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杜兴冉;徐喨;蔡洁;周晗;施启鹏;李军;章莉莉

    目的 总结成人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的临床特征,探讨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住院的40例成人EBV-HL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1个月时患者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EBV-HLH患者以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为常见临床表现,EBV-HLH患者出现外周血细胞两系或三系减少、肝功能异常、高铁蛋白血症的比例分别为60.0%(24/40),95.0%(38/40)和94.9%(37/39).83.8% (31/37)的患者出现骨髓噬血现象,12例患者检测可溶性CD25(sCD25)均高于2 400 pg/mL.40例患者中,确诊1个月内死亡19例,病死率为47.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BVDNA载量高于105拷贝/mL(OR=4.85,95% CI:1.14~25.83,P <0.05)、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12/L(OR =6.81,95% CI:1.41 ~ 32.83,P<0.05)、总胆红素水平高于50μmol/L(OR=6.91,95% CI:1.24~ 38.52,P<0.05)、白蛋白水平低于30 g/L(OR=7.50,95% CI:1.80 ~ 31.28,P<0.01)、血清铁蛋白水平高于5 000 μg/L(OR =8.75,95% CI:2.03~ 37.67,P<0.01)以及在病程中出现多浆膜腔积液(OR=5.40,95%CI:1.18 ~24.64,P<0.05)是EBV-HLH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而化疗可降低EBV-HLH患者早期死亡的风险(OR=0.15,95% CI:0.03 ~0.81,P<0.05).结论 EBV-HLH预后差,病程中出现高病毒载量、总胆红素升高、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以及白蛋白、血小板计数降低提示预后不佳,化疗可降低EBV-HLH早期死亡的风险.

  • 膜性肾病肾组织HCMV、EBV的原位杂交检测

    作者:陈晓丽;杨芳;王晨;姚舒蕾;王利华

    目的 通过研究EB病毒(EBV)、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膜性肾病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EBV、HCMV 感染与膜性肾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经肾脏穿刺活检术后由电镜确诊为膜性肾病,并排除已经确诊为狼疮性膜性肾病及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的共84例患者的完整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一步将其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组(IMN,40例)、不典型膜性肾病组(AMN,4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并利用核酸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两组患者肾组织内EBV及HCMV的感染情况.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IMN相比,AMN的发病年龄更小(31.42±14.5与 51.08±6.74,t=1.637,P<0.05),镜下血尿发生比例更高(72.2%与 45.8%,χ2=6.686,P<0.05),肾组织Clq(79.54%与25.0%,χ2=25.063,P<0.001)、IgA(59.1%与35.0%,χ2=4.875,P<0.05)及IgM(79.54%与47.5%,χ2=9.372,P<0.05)沉积明显增多;AMN和IMN肾组织中EB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与25%,χ2=1.266,P>0.05);肾组织中HCMV在膜性肾病中有较高的阳性率,且不典型膜性肾病阳性率更高(90%与63%,χ2=9.661,P<0.05).结论 肾组织HCMV和EBV感染可能参与膜性肾病的发生.

  • 104例EB病毒感染肝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作者:强春倩;荆国红;徐学彩;杨友道

    目的:回顾性观察单纯性EB病毒(EBV)感染引起肝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肝功能变化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8月至2012年8月诊治的104例EB病毒感染所致肝损害患者。根据流行病学史、病毒学、血清学和肝脏影像学检查等,所有患者均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损伤,观察患者肝脏生化指标、凝血机制、血液常规和腹部超声等,了解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结果本研究104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37.33岁;平均发病天数为17.51 d,早的发病后2 d即出现转氨酶增高,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均升高,分别为正常值的19倍和11倍;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增高至正常值的3.5倍,碱性磷酸酶(ALP)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总胆红素(TBil)异常者70例(67.3%),高达426.5μmol/L。TBil与GGT、ALP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 =0.374、P<0.001,r =0.328,P=0.001);ALP和GGT呈正相关关系(r =0.525、P<0.001)。4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低于40%,3例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7例患者发展为慢性肝炎,长时间维持2年1个月。所有患者预后良好,肝功能均恢复正常。无死亡病例,无1例发展为肝硬化。结论 EBV感染所致肝能损伤为自限性肝炎,可引起胆汁淤积,少数可发展为慢性肝炎及肝功能衰竭。

  • EB病毒感染与恶性血液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桂瑞瑞;周健;张艳莉;房佰俊;符粤文;魏旭东;宋永平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感染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及治疗情况.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检测37例淋巴瘤患者,39例白血病患者(其中髓系白血病18例,淋巴细胞白血病21例),4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27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对照组)外周血的EBV DNA定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抗病毒治疗.结果 淋巴瘤组、髓系白血病组、淋巴细胞白血病组、多发性骨髓瘤组和对照组EBV DNA阳性率分别为32.4%(12/37)、22.2%(4/18)、38.1%(8/21)、43.5%(20/46)和11.1%(3/27).淋巴瘤组、淋巴细胞白血病组、多发性骨髓瘤组与对照组E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髓系白血病组与对照组E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抗病毒治疗后,EBV DNA转阴患者35例,持续阳性者12例.结论 EBV感染与恶性淋巴系统疾病关系密切,与髓系白血病无显著相关性,阿糖腺苷针剂和(或)阿昔洛韦针剂治疗针对其有效.

  • EB病毒抗-VCA IgM阳性患者病毒标志物及肝功能检查结果分析

    作者:杨友道;林青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对患者肝功能损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不明原因肝炎就诊患者的EB病毒抗-VCA IgM及肝功能检查结果,结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诊断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门诊及住院的957例不明原因肝功能损害患者进行EB病毒抗-VCA IgM及其他病毒标志物的筛查,其中EB病毒抗-VCA IgM阳性者111例,占总检测例数的11.6%,EBV合并HBV阳性者77例,占阳性例数69.4%;EBV合并HCV阳性者2例,占阳性例数1.8%;EBV合并HEV感染者4例,占阳性例数3.6%;肝功能检查情况:单纯EBV感染(排除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及MCV病毒感染),ALT、AST轻度或中度上升,TBil正常或稍高值,TP、ALB及PT%均在正常值范围;EB病毒合并其他病毒感染者肝功能损害则比较明显,较多患者出现中度及重度肝损坏,这些患者往往预后较差,并出现重复入院治疗。在对111例EBV阳性住院治疗患者第1、2、3、和4周肝功能及P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单纯EB病毒感染者大部分在治疗第2周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EB病毒合并其他病毒感染者则恢复较慢,很多患者至治疗第4周肝功能仍不能恢复正常,病程迁延3个月,甚至半年以上,PT%<60%,并出现血清TP和ALB水平异常,A/G<1.0。结论单纯EBV感染对肝脏损坏程度较轻,治疗后预后较好,尤其是婴幼儿EB病毒感染性肝炎,早期诊断、治疗是关键;EBV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如HBV、HCV和HEV等)引起的肝脏损坏较重,病情较凶险,预后差,故临床发现EBV感染,特别是病毒重叠感染时应引起足够重视。

  • 某医院887例就诊患儿EB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作者:熊首先;王险峰;刘志超;潘东明;王艳荣

    目的 总结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儿童EB病毒(EBV)的感染状况. 方法 收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14岁以下就诊患儿的血清,采用ELISA法对每份血清进行抗-EBV CA-IgG及抗-EBV CA-IgM检测,对检测结果及相关疾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87例血清标本中,抗-VCA-IgM阳性率为18.8%(167/887),抗-VCA-IgG阳性率为44.4%(394/887),抗-VCA-IgM阳性以< 6月组低(0.6%);1~2岁组高(28.7%),抗-VCA-IgG阳性以3~6岁组为高(2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167例抗-VCA-IgM阳性的患儿中,以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为多(61例,36.5%),其次为扁桃体炎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分别占11.4%(19/167)和10.8%(18/167);夏秋季节阳性病例数多于冬春季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深圳市14岁以下儿童合并EBV感染的相关疾病以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扁桃体炎为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对少见,不同年龄组患儿EBV感染率不同.

    关键词: EB病毒 感染率 儿童
  • EB病毒感染者162例临床分析

    作者:潘婷;周培培;颜学兵

    目的 探讨未成年与成人EB病毒(EBV)感染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差异,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17年6月至7月收治的162例EBV感染病例的一般资料、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发热、肝功能、血常规和EBV DNA载量等.根据年龄分为未成年组(113例)和成人组(49例).结果 两组患者首诊发热时间均以1周内为主(分别为80.8%和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04,P=0.012);发热热峰分别以中等度热(59.3%)与高热(55%)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46,P=0.100).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淋巴细胞百分比(LY%)、淋巴细胞计数(LY)、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NE)(t=2.703、P=0.008)、谷氨酰转肽酶(GGT)(t=-3.370,P=0.001)和直接胆红素(DBil)(t=-2.068,P=0.04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未成年组患者EBV载量均值稍高于成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V感染者均以发热、咽峡炎以及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检测EBV DNA有助于EBV感染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以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 小儿 EB 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杨辅直;李伟生;张倩;周敏芳;苏格炘

    目的:旨在加强对小儿EB病毒(EB V )感染特点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和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5年10月120例EB病毒感染患儿血浆EBV-DNA或VCA-IgM 抗体阳性,结合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按诊断分为IM组43例和普通EB病毒感染组77例,比较两组患儿特点,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患儿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主,共43例占35.8%;发热、扁桃体红肿及渗出物和淋巴结肿大三联征是IM典型临床表现,眼睑水肿、肝脾肿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EBV感染组(P<0.05);IM 组中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和转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各1例,余均临床治愈,普通EBV感染组77例均治愈,无1例严重合并症发生,无1例死亡。结论 Real-time PCR法检测血浆EBV-DNA有助于EBV感染患儿的早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非该病毒感染所致的唯一疾病,混合感染多见,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诊断意义下降,加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措施可取得较好效果。

  • 不同血液病患者EB病毒和人巨细胞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徐晓燕;翟小琳;吕涛;李波;王万里

    目的 探讨不同血液病患者EB病毒和人巨细胞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与其年龄的相关性,为临床强化血液病患者EB病毒和人巨细胞病毒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各种血液病患者218例为研究对象,对比EB病毒和人巨细胞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对比不同血液病患者中,年龄<18岁和年龄≥18岁EB病毒和人巨细胞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 结果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髓系白血病患者EB病毒阳性率均显著高于人巨细胞病毒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18岁患者EB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44.34%,显著高于年龄≥18岁患者EB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P<0.05);年龄<18岁患者和年龄≥18岁患者的人巨细胞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血液病患者发生EB病毒和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风险高,临床应加强EB病毒和人巨细胞病毒的监测和防控,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髓系白血病患者.

  • PCR和血清学检测在儿童EB病毒感染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牟文凤;杨丽;于华;徐莉莉;王亚秋

    目的:探讨PCR与血清学检测在儿童EB病毒(EBV )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疑似EB病毒感染的住院患儿245例,根据年龄分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和学龄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VCA IgM 、EA IgG及NA IgG的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全血和血浆中EBV‐DNA载量,并根据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原发感染组、再激活组和既往感染组,比较不同年龄和不同感染组间EBV血清学和PCR法检测阳性率的差异。结果血浆EBV‐DNA阳性率和拷贝数均明显低于全血(P=0.00);在原发感染组和再激活组,全血DNA阳性率均高于血浆DNA和血清学阳性率(P=0.00);按年龄组分类,血清学阳性率在婴儿组低于其他年龄组(χ2=12.38,P=0.00);在婴儿组、幼儿组和学龄前组,全血DNA阳性率均高于血清学(P<0.05),在学龄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R与血清学检测EBV感染的阳性率和意义不同,应尽量采用两种方法结合来检测儿童EB V感染。

  •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EB病毒抗体和EB-DNA表达分析

    作者:王培养;顾承萍;李珍;顾海红;翁蕾蕾

    目的 分析200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EB病毒IgG、IgA、IgM抗体和EB-DNA表达及年龄状况.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200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为观察组和同期100例无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的EB病毒IgG、IgA、IgM,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儿的EB-DNA;观察两组患儿EB病毒IgG、IgA、IgM抗体和EB-DNA表达情况以及年龄分布状况. 结果 观察组EBV-IgG、EBV-IgA、EBV-IgM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EB-DNA显著低于对照组,且EBV-IgG、EBV-IgA、EBV-IgM和EB-DNA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8岁的患儿EBV-IgG、EBV-IgA、EBV-IgM和EB-DNA的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8岁患儿的EB-DNA检测阳性率有小幅度的下降,EBV-IgG、EBV-IgA、EBV-IgM检查阳性率仍呈上升趋势. 结论 EB病毒IgG、IgA、IgM抗体和EB-DNA性疾病患儿中的表达较无呼吸道感染患儿表达不同,且根据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检测复发具有一定的价值.

  • EB 病毒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与骨髓细胞学特点分析

    作者:常颖;陈佳美;曹慧;王倩;礼跃;张影

    目的:分析EB病毒(EBV )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 PS )患者的临床诊断和骨髓细胞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5年6月医院收治的52例EBV-H PS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期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记录观察组的临床特点和骨髓细胞学特点,比较两组的EB病毒与外周血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高体温(39.7±0.6)℃,发热持续时间(13.4±4.8)d ,部分患者表现为肝脾肿大及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症状;观察组患者的 EBV-DNA 为(7.12±2.84)105copies/ml ,EB病毒阳性率为90.38%,对照组的 EBV-DNA 为(0.06±0.05)105 copies/ml ,EB病毒阳性率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7例患者表现为骨髓增生度活跃占71.15%,15例患者表现为明显活跃占28.85%;所有患者均发现噬血细胞、粒细胞有毒性改变。结论噬血细胞综合征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外周血检查和骨髓细胞学检查等依据进行诊断。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血浆sHLA-G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作者:王慧燕;田可港;浮苗;郑晓群

    目的 通过检测EB病毒(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血浆可溶性HLA-G (sHLA-G)水平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分析EBV感染IM患儿血浆sHLA-G水平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51例EBV感染IM患儿及146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浆sHLA-G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86例EBV感染IM患儿及30例正常对照儿童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EBV感染IM组血浆sHLA-G水平130.30(77.28~217.23)U/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82(6.39~44.90) U/ml,经Mann-Whitney U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472,P<0.01);EBV感染IM组外周血CD3+、CD8+淋巴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而CD4+、CD4 +/CD8+、CD16+56+、CD19+淋巴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EBV感染IM组血浆sHLA-G水平与CD3+、CD4+、CD8+、CD4 +/CD8+、CD16+56+以及CD19+细胞表达率间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EBV感染IM患儿血浆sHLA-G水平明显升高,并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血浆sHLA-G水平可作为EBV感染IM的辅助诊断指标,其升高的机制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 4种病原体感染后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状态检测

    作者:夏骏;周永列;辜芳;高瑞兰

    目的 检测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肺炎支原体(MP)和柯萨奇病毒(COX)4种病原体感染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和活化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探讨不同病原体感染后的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病原体感染后患儿急性期外周血CD3+、CD4+、CD8+、CD3+ HLA-DR+、CD3+ CD25+、CD8+ HLA-DR+、CD8+ CD38+和CD4+ CD25+T淋巴细胞表达情况,并与健康儿童对照比较.结果 EB感染后,患儿急性期CD3+、CD8+、CD3+ HLA-DR+、CD8+ HLA-DR+和CD8+ CD38+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CD4+、CD4 +/CD8+和CD4+ CD25+T细胞亚群显著降低;CD3+ HLA-DR+、CD8+ HLA-DR+、CD8+ CD38+细胞比例与患儿体温呈负相关,CD3+ CD25+与患儿的发热时间呈正相关;其他病原体感染中,CMV感染患儿CD4+细胞比例显著高于MP、COX感染患儿和正常儿童,CD4+/CD8+显著高于MP感染患儿和正常儿童,CD8+ CD38+细胞比例显著高于MP感染患儿和正常儿童;MP感染患儿急性期淋巴细胞CD3+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正常儿童,CD8+ CD38+细胞比例显著低于COX感染息儿.结论 4种病原体感染后患儿体内呈免疫活化和失衡状态;不同病原感染后,患儿T细胞免疫改变各具特点;检测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和活化T淋巴细胞亚群可作为一种鉴别和监测手段,为临床区别该4种病原体感染和掌握患儿病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儿童患者EB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作者:胡兴文;周小勤

    目的 了解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病毒)在住院患者感染及引起的临床症状.方法 从2004年10月-2006年4月,对医院儿科住院患者,取咽拭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咽拭中EB病毒-DNA.结果 总共检测了3429例,有738例为阳性,阳性率为21.5%;EB病毒感染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在≤3、4~7、8~11、12~15岁年龄组的感染率分别为18.8%、26.5%、29.0%、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EB病毒感染的病例中,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1.2%)、肺炎(15.3%)、支气管炎(12.6%)等.结论 EB病毒是儿科住院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主要感染病例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比例越大.

  • 淋巴细胞参数LYMPH-Y在EB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的变化及应用价值

    作者:谢晓英;林向华;何健;黄松音;代鑫露;李红玉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参数LYMPH‐Y在EB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中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异型淋巴细胞、EB病毒载量的关系,以快速诊断疾病。方法用Sysmex‐2100系列血球分析仪检测48例EB病毒感染IM患儿(IM组)、50名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外周血标本,统计分析淋巴细胞总数(TCL)、淋巴细胞参数LYMPH‐Y结果,人工镜检IM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并计算百分比,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外周血EB‐DNA含量;分析IM患儿外周血LYMPH‐Y参数与异淋百分比、EB‐DNA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M组淋巴细胞总数(6.58±2.52)×109/L及淋巴细胞LYMPH‐Y参数71.59±9.14均高于对照组的(3.23±1.20)×109/L和57.60±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组淋巴细胞LYMPH‐Y参数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r=0.693,P<0.01)、淋巴细胞LYMPH‐Y参数与EB病毒载量呈显著正相关(r=0.783,P<0.01);在EB感染IM患儿的诊断中,当LYMPH‐Y参数的临界值(cut‐off值)取60.85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8%、76.0%。结论EB病毒感染的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参数LYMPH‐Y明显升高,且与其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EB病毒载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IM诊断辅助指标之一。

  • 口腔模型EB病毒污染影响因素的调查

    作者:严少文;方豪;吕火祥

    目的 探讨口腔石膏模型EB病毒污染情况及EB病毒污染的影响因素,为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将60例需要制取口腔模型的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5~30岁)、中年组(31~60岁)和老年组(>60岁),按性别不同分为男性组(27例)与女性组(33例);用ELISA法检测60例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口腔科患者的口腔模型的是否存在EB病毒污染,并对各组的病毒污染率进行x2分析.结果 石膏模型EB病毒污染率为8.33%;不同年龄组的石膏模型EB病毒污染率分别为青年组0、中年组l0.0%、老年组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组的污染率分别为男性组1.11%、女性组6.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腔石膏模型存在EB病毒污染现象,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患者的模型污染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年龄增加,病毒污染率有上升趋势.

  • 干燥综合征患者 EB 病毒感染分析

    作者:李华;王吉波;王丽芹

    目的:分析干燥综合征患者EB病毒感染状况,研究干燥综合征发病与EB病毒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干燥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干燥综合征患者75例、健康人员74名,取其血清进行ELISA和实时定量PCR检测,分析干燥综合征与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VCA‐IgM抗体阳性率患者组为18.7%、对照组为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A‐IgG抗体阳性率患者组为100.0%、对照组为9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A‐IgG抗体阳性率患者组为60.0%、对照组为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EB病毒DNA拷贝数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干燥综合征的发病与EB病毒的感染相关,给干燥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意义。

  • EB病毒两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对比分析

    作者:庄国华;李标

    目的 比较EB病毒(EBV)两种实验室检测方法 的应用特点.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124例患儿血清中特异性EBV抗体,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124例患儿不同标本中的EBV-DNA含量.结果 124例患儿多种标本EBV的VCA-IgM、VCA-IgG、EA-IgG、EBNA-1-IgG、EB-DNA阳性率分别为0、89.5%、23.4%、49.2%、30.3%,EB-DNA与EBNA-1-IgG同时阳性21例.结论 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EBV-DNA,时间短、准确性好、灵敏度高,对患儿EBV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在检测儿童EB病毒感染中的应用

    作者:汪光蓉;王强;凡瞿明;何兰;杜琴;蔡艳娟;毛明;张国元

    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EB病毒抗体在儿童临床EB病毒(EBV)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28例符合EB病毒感染诊断标准的患儿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样本中VCA-IgM、EA-IgG、EBNA-IgG、VCA-IgG含量.结果 血浆VCA-IgM、EA-IgG、EBNA-IgG、VCA-IgG的检出率分别为84.65%、20.61%、25.88%、7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抗体以不同组合方式出现VCA-IgM阳性分类中,以VCA-IgM+VCA-IgG组合模式为多见,VCA-IgM阴性分类中,则以VCA-IgG+EBNA-IgG组合模式为多见;不同年龄段儿童VCA-IgM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感染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0~3岁.结论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EB病毒抗体对儿童EB病毒感染的明确具有早期、全面、快速等优点,适合临床检测.

1434 条记录 8/72 页 « 12...567891011...717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