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583首中药内服方探讨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

    作者:朱苏平;戴芳芳

    目的 通过对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4年1-10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使用中药内服方2周以上且降糖有效患者的中药口服方,将方剂中的单味药建立数据库,统计出现频次、频率及其临床功效.结果 共收集583首方剂,含有药物281味,其中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共107味,以茯苓、白芍、黄芪使用频次高.这107味中药的临床功效分属10种,其中补益药及清热药所占比重高(频率分别为30.4%、22.2%),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及理气药其次.结论 2型糖尿病的病机主要以“阴津亏耗、燥热为盛”为主,兼“血瘀、痰湿、气滞”,治以滋阴清热为第一要法,注重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疏肝理气药的应用.

  • 吴深涛对浊毒的新认识

    作者:廉洁;吴深涛

    关于浊与毒,古文献乃分而论之,今人常将其并称。随着近现代解毒疗法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和效验,中医浊毒致病观渐为学者所关注,但有关浊毒的中医学内涵、致病理论的界定等方面尚多歧义。笔者导师吴深涛教授长期从事浊毒临床与理论研究,认为厘清浊毒之古今内涵,运用中医方法学研究浊毒之成因和发展时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能系统揭示现代浊毒特异性病理变化和发展规律,有利于确定其在中医病机理论体系中应有的位置,对深入辨识一些疑难杂证,提高疗效,乃至创新和完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体系上都有裨益。兹整理介绍如下。

  • 从毒论理,从通论治,以调求平

    作者:姜良铎;焦扬;王蕾

    几千年来,岐黄之术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其间发展出诸多的理论和学术流派,或以明理为主,或以致用为要,见仁见智,乐山乐水,各有千秋.毋庸置疑,每种观点、每个流派都有其孕育产生的沃土,有其时空的特定性.以我们目前所处的状态,气候、生存环境、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等等都与过去的任何时代有显著的差异,这就预示着随着时空的转换,不可能有某种既往所形成的学术见解可以完全的符合我们目前的情况,作为岐黄医术的传薪人,我们需要在继承发扬前人优秀学术资源的同时,发展创立出中医临床的新理论观点.在这里,基于中医学理论,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感悟,引出我们关于中医临床新理论的一些思考.

  • 中医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研究进展

    作者:刘洪源

    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增生的前列腺压迫前列腺尿道或致膀胱尿道口梗阻,出现尿频、排尿困难,甚至尿液无法排除的病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1].BPH大致属于中医学"癃闭"的范畴."癃闭"之病名首见于《内经》,并对其病因病机、病位进行论述.后世各代医家又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创新、应用,创制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BPH40岁以下发病率很低,50岁占40%,80岁以后发病率接近90%,到90岁时,若进行前列腺组织学检查几乎100%发现BPH[2].目前西医对此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但药物治疗效果不甚满意.手术切除前列腺增生是较理想的治疗手段.但老年身体衰弱并且多数会伴有其他系统疾病,不适宜手术或情绪上排斥手术.中医近年来在BPH治疗上因其效果理想,安全性较好、性价比较高,逐渐被患者接受.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BPH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便梳理出中医防治BPH新思路和方法.

  • 飞行人员疲劳特征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研究

    作者:郭建生;陈士伟;白菁;李娜;沈嘉平;季思菊;应淑辉

    目的 探讨军事飞行人员疲劳特征与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及两者相关性.方法 填写疲劳评定量表,按《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924名军事飞行人员的疲劳评定量表各因子及总分与中医体质分布情况,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 结果 ①评定疲劳症状阳性343人,占37.1%;疲劳症状阴性581人,占62.9%.②对343例疲劳症状阳性飞行人员予以中医体质判定,结果属正常体质111人,占32.4%;偏颇体质232人,占67.6%.偏颇体质出现疲劳症状阳性的几率更大(x2=120.805,P=0.000).③各种体质类型出现疲劳症状阳性的频率有差异,偏颇体质阳性率均高于正常体质,出现疲劳症状阳性较高的前5种体质类型为气虚质、痰湿质、平和质、阳虚质、湿热质.④疲劳评定量表各因子及总分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分析显示:因子1(疲劳严重程度)、因子2(疲劳的环境特异性)、因子3(疲劳的心理影响)及总分与8种偏颇体质呈正相关,与平和体质呈负相关.结论 军事飞行人员疲劳特征与其中医体质属性存在内在相关性.

  • "胃不和则卧不安"刍议

    作者:郑利星;杨明会

    从中医古籍经典挖掘"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内涵,以"和胃安神"法治疗失眠.并融合现代医学原理说明其思想内涵的科学性和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的实用性.

  • 晕动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作者:韩晨霞;李峰;刘燕;宋月晗;马捷;刘晶

    晕动病(motion sickness,MS)即指当机体受到不正常的运动刺激时所产生的晕眩,恶心,呕吐,乏力,冷汗,严重时可导致休克的急性症候群,其根据原因不同可分为晕车、晕船、晕机等[1].1881年由Irwin提出,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得到广泛认可.临床上根据晕动病的症状轻重分为轻、中、重3型,轻型仅有咽部不适、唾液增多、疲乏、头晕、头痛、嗜睡、面色稍苍白等;中型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加重、面色苍白、出冷汗;重型表现为上述症状加剧,呕吐不止、心慌、胸闷、四肢冰冷、表情淡漠、唇干舌燥,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2].

  • 邢淑丽应用消风散临床经验

    作者:李靖靖;邢淑丽;郑晓昆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过食膏脂厚味之品,过服烟酒有害之物,且运动及体力劳动较少,很多人的体质为湿热或痰湿,致使湿疹、荨麻疹、痤疮、玫瑰糠疹等证属湿热的皮肤病较多发,病情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邢淑丽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近20多年,认真研习明代医家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在临床实践中以消风散为基础方治疗各种皮肤病,对于多种不同的病证,辨证精准,灵活加减,主攻明确,疗效显著。

  • 毒邪学说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作者:田财军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医学的干预,当代疾病谱发生了极大变化,新的、错综复杂难以治愈的疾病日益增加,为中医药学认识、治疗疾病不断提出挑战.近20年来毒邪学说作为中医病因学说的一种,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发展应用中也存在诸多不足,现分析如下.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学机制研究探讨

    作者:刘晶;李峰;唐旭东;马捷;白世敬;刘艳阳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表现为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及早饱感,并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喛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1]。现代医学根据其病理及临床症状表现常将FD可分为3个主要类型:溃疡型,症状表现以上腹痛为主;动力不足型,症状以腹胀,早饱,恶心为主;非特异型,经过常规治疗,症状不改善者[2]。近年来有关中医治疗FD的临床研报道逐渐增多,我们兹就FD的中医学机制研究探讨如下。

  • 从血浊理论探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刘德山;李茹;安春耀;孙余余;魏晓倩

    血浊是指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失却其正常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杌的病理现象.血浊是2型糖尿病的启动因素,促发了血糖增高和形成持续高血糖状态;病情进一步发展,血浊变生浊毒,败坏形体,糖代谢紊乱明显,诱发各种并发症.血浊贯穿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及其并发症形成的全过程,化浊行血法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络病学机制及其证治探讨

    作者:靳霞;汪剑;曾庆华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又称为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以累及感光细胞层、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玻璃膜(Bruch膜)和脉络膜多层组织为特征的致盲性眼病.

  • 手足多汗症临证浅析

    作者:高珊;李瑞;柳美善;田环环;裴恩实

    手足多汗症是指因交感神经兴奋异常升高导致手、足极易出汗的综合征,轻者仅表现为手、足湿润,重者则肉眼可见手、足心分泌出的汗珠。患者往往自儿童或少年时起即出现手、足等部位多汗,给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带来极大困扰,甚至造成情绪及社交上的畏缩及自卑感,严重影响生活品质。随季节变迁或紧张焦虑时而出现手、足心微汗出者,一般为生理现象。临床治疗手足多汗症多采用内服镇静、抗胆碱能药物,或局部外用止汗剂、肉毒杆菌毒素皮下注射阻滞等,但这些方法往往会引起口干、视力障碍,甚至青光眼、抽搐及中毒性红斑等,因而未得到广泛的推广。近年来,中医治疗手足多汗症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且具有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等优势。我们就手足多汗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进行分析探讨,论述如下。

  • 基于针灸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初探

    作者:张宁;孙佳;杨硕;张小珊;杨孝芳

    目的 通过检索古代医籍、现代文献中有关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文献,初步探讨基于针灸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11月,通过计算机在中国知网(CNKI)国学宝典数据库、中华古籍资源库、上海市中医文献馆、超星数字图书馆网站、贵州省数字图书馆、维普网等数据库检索1911年及之前公开出版的综合性医籍、医经、方书、代表性针灸医籍,并手动查阅现有数据库(贵阳中医学院图书馆)中的古代医籍;计算机检索CNKI、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贵州省数字图书馆1949—2017年发表的有关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文献.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4篇古代医籍文献及53篇现代文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血瘀,痰浊阻滞,心气不足,气滞血瘀,阳虚为第一类;饮食不节,血虚,心肝脾肾亏虚,风冷邪气乘于心,气机不畅、气血阻滞,热邪、痰热,寒凝,脏腑虚弱、外邪他脏邪及心,阴虚,寒凝、寒邪为第二类;其他为第三类.结论 寒凝、热邪等外来之邪,痰瘀气滞,五脏虚损,阴阳气血亏虚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常见病因;五脏虚损,阴阳气血亏虚是冠心病心绞痛的病理学基础;饮食不节,情志不调是导致冠心病心绞痛的不良习惯;寒,火,痰,瘀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冠心病心绞痛病位在心,病变常涉及肺脏、脾脏、肾脏.

  • 中西医结合防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韦海珠;何连丽;韦柳华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是指女性盆底肌肉、筋膜、韧带损伤等导致的连锁反应,包括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排便困难、性功能障碍等。妊娠和分娩对女性盆底肌肉、神经的影响、孕期激素的作用、分娩过程对产妇造成的产道损伤等均是导致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原因,若该疾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消极影响。本文就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中医治疗措施等进行综述。

  • 青春期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作者:沈丽丽

    青春期原发性痛经是常见的妇科疾患之一,易受心理、精神等因素影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及避孕药治疗,取效虽然快捷,但易产生消化道溃疡、月经紊乱等不良反应,且疗效难以持久。中医药治疗青春期原发性痛经的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此外,经期预防保健对疾病的治疗也具有积极意义。

  • 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作者:李春华

    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病机复杂.痰、瘀、虚是肺源性心脏病主要病因病机.在临床治疗中,应重点分析引起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才能得到很好的疗效.

  • IgA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作者:张文生;毕杰

    IgA肾病是在肾小球系膜区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为免疫病理表现,以肾小球系膜增生为基本组织学病理改变的常见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1].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案也存在着疗效差及不良反应多且严重的现象.近年来,国内学者以中医整体观察及辨证论治思想为出发点,以现代科学手段对IgA肾病的病因病机、症候表现、治疗方药等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综述如下.

  • 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治法研究进展

    作者:刘霞;刘惠聪;支政;钟振环;苏小霞;方朝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在我国发病率高,较欧美更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正常人群中的检出率为25%~50%.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癌前状态或癌前疾病,而在CAG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IM)或异型增生(DYS)则为胃癌的癌前病变(CPL)[1].抑制、阻断甚至逆转其癌变成为目前中西医研究的重点课题.西医对CAG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CAG的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本文现从病因病机与治疗法要方面综述如下.

  •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历史形成过程

    作者:姚巧林

    目的: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6种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但多强调气血逆乱,对于基本病机,有人认为气虚血瘀,有人认为升降逆乱,有人认为痰瘀互阻,为进一步探求中风病病因病机,整理、归纳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根据<中华医典>所收书籍,从<内经>起直至民国年代所有有关文献,依照时代先后,摘出对本病病因病机有突出贡献的医家思想,从而分析诸因素在历史上提出和确立时间,并总结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形成过程.结果:从<内经>起,就有两种认识,一方面认为气虚邪中,另一方面认为气血逆乱,各历史时期对这两方面有深入发展,不同医家强调各自观点,从而形成现代中风病病因病机学说.主要为5大理论,即①内虚邪中理论.②气血上冲,血菀于上理论.③心火、肝风、气虚、血虚有痰理论.④内虚、肝风、气逆、血瘀理论及其发展.⑤汇通学派中西结合理论,中风理论成熟.现代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病变过程会出现风、火、痰、瘀、气、虚6类病理因素,初期以风、火、痰、瘀为主,后期虚、瘀为主.结论:直至民国时期,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成熟完善,与现代中医认识以及临床发现基本一致.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发现中风病的发病大致有两种,一部分人以气血不足为因;另一部分以肝风内动,气血逆乱为因.火热、痰浊、瘀血出现在病变过程,证明临床上部分患者并不出现风、火、痰证,而以虚证为主,确有其理论依据.

111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