加用白细胞置换术.观察其临床特点、血常规、出凝血指标、肝肾功能、心电图,监测PML/RARa融合基因、染色体的变化.结果 15例患儿2例早期死亡,12例PML/RARa融合基因阳性者均得到完全缓解.AS2O3治疗1周白细胞上升高,治疗两周开始下降,D-Dimer正常,出血倾向减轻或消失.治疗6~8周CR.结论 单剂AS2O3诱导分化治疗,对PML/RARa融合基因阳性,存在染色体t(15;17)患者,均能完全缓解率.且毒副反应较小.早期小分子肝素钙应用配合血浆输注,必要时行白细胞单采术帮助大多数患儿安全度过DIC,获得长期生存.

  • DA方案联合维甲酸诱导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作者:薛天阳;许伟

    为探讨诱导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及预防其毒副作用的有效方法,对18例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采用DA方案联合维甲酸诱导治疗,1疗程后复查骨髓象,完全缓解14例,完全缓解率77.8%,其他4例2疗程结束后再复查骨髓,均完全缓解.完全缓解后给予定期交替强化治疗,维甲酸维持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完全缓解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本方案是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安全有效的方案.

  •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复发机制及微小残留病灶的监测

    作者:虞文嫣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所有亚型中预后好的一种,以骨髓及其他造血器官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浸润、异常染色体t(15;17)、PML-RARα融合基因为特征.目前,APL治疗策略包括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诱导治疗,2~3个周期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巩固治疗,1~2年包括ATRA伴或不伴小剂量化疗的维持治疗.该治疗策略的完全缓解率接近90%,总生存率约为80%.德国AML合作社(GMLCG) APL学组的含大剂量阿糖胞苷的试验[1]、欧洲APL工作组的APL2000试验[2]以及中国开展的临床试验均显示,APL的缓解率超过90%,各试验间10年无复发生存率(RFS)较为相似,其中GMLCG的试验结果为75.5%,欧洲APL工作组的结果为76.3%,从中可看出,依然有大约25%患者可能复发.一项意大利研究显示,近10%已达缓解患者在5年后复发[3].将近3% ~5%的APL患者发展至髓外复发,约<3%患者仅出现分子学复发.

  • 亚砷酸改良诱导方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作者:赖晓荣;肖红兵;张慧玲;丁江华;吴小建

    目的:观察改良亚砷酸(ATO)诱导方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初治APL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采用改良ATO诱导方案,即ATO 10 mg+-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持续输注18 h;对照组采用ATO常规方案治疗,ATO 10 mg+5%葡萄糖注射液500ml输注4h.两组均每天1次,连续4~6周.比较两组获得完全缓解的时间,以及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浸润(CNS-L)和治疗中白细胞(WBC)计数升高情况;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例均获完全缓解,均无早期脑出血或死亡病例.观察组获完全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诱导治疗期间,观察组高WBC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发生CNS-L,对照组发生6例(10.7%),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组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肝功能损害、恶心呕吐、头痛、心电图改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ATO持续输注治疗APL疗效较好,在减低高白细胞血症、CNS-L发生率的同时并不增加其他不良反应.

  • 维A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86例分析

    作者:董群生;王健民;闵碧荷;许小平

    自维 A 酸(retinoic acid,RA)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以来,其完全缓解率和长期存活率已有了明显提高[1,2].1980~2000年,我们应用 RA 诱导治疗 APL 86例,现分析如下.

  •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毛政康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的临床特点,并分析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对患者机体及CNSL的影响。方法从武冈市人民医院2007年4月~2013年3月收治APL患者中随机抽取16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实施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分为2组,非鞘内注射组仅实施常规化疗,鞘内注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鞘内注射化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复发及并发CNSL情况;并根据是否并发CNSL分为实验组(并发CNSL)、对照组(未并发CNSL),对比观察2组患者相关指标水平及复发情况。结果鞘内注射组患者复发率及CNSL并发率显著低于非鞘内注射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WBC(white blood cell)水平明显较高、PLT(blood platelet)水平明显较低,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L并发CNSL后患者机体状况较差,病情明显较为严重,且预后与单纯APL患者相比较差,在临床上需加强对CNSL并发症的防治措施;对APL患者实施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能够有效降低复发及并发CNSL,具有较理想临床疗效。

  •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病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环

    目的 探讨了在该院近几年来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其患病率、发病时间及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与非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了3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以及病发成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的病史临床资料,按照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 在33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病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病例里,其中23例经过鞘内注射化疗手术他们的发病时间以完全缓解1~2年内为多,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比非预防鞘内注射化疗组显著降低.结论 近几年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中患者病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病率并不低,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可显著降低病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病率,预防性鞘内注射佳时间为患有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后1~2年内.

  •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治疗

    作者:王文焕;王智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平均完全缓解时间为(22.5±6.6)天,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CR 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全反式维A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鹏飞;孔荣;邱宏春;王勇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A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产生的协同作用. 方法 我们对我院2006~2008年共9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采用两药联合化疗,予ATRA 10mg口服3-4次/天、As2O310mg静脉滴注3-4h每天1次,于第3天加用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药物+阿糖胞苷化疗. 结果 联合治疗患者6例初发全部一疗程达到完全缓解(cR),复发病例中2例CR,中位时间30.12±4.89天. 结论 联合应用ATRA+As2O3和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药物的化疗取代以往的单药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缩短,血小板计数恢复快,无病生存期延长.

  •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作者:杨兴会

    通过对家属的亲身护理体会和21 例急性旱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病友及家属的走访观察后分析,发现他们存在否定期、恐惧期、抑郁期、悔恨期、接受期、侥幸期、疏忽期7 个相似的心理特征.而针对不同特征进行良好心理护理的病友康复治疗效果就更好.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心理护理中的整体配合和自我调节,是急性旱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康复和防止复发的重要因素.

  •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和血液中砷分布的临床检测

    作者:石瑞平;郭树霞

    目的 检测使用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后患者骨髓和血液中砷的浓度,分析砷暴露及暴露时间对机体的影响.方法 对30名砷暴露患者及28名非砷暴露患者进行调查,对30名暴露者,其中包括砷暴露1年半以上(13人)、一年半以内(17人)以及未暴露组进行调查研究;同时随机抽取7名暴露者,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骨髓和血液中砷代谢产物,对其骨髓和血液中砷浓度进行对比.结果 7例暴露组患者的骨髓与血液中砷浓度对比,骨髓砷浓度(7.99±0.15)μg/L;血液中的砷浓度(7.98±0.15) 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暴露一年半以上,暴露一年半以内及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分析t检验的方法,其两两之间进行比较发现暴露一年半以上组与暴露一年半以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暴露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2O3治疗ALP,砷可以到达骨髓并进行缓慢代谢,且在骨髓中的代谢与在血液中基本相同,随着暴露时间间隔的延长砷浓度有下降趋势.

6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