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的并发症分析

    作者:曾忠友;吴鹏;宋永兴;张建乔;唐宏超;籍剑飞

    目的:总结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发症的发生特点和原因.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的166例腰椎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4例,女102例;年龄24~74岁,平均51.9岁;病程8个月~30年,平均47.5个月;腰椎间盘退变4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2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7例,腰椎退行性Ⅰ度滑脱(Meyerding分级系统)2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5例;单节段病变124例,双节段病变42例;L3.4 6例,L4.5 97例,L5S121例,L2,3、L3,41例,L3.4、L4,526例,L4.5、L5S115例.结果:166例患者术中无异常出血,均未输血;术中硬脊膜损伤并脑脊液漏1例、椎弓根(椎弓根入点)骨折4例、终板损伤2例.切口皮肤无坏死,切口无感染.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1例.椎弓根螺钉位置Ⅰ度163例371枚螺钉,Ⅱ度3例3枚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Ⅰ型157例199枚螺钉,Ⅱ型8例8枚螺钉,Ⅲ型1例1枚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偏短2例.失访5例,死亡2例,其余病例获得12~60个月的随访,平均35.4个月.随访过程中出现终板切割并融合器部分嵌入椎体14例14个节段.出现异常的双下肢疼痛l例.除11例11个节段不能明确外,其余148例189个节段获得椎间融合.未发现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椎间融合器亦无前后向移位,未观察到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现象.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虽然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病变是一较好的手术方式,但仍面临着并发症的问题,要求术者具有丰富的脊柱外科手术经验、术中严谨的操作、充分利用影像辅助系统,以有效地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应用于下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曾忠友;吴鹏;毛克亚;孙德弢;严卫锋;陈国军;宋永兴;张建乔;唐宏超

    目的:对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优缺点.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2例下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男16例,女46例;年龄27~72岁,平均51.6岁.其中腰椎间盘退行性痛变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1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L3,45例,L4,542例,L5S115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0例(A组),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2例(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本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观察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椎间融合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5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Cobb角.对比两组病例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程度,并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未出现神经根或马尾损伤,以及下肢神经功能恶化现象.两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手术时间少于B组(P<0.05).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7.5个月.在椎间隙高度方面,两组病例术后5d与术前相比,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且末次随访时与术后5d相比,均获得良好的维持.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或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末次随访时均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可、植骨融合率高、恢复快、临床效果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而且,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方式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操作步骤少,不需要特殊器械,因而,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的前提下,可在部分腰椎单节段病变的固定融合治疗中选择性应用.

  • 两种手术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曾忠友;严卫锋;宋永兴;毛克亚;籍剑飞;张建乔;吴鹏;裴斐;宋国浩;韩建福;俞伟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腰椎单节段病变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3例,女53例;年龄28 ~76岁,平均53.0岁;腰椎间盘退变39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9例,腰椎退行性滑脱(Meyerding Ⅰ度)16例;L3,45例,L4,5 70例,L5S1 11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45例(正中切口组),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41例(通道组).记录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后72h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根据影像结果比较两组病例术前、术后3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以及手术前后多裂肌面积和多裂肌脂肪组织沉积等级,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切口长度和术后引流液方面,通道组优于正中切口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正中切口组少于通道组.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但通道组出现切口表皮坏死4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神经损伤3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为5.0%,通道组为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6.6%,通道组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2.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d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恢复,(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3d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患者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裂肌面积:正中切口组术后1年为(789.00±143.15)mm2,术前为(1066.00±173.55)mm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术后1年为(992.00±156.75)mm2,术前为(1063.00±172.13)mm2,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裂肌等级方面:正中切口组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前后向移位.椎间融合率:正中切口组为95.6%,通道组为95.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均未发现固定部位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JOA评分:正中切口组由术前的8~16分(平均12.7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21~29分(平均25.20±2.43),两者比较差畀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由术前的8~16分(平均12.64±2.27)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23~29分(平均26.70±1.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采用正中切口显露方式相比,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具有更多的优点,包括切口小、损伤小、恢复快等,但通道下肌间隙入路也存在手术并发症高等不足,特别是在早期开展病例.

  • 椎间盘镜下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

    作者:谭家昌;杨有猛;徐鸿育;罗宇;肖奇攀;王辉

    目的 探讨应用椎间盘镜及可扩张管微创系统(Quadrant系统)辅助下单侧椎弓根钉固定及cage椎间融合术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采用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融合器植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并在椎间盘镜通道辅助直视下行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治疗32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结果 本组获随访12~32个月,平均22.4个月.术后和随访期间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按照Nakai分级:优22例,良8例,可2例.所有患者无螺钉松动、断裂及cage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椎间盘镜及Quadrant系统辅助下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出血少、稳定可靠、X线暴露少、学习曲线短等优点,是部分下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可选方法.

  • 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应用于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比较

    作者:曾忠友;汤永华;陈国军;严卫峰;吴鹏;张建乔;金才益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行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同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优缺点.方法:2007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51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无严莺不稳.其中26例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A组),25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和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优于B组;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9.5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效果相当.但相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

  • 单侧椎弓根钉联合对侧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

    作者:林诗富;潘富文;王启琪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在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我院2011-06-2012-06年间收治的60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30例观察组患者在微创系统下以椎弓根钉联合对侧的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术对患者进行治疗;30例对照组患者以后路双侧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并对两组患者切口大小、手术用时、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以及椎体稳定性、再手术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VAS得分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切口大小、手术用时、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等都显著性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融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椎体稳定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椎体再手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单侧椎弓根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术临床操作简单、创部出血量少、稳定可靠、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两种入路联合固定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并发症分析

    作者:韩建福;吴鹏;宋永兴;唐宏超;籍剑飞;曾忠友

    目的 比较正中入路小切口与通道下经肌间隙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并发症.方法 采用传统正中入路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小切口组)治疗16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通道下经肌间隙入路下同样的联合固定融合技术(通道组)治疗11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对两组早期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小切口组和通道组并发症病例数分别为22例(13.25%)、37例(3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发生任意并发症、仅发生次要并发症、切口愈合问题及其他并发症4项中,通道组发生率均高于小切口组(P<0.05).结论 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通道组明显高于小切口组,主要发生神经损伤及切口皮肤问题.通道下手术存在明显的学习曲线,应选择合适病例,严谨操作.

  • 两种固定方式治疗下腰椎病变3年随访结果分析

    作者:严卫锋;曾忠友;裴斐

    目的:比较单侧椎弓根螺钉暨经皮对侧椎板关节与双侧椎弓根螺钉两种固定方法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下腰椎病变的3年随访结果。方法手术治疗62例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其中30例行单侧椎弓根螺钉暨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术(A 组),32例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术(B 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 A 组优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腰痛 VAS 评分与 JOA 评分:术后各时点(术后1周和术后6、12、24、36个月)两组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暨经皮对侧椎板关节与双侧椎弓根螺钉两种固定方法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术治疗下腰椎病变3年随访疗效均满意;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稳定性好、融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部分下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 通道下经肌间隙入路椎间固定融合术的学习曲线

    作者:宋永兴;曾忠友;宋国浩;张建乔;任忠明;李帅;吴鹏;韩建福;严卫锋;范时洋

    [目的]研究通道下经肌间隙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病变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9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单侧切口肌间隙入路通道下进行MIS-TLIF手术,置入单侧椎弓根螺钉后同一切口置入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成A、B、C、D四组,A、B、C三组每组30例,D组102例.组间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置钉失败率及术后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B、C、D三组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10例(33.3%)并发症,其中7例为切口愈合不良,2例为神经根损伤,1例为马尾神经损伤;B组出现2例(6.67%)并发症,其中1例为硬膜囊撕裂,1例为椎弓根骨折;C组出现1例(3.33%)并发症,为硬膜囊撕裂;D组出现3例(2.94%)并发症,1例发生迟发性椎管内血肿,1例迟发性切口感染,1例为终板损伤.各组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JOA评分及ODI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1年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1年四组患者VAS、JOA及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ILF采用联合固定在通道下操作是一种有效且颇具优势的治疗腰椎病变术式,其学习曲线在30例左右达到平台期.

  • 通道下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病变的早期并发症

    作者:曾忠友;宋永兴;吴鹏;张建乔;严卫锋;唐宏超;毛克亚

    [目的]分析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病变的早期并发症.[方法]男47例,女65例;年龄29~79岁,平均55.1岁.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变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3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14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7例.单节段病变93例,双节段病变19例.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观察其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出现腰椎病变节段定位错误3例、异常出血2例、硬脊膜撕裂并脑脊液漏1例、椎弓根骨折3例、终板损伤2例.术后出现切口问题10例、血肿形成2例、神经损伤5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3例、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正确10例、再次手术2例、融合器移位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1%.[结论]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病变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开展的早期阶段.并发症的发生除了与手术方式密切相关,病例和融合器的选择、手术操作亦是重要的因素.只要严格手术适应证的选择、细致的手术操作,以及影像系统的辅助应用,并保持循序渐进,可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下腰椎病变三种固定方法的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曾忠友;严卫锋;陈国军;张建乔;唐宏超;吴鹏;宋永兴;金才益

    [目的] 探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单侧椎弓根螺钉并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以及双侧椎弓根螺钉三种固定方法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下腰椎病变的优缺点.[方法] 自2007年6月~ 2009年12月分别采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A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并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B组)、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C组)三种方法治疗下腰椎病变共84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A组26例,B组30例,C组28例;记录并对比三种手术方法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和住院费用;通过影像学评价三种手术方法病例其术前、术后、后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及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其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结果] 三组病例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液量等方面A组优于B组和C组,B组优于C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36个月(平均20个月).在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方面三组病例术后均获得较好的恢复,但后随访时A组病例有明显的丢失,而B组和C组病例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维持.后随访时融合率为:A组96.2%,B组96.7%,C组92.9%,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后随访时JOA评分,三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省等优点,特别是采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的置入进一步减少了创伤,提高了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但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强度有限,需慎重选择,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稳定性好,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 椎板关节突螺钉两种不同置钉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曾忠友;陈国军;汤永华;严卫峰;吴鹏;张建乔

    目的 比较椎板关节突螺钉两种不同置钉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6月,采用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47例,其中开放置钉21例,瞄准器引导下经皮置钉26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史时间、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朱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两组病例术中导针穿刺次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和术后螺钉位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个月,两组病例融合率无差异.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现象,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后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放置钉相比,瞄准器引导下经皮置钉具有创作小、操作简单、准确性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因此,瞄准器可作为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置钉的较好选择.

  • 腰椎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术的应用进展

    作者:谭家昌;郑立;赵劲民

    微创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术是一种操作简便、效价比高、安全可靠的腰椎后路固定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其融合率和临床效果与椎弓根螺钉系统相似.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导航技术的不断更新,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技术朝着微创化、精准化方向快速发展.本文从解剖基础、力学性能、置钉方法、临床效果及手术指征方面对腰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术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关节突螺钉内固定与双侧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比较

    作者:谭家昌;杨有猛;徐鸿育;罗宇;肖奇攀;姜铁斌;陈庆

    目的 比较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行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优缺点.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80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40例在可扩张管微创系统(Quadrant系统)辅助下行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微创组),40例采用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双侧弓根螺钉内固定(常规组).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定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术后1周微创组腰痛VAS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而其他时间相比两组VAS评分与ODI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少于常规组.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断裂等.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后路开放减压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比,微创通道下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出血少、稳定可靠、疗效确切等优点,更加符合微创原则.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