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脉斑块形态与血管活性因子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培英;陈云龙;郭益红;吴志坚

    目的:探讨冠心病的斑块形态与血管活性因子ET1、NO、CGRP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根据斑块形态学分为I型组18例、II型组28例、III型组14例,比较三组血管活性因子ET1、NO、CRRP、ET1/NO、ET1/CGRP、NO/CGRP水平情况。结果病理形态I型、II型和III型间ET1和CGRP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NO、ET1/NO、ET1/CGRP和NO/CG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活性因子水平与冠心病斑块形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踝臂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的关系

    作者:符会妮;吕树志

    目的 探讨踝臂指数(ABI)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的关系.方法 入选的82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并于CAG前行ABI测定,分析ABI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的相关性.结果 冠脉病变组ABI值低于正常组(P<0.05),冠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组两两比较AB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Ⅱ型、Ⅲ型斑块组AB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I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与斑块形态无关.

  • 中重度颈动脉分叉处狭窄斑块形态与前循环缺血的关系

    作者:张晶晶;刘丽;高晓梅;白雪

    目的 探讨≥50%狭窄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形态、位置与前循环缺血症状的关系,以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对斑块形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单侧颈内动脉分叉处狭窄≥50%的患者的64排CTA检查结果.依据临床表现和MRI或CT检查结果分为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组,比较症状性与非症状性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形态(光滑斑块、不规则斑块、溃疡斑块)的差异性,溃疡位置对临床表现的影响,以及斑块形态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共入组286人,其中男性250人(87.4%),女性36(12.6%),平均年龄(66.67±8.17)岁.症状性颈动脉组134人(46.9%),非症状性颈动脉组152人(53.1%).观察到不规则斑块99人(34.6%),光滑斑块37人(12.9%),溃疡斑块150人(52.4%).症状组患者光滑斑块出现比例明显低于非症状组(6.0% VS19.1%),而溃疡斑块的出现比例明显高于非症状组(62.7% VS 43.4%),两组间斑块构成比明显不同(P=0.000);症状组斑块溃疡位于狭窄近端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症状组(81.0% VS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溃疡斑块患者女性比例(18.0%)高于不规则斑块(6.1%)和光滑斑块患者(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溃疡斑块高脂血症比例(68.0%)高于及不规则斑块(59.6%)和光滑斑块患者(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单侧颈动脉分叉处≥50%狭窄患者中,斑块形态及溃疡的位置与前循环缺血症状有关,高脂血症及女性患者对斑块形态有影响.

  • 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蔡劲;施园

    目的:观察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以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穴位针灸结合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对照组采用立普妥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斑块的消退情况以及TC、TG等相应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态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数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的斑块形态良性改变以及PSV(峰值流速)、EDV(舒张末期流速)、PI(搏动指数)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RI(阻力指数)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扁平斑和软斑有消退作用,能够明显减小此类斑块的厚度和面积,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便捷且值得临床推广的新方法.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

    作者:丛也彤;亓波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及斑块破裂的原因.方法 109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再经64排螺旋CT检查根据斑块形态分为正常对照组,Ⅰ型、Ⅱ型、Ⅲ型斑块组.对纳入者进行血清TNF-α检测并对照分析.结果 ACS组Ⅰ型、Ⅱ型、Ⅲ型斑块组TNF-α血清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冠脉组(P<0.01);Ⅱ型斑块组TNF-α血清水平显著高于Ⅰ型、Ⅲ型斑块组(P<0.01);Ⅲ型与Ⅰ型斑块组血清TNF-α水平相比也有明显升高.结论 血清TNF-α水平增高是ACS危险因子之一,其水平可作为判断ACS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提示局部炎症反应是导致冠状动脉斑块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 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相关性

    作者:郭铁柱;李建红;任新亮;崔振奋;刘晗睿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96例ICVD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4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两组血浆Hcy水平,并以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确定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形态,比较观察组中软斑块、硬斑块、无斑块及CIMT增厚、CIMT正常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分析ICVD患者血浆Hcy水平和CIMT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浆Hcy水平及CIM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软斑块患者血浆Hcy水平高于硬斑块和无斑决患者,且硬斑块患者血浆Hcy水平高于无斑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IMT增厚患者血浆Hcy水平高于CIMT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ICVD患者血浆Hcy水平与CIMT呈明显正相关(r=0.372,P=0.000).结论 Hcy水平与ICVD患者斑块形态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Hcy高水平患者更易出现软化斑块,且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为严重.

  • 血对氧磷酶1活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丁立;艾志兵;周岚;张红梅;何国厚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对氧磷酶1(PON1)活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关系.方法:脑梗死患者109例,根据颈动脉彩超超声声像改变,分为软斑块组、硬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另选择3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纳入对象血脂水平及PON1活性水平.结果:4组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软斑块组、硬斑块组PON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ON1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有关.

  • 一氧化氮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关系研究

    作者:罗国君;张文君;何国厚;艾志兵;周岚;丁立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液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关系.方法 109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改变分为软斑块组、硬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并设23例对照组;测定4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的浓度.结果 4组NO水平之间差异明显(P<0.05),软斑块组、硬斑块组和无斑块组NO水平低于对照组,软斑块组、硬斑块组NO水平低于无斑块组,软斑块组NO水平低于硬斑块组.结论 一氧化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状态,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凝血纤溶活性及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峻;姜德谦;方臻飞;张志辉;沈向前;胡信群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不同形态斑块的稳定性及对疾病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 8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I型病变组(21例)、Ⅱ型病变组(45例)、Ⅲ型病变组(19例),40例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者为对照组,均测定血浆Ⅶ因子凝血活性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值;其中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诊一年,观测预后.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凝血纤溶因子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异常,其中Ⅱ型病变组Ⅶ因子凝血活性、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有所下降(P<0.05);D二聚体改变无显著性(P>0.05).一年内急性心肌梗塞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其它两型(P<0.01).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不同形态斑块凝血纤溶活性明显不同,可以作为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斑块稳定性及疾病转归的重要手段.

  • 256层螺旋CTA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评估价值

    作者:朱林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A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评估价值.方法 82例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均行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了解CTA诊断颈动脉狭窄情况及斑块形态.结果 以DSA检查为“金标准”,CT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准确率为93.90%,敏感性为94.20%,特异性为92.31%;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率为92.68%,敏感性为93.93%,特异性为90.35%.除7例闭塞外,共发现107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64.49%光滑斑块,25.23%不规则斑块,10.28%溃疡斑块.结论 256层螺旋CTA不仅可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还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态研究

    作者:郭清;关浩增;韩伟琪

    目的 研究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及斑块形态与脑梗塞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56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CT或者MRI分为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DMCI)、糖尿病非脑梗塞组(DMNCI),检测分析二组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内径(D)、斑块发生率及斑块形态.结果DMCI组IMT、D、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DMNCI组,有显著性差异性(P<0.05,P<0.01);不稳定的软斑、溃疡斑、混合斑发生率增加(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是造成脑梗塞的主要原因.不稳定性斑块是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能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物理特性,对糖尿病患者的脑梗塞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