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AA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桑燕;杨阳;涂振兴;李烨;王艳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变化,分析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明确诊断且未经治疗的180例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成IMT正常组(n=51)、IMT增厚组(n=69)、斑块形成组(n=60).所有患者均检测生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颈动脉彩超、24 h动态血压等指标,比较三组患者的AASI变化,探讨AA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患者的SBP、DBP、TG、LDL-C、FPG、HbA1c、FINS、HOMA-IR、UA、Cystatin C明显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形成组患者的SBP、DBP、TG、LDL-C、FPG、HbA1c、FINS、HOMA-IR、UA、Cystatin C均明显高于IMT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患者的AASI、IMT、RI水平均明显高于IMT正常组,SV、DV水平明显低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形成组患者的AASI、IMT、RI明显高于IMT增厚组,SV、DV明显低于IMT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提示,IMT与TG、LDL-C、SBP、DBP、PP、FPG、UA、Cystatin C、AASI、RI、年龄均呈明显正相关(r--0.482,0571,0.667,0.509,0.603,0.711,0.386,0.504,0.727,0.623,0.472;P<0.05),与SV、DV呈明显负相关(r=--0.567,-0.611;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颈动脉IMT水平与PP、AASI、FPG、UA、LDL-C独立相关(β=1.229,1.442,0.887,1.501,1.884;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AASI水平随着IMT的升高逐渐升高,其水平与颈动脉IMT水平独立相关,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

  • 冠心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杰;王璐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与冠脉病变程度及危险评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判断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在冠心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自2015年1月~ 2016年6月在笔者医院住院的187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ASI分组,比较组间一般情况、冠脉病变累计的血管支数,并对AASI与Gensini评分及GRACE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一般特征:组间比较:性别、吸烟、血脂、尿素氮(BUN)、肌酐(Cr)、体重指数(BMI)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冠脉病变累计的血管支数比较:3支病变及单支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ASI与Gensini评分之间呈正相关;AASI与GRACE评分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AASI不仅可用于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程度的判断,而且有助于冠心病预后的评价.

  •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

    作者:袁永梅;孙敏敏;杭晓英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评价AASI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动脉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5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自动测量装置测定baPWV。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正常组(n=28)、IMT增厚组(n=42)和斑块形成组(n=34)。根据动态血压参数按照文献方法计算AASI,比较三组的动态血压指标、AASI及baPWV,并对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AASI、baPWV与颈动脉IMT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24 h脉压(24 hPP)在IMT增厚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AASI、baPWV在IMT正常组、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AASI及baPWV均呈正相关(r=0.604、0.587,P<0.01),AASI与baPWV呈正相关(r=0.0567,P<0.01)。结论24hPP、AASI以及baPWV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但AASI是更简易的评价早期动脉硬化的指标。

  •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何皓颋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程度的关系.方法:利用常规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测定及计算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并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平均颈动脉内径、大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结果:AASI与IMT呈正相关(r=0.37,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AASI>中位数(AASI>0.51)组的IMT高于AASI<≤中位数(AASI≤0.5)组(P<0.01).结论: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AASI增加与颈动脉IMT独立相关.提示AASI和动态血压监测在心血管风险评估中的有效性.其应用价值尚需较大规模临床人群验证.

  • 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关系研究

    作者:张维波;傅强;陈成;江晨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共103例(T2DM组),非糖尿病患者41例为对照组(NDM组).测定两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差(P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胆固醇(LDL-C),并对T2DM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2DM组患者的IMT、AASI、FPG、HCY及hs-CRP与NMD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bA1c有显著性差异(P<0.05).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糖尿病病程、FPG、HbA1c、SBP、PP、TC、LDL-C、HCY、hs-CRP等呈正相关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1c、PP、HCY、hs-CRP等有独立的相关关系(偏回归系数r分别为0.413、0.362、0.279、0.301、0.322,均为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1c、PP、HCY、hs-CRP等密切相关.

  • 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作者:马朝军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心律失常的内在关系,为心血管病检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AASI中位数49为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AASI >49,对照组 AASI ≤49,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AASI与心律失常的内在关系。结果观察组24 h-SBP和24 h-PP均高于对照组,24 h-DBP则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室(房)性期前收缩、复杂性室(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AASI升高发生心律失常风险高,加强AASI评估对监测心血管疾病发病有参考价值。

  • 中老年人群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增高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杜国峰;张志敏;向文海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增高的发生率及其与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入选2009年3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50~80岁的中老年人,检测AASI并调查其一般资料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AASI增高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AASI增高的发生率为14.7%(138/940),其中男性为12.1% (63/520),女性为17.8%(75/420).AASI增高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是女性、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史.结论 AASI增高与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可作为心血管病危险人群的一种无创、简单筛查手段.

  •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作者:张志琴;杜国峰

    目的 探讨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肾脏损害及颈动脉内膜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筛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9例、2型糖尿病患者7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9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8名作为对照组,分别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尿白蛋白、尿肌酐测定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计算出AASI,进行AASI与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及IMT等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CR值、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IMT、颈动脉异常发生率以及AA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两两比较,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与高血压组、糖尿病组、健康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分析显示,ASSI增高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是女性、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AASI与肾脏损害及颈动脉内膜损伤程度有明显相关性,高血压、糖尿病独立促进动脉硬化的进展.

  •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研究

    作者:葛青;周建英;吴伟峰

    目的 探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入选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我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8例,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或)CT血管造影术(CTA)联合诊断颅内、外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数量,并依照病变程度分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颅内动脉不同狭窄程度4组在年龄、性别、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体质量指数(BMI)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AASI(无狭窄组0.48±0.15、轻度狭窄组0.62±0.16、中度狭窄组0.61±0.17、重度狭窄组0.64±0.15)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955,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轻、中、重度狭窄组的AASI显著高于无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轻、中、重度狭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颅外动脉不同狭窄程度4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BMI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AASI(无狭窄组0.48±0.10、轻度狭窄组0.57±0.11、中度狭窄组0.59±0.12、重度狭窄组0.60±0.15)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3,P=0.002);进一步两两之间比较发现,轻、中、重度狭窄组的AASI显著高于无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颅内、外动脉病变支数的AA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395,P<0.001);1支、2支、3支及以上病变与0支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ASI是基于24 h动态血压监测获得的指标,主要反映动脉硬化对血压的影响,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有关.AASI可为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的预测提供帮助.

  • 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杜国峰;张志敏;向文海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肾脏损害以及颈动脉内膜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筛选无糖尿病和其他致动脉硬化疾病的高血压患者149例,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48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尿白蛋白及尿肌酐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计算出AASI,进行AASI与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以及IMT等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相比,ACR(46.34与33.52)(P<0.05)、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41%与21%)、IMT[(0.90 ±0.21)mm与(0.83±0.20)mm]、颈动脉异常发生率(72%与60%)以及AASI(0.50±0.16与0.42±0.17)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ACR正常组与异常组比较,IMT正常组与异常组比较,异常组AASI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453±0.153与0.511±0.155,(0.453 ±0.156)mm与(0.535±0.157)mm,t值分别为2.210、2,809,P<0.05、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AASI与肾脏损害及颈动脉内膜损伤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作者:陈云;袁如玉;阎哲慧;李广平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高血压患者226例,所有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ABPM)监测并计算AASI,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依据造影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CSS),按照评分结果分为3组:0~1分的非冠心病组(70例),2~31分的轻、中度冠脉病变组(104例),≥32分的重度冠脉病变组(52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与冠脉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组间AASI差异显著(P<0.05),组间两两比较在AASI水平上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冠脉狭窄越严重,AASI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24 h心率、血压杓型等影响因素后,AASI与冠心病的发生仍具有较好的相关性(OR=3.471,P<0.01).结论:AASI对高血压患者出现冠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因素及其对靶器官损害的研究

    作者:陈云;袁如玉;李广平;闫哲慧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AASI对靶器官的损害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行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并计算AASI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30例,依据AASI结果分为低AASI组(n=167)及高AASI组(n=163),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动态血压相关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左室质量指数(LVM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踝臂指数(ABI)。结果高AASI组的年龄(岁:64.91±9.70 vs 59.12±10.00)、合并糖尿病比例(33.8%vs 14.8%)、非杓型血压比例(65.6%vs 43.7%)、24 h脉压(mmHg:65.27±11.31 vs 56.06±10.51)、24 h舒张压标准差(mmHg:9.64±2.47 vs 8.31±2.31)、冠状动脉病变支数(1.8±1.1 vs 1.3±1.1)、LVMI(g/m2:125.74±29.65 vs 107.69±23.23)、外周血管病变(27.3%vs 16.4%)高于低AASI组;高AASI组eGFR水平小于低AASI组[mL/(min ·1.73 m2):85.31±20.31 vs 99.67±17.76]。相关分析显示AASI与冠脉病变数(r=0.235)、LVMI(r=0.168)、外周血管病变(r=0.167)呈正相关,与eGFR(r=-0.187)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PP、DB-PSD、非杓型血压是AASI的影响因素。结论 AASI受年龄、糖尿病、24 h脉压、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杓型的影响,其升高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心、肾及外周血管疾病有关,检测AASI有助于临床医生评估高血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曹滢

    目的 分析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6月航空总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3例,根据AASI分为AASI≤0.49者46例(A组)、0.49< AASI≤0.53者46例(B组)、0.53< AASI≤0.56者45例(C组)及AASI>0.56者46例(D组);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血压62例和非杓型血压121例.比较不同AASI患者一般资料、血脂指标、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指标,比较杓型血压和非杓型血压患者AASI,AASI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平均脉压、夜间血压下降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不同AASI患者男性比例、年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ASI患者体质指数、日间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日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及24 h平均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患者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低于A、B组,D组患者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低于C组(P<0.05);D组患者夜间舒张压下降率低于A、B、C组(P<0.05).非杓型血压患者AASI高于杓型血压患者(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ASI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平均脉压呈正相关(r =0.482,P<0.001),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和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36、-0.317,P<0.001).结论 伴有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重,而AASI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有关.

  •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指数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池祥波

    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96例,根据患者是否存在MAU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8例.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组AASI、颈动脉内膜厚度(IMT)、MAV、血压及血肌酐等指标,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AASI、IMT、舒张压、脉压、血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血肌酐明显较高(P<0.05),而GFR明显较低(P<0.05).AASI与MAU、IMT、脉压差及LDL呈正相关(r值和P值分别为r=0.56A,P=0.002;r =0.241,P=0.016;r=0.351,P=0.012;r=0.180,P=0.026),与GFR呈负相关(r=0.118,P=0.021);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ASI仅与MAU呈正相关.结论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AASI与MAU呈明显正相关,可联合预测患者的预后及病情变化.

  • 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IMT的关系

    作者:游向东;崔炜;高改云;杨玉霞;侯冰洁;张瑞红

    目的 探讨动脉动态硬化指数(AASI)与颈动脉内-中膜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我院高血压患者78例,均行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检查.并比较分析其结果.结果 AASI与颈动脉IMT呈明显正相关(r=0.669,P<0.05).结论 AASI与颈动脉IMT有明显相关关系.IMT越增厚,AASI越增大.

  • 冠心病患者 AASI 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

    作者:乔丽静;张平安;梅永现;宋利云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24 h微量白蛋白尿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冠心病患者11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及测定24 h尿白蛋白。将患者分为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组及尿微量白蛋白阴性组。计算2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有无差别。结果人群平均AASI为0┅.62±0.17,阳性组AASI明显高于阴性组(0.75±0.18,0.55±0.17, P =0.000)。将年龄及收缩压分层后,各年龄组微量白蛋白尿与AASI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P =0.014, P =0.000, P =0.000),收缩压<160 mm Hg组微量白蛋白尿与AA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243),收缩压≥160 mm Hg组微量白蛋白尿与AA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0)。结论伴尿微量白蛋白升高的冠心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有上升趋势。

  • 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微量白蛋白尿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游向东;崔炜;王会娣;万会乔

    目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是一个反映动脉硬度的新指数.本文旨在探讨动脉动态硬化指数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从2009年1月-2010年2月在心内科因高血压就诊患者中选取120例,其中MAU阳性患者32例为试验组,88例MAU阴性患者为对照组,均行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IMT、心电图、尿微量白蛋白、血糖、血脂等检查.结果:MAU阳性组患者AASI、脉压水平显著高于MAU阴性组(P<0.05).结果显示MAU、AASI有明显相关关系,呈正相关(r=0.432,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MAU有明显相关关系.MAU越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越增大;脉压越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也越增大.

  • 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程淑玲;赵岳;张华;高雅杰;曹永军;陈慧文;臧小英

    [目的]研究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王顶堤社区医院门诊就诊的9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采用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调查、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比较不同特征人群AASI的差异,分析影响AASI的因素.[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ASI与BMI、日间收缩压、24 h收缩压、日间脉压、24 h脉压及日舒张压变异之间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ASI影响因素有24 h舒张压变异及日间收缩压.[结论]AASI受24 h舒张压变异、日间收缩压的影响.

  •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程金英;夏皓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病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病人153例,根据 AHI值分为试验组(OSAHS组,79例)和对照组(非 OSAHS组,74例),收集所有病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AHI值以及冠心病、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患病情况,并计算出 AASI值,比较两组 AASI值的差别,并分析 AASI值与 AHI值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 AASI值高于对照组(0.599±0.118比0.381±0.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SI与 AHI在高血压合并 OSAHS组中呈正相关(r=0.617,P<0.01)。结论高血压合并 OSAHS病人动脉硬化程度较单纯高血压病人严重,且与 OSAH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

    作者:陆玉琴;李应东;赵信科;王纪;寇宗莉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相应对称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 将137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临床问卷调查,填写高血压患者登记表格及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后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的监测,根据测得数据分别计算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相应对称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所有受试者均抽空腹静脉血2 mL送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脂、空腹血糖及血尿酸.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痰湿壅盛证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其他组,病史、年龄、体重指数亦大于其他组,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血尿酸高于其他组(P<0.05);肝火亢盛组全天平均舒张压高于其他证型组(P<0.05),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率亦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组( P<0.05),阴阳两虚组夜间收缩压高于肝火亢盛组,痰湿壅盛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相应对称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高于肝火亢盛组和阴虚阳亢组(P<0.05).结论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相应对称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客观参考指标.

102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