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应用治中风偏瘫

    作者:韩虹虹;崔卫东;王伟

    目的 观察"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中之巨刺法加滞针手法对住院期间中风患者偏瘫肢体肌力提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2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7例采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巨刺加滞针手法,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针刺法.均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上肢为91.2%,下肢为98.2%,与对照组的上肢为72.7%,下肢为81.8%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巨刺法加滞针手法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

  • 滞针与艾灸在原发性痛经护理治疗中的体会

    作者:颜慧;徐巧燕;杨玉光

    目的:观察中医适宜技术滞针与艾灸疗法在原发性痛经急证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双侧三阴交、地机、筑宾、次髎及关元穴采用滞针疗法,同时对患者腰腹部施以温和灸,每日一次。结果90例患者中,经一次治疗,即时止痛90例,有效率为100%。结论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选择简便而有效的中医适宜技术滞针与艾灸疗法,可以很好的缓解痛经急性疼痛,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 头针滞针法治疗小儿脑瘫临床观察

    作者:米曙光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佳针法.方法:采用头针滞针刺法加体针(治疗组)治疗小儿脑瘫150例,同时设头针常规刺法加体针(对照组)70例以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提高智商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滞针法治疗小儿脑瘫效果明显.

  • 滞针术

    作者:王尚臣;单文哲;孙淑芬

    对近年来渐被针灸临床医师所关注、能够与多种针刺方法结合使用的"滞针术",从规范统一概念、"滞针术"与"滞针"异常情况的区别、针具的选择、操作方法、治病机制、应用范围、注意事项、推广优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此方法广泛适用于所有毫针治疗范围内的各科急、慢性病症,且操作简单、易学易懂、经济安全、无不良反应,有推广价值.

  • 齐刺滞针法治疗肩背肌筋膜炎56例体会

    作者:马立新;张学丽

    肩背部筋膜炎属中医"痹证"范畴,病变常累及斜方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肩颈及肩胛内侧缘酸痛,痛区触诊可触及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结节,按之压痛.笔者在临床中运用齐刺滞针法治疗肩背肌筋膜炎5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 运用奇穴治疗偏头痛即时镇痛效应观察

    作者:韩虹虹;郭青;洪雁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加滞针手法对偏头痛的即时镇痛效果.方法:将52例偏头痛患者分不同时段观察.结果:快5分钟起效,45分钟后起效率100%.结论:董氏奇穴加滞针手法治疗偏头痛起效迅速,疗效显著.

  • 针灸临床与方法论——浅析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主观因素

    作者:常国良

    1形而上学方法论对针灸临床的影响在针灸临床中,不仅要体现既有的辨证诊断与取穴组方,而且还要体现完成的辨证择针与辨证择法的辨证观.脱离辨证这一核心思想,是机械的唯物论,必然影响其应有的临床疗效,束缚针灸学的研究与发展.

  • 头针滞针法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

    作者:黄国明

    目的观察比较头针滞针法久留针与常规头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差异.方法把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采用头针滞针法久留针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头针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4.0%,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治愈率为64.0%,总有效率为86.0%.结论头针滞针法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优于常规头针法.

  • 穴位透刺加滞针治疗陈旧性面瘫疗效观察

    作者:石秀峰

    目的:观察穴位透刺加滞针对陈旧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322例陈旧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滞针组和对照组,观察病程长短与疗效的关系.结果:两种针刺方法治疗有效率分别为治愈率与显效率之和.滞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病程越短,疗效越显著.结论:针灸对面瘫患者疗效确切,对陈旧性面瘫患者可采用穴位透刺加滞针法.

  • 滞针为主治疗术后肠麻痹疗效观察

    作者:陈娴

    术后肠麻痹是外科手术后,尤其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为手术2d后持续性腹胀痛,肠鸣音消失,恶心、暖气,肛门不能自行排气、排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因此,肠功能的及早恢复对术后患者的健康极为重要.笔者应用远道、局部相结合的取穴方法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4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肠麻痹 术后 滞针
  • 枢经滞针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韦斌丽;唐宏亮;王雄将;庞军

    目的:观察枢经滞针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92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施以枢经滞针疗法,对照组施以常规针刺疗法,两组均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14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临床疗效和统计疲劳评定量表-14(FS-14)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基线齐同,治疗14天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48%,对照组为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S-14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枢经滞针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总体疗效及改善疲劳程度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 头针滞针法加体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作者:汪胤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方法。方法:对临床2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治疗,一组头针滞针法加体针等治疗,一组单纯体体治疗,观察其效果。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众多保守疗法中,头针滞针法加体针的治疗方法简便,疗效确切,痊愈率更高,乐于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 局部多针滞针刺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46例

    作者:李景华;魏建惠

    近3年来,笔者运用局部多针滞针刺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收到较好的疗效.现将总结的46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6例均为门诊病例,病人均以肘外侧酸痛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旋转、伸、拉、提、推等受限;男38例、女8例;年龄小18岁、大63岁,平均40岁;有外伤史12例、病因不明7例;病程短15天、长3年,1年以内者34例、1年以上者12例.

  • 理筋推拿法结合扬刺滞针温针灸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王进

    目的:观测理筋推拿法结合扬刺滞针温针灸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搜集门诊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确诊患者共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采用理筋推拿法结合扬刺滞针温针灸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结合温针灸法进行治疗.每日治疗1次(治疗组滞针提拉手法隔日进行1次),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结果:总有效率93.6%,对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明显.结论:理筋推拿法结合扬刺滞针温针灸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督脉滞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唐宏亮;王雄将;方芳;班莹;王开龙;卢栋明;庞军

    目的:比较督脉滞针疗法和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探讨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较好方法.方法:将96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施以督脉滞针疗法,1次/d,30 min/次,对照组饭后30 min口服0.5g对乙酰氨基酚,3次/d.两组均连续干预14 d.治疗结束后,分别于治疗前、后及随访1个月后评价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压痛积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基线齐同,治疗14 d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为82.60%,(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4.3%,对照组为17.4% (P <0.05);两组VAS评分、压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后的VAS评分和压痛积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督脉滞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短期疗效与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相当,但远期疗效及镇痛效果优于口服对乙酰氨基酚.

  •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临床观察

    作者:朴林林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对50例住院/门诊患者针刺(主穴:阳白透鱼腰、下关、四白、地仓透颊车、水沟、迎香、翳风、牵正、合谷,配穴:攒竹、承泣、太阳、风池、足三里,均取患侧;合谷取双侧.不能抬眉加患侧旁阳白,恢复慢加双侧足三里穴),平补平泻,留针30min,透刺要造成滞针并沿“口歪眼斜”反方向稍加提拉.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面神经功能、不良反应.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临床治愈33例,好转16例,恢复不良1例,总有效率98.00%(49/50).[结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 田维柱针灸个体化辨证出针

    作者:栾桂芳;海英

    田维柱教授认为针灸出针作为整个毫针刺法后一步,包括很多技巧及注意事项,要双手配合,出针贵缓.个体化出针,辨证不同出针也不相同;出针前须施以捻转或提插以加强遗留针感,缓解滞针,并在出针后一定时间仍保留针感,增强“针刺后遗感”;把握时机,强调气至及出针时针下感觉,结合补泻,邪气盛实证可摇大针孔,且不按针孔;正气不足虚证出针后应手按针孔;行针后快速出针为补,徐缓出针为泻;患者吸气时出针为补;呼气时出针为泻.不可只单向捻转,易滞针致患者疼痛;滞针应向滞针相反方向稍捻转,针体松动后缓慢出针;出针前行针得气不需特别强的针感,适度即可.出针贵缓与徐疾补泻中补法疾出针并不冲突,病有虚实,在疾病不虚不实及辨证不清时可缓慢出针;虚证可疾出针,多数可与开阖补泻的补法同用.注意患者身体状态、特殊部位(头、眼周等)以避免出针后意外,可事半功倍.

  • 针灸治疗踝管综合征1例

    作者:张爱玲;张姝

    患者刘某,男,68岁,2011年11月12日就诊.主诉:左内踝及足底内侧疼痛麻木1月余.现病史: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内踝及足底内侧疼痛麻木,夜间疼痛加剧,白天休息后减轻,曾在外院输液治疗半月(具体用药不详),效不显,遂来我科就诊.查:左足内踝后下方肿胀、饱满,压痛明显,轻叩可诱发足底麻木、疼痛,行踝极度背曲试验可加重症状.西医诊断:左踝管综合征.

  • 滞针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汤东;张倩;武文鹏;孙兴华

    目的:探讨滞针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泼尼松片加甲钴胺注射液)。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滞针法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72.50%,对照组愈显率5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缩短患侧面神经传导潜伏期和延长波幅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治疗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治疗组FDI躯体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结论:滞针法能够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疗效肯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滞针后强通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60例

    作者:刘凤伟;张丽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验、廉的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的新方法.方法:滞针后提插强通法治疗60例与传统的针灸取穴治疗60例相比较,1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75%和5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滞针后强通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4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