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运动区胶质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林和璞;马晓东;郭胜利;刘嘉霖;姜红振;李防晔;许百男

    目的 探讨术中磁共振和功能神经导航两种技术手段对运动区胶质瘤手术治疗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治的115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长期随访结果.115例患者中,男:女=68:47,术前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特点选择手术方法和切除策略.其中功能神经导航辅助术中磁共振下切除肿瘤78例(磁共振组),单纯功能神经导航指导下切除肿瘤37例(导航组),术后根据病理学诊断,给予患者标准化治疗;结果 收治的115倒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术中磁共振扫描及术后72h内复查MRI证实核磁组病例手术全切率达91.0%,导航组为59.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磁共振组为3.8%,导航组为10.8%;术后随访5~52个月,患者1年生存率磁共振组为93.9%,导航组为80.6%;结论 运动区胶质瘤在手术全切率方面与其他部位胶质瘤接近,但由于胶质瘤靠近运动区,术前临床表现及术后功能缺失均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与单纯功能神经导航技术相比,功能神经导航辅助术中磁共振技术的应用使运动区胶质瘤的手术全切率及术后功能保留率明显提高.

  • 开颅手术中锥体束移位的探讨及应对策略

    作者:王宇博;马晓东;许百男;余新光;孙国臣;赵岩;王飞;宋志军;赵溪;梁永平

    目的 探索神经外科手术中锥体束的移位情况及应对策略.方法 选择74例术前影像学诊断为额、颞及岛叶占位病变的病人,术前及术中应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进行扫描,传入神经导航工作站进行锥体束的追踪描计,并对比术前及术中锥体束的位置.结果 锥体束在前后方向方面25例发生向前移位,45例发生向后移位,4例无移位;锥体束在左右方向上32例发生向外移位,38例发生负向移位,4例无移位.结论 在颅脑病变切除术中,锥体束的移位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移位的方向及距离不具有可预测性,只有通过术中磁共振实时更新导航才能予以保护.

  • 功能神经导航DTI技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显微血肿清除术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评价

    作者:王忠;苏宁;张瑞剑;吴日乐;张义松;张晓军;王俊青

    目的 评价功能神经导航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I)技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显微血肿清除术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作用.方法 41例基底节区脑出血(ICH)患者随机分为显微手术组(21例)和药物治疗组(20例),手术组发病后1~3d内均行显微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术后1d复查头颅CT,药物治疗组接受标准药物治疗如镇静、止血、脱水等治疗.所有患者在发病后2周应用功能神经导航技术均行全脑扩散张量成像(DTI);分别确定显微手术组血肿侧和对侧CST在内囊、大脑脚分数各向异性(FA)值,然后与药物治疗组比较.结果 术后第二天常规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率在80% 以上,显微手术组显示患侧CST在内囊、大脑脚FA值分别为(0.526±0.046)和(0.532±0.044),药物治疗组,FA值分别为(0.443±0.069)和(0.456±0.059).血肿清除2周后手术组内囊及大脑脚的FA值显著增加,与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结果表明,显微手术在基底节区血肿清除后增加FA值,并减少对内囊及CST损伤破坏.被压迫移位的CST大部分复位.结论 通过功能神经导航DTI技术可以观察到脑出血患者CST的形态的变化及FA值的变化,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能有效减少CST的损伤,可以使被压迫和移位的CST恢复到正常位置,功能神经导航DTI技术可以作为评价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显微血肿清除术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方法.

  • 功能神经导航下丘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包海山;卜博;林和浦;郭胜利;香耀先

    目的:研究丘脑胶质瘤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和功能神经导航下手术切除肿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治疗的24例丘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丘脑胶质瘤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手术切除率也不尽相同.病程3个月~~6年,平均2.3年.肿瘤颅内压增高症状为常见(85%),轻偏瘫(45%),智力减退或精神症状(25%);全组患者肿瘤手术全切率为68%,次全切率为17%,部分切除率为15%;出院时好转、稳定者占85%,恶化及出现新体征者占15%;手术死亡率为0.结论:功能神经导航技术能有效的增加肿瘤全切率、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

  • 3.0高场强术中磁共振联合功能神经导航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周辉;杨波;王俊宽;魏新亭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如脑皮层、基底节和脑干(脑内型)以及中颅窝底、视网膜和头盖骨等(脑外型)[1]。针对脑内型特别是深部及位于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常常具有较大的风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采用术中神经导航配合磁共振应用切除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23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精准神经外科:术中成像和功能神经导航

    作者:许百男;陈晓雷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手术显微镜和显微外科技术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广泛应用,使得手术者可以利用很小的间隙到达病变部位并进行病变切除,这一进步改变了颅底外科的手术方式并改善了其治疗效果.

  • 术中高场强MRI引导下成人幕上胶质瘤切除程度的定量研究

    作者:孙国臣;朱明启;陈晓雷;侯远征;余新光;李安民;朱儒远;李钢;周定标

    目的 探讨术中MRI联合功能神经导航对胶质瘤切除程度的影响.方法 纳入101例成人幕上胶质瘤病人,在术中MRI联合显微镜下功能神经导航实时引导下进行手术.适时行术中MRI扫描,根据病变切除程度及其新重建的传导束,结束手术或者更新导航计划后继续切除,如此反复直到术者满意.测量手术过程中的肿瘤切除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第1次术中MRI扫描时,全切除45例;继续切除后,全切除达到74例.第1次术中扫描后切除程度为95.00% (77.81%~99.65%),与继续切除后切除程度98.15%(93.12%~1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肿瘤的中位体积39.68(16.05~58.00)cm3,手术结束时的中位体积为0.10(0~2.68)cm3,手术前后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所有病人语言功能正常,仅1例病人肢体肌力小于Ⅳ级.结论 术中MRI有助于发现意外残留的肿瘤,通过进一步切除提高病变的切除程度.

  • 术中磁共振联合功能神经导航在中央区胶质瘤手术的应用

    作者:张家墅;陈晓雷;侯远征;孙国臣;李方晔;郑刚;李晋江;许百男

    目的 探索术中磁共振联合功能神经导航在中央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2 例中央区胶质瘤病例,患者均接受1.5T 高场强术中磁共振联合功能神经导航下显微手术.评价肿瘤切除程度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结果 22 例中6 例肿瘤的切除程度发生误判.术中扫描使12 例残余肿瘤得到进一步切除.术后三周,15 例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或同术前,7 例神经功能下降,功能下降者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评分均大于60,生活能够自理.结论 对于中央区胶质瘤患者,术中磁共振联合功能神经导航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保护神经功能.

  • 术中磁共振和功能神经导航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昉晔;陈晓雷;张家墅;李晋江;郑刚;吕学明;张挺;许百男

    目的 评价高场强术中磁共振(iMRI)和功能神经导航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6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根据弥散张量成像重建白质纤维束,确定佳安全手术入路及手术策略,术中常规应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纤维束镜下导航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辅助手术.术后定期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 本组16患者中,2例患者因术中磁共振扫描发现海绵状血管瘤残留需继续手术切除残留病变.术中末次扫描证实所有患者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完全切除.3例患者术后有短期新发神经动能障碍.其中2例长期随访时恢复至正常功能水平.长期神经功能致残为1例.无iMRI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对于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iMRI可以实时评估海绵状血管瘤的切除程度.镜下功能神经导航术中显像脑干白质纤维束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和电刺激定位脑干颅神经核团,对大限度切除病变、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有很大帮助.

  • 大脑半球胶质瘤切除术中锥体束移位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宇博;陈晓雷;许百男;马晓东;孙国臣;赵岩;王飞;宋志军;赵溪

    目的 探索大脑半球胶质瘤切除术中锥体束的移位情况及解决方法.方法 选择术前影像学诊断为额、颞、岛叶胶质瘤的患者63例,手术采用仰卧位下额颞入路,术前及术中应用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进行扫描,并进行锥体束的追踪描计,对比术前及术中锥体束的位置.结果 锥体束在前后方向上18例发生向前移位,移位距离从0.9 mm至11.4 mm,42例发生向后移位,移位距离从1.7 mm至10.4 mm,3例无移位;锥体束在左右方向上31例发生向外移位,移位距离从1.5 mm至11.2 mm,30例发生向内,移位距离从1.3 mm至8.1 mm,2例无移位.结论锥体束的移位的方向和距离具有不可预测性,佳解决方案是通过术中影像及神经导航的实时更新并予以保护.

  • 术中磁共振和功能神经导航在语言功能区病变手术的应用

    作者:王飞;陈晓雷;孙正辉;赵岩;孙国臣;王宇博;宋志军;许百男

    目的 探讨术中磁共振和功能神经导航在语言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1例右利手患者在术中磁共振和基于血氧水平依赖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功能神经导航辅助下实施语言功能区病变手术,按部位分为A组(左额下回后部附近病变)和B组(左颞上回后部附近病变),术前及术后2周用西方失语症成套试验对所有患者进行语言评估,获得失语指数(AQ).结果 AQ术前正常者(AQ≥93.8)33例,AQ术后与AQ术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Q术前低于正常者28例,AO术后较术前对比有所提高(P<0.01).术后2周时,14例(23.0%)出现语言功能下降,仅有2例(3.2%)在6个月随访时仍存在语言功能障碍.41例获得全切除,20例获得次全切除,AQ变化值(△AQ=AQ术后-AQ术前)与病变切除程度无关,A组△AQ高于B组.结论 术中磁共振和功能神经导航技术能够较好显示病变与语言相关皮层及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语言功能区病变患者术后语言功能的保留.

  • 磁共振功能神经导航在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颐;曹晶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功能神经导航在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88例行手术治疗的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导航组(48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胶质瘤切除术,导航组在胶质瘤切除术中应用磁共振功能神经导航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残余的肿瘤体积、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导航组的肿瘤全部切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部切除及部分切除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导航组术后10 d的KPS评分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比术前明显降低,且导航组术后10 d的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导航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优于对照组(P<0.05);导航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中应用磁共振功能神经导航技术,可提高胶质瘤的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 功能导航在额顶叶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杜昌旺;史罗宁;王茂德;陈伟;姜海涛;王伟;王娟;冒平;祁磊

    目的:探讨应用功能导航与术中唤醒麻醉联合皮层刺激在手术切除额顶叶胶质瘤中保护运动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57例额顶叶胶质瘤患者,分为导航组(91例)和唤醒组(66例):导航组术中采用BOLD-fMRI联合DTI-FT神经导航技术;唤醒组术中采用唤醒麻醉联合脑皮层电刺激技术.分析患者运动功能保护效果、肿瘤切除率及手术时间.结果:导航组与唤醒组在运动功能保护上效果相当(P>0.05).导航组肿瘤切除率优于唤醒组(P<0.05).导航组手术时间比唤醒组短(P<0.05).结论:BOLD-fMRI联合DTI-FT神经导航技术在切除额顶叶胶质瘤术中运动功能保护与作为金标准的唤醒麻醉效果相当,且能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手术时间,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