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穴位贴磁药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保护

    作者:黄加权;邓菊红;郑志想;肖非;张建军

    目的:观察穴位贴磁药对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护肝药治疗,治疗组60例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贴磁药疗法治疗,连用2~6个疗程.观察临床症状、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标志及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组痊愈显效率65.0%,总有效率95.0%;对照组痊愈显效率43.3%,总有效率91.7%.HBeAg转阴率治疗组为13.3%,对照组为8.3%;两组肝纤维化指标下降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磁药能改善肝炎后肝硬化临床症状,迅速恢复肝功能,能使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降低,是提高肝炎后肝硬化整体疗效且能长久施治的有效措施.

  • 肝硬化血浆内毒素及一氧化氮水平检测

    作者:尹惠卿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合成的小分子物质.研究表明,NO参与肝细胞损伤并抑制肝细胞合成白蛋白[1],Vallance提出体内内毒素通过激活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等而诱导一氧化氮合酶(NOS)合成,从而使NO合成增加,并在肝硬化高动力循环状态中起重要作用[2].本文检测了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NO及内毒素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以探讨二者在疾病中的作用.

  • 急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的测定

    作者:高应东;夏永祥;张瑞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在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之间并发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36例肝硬化患者与17例肝炎患者采用单克隆抗体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PCT、CRP;同时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白细胞计数(WBC)及肝功能指标.结果:PCT在肝炎组与肝硬化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CT和CRP具有很强的相关性(P《0.01).结论:血清PCT在肝硬化组显著高于肝炎组,可能与肝硬化患者易并发细菌感染有关.

  • 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在肝硬化失代偿者中联合检测的意义

    作者:刘秋月

    目的:通过对肝硬化失代偿者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PLT,以探讨在肝硬化病变中的意义.方法:肝硬化失代偿者98例,健康对照21例,均检测PT、APTT、TT、FIB、D-二聚体及PLT,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者随病情加重PT、APTT、TT、D-D不同程度增高;FIB及PLT则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肝硬化失代偿者凝血及纤溶机制存在明显异常,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 肝硬化患者血清HA和PCⅢ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姚龙江;韩玉清;孙明忠

    肝硬化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含量会异常升高且与病情的轻重密切相关[1].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含量与肝纤维化程度呈密切相关,反应肝纤维合成状态.陈旧性肝纤维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化,肝萎缩患者含量不一定增高.本文报告肝硬化患者血清HA和PCⅢ联合检测结果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如下.

  • 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清中IgG的检测与分析

    作者:魏新亮;田春燕;王亮;杨雨鑫;尹文杰;宋慧

    本文通过测定肝硬化患者及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来分析肝硬化及肝癌患者的体液免疫状态.

  • 幽门螺杆菌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氨的影响

    作者:李宝祥;焦俊风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血氨的关系.方法:选择160例Hp阳性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阳性组,48例Hp阴性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阴性组,83例Hp阴性的健康检查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的空腹血氨.阳性组病例治疗1周,停药4周后复查Hp,根除Hp后复查血氨.根据肝功能Child分级进行分组,比较各组血氨水平.结果:阳性组血氨浓度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阴性组血氨浓度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p根除后血氨浓度显著下降(P<0.01);阳性组中不同肝功能分级组血氨浓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阴性组中不同肝功能分级组血氨浓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p感染与乙肝后肝硬化的血氨浓度升高密切相关,易并发肝性脑病,根除Hp可使血氨水平显著降低,有利于防治肝性脑病.

  • 严重肝硬化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结果正常1例

    作者:李文华;杨永俊;董帏华

    1 病例报告女,74岁.因腹胀、乏力、食欲不振1 a加重2 d入院.查体:慢性肝炎病容,颈部皮肤见2~3粒蜘蛛痣,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HR 80次/min,心律整齐,腹部隆起,双下肢水肿.

  • 肝硬化大鼠血浆内毒素一氧化氮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金峰;张捷;乐桥良;袁芳;薛建设;余英豪

    目的:探讨肝硬化大鼠血浆内毒素、一氧化氮含量的动态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对肝硬化大鼠不同时期的血浆内毒素、一氧化氮含量进行检测.结果:随着肝脏病变的发展,大鼠血浆内毒素、一氧化氮含量呈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内毒素水平与NO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23,P<0.01).结论:肝硬化大鼠血浆内毒素、NO水平反映了肝硬化的严重程度,高动力循环在肝硬化的形成过程中也随之发生.

  • IFN-α治疗慢性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作者:甄真;周俊英;周复红;刘金星;李兵顺

    0 引言IFN-α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和丙肝的有效抗病毒药物[1-7].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注意到IFN-α抗肝纤维化的作用[8-16],但临床报道较少,且临床观察结果意见不一致.为此,我们动态观察了6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IFN-α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及其与疗程、疗效、转归的关系,旨在探讨IFN-α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

  • 肝硬化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与肝功能和数字连接试验的关系

    作者:吴巍;张曙;吴云林;叶静;奚容平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I)的浓度,同时进行数字连接试验(NCT)测定,比较IGF-Ⅰ与NCT、肝功能不同Child分级的关系,探讨IGF-Ⅰ与肝硬化预后及亚临床肝性脑病(SHE)的相关性.方法夹心免疫法测定45例肝硬化患者和34例正常对照者血清IGF-Ⅰ浓度,肝硬化组另行NCT测定及Child-pugh分级.结果肝硬化组血清IGF-Ⅰ浓度(68±66)μg·L-1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46±94)μg·L-1,P<0.01.且随着ChildA、B、C分级的升高而递减,Child A级血清IGF-Ⅰ浓度(135±80)μg·L-1,明显高于Child B级(44±29)μg·L-1、Child C级(27±10)μg·L-1,P<0.01.Child B与Child C级血清IGF-Ⅰ浓度虽有递减,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NCT低于66s组患者的血清IGF-Ⅰ浓度(78±16)μg·L-1,明显高于NCT高于66s组患者的血清IGF-Ⅰ浓度(18±4)μg·L-1,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IGF-Ⅰ浓度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NCT测值密切相关,提示IGF-Ⅰ与肝硬化严重程度及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的发生有关.

  • 血浆神经肽Y水平测定在判定慢性肝脏疾病病变程度及预后中的意义

    作者:陈立刚;迟宝荣

    目的:观察慢性肝脏疾病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变化及其与病变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7例慢性肝炎、48例肝硬化患者和21例健康人的血浆NPY水平.肝硬化不伴腹水组25例、肝硬化伴腹水而无肝肾综合征组19例、肝硬化伴肝肾综合征组4例,按Child分级Child A级20例,Child B级16例,Child C级12例.对照组共21例.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不伴腹水组患者血浆NPY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伴腹水组及肝肾综合征组患者血浆NP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NPY水平与肝功能无相关性,与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呈正相关(r=0.872,P<0.01;r=0.857,P<0.01).结论:慢性肝脏疾病患者血浆NPY水平可作为评估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 肝硬化患者血清FT3、FT4和hTSH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魏丽琴;徐伟;郭宏华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高灵敏促甲状腺素(hTSH)变化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程度、预后、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总胆红素的关系.方法: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测定216例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血清FT3、FT4和hTSH含量,用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白蛋白和总胆红素,用ACL-200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结果:肝硬化静止期和肝硬化活动期与正常对照比较FT3、FT4和TSH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低FT3和FT4血症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呈负相关(r=0.268,P<0.05;r=0.220,P<0.05),与白蛋白浓度呈正相关(r=0.50,P<0.05;r=0.40,P<0.05),与胆红素浓度无关.结论:血清FT3和FT4对判定肝硬化病情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肝硬化患者血浆抗坏血酸和维生素E的测定

    作者:陆新良;张正良;周君富;蔡建庭;钱可大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抗坏血酸和维生素E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测定63例肝硬化患者和63例年龄及性别配对的正常人血浆抗坏血酸,维生素E和过氧化脂质的含量.结果:肝硬化组血浆抗坏血酸含量为(42.94±6.99)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53.30±9.45)μmol/L(t=9.50,P=0.000);肝硬化组血浆维生素E含量为(17.99±3.51)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24.59±7.22)μmol/L(t=7.94,P=0.000);肝硬化组血浆过氧化脂质含量为(14.09±1.28)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2.11±1.20)μmol/L(t=17.21,P=0.000).而且肝硬化患者的三个指标之间均有良好的相关性(P=0.000).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抗坏血酸和维生素E水平显著下降,体内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失衡.

  •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晨;叶君;夏玲玲;许夕海;李旭

    内皮素(endothelin,ET)在慢性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形成和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采用放免法检测了78例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浆中的ET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 血浆内皮素水平与肝硬变病程关系的研究

    作者:沈继录;徐元宏

    目的了解不同阶段肝硬变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探讨其对肝硬变腹水形成和肝肾功能损伤所起的作用.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1浓度,同时也了解肝肾功能.结果血浆ET-1在无腹水组、有腹水组和肾衰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肾衰组与有腹水组(无肾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有腹水组和无腹水组差异无显著性.血浆ET随肝功能损伤加重而逐渐升高.结论血浆ET升高可能在肝硬变病程的进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是引起腹水形成和肝肾功能损伤的重要因素.

  • 剪切波弹性成像和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对婴儿肝炎综合征肝纤维化的预测价值

    作者:彭娅;段星星;刘金桥;李佩岚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和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在预测婴儿肝炎综合征(IHS)肝纤维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确诊的婴儿IHS 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慢性肝炎纤维化分期标准分为S1~4期,选取同期体检的20名健康婴儿为对照组.采用SWE检测患儿肝硬度(LS),同时检测患儿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结果]患儿年龄、血红蛋白(HB)、总胆红素(TB)、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LS与肝纤维化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HB与肝纤维化呈显著负相关,其他均为显著正相关.HA、Ⅳ-C、LS与肝纤维化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与肝纤维化分期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P>0.05).与HA和Ⅳ-C相比,使用SWE检测LS在轻度纤维化、中度纤维化和重度纤维化分析中均具有高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866、0.904和0.893.在轻度纤维化ROC曲线分析中,HA曲线下面积(0.837)大于Ⅳ-C(0.716),而在中度纤维化和高度纤维化ROC曲线分析中,Ⅳ-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2和0.854,均分别高于HA(0.722和0.830).[结论]SWE和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HA和Ⅳ-C)在婴儿IHS肝纤维化方面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SWE要优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

  • 肝硬化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与门脉高压的关系及意义

    作者:欧文胜;刘展;阳学风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变化与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54例肝硬化患者(其中30例合并腹水)和25例正常人的血浆AT-Ⅱ水平.同时,B超测门静脉宽度,胃镜测食管静脉宽度.[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浆AT-Ⅱ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合并腹水患者比无腹水患者增高明显.门静脉和食管静脉宽度随与AT-Ⅱ呈正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AT-Ⅱ可能在门脉高压形成中起重要作用,AT-Ⅱ与食管静脉曲张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 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朱芳;吴林华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检测对诊断肝硬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7年8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90例肝硬化患者,同时选择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和白蛋白水平,并作组间比较.[结果]肝硬化组90例患者平均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和白蛋白水平分别为(2321±845)U/L和(31.2±6.3)g/L,而健康对照组平均水平为(8726±911)U/L和(44.6±2.8)g/L,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Child A、B、C三级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和白蛋白均明显下降,各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降程度为Child C级>Child B级>Child A级,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和白蛋白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结论]临床上可通过检测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来了解肝组织受损的程度,以协助判断肝硬化发展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 肝硬化患者血清sP-选择素与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关系

    作者:刘展;周会新;王双喜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P-选择素(sP-选择素)与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选择75例肝硬化患者,测定sP-选择素、肝功能及Ⅳ型胶原水平.[结果]肝硬化组血清sP-选择素及Ⅳ型胶原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sP-选择素与肝功能、肝功能Child分级和Ⅳ型胶原水平明显相关.[结论]血清sP-选择素水平可能是临床观察肝硬化患者病变活动的重要指标.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