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黑龙江省大庆市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与认知功能关联的研究

    作者:王艳红;黄菲芸;郑媛;石国帅;王丽;廖苏苏

    目的 探讨老年人社会隔离与认知功能间的关联.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对黑龙江省大庆市社区981位≥60岁社区居民采用结构化问卷进行调查.用LSNS-6量表筛查老年人的社会隔离情况、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汉化长沙版评估认知功能.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社会支持网络与认知功能的关系;采用累积比数logit模型分析社会支持网络与不同认知维度的关系.结果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71岁;LSNS-6量表筛查出10.60%(104/981)的老年人存在社会隔离情况;9.48%(93/981)的老年人存在家庭联系疏松;13.97%(137/981)的老年人存在朋友联系疏松.LSNS-6量表得分与认知功能得分存在相关关系,与社会联系越紧密的老年人,认知功能得分越高,偏回归系数为0.10(P<0.01).存在社会隔离的老年人认知功能得分为20.38±5.54,而社会联系正常的老年人认知功能得分为22.10±5.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无社会隔离相比,社会隔离与视空间/执行能力(P=0.02)、命名(P=0.03)、语言(P=0.01)和延迟记忆(P<0.01)等认知维度有关联,而与注意力(P=0.33)、抽象(P=0.49)和定向(P=0.27)方面无明显关联.结论 社会隔离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朋友联系疏松是老年人社会隔离的主要来源.

  • 艾滋病病人的病耻感现状调查

    作者:阎冬梅;张秀军

    目的 了解艾滋病(AIDS)病人的病耻感状况,为临床开展艾滋病的心理疏导,提高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及采取合理的社会支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社会影响量表,对来自唐山市传染病医院、唐山市和迁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98名AIDS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AIDS病人在社会排斥(t=3.232,P<0.01)和社会隔离(t=5.501,P<0.01)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国外常模,而在经济无保障(t=-3.176,P<0.01)方面的得分低于国外常模.不同性别、有无并发症和不同年龄的AIDS病人之间在病耻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婚姻状况的AIDS病人之间在内心羞辱(t=2.511,P< 0.05)和社会隔离(t=2.329,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IDS病人存在较严重的病耻感,并且受婚姻状况影响.

  • 72h睡眠剥夺和社会隔离的心理效应和对抗措施研究

    作者:刘学勇;白延强;刘芳;王峻;景晓路;秦海波;吴斌

    目的 研究睡眠剥夺、社会隔离等复合因素对小组心理功能的影响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对抗措施.方法 12名志愿者分为4组,2个对照组和2个干预组,每组3人,睡眠剥夺、社会隔离72 h,实验前对干预组进行小组心理资源整合等心理训练,实验过程中对小组的容纳他人特征、抑郁水平、一般能力和完成小组任务情况进行测试.结果 实验初期干预组较对照组抑郁水平低;睡眠剥夺第2、3天干预组部分能力测试结果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成员对小组任务进行有效的协商分工,具有更好的心理相容性.结论 小组心理资源整合等心理训练有效地增进了小组成员的人际相容性,一定程度上对抗了睡眠剥夺等因素的负面影响.

  • 幼年社会隔离对大鼠成年后行为表征的影响

    作者:李树玲;颜慧;宫泽辉

    目的:考察社会隔离饲养大鼠模拟精神分裂症等神经发育性精神疾病的行为表征变化。方法自断乳起单笼饲养雄性大鼠幼仔至成年,依次进行自发活动检测、Morris水迷宫实验和社会交往实验。结果与对照比较,社会隔离饲养的大鼠表现出体质量增加、自发活动亢进以及社会交往增多等行为学改变,但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没有表现出空间学习记忆的明显变化。结论大鼠幼年时的社会隔离饲养对动物成年后的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可用来建立精神分裂症等神经发育性精神疾病的动物模型。

  • 成年期社会隔离对雄性BALB/C小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作者:马雪;董莹莹;刘鹏;唐灵;党永辉

    目的 探讨成年期社会隔离对雄性BALB/C小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8周龄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群养组(GH组,n=16)和社会隔离组(SI组,n=16).群养组作为对照,每笼饲养4只小鼠;社会隔离组单只单笼饲养.在40d的社会隔离后进行一系列行为学测试,包括开放旷场实验(OFT)、新异物体辨别实验(NOR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T)、强迫游泳测试(FST)、T迷宫(TMT)、社会互动测试(SIT)和入侵者诱发攻击实验(IEAT).比较两组各测试结果.结果 在FST中,社会隔离组的不动时间显著短于群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EPMT中,社会隔离组在开臂停留的时间显著长于群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MT中,社会隔离组的正确率显著高于群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IT中,社会隔离组的社会交往行为的时间显著长于群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雄性BALB/C小鼠成年期社会隔离对其可能具有抗抑郁、抗焦虑、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和增加社会交往行为的作用.

  • 社会隔离对SD大鼠社会行为和NMDA受体相关基因在丘脑表达的影响

    作者:孙磊;张旭;王宁;何淑嫦;赵晓红

    目的 探讨社会隔离对SD大鼠社会行为和NMDA受体相关基因在丘脑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出生后21 d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隔离组(n=13)和群养组(n=12),饲养至成年后进行攻击性实验和社会记忆实验.采用Real Time PCR方法测定两组大鼠丘脑NMDA受体相关基因NR2A、NR2B、PSD.95和SAPl02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隔离组的攻击性行为强于群养组(P<0.01),两组均表现出正常的社会记忆,但隔离组较群养组表现出更长的社会识别时间(P

  • 中文版自我效能评定量表在社区居住老年人中应用的信效度研究

    作者:金佳瑶;张会君

    目的 翻译并评价预防社会隔离的自我效能评定量表(CSES)在社区居住老年人中应用的信效度.方法 2017年1-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在辽宁省沈阳市、锦州市、鞍山市、辽阳市、盘锦市、大连市对1 023名符合要求的社区居住老年人发放问卷.采用中文版CSES、中文版社会网络量表(LSNS-6)、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定量表(GSES)对其进行调查.评价中文版CSES的效度与信度.结果 共发放问卷1 023份,回收1 009份,有效问卷982份,有效回收率为96.0%.CSES总分与LSNS-6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9 (P<0.001);CSES总分与GSES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83 (P <0.001).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750~1.000,平均CVI值为0.910.主成分分析法抽取2个维度,累积贡献率达67.67%.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拟合指标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41,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85,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为0.972,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90.平均条目-总分相关系数为0.71,量表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86,社区网络Cronbach'sα系数为0.84,邻里守望Cronbach'sα系数为0.83,重测信度系数为0.90.结论 中文版CSES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社区居住老年人预防社会隔离的自我效能评估.

  • 中老年人社会隔离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作者:周鼒;马佳平;郝世超;方亚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社会隔离与脑卒中发病的因果关系。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中2011和2013年两期的纵向调查资料,应用多重填补法处理缺失数据,以社会隔离作为暴露因素,使用χ2检验比较2011年不同特征人群在随访结束时脑卒中发病率的差异,并采用边际结构模型分析社会隔离与脑卒中发病的因果关系。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8768例。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率为0.8%,其中,社会隔离组的发病率为1.29%,非社会隔离组为0.72%。χ2检验结果显示,脑卒中发病率在男性、60岁及以上、有吸烟史及患高血压、糖尿病或血脂异常的人群中较高(P<0.05);边际结构模型结果显示,社会隔离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OR=1.91,P=0.037)。结论社会隔离是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要树立中老年人的健康意识,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参与社会组织及活动,改善社会隔离状态,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 ADAR1诱导剂和抑制剂对社会隔离小鼠认知功能及ADAR1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薛莹;余伟志;徐红;张筱楠;李怀锐;翟秀丽;郜冶;贵林;于德钦;肖昭扬;唐一源;殷盛明

    目的 探讨ADAR1诱导剂和抑制剂对社会隔离BALB/c小鼠认知功能和ADAR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60只健康BALB/c小鼠按照区组随机化分为6组:群居对照组(GH)、社会隔离模型组(SI)、ADAR1诱导剂干预群居组(GH+ IFN-γ)、ADAR1抑制剂干预群居组(GH+EHNA)、ADAR1诱导剂干预隔离组(SI+IFN-γ)和ADAR1抑制剂干预隔离组(SI+EHNA),每组10只小鼠.干预方式为腹腔注射,ADAR1诱导剂或抑制剂的给药剂量分别为5.0× 104 U/kg或10 mg/kg.采用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小鼠认知功能改变.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脑内ADARI的免疫反应活性和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 在物体识别实验中,与GH组(0.41±0.17)相比,SI组(-0.16 ±0.09)小鼠的非空间辨别指数明显降低(P<0.01);SI+IFN-y组(0.20±0.09)和SI+EHNA组(-0.29 ±0.12)小鼠的非空间辨别指数分别高于(P<0.01)和低于SI组(P<0.05).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与GH组相比,SI组小鼠海马Hilus区[(0.021±0.002),(0.013 ±0.003),P<0.01]和CA1区[(0.047 ±0.004),(0.021±0.005),P<0.01]的ADARI免疫反应活性明显减弱;与SI组相比,SI+ IFN-γ组小鼠海马Hilus区[(0.013 ±0.003),(0.023±0.004),P<0.01]和CA1区[(0.021±0.005),(0.040 ±0.005),P<0.01]的ADAR1免疫反应活性明显升高,ADAR1诱导剂干预隔离组逆转社会隔离引起的降低的ADAR1免疫反应活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GH组(1.00±0.00)相比,SI组小鼠海马区ADAR1的蛋白表达(0.48±0.07)明显降低(P<0.01);SI+IFN-γ组小鼠海马区ADAR1的蛋白表达(0.82±0.04)与SI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结论 4周社会隔离应激刺激可导致BALB/c小鼠的非空间认知能力降低,海马区ADARI表达降低,ADARI诱导剂和抑制剂可分别逆转和加重社会隔离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机制与ADAR1表达有关.

  • 社会隔离对BALB/c小鼠认知功能和海马5-HT2CR、ADAR1表达的影响

    作者:徐红;余伟志;薛莹;安冬;陈薇;梁金;邢悦;肖昭扬;孙艺平;唐一源;殷盛明

    目的探讨社会隔离对BALB/c小鼠认知功能及5羟色胺2C受体 (5-HT2C receptor,5-HT2CR)和RNA腺苷脱氨酶1(adenosine deaminase that act on RNA 1,ADAR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BALB/c小鼠,按照随机原则(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别自生后21 d起单笼饲养2周、4周和8周,建立社会隔离模型.对应的相同年龄正常群居饲养BALB/c小鼠作为相应对照组.采用新物体定位和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估小鼠空间和非空间认知功能的改变,采用免疫蛋白印迹实验检测小鼠脑海马区5-HT2CR和ADAR1表达的改变.结果新物体定位和新物体识别实验结果显示,与相应对照组相比,隔离2周组BALB/c小鼠的空间辨别指数明显降低[对照组为(0.075±0.340),隔离组为(-0.653±0.308),P<0.05],隔离2周和4周组BALB/c小鼠空间辨别指数无明显差异;隔离2周和4周组BALB/c 小鼠非空间辨别指数明显降低[对照2周组为(0.088±0.210),隔离2周组为(-0.945±0.194),P<0.05;对照4周组为(0.105±0.267),隔离4周组为(-0.506±0.215),P<0.05],隔离8周组没有明显的改变;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在海马区,与相应对照组相比,隔离2周BALB/c小鼠的5-HT2CR和ADAR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5-HT2CR:对照组为(1.025±0.144),隔离组为(0.891±0.026),P<0.05][ADAR1:对照组为(0.839±0.120),隔离组为(0.629±0.094),P<0.05].结论2周社会隔离可导致BALB/c小鼠的空间和非空间认知功能降低,同时引起BALB/c小鼠海马区5-HT2CR和ADAR1蛋白表达的降低.

  • 社会隔离对小鼠攻击和防御行为的影响

    作者:安冬;陈薇;殷盛明;徐红;于德钦;武俊呈;杨媛洁;李赢;孙艺平

    目的 探讨社会隔离对小鼠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生后21 d健康昆明小鼠,按照随机区组化原则分为对照组、隔离组(2,4和8周)和群居组,每组10只.隔离组分别于生后21d起,单笼饲养2,4和8周,群居组于隔离2周后恢复群居至成年,同一月龄正常小鼠为对照组.采用入侵者实验评估其攻击性和防御性的改变.结果 2周社会隔离后,实验动物试探性社会行为增加,攻击性明显下降[攻击潜伏期:隔离组(433.7±174.4)s,对照组(28.7±15.4)s],防御性增强;4周社会隔离后,小鼠社会行为减少,攻击性明显增强[攻击次数:隔离组(7.4±4.3)次,对照组(0.5±0.9)次],防御性降低;8周社会隔离后,小鼠社会行为增多,攻击性明显增强[攻击次数:隔离组(20.0± 16.9)次,对照组(2.3±7.3)次],防御性降低.群居组与对照组相比,社会行为减少,攻击性增强,防御性降低,恢复群居没有缓解异常的社会行为、攻击和防御行为.结论 不同程度的社会隔离能够引起隔离小鼠攻击性和防御性的改变,群居无法改善隔离引起的异常攻击和防御行为.

  • 社会隔离对小鼠探索行为和工作记忆的影响

    作者:陈薇;安冬;殷盛明;徐红;于德钦;孟旭;张莹;孙艺平;李冬冬;唐一源

    目的:探讨社会隔离对小鼠的探索行为和工作记忆的影响。方法选取生后21 d的昆明小鼠,随机化区组设计为对照组、隔离2周组、隔离2周群居组、隔离4周组和隔离8周组,每组10只。隔离2、4和8周组于生后21 d开始,单独饲养2、4和8周,隔离2周群居组于单独饲养2周后再恢复群居至成年,同一月龄的正常饲养小鼠为对照组。采用旷场实验和自发选择性实验评估探索行为、焦虑程度和工作记忆的改变。结果在旷场实验中,隔离4周组(0.07±0.04)在中心区域所占总时间的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0.10±0.04),隔离8周组(0.64±0.12)在边缘区域所占总时间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0.43±0.08)。在T迷宫实验中,隔离2周组自发选择变换次数[第1天(5.92±0.79)次,第2天(6.67±1.3)次,第3天(7.42±1.08)次,第4天(8.17±1.27)次]明显低于对照组[第1天(6.80±1.14)次,第2天(7.60±0.84)次,第3天(8.30±0.95)次,第4天(9.20±1.32)次]。恢复群居组自发选择变换次数与相应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隔离4周组自发选择变换次数第2天[(8.18±1.99)次]高于对照组[(6.60±2.11)次],隔离8周组自发选择变换次数第4天[(8.29±3.04)次]高于对照组[(7.80±2.53)次]。结论隔离2周组小鼠工作记忆能力降低,可被恢复群居至成年有所改善。隔离4周组和8周组的小鼠,其探索新事物能力降低,焦虑程度增加和工作记忆能力提高。

  • 社会隔离对小鼠空间和非空间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前;殷盛明;李盛龙;徐红;于德钦;王伟阁;熊祖明;吴杰;王冬梅;孙艺平;李崧;唐一源

    目的 探讨社会隔离对小鼠空间和非空间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生后21天昆明小鼠,按照随机区组化分为对照组、隔离2周组、隔离4周组、隔离8周组和隔离2周后群居组,每组10只.隔离2周组、隔离4周组和隔离8周组分别于生后21天起,单笼饲养2周、4周和8周,隔离2周后群居组于隔离2周后恢复群居直至成年,对应相同月龄的正常饲养小鼠作为对照组.所有实验动物于干预后进行物体识别实验和物体定位实验测试,来评估其空间和非空间认知功能改变.结果 在物体识别实验中,与相应对照组相比,隔离2周、隔离4周和隔离8周小鼠的辨别指数[分别为(-0.03±0.003),(-0.11±0.02),(-0.21±0.02)],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29±0.03),(0.13±0.07),(0.09±0.03),p<0.05];在物体定位实验中,与相应对照组相比,隔离2周、隔离4周和隔离8周小鼠的辨别指数[分别为(-0.15±0.02),(-0.30±0.02),(-0.32±0.02)],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33±0.02),(0.41 ±0.03),(0.27±0.04),P<0.05].隔离2周后群居组小鼠的辨别指数都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鼠隔离2周、4周和8周后,空间和非空间认知功能降低,而隔离2周后恢复的群居生活能够改善小鼠的空间与非空间认知能力.

  • 青少期社会隔离和不确定性应激对大鼠成年后情绪行为的影响

    作者:管西婷;谢希;罗晓敏;邵枫;王玮文

    目的 分别观察青少期社会隔离和不确定性应激对大鼠成年后情绪行为的影响.方法在青少期(出生后28 d~41 d)分别给予研究组大鼠2周社会隔离应激或不确定性复合应激,应激后经3周恢复至所有大鼠进入成年期后检测其情绪行为改变.采用糖水偏好测试和强迫游泳检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采用旷场试验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检测焦虑样行为.结果 与群养组相比,青少期社会隔离组大鼠成年后的所检测的各项情绪行为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历青少期不确定性应激的成年大鼠与其对照组相比糖水偏好指数没有明显改变[(0.86±0.19) vs (0.86±0.03),P>0.05],但在强迫游泳测试中表现出更多的绝望行为(强迫游泳不动行为增加)[(29.88±3.37) vs (19.90±3.19),P<0.05]、更少的主动行为(挣扎行为减少)[(24.00±1.67) vs (32.90±3.09),P<0.05],提示该应激并不影响大鼠成年后偏好糖水的本能行为,但导致其急性应激应对能力受损,对成年应激事件更容易发展出次级的应对无能或绝望的抑郁样行为.不确定性应激研究组的大鼠成年后在高架十字迷宫测试中较其对照组闭合臂停留时间明显增加[(176.90±17.01) vs (136.48±9.47),P<0.05]以及开放臂进入次数明显减少[(3.00±0.93) vs (5.90±1.08),P<0.05],提示该应激增加了大鼠成年后的焦虑样行为水平.结论 青少期社会隔离应激和不确定性应激对大鼠成年后情绪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青少期不确定性应激能够有效诱导大鼠多项情绪行为显著和持续的改变,提供了一种青少期应激增加成年大鼠应激性抑郁易感性的动物模型.

  • 营养不足在社区老人社会隔离与能力下降间的中介效应

    作者:金佳瑶;张会君

    目的 探究营养不足在社区老人社会隔离与能力下降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于2017年3-8月,在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锦州市便利抽取社区居住老人1 028名,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网络量表(Lubben Social Network Scale 6,LSNS-6)、微型营养评定表(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IADL)进行问卷调查,通过SPSS21.0和AMOS21.0软件,采用分层回归分析与Bootstrap法进行营养不足中介效应的检验与验证.结果 (1)社会隔离得分为15.47±5.02分,营养不足得分为23.79±3.73分,能力下降得分为10.28±3.83分;(2)能力下降得分与社会隔离、营养不足得分呈负相关(r=-0.64,P<0.001;r=-0.70,P<0.001),营养不足与社会隔离呈正相关(r=0.68,P<0.001);(3)社会隔离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社区老人日常生活能力,还可以通过营养不足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社区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3.71%.结论 营养不足在社会隔离与能力下降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农村居民社会隔离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经济状况的调节作用

    作者:翟春城;段卉;石杰;李莉;殷东;张家睿;王真;孙涛;周雪

    目的:探讨农村居民社会隔离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并检验经济状况在社会隔离与生存质量问的调节作用.方法:以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收集有效问卷941份,有效回收率为85.55%.结果:社会隔离与生存质量呈显著负向相关,与经济状况呈显著负向相关.经济状况和生存质量呈显著正向相关.经济状况在社会隔离对与生存质量的作用间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结论:社会隔离将会威胁到农村居民的生存质量,较好的主观经济评价可减弱这种威胁.

  • "融入"而非"隔离":英国现代精神卫生政策的范式转换

    作者:李明;赵宏斌

    长期以来,精神疾病是困扰人类社会的重要难题.在英国,政府借助于公共政策,介入于精神卫生问题的历史由来已久.纵观英国精神卫生政策的发展历程,"融入"而非"隔离"的理念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主导哲学,并由此引发传统的精神卫生政策向现代精神卫生政策的范式转换.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