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以方测证”认识方法初探

    作者:张昕洋;傅延龄;傅晨

    “以方测证”认识方法,是从方药性味、功效出发,针对症状,观察临床应用该方药后药效反应,推知病变本质,以更准确地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以方测证”认识方法可帮助解读中医经典,全面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继而指导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中医研究方法,在中风病等诸多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其运用过程中,仍因中医方药多效性,人体复杂性、整体性,个体医家经验局限性等因素而存在着偏差分歧.应用大数据模式,完善对照组,借助其他学科优势等手段,可进一步完善此认识方法.

  • 基于以方测证的肾阳虚哮喘大鼠模型建立与评价研究

    作者:郭春荣;施旻昱;庄怡娴;赵杏;李福凤;邹璐;孙祝美;郑幼镭;王慧雯;陈丹

    目的:建立并评价哮喘大鼠肾阳虚病证结合模型.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哮喘模型组、肾阳虚哮喘模型组、肾阳虚哮喘+金匮肾气汤组(简称金匮肾气汤组)、肾阳虚哮喘+六味地黄汤组(简称六味地黄汤组)5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利用卵蛋白诱发哮喘.肾阳虚哮喘模型组、金匮肾气汤组、六味地黄汤组灌胃地塞米松混悬液2周制作肾阳虚哮喘模型,2周后金匮肾气汤组、六味地黄汤组分别灌胃金匮肾气汤和六味地黄汤治疗.末次给药12h后处死大鼠取材固定,病理切片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荧光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肺支气管壁RhoA、Rock2蛋白表达.结果:病理切片显示正常组支气管管壁完整,无炎性渗出.哮喘模型组、肾阳虚哮喘模型组大鼠支气管壁塌陷,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渗出,且肾阳虚哮喘模型组的病理变化重于哮喘模型组;金匮肾气汤组支气管壁结构塌陷程度较肾阳虚哮喘组明显减轻,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渗出;六味地黄汤组的病变程度与肾阳虚哮喘模型组无明显差别.荧光免疫组化法显示RhoA、Rock2在各组大鼠支气管壁和肺泡壁均有表达;哮喘模型组RhoA、Rock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肾阳虚哮喘模型组明显高于哮喘模型组(P<0.05),金匮肾气汤组与肾阳虚哮喘模型组比较,RhoA、Rock2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基于以方测证的实验室指标的结果分析判定地塞米松灌胃结合卵蛋白诱发哮喘制造肾阳虚哮喘模型成功.

  • 血瘀证基础研究的若干思考

    作者:蒋跃绒;殷惠军;刘颖;陈强;陈可冀

    通过对目前证候相关基因研究中主要研究思路的归纳和梳理,预测和展望血瘀证基础研究的未来发展.证相关基因研究的思路主要有:1.不同证候状态下基因表达的比较研究;2.中医证型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3.基因突变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4.以方测证,结合药物干预反证证本质.近50年来,血瘀证基础研究的内容涉及到血流动力学、微循环、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组织氧供、炎症与结缔组织代谢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两大困惑和误区:1.无证不血瘀、无病不血瘀的错误倾向;2.实验室指标与临床辨证相关性差.为此,血瘀证基础研究的发展在于:开展同病异证、异病同证血瘀证的比较学研究,进一步优化完善血瘀证诊断标准及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开展血瘀证体质、证候、疾病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开展血瘀证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

  • 甘露消毒丹在肺心病治疗中的运用

    作者:李亚红;杨桢

    探讨甘露消毒丹在肺心病中的运用.从历代文献及现代研究相关药物的功效出发,运用中医处方法中以方测证的理论,对该方的结构进行分析,推断该方对肺心病可能的作用,再引用现代临床实例加以证明.从病机上提出肺心病水肿属于心水,辨证从肺心脾肾论治,重点在肺与心.

  • "以方测证"方法应用的反思

    作者:唐仕欢;杨洪军;黄璐琦

    通过总结"以方测证"方法的应用概况,指出在应用过程中主要存在实验对照设立不合理、药效学指标的选择过于简单、"药病对应"的研究受到忽视等问题.从而提出应用"以方测证"方法进行研究,必须设立对照;病证结合是"以方测证"的关键点;方剂功效的界定是"以方测证"的前提等相应的研究思路和对策.

  • 关于"以方测证"方法的思考

    作者:刘玥;谢鸣

    依据辨证论治的经验和"方证相关"的原理,对"以方测证"的应用及其逻辑合理性进行讨论并提出质疑,指出由于方效与病证内涵的不确定性、方剂的多效性以及缺乏排他性设计等原因,利用"以方测证"方法建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手段还存在方法学上的严重缺陷.全面和深入认识方证关系及其内涵是中医方证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 关于《伤寒论》中的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作者:贾春华;王永炎;黄启福;鲁兆麟

    我们可以先行构建如下的推论:如果"逻辑"是任何人、任何学科都要遵守的,那么,只要从事中医研究的是人、中医是一门学科,他们/它就必须要或应该遵守"逻辑".如果《伤寒论》的研究应该遵守"逻辑",那么《伤寒论》的研究就能够遵守"逻辑",这是由著名的"康德原则"--"凡是应该做的事情都是能够做的"所推衍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医学诊断中假言推理又为常用推理种类之一,故从被誉为位于一切科学根基处的"逻辑"、从被《大英百科全书》列于众学科之首"逻辑学"的角度来研究探讨《伤寒论》中的假言命题及其推理,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 张佩青教授治疗发热经验举隅

    作者:宫悦;张佩青;陈钢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中医学从病因而论,临床上可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大类。张佩青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基于对发热病因病机特点的认识,运用辨证论治以及以方测证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在治疗发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以方测证话乳痈初起

    作者:朱元洁

    "以方测证"是方剂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通过对一乳痈患者的治疗,产生对现有乳痈致病因素、病机的怀疑.应用"以方测证"的方法和对其他中医家在乳痈临床治疗方面的用药分析,发现因气血俱虚而致之"寒"与乳痈发病不可或缺的关系.

  • 关于"气虚发热"的思考

    作者:刘天强

    李东垣首次提出"气虚发热"这一概念,并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的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发热",自此以后,后世对其病机的理解说法不一.对其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不仅对提高中医学的理论有积极意义,更对临床发热病证的治疗有更确切的指导作用.

  • 从《金匮要略》气血水理论探讨肾病的病机及辨治思路

    作者:曾佳丽;陈洪宇

    近年来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调查表明,我国成年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0.8%[1]。长期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防治肾病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作为方书之祖的《金匮要略》在治疗肾病方面因疗效确切被诸多名家推崇。书中记载了小便不利、水肿、尿血等肾病主要症状,并创造性地提出气分、水分、血分三阶段诊疗思路。运用气血水理论解析《金匮要略》治疗肾病病机及辨治思路,不仅有利于理顺肾病发生过程中的机制演变,更有利于运用辨证思路“以方测证”扩宽经方运用范围,使经方有用武之地。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以方测证研究

    作者:王英娜;牛亚欧;李贺;高天舒

    目的:观察不同方药对甲减鼠甲状腺功能、形态的影响,探求原发甲减的病机.方法:Wistar大鼠70只,20只为正常组,正常饲养;50只为实验组,参照Kolaja法造模,成模后随机分成4组:模型组、补中益气汤组、逍遥散组和金匮肾气丸组,给予相应处理因素,90天后观察甲状腺功能和形态.结果:①血清TT3:补中益气汤组低于正常组,高于模型组,高于其他两组,与逍遥散组比,P<0.05,与金匮肾气丸组比,P>0.05.逍遥散组和金匮肾气丸组均明显低于正常组.②血清TT4:其余4组与正常组比,P均<0.05,但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③血清TSH:补中益气汤组高于正常组,低于模型组,与其他两组比,P均<0.05.④甲状腺相对重量:补中益气汤组高于正常组、低于模型组,P均<0.05,低于其他两组,但P>0.05.逍遥散组和金匮肾气丸组均高于正常组,P均<0.05.⑤甲状腺形态:三治疗组均可使甲状腺滤泡增生及血流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以补中益气汤组明显,但仍未恢复正常.结论:在低碘致甲减机体中,补中益气汤可以较好地改善甲状腺功能及形态,从而推测脾气虚弱在甲减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GTW致大鼠DOS模型的中医证候属性研究

    作者:曹俊岩;范宏元;吴克明;郑君;程宜福

    目的:探讨雷公藤致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大鼠模型的中医证候属性.方法:用雷公藤多苷片造成雌性卵巢功能低下大鼠模型,通过以方测证观察新加归肾丸、圣愈汤、逍遥散、丹溪治湿痰方对大鼠血清FSH、LH、E2、P水平及卵巢、子宫指数的影响.结果:各用药组中新加归肾丸组FSH、LH、E2、P水平及卵巢、子宫指数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中药复方治疗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该大鼠模型符合中医肾虚证候属性.

  • 以方测证法不可行论

    作者:贾春华;王永炎;黄启福;鲁兆麟

    发现"以方测证法"之不可行的临床事实;"以方测证法"不满足充分条件命题的逻辑特征;"以病机命名的证候"与"以方剂命名的证候"是属性与个体的关系,是一主词与谓词的关系."以方测证法"之使用者没有搞清楚"以病机命名的证候"与"以方剂命名的证候"是不一致的,即不具有同一性.无论其内涵与外延均是不同的.

  • 《伤寒论》定量辨证思维

    作者:张新亮

    《伤寒论》定性辨证和定量辨证是对多样、具体疾病的抽象概括.张仲景用定量辨证思维定量病证,有证可循、灵活多变,具有整体连贯性和系统性,对发病时间、症状表现、脉象、以方(药)测证、量词、数词等定量病证各有侧重,得到广泛认可.发病时间:“一二日”“四五日”“八九日”等表示病情变化.症状表现:辨证主要的依据,风寒表证、头痛或身痛诸痛,恶风或恶寒,无汗占据一定分量.脉象:病机均为阳虚饮逆的67条和160条“沉紧”与“甚微”均从脉搏应指程度而言,分别表示阳虚不甚或阳气已大虚.量词、数词文字描述:用量值描述症状是一种模糊数学方法,以症状定量方式辨量值,如寒象量级包括大寒、振寒、恶寒、微寒等;大、小陷胸汤,大、小承气汤中的“小”“大”,直接用表示定量的量词“少”“多”,少与多、小与大虽然无法对数量精确定量,但定量概念却比较明确.以方(药)测证:药物试探定量,每一方剂都是伤寒体系中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具体表现,在诊断性治疗时应用广泛,小承气汤试探,药后“转失气”和“如不转失气”表示阳明腑实证程度.定性辨证是疾病本质的抽象表现,定量辨证则表示相互差异和内在联系;定性辨证容易掌握,简单明确,是抽象和粗略的;定量辨证是对复杂多样、精细具体的,比较接近疾病变化的客观状态描述,是对定性辨证的发展和补充.定性辨证结合定量辨证,才能提高中医学辨证体系的科学性、严密性.临床更应重视定量辨证,只询问症状有无,没有量值概念思维,对辨证论治准确性造成影响.深入研究和挖掘《伤寒论》中的定量辨证思维方法,对于促进中医学辨证体系的发展非常重要.

  • 浅谈方证关系源流及其现代研究概略

    作者:梁华;兰辛键;李奇玮;朱明雪;隋雨桐;尚雨嫣;刘璐

    方证关系始见于《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方证关系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本文通过探讨方证关系的理论形成、发展及当代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从不同角度研究方证关系,为进一步揭示方证关系提供思路和依据.

  • “以方测证综合实验方法入门”课程建设体会

    作者:董杨;李福凤;张彤;张伟荣;可燕

    “以方测证综合实验方法入门”课程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涵盖中医证候发展史、证候模型建立方法、证候模型应用概况、方证相应理论与应用,以及方证相应的经典实验.课程设置贴近中医经典理论、体现中医研究思路、融汇药学基础知识与中药制备技术,对培育学生辨证技能与科研思维、实现“医药互通”有积极的作用,可望成为一门完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新型课程.

  • 多因素复合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及以方测证研究

    作者:宋红;郑小伟;王颖

    目的:以大黄法、游泳力竭法、饥饿法多因素复合建立一种新的脾气虚证大鼠模型.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中药组,以多因素复合法对模型组及中药组大鼠进行造模,21天后处理部分大鼠,检测指标.其余大鼠继续实验,以黄芪建中汤灌服中药组,生理盐水灌服对照组及模型组,21天后处理大鼠,检测指标.结果:造模大鼠血清木糖浓度、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血清胃泌素水平下降,胃窦G细胞数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健脾中药复建后,中药组大鼠的脾气虚症状、体征缓解,上述指标恢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因素复合复制的脾气虚证大鼠模型稳定性良好,克服了单因素造模持续时间短、自愈性强的缺点,经得起药物反证,是一种可行而稳定的脾气虚证造模方法.

  • 急性心力衰竭模型的建立及“以方测证”研究

    作者:杜彩霞;李南;张凯;赵献敏;朱艳琴

    目的:研究家兔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模型建立方法,并探究该模型与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三证的相关性.方法:将30只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黄芪组、参附1组、参附2组,每组各6只.除空白组外,各组采用静脉注射盐酸普罗帕酮复制急性心衰模型.黄芪组、参附1组、参附2组分别注射黄芪注射液0.07 g·kg-1、参附注射液0.07 g·kg-1和参附注射液0.10 g· kg-1,测定各组家兔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BP)等相关生理指标,以探究此建模方法与中医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的相关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组、参附1组和参附2组能显著升高急性心衰家兔HR和S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衰模型与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有一定相关性.

  • 心脑血管病血淤证症状构成比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张春燕;何建成;蒋晓鸿;陆慧;李亚明

    目的 探索心脑血管病血淤证症状构成比.方法 在进行临床流调的同时,对68例患者给予血府逐淤汤水煎剂进行治疗,用药3个月为1个疗程,2次/d,每次100 ml水煎液;并记录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中医积分的相关指标,比较前后变化.结果 经过对所有68例(脑梗塞、冠心病病)中医血瘀证患者的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所表现出的24个症状中,“出现频次”≥50%的症状有肢体麻木、固定性刺痛等11个,且治疗后“出现频次”均呈下降态势.结论 出现频次≥50%的11个症状应是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常见症状,能够代表该类疾病血淤证的总体.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