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SCT及MRI对小关节病变下慢性脊柱疼痛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刘璐;蒋高民

    目的 通过分析比较椎小关节病变的MSCT及MRI影像表现,探究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小关节病变下慢性脊柱疼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该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确诊的135例腰椎小关节慢性病变的影像资料,并对MSCT及MRI的每项影像学征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MRI及MRI脂肪抑制序列对骨质增生的检出率分别91.87%、85.37%、82.11%,3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MRI脂肪抑制序列对滑膜的炎性改变检出率为90.70%,优于CT的10.47%和常规MRI的77.91%(P<0.001),MRI对关节面软骨的观察优于CT(P<0.001);CT对于真空征、骨性关节面下骨质退变及伴发征象的检出率分别为83.33%、98.51%和94.23%,明显优于MRI和MRI脂肪抑制序列(P<0.001).结论 MSCT及MRI对小关节病变下慢性脊柱疼痛的临床诊断均有较高应用价值,对于体征不明显或急性发作者者,应选择MRI检查并加扫脂肪抑制序列;对于慢性期或体征明显者,应选择CT检查.

  • MSCT对Klippel-Feil综合征及其并发和继发表现的诊断价值

    作者:徐桂红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对Klippel-Feil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6排螺旋CT对我院收治的18例Klippel-Feil综合征患者进行CT平扫及多平面重建,分析受累椎体和附件畸形形态、相应脊髓并发症以及椎间盘、黄韧带等的继发影像改变。结果18例Klippel-Feil综合征患者以C3和C4椎体受累较多见,均为50%(9/18例);10例合并附件分割不全(55.56%),6例(33.33%)合并脊髓空洞症;16例继发椎间盘突出(88.89%),6例黄韧带肥厚(33.33%)。结论 MSCT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Klippel-Feil综合征的颈椎椎体和附件畸形、继发的颈椎退行性改变,而且还可以明确显示脊髓合并病变的有无及程度,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

  •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作者:川玲;赵文锐;朱家瑞;方庭正;梁英魁;许根祥;王新强;高春华;王春芳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双探头符合线路显像对肺部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孤立性结节的18F-氟脱氧葡萄糖双探头符合线路显像及胸部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并结合病理分析.结果 双探头符合线路显像诊断恶性病灶28个,良性病变6个.CT诊断恶性病灶29 个,良性病灶5 个.病理结果提示恶性病灶26个,良性病变8个.双探头符合线路显像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灵敏度 96%,特异性67%,准确性88%,阳性预测率81%,阴性预测率83%.多层螺旋C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灵敏度 92%,特异性38%,准确性79%,阳性预测率83%,阴性预测率60%.结论 18F-氟脱氧葡萄糖探头符合线路显像对诊断孤立性肺结节有临床价值,其特异性、准确性和阴性预测率均高于CT.

  • 易损斑块影像学检测方法比较

    作者:王志国;盖鲁粤

    易损斑块是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可以用多种影像学技术检查,临床常用的有创检查有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常用的无创检查有多层CT和MRI.有创检查检出易损斑块的能力更强,更为精确;无创检查更为经济简便安全,能提供关于心脏更为全面的信息.在临床上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检查方法.本文就这几种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斑块检出的能力和优缺点进行比较.

  •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MSCTA影像特征分析

    作者:田希存;李春志;任华;于晓晶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多层螺旋CT血管曲面重建(MSCTA CPR)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唐山市中医医院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因急性心肌梗死而行冠状动脉支架开通术的38例患者术前MSCTA影像资料,并对其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责任斑块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确定38个易损斑块,其斑块中心CT值为(29.0±8.5)HU,出现浅表斑点状钙化13例,斑块所致局部管腔中度狭窄18例、重度狭窄20例,但斑块周围均没有发现纤维帽样结构,对斑块内脂质成分及纤维成分亦很难做出可靠的鉴别.结论 冠状动脉MSCTA CPR技术能够较好地显示易损斑块的结构特征,并对其脱落风险进行评估,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 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

    作者:田希存;李春志;任华;张海萍

    目的 探讨64排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于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35例.用评分的方法来客观评估冠状动脉桥血管吻合口及桥血管本身管腔狭窄的情况.对于中、重度狭窄的患者进一步行DSA检查,并与MSCT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5例患者共移植87支桥血管,其中评为2分的桥血管55支、评为1分的桥血管21支、评为0分的桥血管11支,桥血管通畅率为63.2%.评为1分的21支桥血管,经DSA检查18支桥血管评为1分、3支桥血管评为2分,正确率为85.7%;11支评为0分的桥血管经DSA检查均评为0分,正确率为100%.结论 MSCT能够很好地显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及其吻合口的狭窄及其程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应用

    作者:田希存;李春志;于晓晶;任华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 (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于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期间行64排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47例.用评分的方法客观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冠状动脉支架的显示情况,并对支架管腔狭窄情况进行评估测量.对于中重度狭窄的患者进一步行DSA检查,并分析其与MSCTA评估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47例患者共置入89枚冠状动脉支架,其中评为3分的支架为39枚,评为2分的支架为41枚,评为1分的支架为9枚.39枚支架没有发现狭窄,24枚支架轻度狭窄,15枚支架中度狭窄,11枚支架重度狭窄.DSA与MSCTA对中、重度狭窄的评估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804.伴钙化支架组MSCTA中、重度狭窄评估结果与DSA评估结果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为r=0.603.结论 MS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很好地显示冠状动脉支架及其管腔狭窄,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支架局部的钙化是影响评估准确性的因素之一.

  • 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价值

    作者:田希存;任华;于晓晶;李春志

    目的:探讨64排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价值。方法分析69例行64排MS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DS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以DSA为金标准,评估MSCT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结果64排MS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对于中重度狭窄诊断的正确率为96%,灵敏度为99%,特异度为88%,阳性预测值为96%,阴性预测值为96%。其中MSCT对于非钙化为主的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与DS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0.835),对于钙化为主的硬斑块所致管腔狭窄的评估价值有限(r=0.652)。结论 MS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较准确地评估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但钙化是影响评估准确性的因素之一。

  •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SCTA分布及形态特征分析

    作者:田希存;任华;李春志;张海萍

    目的:研究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多层螺旋 CT冠状动脉成像(MSCTA)分布及形态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行冠状动脉 MSCTA检查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79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壁冠状动脉的分布、位置、长度及其埋藏深度等影像特征,并比较完全肌桥组与不完全肌桥组临床胸痛症状发生的概率。结果壁冠状动脉常发生于左冠前降支中段,其 MSCTA检出率为15.2%(79/520),其中62.2%为不完全肌桥,37.8%为完全肌桥。壁冠状动脉长度为(12.6±5.0)mm,埋藏深度为(2.8±1.2)mm,且二者之间呈正相关(r=0.69)。结论 MSCTA能够很好地显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分布及形态特征。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

    作者:丛也彤;亓波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及斑块破裂的原因.方法 109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再经64排螺旋CT检查根据斑块形态分为正常对照组,Ⅰ型、Ⅱ型、Ⅲ型斑块组.对纳入者进行血清TNF-α检测并对照分析.结果 ACS组Ⅰ型、Ⅱ型、Ⅲ型斑块组TNF-α血清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冠脉组(P<0.01);Ⅱ型斑块组TNF-α血清水平显著高于Ⅰ型、Ⅲ型斑块组(P<0.01);Ⅲ型与Ⅰ型斑块组血清TNF-α水平相比也有明显升高.结论 血清TNF-α水平增高是ACS危险因子之一,其水平可作为判断ACS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提示局部炎症反应是导致冠状动脉斑块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 多层螺旋CT在埋伏牙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周洁;刘渊;贺琦;李崴;赵云富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后的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和大密度投影(MIP)成像技术对埋伏牙的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意义.方法 在获取MSCT扫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MPR、VR、MIP图像,对10例通过X线检查证实有埋伏牙存在的病例进行定位检查.结果 MPR可提供埋伏牙所处部位骨组织的相对密度,精确测量埋伏牙各个解剖位置与颊舌向骨壁或邻牙间的距离;VR图像可直观表达埋伏牙的立体位置及与邻牙的相对关系;MIP能显示埋伏阻生牙的解剖结构及其周围骨质密度.结论 3种三维重建图像的联合应用可精确直观地表达埋伏阻生牙的位置及其与邻牙等相关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为手术治疗或正畸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 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影像学特征

    作者:曲新凯;方唯一;关韶峰;沈艳;叶剑定;焦静;李若谷;艾力·麦合木提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方法:6只家猪开胸结扎前降支远端1/3,建立急性无再灌注心肌梗死模型,行双期螺旋CT扫描,对得到的CT影像学图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只动物全部成功建模,早期CT扫描特征为造影剂灌注缺损,延迟扫描时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明显减少[(13.52±5.22)% vs (9.07±3.47)%,P=0.004],平均下降32.14%;残余灌注缺损区域周围CT值明显高于非梗死区域[(156±21) vs (132±25) HU,P=0.004);在不同扫描时相,不同区域组织的CT值密度发生变化,心腔由(586±111) HU下降到(294±53) HU(P=0.001),非梗死区域心肌由(247±54) HU降到(132±25) HU(P=0.001),灌注缺损区域CT值无明显变化[(29±23) vs (42±14) HU,P=0.28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双期螺旋CT影像学特征为早期灌注缺损,延迟灌注改善和残余灌注缺损;早期扫描高估梗死区域的面积.

  • CT联合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在诊断冠脉易损斑块中的价值

    作者:盛骏骎;曲毅;赵洁慧;蒋世峰;左君丽

    目的 通过64排螺旋CT检测各型冠心病中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的分布,探讨冠脉斑块稳定性与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89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不包括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64排螺旋CT检查后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正常对照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测定血清TNF-α和Hcy值并进行比较. 结果 (1)在ACS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钙化斑块(P <0.001),而在SAP组钙化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P<0.001);(2)各斑块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高于钙化斑块组(P<0.05);而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间血清TNF-α和Hcy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ACS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AP组(均P<0.01). 结论 (1)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可较准确地显示冠心病患者病变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2)血清TNF-α、Hcy水平可较好反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3)64排螺旋CT检测分析斑块在各型冠心病分布特点结合TNF-α、Hcy含量分析,可对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及危险分级提供参考.

  • 迭代重建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低辐射CT 灌注成像的成像质量

    作者:胡芳芳;江桂华;田军章;颜剑豪;方金;张雅茜;马晓芬

    目的:探讨 iDose4迭代重建技术能否提高低辐射剂量全脑 CT 灌注成像( CT perfusion, CTP)的成像质量。方法连续收集临床拟诊为缺血性卒中患者35例,采用256层Brilance iCT行低辐射剂量全脑CTP,并采用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projection, FBP)和iDose4算法进行图像重建。比较2种重建算法图像的噪声和信噪比以及各参数图的成像质量。结果全脑CTP的有效剂量为2.2 mSv。与FBP相比,iDose4 Tmax图中各感兴趣区噪声均显著下降(P<0.05),信噪比显著增高( P<0.05)。 FBP 成像质量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均显著低于 iDose4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 CBF)图[5.00(3.00~6.00)分对6.00(5.00~6.00)分;Z=-2.784,P=0.005]、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图[6.00(5.00~6.00)分对6.00(6.00~7.00)分;Z=-3.674, P<0.001]和平均通过时间( mean transit time, MTT )图[4.00(3.00~5.00)分对5.00(4.00~6.00)分;Z=-3.394,P=0.001]。 FBP 重建的质量差的CBF 图(34.3%对11.4%;χ2=7.036,P=0.030)、CBV图(11.4%对2.9%;χ2=7.485,P=0.024)和MTT 图(28.6%对11.4%;χ2=5.318,P=0.070)所占的比例均显著高于iDose4。结论 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可改善低辐射剂量CTP的成像质量。

  • 矽肺 MSCT 影像特征分析

    作者:兰静;李春志;司成海;田珊珊

    目的:分析矽肺的 MSCT 影像特征,提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矽肺患者的 MSCT 影像资料,对其影像特征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其较特征的 CT 影像表现,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结果39例矽肺患者 CT 图像上均可见散在小类圆形矽结节及不同程度肺间质纤维化改变。非钙化矽结节平均 CT 值约为60.5±9.2HU。21例患者可见融合斑,19例患者可见胸膜斑。肺门淋巴结增大28例,伴钙化20例。肺气肿35例,弥漫性肺气肿19例,同时伴有或单纯局灶性肺气肿23例。合并结核11例,其中空洞形成7例。结论多数矽肺患者 MSCT 具有较特征的影像表现,MSCT 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ICVD 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脑 CT灌注成像结果分析

    作者:赵星辉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的临床效果,探讨脑CT灌注成像检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方法对19例因颅内外动脉狭窄导致的ICVD患者行颅内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颈内动脉放置支架15枚、大脑中动脉M1段放置支架4枚。术前及术后1周内行脑CT灌注成像检查,记录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结果与术前比较,19例患者术后rCBF升高、rMTT降低(P<0.05),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ICVD的脑血流灌注,CT灌注成像检查是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手术效果的可靠方法。

  •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及影像特点分析(附3例报告)

    作者:于忠东;万绪明;韩志浩

    目的 探讨分析肺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及影像病理特点,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及影像病理特点.结果 3例均行胸部X线平片及高分辨CT (HRCT)检查,HRCT显示全肺含气囊状影,无分布差异,随着病程进展,囊状影融合成肺大泡,呈典型的HRCT表现.结论 肺淋巴管肌瘤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且呈进行性加重,常合并气胸、胸腔积液等.肺淋巴管肌瘤病HRCT具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临床确诊.

  • 肾脏肿瘤术前螺旋 CT 肾动脉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望;宋乐乐;赵珂

    目的:了解肾脏肿瘤术前肾动脉的解剖及变异情况,为泌尿外科肾脏肿瘤切除术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多排螺旋 CT 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MSCTA)在术前显示肾脏肿瘤肾动脉的解剖起源及变异,并与手术中肾动脉血管分布情况进行对照。结果本组148例(296个肾脏)中肾动脉起源正常95例,解剖变异53例,肾动脉解剖变异占总病例数的35.81%(53/148),其中副肾动脉30.41%(45/148),副肾动脉变异中单侧出现副肾动脉20.95%(31/148),双侧出现副肾动脉9.46%(14/148);肾动脉提前分支占5.40%(8/148)。单侧肾动脉解剖变异发生率27.70%(41/148);双侧肾动脉解剖变异发生率8.11%(12/148);左肾2支副肾动脉解剖变异1例。不经肾门入肾的肾极动脉5例。MSCTA 肾动脉解剖变异病例均在手术解剖分离中证实,符合率100%。结论术前 MSCTA 能清楚显示肾动脉起源及解剖变异,对临床肾肿瘤切除和避免血管损伤有重要应用价值。

  • 术前联合评估直肠上段癌与手术方案选择的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汪晓东;宋欢;吕东昊;秦昌龙;吴俊华;李臻辉;李立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下64排多层螺旋CT(MSCT)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protein,SAA)联合术前评估直肠上段癌的临床价值和对手术方案选择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7年8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肛肠外科住院的直肠上段癌患者110例(肿瘤下缘距齿状线>7 cm),随机均分为MSCT+SAA组(术前行MSCT和SAA联合评估)和MSCT组(术前只行MSCT评估),分析手术方案选择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将术前分期和预测手术方案分别与术后病理分期和实际手术方案比较.结果 本研究实际纳入病例106例,MSCT+SAA组52例,MSCT组54例,2组基线情况一致.分析直肠上段癌手术方案的选择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发现术前N分期(P=0.003)、术前M分期(P=0.022)、术前TNM分期(P=0.003)、术前血清SAA水平(P=0.005)及肿瘤大体类型(P=0.027)在不同手术方案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SCT+SAA组术前T、N、M和TNM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84.6%、86.5%、100%和86.5%; MSCT组的术前T、N、M和TNM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83.3%、62.9%、100%和64.8%.2组术前N分期和TNM分期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5和0.009).2组手术方案的预测符合率分别为96.2%及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 MSCT和SAA联合评估直肠上段癌患者的策略可以提高术前分期的准确性,提高肛肠外科医师预测手术方案的符合率.

  • 64排多层螺旋CT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联合评估结肠癌对手术方案选择的影响

    作者:汪晓东;张琼文;吕东昊;吴俊华;曾蓉;李立

    目的 探讨64排多层螺旋CT(MSCT)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联合术前评估结肠癌的临床价值和对手术方案选择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肛肠外科住院的110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均分为MSCT+SAA组和MSCT组,MSCT+SAA组术前行MSCT和SAA联合评估,MSCT组只进行MSCT评估,将术前分期和预测手术方案分别与术后病理分期和实际手术方案比较.结果 本研究实际纳入病例99例,MSCT+SAA组49例,MSCT组50例,2组基线情况一致.MSCT+SAA组的术前T、N、M及TNM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81.6%、79.6%、100%及77.6%; MSCT组的术前T、N、M及TNM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82.0%、60.0%、98.0%及62.0%.MSCT+SAA组和MSCT组在N分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8,P=0.034).MSCT+SAA组手术方案的预测符合率为95.9%(47/49),MSCT组手术方案的预测符合率为82.0%(41/50),2组间预测符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54,P=0.028).结肠癌手术方案选择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如术前N分期(P=0.008)、术前M分期(P=0.010)、术前TNM分期(P=0.009)和SAA水平(P=0.004)有关.结论 MSCT和SAA联合评估结肠癌患者的策略可以提高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并且提高肛肠外科医师预测手术方案的符合率.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