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疏血通联合西比灵治疗血管性眩晕疗效观察

    作者:祖百猛

    目的:观察疏血通联合西比灵治疗血管性眩晕的效果.方法:收治血管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使用疏血通联合西比灵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血栓通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5天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5%,总有效率9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疏血通联合西比灵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血栓通单独治疗.结论:疏血通联合西比灵治疗血管性眩晕疗效良好.

  • 大秦艽汤从痰瘀毒邪角度论治临床急症

    作者:梁华杰;梁利杰;王海霞;梁钦

    大秦艽汤具有益气养血、祛风通络、化痰祛瘀作用,常用于治疗风邪侵袭经络引起的口眼斜、舌强不语、半身不遂等中风偏瘫(脑梗塞)病证。本文采用大秦艽汤加减(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熟地黄、生地黄等16味药物组成)从痰瘀毒邪的角度对脑血管眩晕、血管性头痛、颈椎急性损伤、腰椎间盘突出、腘深静脉栓塞等急性病症进行治疗,同时根据临床表现,酌加水蛭、地龙、桃仁等化痰祛瘀药,取得良好疗效,适用于风寒湿致病的痰瘀毒邪患者,素体阴虚火旺、阳热内盛的病人慎用。

  • 眩晕定方对血管性眩晕模型家兔体重及肝组织DNA含量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云峰;王净净;刘春华;姚雪祥

    目的:研究眩晕定方对血管性眩晕气虚血瘀证模型家兔干预后,家兔体重及肝组织DNA含量的变化.方法:建立实验性血管性眩晕气虚血瘀证家兔模型,采用苯酚法提取兔肝DNA,紫外吸收法测定其DNA含量,观察眩晕定方干预后家兔体重及肝组织DNA含量的改变情况.结果:眩晕定方作用于气虚血瘀型血管性眩晕动物模型后,中剂量组体重为(2.54±0.13)kg,高于西比灵对照组的(2.06±0.10)kg,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中剂量组肝组织DNA含量为(1.102 9±0.0916)kg,低于于西比灵组的(1.423 6±0.1115)kg,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眩晕定方可增加家兔体重,降低该模型家兔的肝组织DNA含量,从而改善气虚证候.

  • 助阳益气涤浊法治疗血管性眩晕62例

    作者:蒋杰峰

    1994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血管性眩晕62例,并设立对照组,经对比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熄风定眩方治疗血管性眩晕60例临床观察

    作者:陈路;陈志刚

    目的 观察熄风定眩方治疗血管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6例血管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给予熄风定眩方治疗,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10 mg,睡前服用.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总分及身体评价、情感评价、功能评价三项得分. 结果 两组均脱落病例3例.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DHI量表总分及各项得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治疗组患者治疗后DHI量表的情感评价得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 结论 熄风定眩方和氟桂利嗪胶囊均可有效改善血管性眩晕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熄风定眩方改善眩晕对患者造成的心理障碍优于氟桂利嗪胶囊.

  • 飞行人员血管源性眩晕诊治研究进展

    作者:郎晓光;刘红巾

    血管源性眩晕是指由脑血管疾病引发的一类眩晕,大多数来自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也可来自于前循环.典型的血管源性眩晕,伴有神经系统体征,一般不难做出诊断.而不典型的血管源性眩晕不伴有神经系统体征,做出诊断较为困难.飞行人员身体素质较好,对疾病耐受力强,症状表现轻,不容易作出诊断.如何在早期及时识别并治疗这类恶性血管源性眩晕,降低恶性眩晕给飞行人员带来的严重后果尤为重要.

  • 经颅超声多普勒对眩晕的病因诊断

    作者:刘新良

    引起眩晕的疾病种类颇多,临床常见的有脑血管性眩晕和内耳眩晕病(Meniere病),而脑血管性眩晕常见的是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Vertebrobasilarinsufficiency,VBL)或脑梗塞,内耳眩晕病也是眩晕的常见病因之一,以上两病都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内耳眩晕病除眩晕症状外,伴有耳鸣,而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ischemicattacks,TIA)也有眩晕,大多数不伴耳鸣,但椎-基底动脉系不同部位闭塞引起的定位体征,如内听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为闭塞后病灶侧耳鸣,有眩晕[1],很难与内耳眩晕病相鉴别.内耳眩晕病系由内耳膜迷路积水、水肿引起,其发病机制迄今不明,如不能确诊,往往要延误治疗.经颅超声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可以鉴别[2],TIA检查TCD单侧病灶处血流信号消失,对侧正常,而内耳眩晕病双侧均正常.以下是58例有眩晕并伴有耳鸣者的对照分析.

  • 疏血通联合长春西汀治疗血管性眩晕效果分析

    作者:沙亮

    目的:探讨疏血通联合长春西汀治疗血管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长春西汀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疏血通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椎-基底动脉血平均流速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平均流速显著快于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WBVHS)、全血黏度低切(WBVLS)、血浆黏度(PV)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疏血通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及血液高凝状态,是血管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案。

  • 血管性眩晕患者80例CT和MR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高国栋;张信起;张燕卓;徐鸥;路虹

    目的 探讨CT和MR在血管性眩晕诊断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GE 16层螺旋CT扫描仪、GE 3.0T超导MR设备,对8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的CT平扫、MRI平扫、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state acquisition,3D-FIESTA)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价值.结果 血管性眩晕80例患者中,CT平扫明确梗死灶3例,均位于小脑且病灶较大;MRI平扫明确脑梗死灶25例,病变分布位于小脑8例,位于脑干12例,其中同时在小脑和脑干发现病灶的5例,发现椎-基底脑脉走形迂曲明确压迫脑干变形7例.65例MRA检查患者中,发现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硬化42例,其中局部血管狭窄3例,椎-基底动脉走形迂曲明确压迫脑干变形7例,局限性血管僵直、串珠样改变23例,弥漫性(病变血管超过3处及以上)血管僵直、串珠样改变9例,其中同时有血管压迫脑干变形和血管僵直、串珠样改变4例.20例3D-FIESTA-C 序列检查的患者中,发现一侧或双侧内耳迷路动脉显示较差 8例,发现一侧或双侧内耳迷路动脉与前庭蜗神经有明确压迫和(或)粘连7例,后者中有2例内耳迷路动脉明显增粗.结论 CT对血管性眩晕的诊断价值非常有限,MRI平扫结合MRA、3D-FIESTA-C 序列对血管性眩晕的早期、准确诊断及找到明确的病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西比灵和胃复安联合治疗脑血管性眩晕临床观察

    作者:魏养慧

    我科自1999年10月~2002年2月共收治80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脑缺血性疾病患者,对8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治疗组给予西比灵和胃复安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血管性眩晕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究

    作者:韩赫;乔佳爽

    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血管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9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9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脑动脉狭窄率、脑梗塞率均与对照组有着显著差异义(P<0.05);观察组中单纯前循环动脉狭窄率比单纯后循环动脉狭窄率低(P<0.05);MRI检查阳性率比CT检查阳性率高(P<0 05).结论: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血管性眩晕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采纳.

  • 血管性眩晕患者脑DSA结果的病因分析

    作者:郑少微;巩付华;展淑琴;吴海琴;张桂莲;张茹;孙宏;王虎清

    目的 根据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探讨导致血管性眩晕的病因.方法 选择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行脑DSA检查的血管性眩晕患者211例.收集临床资料后,根据脑DSA结果分析血管性眩晕的病因以及椎动脉V1段迂曲的关系.结果 脑DSA结果异常94例,包括血管狭窄(狭窄率≥30%)85例(40.3%),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5例(2.4%),烟雾病2例(0.9%),动脉瘤9例(4.3%),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0.5%),动静脉瘘1例(0.5%).椎动脉V1段迂曲180例(85.3%),且与性别、年龄、高血压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血脂、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TIA及DSA异常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颈部血管狭窄、TIA是血管性眩晕的常见病因,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烟雾病、动静脉瘘是血管性眩晕的少见病因;椎动脉迂曲导致后循环血液动力发生改变,可出现血管性眩晕.椎动脉迂曲与代谢性疾病尚不相关,而女性、老龄、高血压病史是椎动脉迂曲的危险因素.

  • 天麻素联合长春西汀治疗血管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启钊;侯沛红;孟祥东

    眩晕是对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是自觉平衡障碍或空间位像自我感知错误,属于中医学“眩晕”的范畴.眩晕往往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血管性眩晕属于中枢性眩晕中较常见的一种,笔者采用天麻素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该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 纳洛酮加金纳多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眩晕疗效观察

    作者:陈勇军;唐新明;王伦;王海英

    血管性眩晕5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26例,观察组用纳洛酮加金纳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93.5% vs 81%,P<0.01),纳洛酮加金纳多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眩晕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银杏黄酮苷与复方丹参治疗血管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李国文

    目的:观察银杏黄酮苷与复方丹参治疗血管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时间在3h~5天的137例血管性眩晕患者.137例患者随机分为银杏黄酮苷治疗组71例与复方丹参对照组66例.治疗组银杏黄酮苷注射液7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10天为1疗程.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10天为1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并同时应用三磷酸腺苷40mg、辅酶A 100U和维生素C 2g加入5%葡萄糖250ml缓慢静脉滴注(如为糖尿病患者改用0.9%盐水).结果: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银杏黄酮苷治疗血管性眩晕优于复方丹参.

  • 血管性眩晕患者血清Nε-羧甲基赖氨酸、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张耀元;王立坤;常青;张继超;龚姗姗;邹玉安

    目的 观察血清Nε-羧甲基赖氨酸(CM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血管性眩晕患者55例(血管性眩晕组)、非血管性眩晕患者40例(非血管性眩晕组),另选40例既往未发生眩晕的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CML、ox-LDL;应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血管性眩晕组血清CML与ox-LDL的相关性;绘制血清CML、ox-LDL单独及联合诊断血管性眩晕的ROC曲线,分别计算曲线下面积,采用大约登指数法计算CML、ox-LDL诊断血管性眩晕的截断值,并计算各自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血管性眩晕组、非血管性眩晕组、健康对照组血清CML水平分别为(565.21±60.08)、(402.52±55.07)、(388.85±50.11) ng/mL,血清ox-LDL水平分别为(214.29±20.06)、(145.51±19.56)、(139.66 ±18.14) μg/mL,血管性眩晕组分别与非血管性眩晕组、健康对照组比较,P均<0.05.血管性眩晕组患者血清CML与ox-LDL呈明显正相关(r=0.455,P<0.05).血清CML、ox-LDL检测诊断血管性眩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1和0.701,联合检测诊断血管性眩晕ROC曲线下面积为0.938;约登指数大时血清CML、ox-LDL水平截断值分别为475.9 ng/mL和154.3 μg/mL,此时血清CML水平检测诊断此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95和0.701,血清ox-LDL水平检测诊断此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583和0.651,两者联合检测诊断此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3和0.845;两者联合检测诊断血管性眩晕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明显高于血清CML、ox-LDL单独检测(P均<0.05).结论 血管性眩晕患者血清CML、ox-LDL水平升高,检测两指标有助于此病的诊断,且两者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优于单独检测.

  •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眩晕46例疗效观察

    作者:竺江玲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6例血管性眩晕患者,治疗组46例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40例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眩晕具有较好疗效.

  • 眩晕并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后循环梗死的规律及危险性分析

    作者:鹿桂凤;张道培;张杰文;张淑玲;马乾坤;尹所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vertebralartery dysplasia,VAH)在眩晕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后循环梗死的规律和危险性。方法连续入组245例眩晕患者(可疑为血管性),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合并 VAH 情况,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是否出现后循环新鲜梗死灶分为梗死组和非梗死组,对相关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分析 VAH合并后循环梗死的特点和规律。结果VAH 发生率26.1%(64/245);多因素分析显示 VAH(OR =2.59,95% CI :1.07~6.27,P =0.035)、后循环血管狭窄(OR =6.04,95% CI =1.94~17.07,P =0.002)和糖尿病(OR =3.21,95% CI :1.36~7.57,P =0.008)是后循环梗死独立危险因素。VAH 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中,TOAST 分型多为小动脉病变型(10/18);8例桥脑、丘脑和颞枕叶梗死发生在 VAH 对侧(8/11),4例小脑和延髓梗死发生在 VAH 同侧(4/6)。结论VAH 在可疑的血管性眩晕病人中较常见;VAH 为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关的梗死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 椎基底动脉纤细或狭窄与血管性眩晕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闫克杰;宋彦;丁旭萌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纤细或狭窄与血管性眩晕的关系.方法 对12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在急性期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观察颈部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应用颈部增强MRI和头颈部CTA检查动脉形态改变情况.结果 12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的颈部血管彩超显示:椎动脉(VA)平均血流速度(V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颈部MR和头颈部CTA显示椎基底动脉较对照组纤细或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基底动脉纤细或狭窄导致血流速度减慢,是血管性眩晕的原因之一.

  • 老年血管性眩晕患者脑前后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分析

    作者:ZHU Hai-Xia;宋治;ZI Xiao-Hong;黄献;LUO Xue-Gang;曾志成

    目的 检测脑供血系统血流频谱形态及颈部动脉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了解脑前后循环各主要动脉功能状态与血管性眩晕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西门子 Acuson Sequoia 512 彩色多谱勒超声显像仪与MT-3000经颅多谱勒仪回顾分析185例血管性眩晕患者的颈部血管彩超与经颅多谱勒检测结果.结果 经检测显示血管性眩晕患者仅出现前循环系统功能改变的14例(7.57%),仅有后循环功能改变的42例(22.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P<0.01).而前后循环同时受累的有105例(56.8%).137例患者存在普遍的脑动脉硬化或血管弹性减退现象,97例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好发部位以颈动脉分叉多见,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者仅3例(1.4%).结论 血管性眩晕的发生不仅仅与后循环的功能异常有关,多同时伴有前循环功能状态的改变,甚至可仅表现为前循环供血异常.而脑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也是影响脑供血的重要因素.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